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144章

决战1984-第144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个直升机航空大队前往叶利钦所盘踞的“白宫”。但是却迟迟没人下达强攻的命令。因为强攻就意味着内战。



(新版)楔子:重返铁幕(五)

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是飞驰的车窗外那几乎千篇一律的景象还是很快让我意识到自己此刻很可能是在一座位于北极圈内的前苏联时代大型地下核潜艇洞库基地之内。在美、苏两大阵营以上万枚核弹头随时准备同归于尽的冷战时代,而作为实施“二次打击”的核心力量,超级大国在战略核潜艇的防护上都投入了超乎想象的空前的物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莫斯科方面便在黑海沿岸修建了一系列集修理和隐蔽功能于一体的地下潜艇基地,其许多洞库内部都能够容纳多艘潜艇,外围建立众多个避风锚地。这些基地往往需要数以千计的工作人员才能支撑其正常的运转。而这些地下基地在设计时便已经充分考虑了核战争的可怕破坏力,因此其防护性能十分强大,一般都可以抵御10万吨级核弹头的直接命中。

而此刻我们所在的这个地下洞库基地则可能是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才建立起来前苏联第三批战略核潜艇永备基地,因此其规模较之早期在黑海沿岸修建的同类基地更为恢弘。但是从这个基地内部陈设的很多细节之中,我还是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一丝被遗弃的凄凉。在曾经强盛的帝国最终土崩瓦解的过程之中,这里或许也是那纷落的碎片之一。

通过漫长的地下隧道,我和柯尔莫哥洛夫所乘坐的军用吉普最终抵达了这个基地的核心区域。在一片曾经是军人宿舍和基地办公区域的铅灰色小楼的前方。数十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焦急的等待着什么。“一切都准备好了吗?”下车之时,柯尔莫哥洛夫的心情多少有些激动。或许他已经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数遍的预演过一幕的发生。而我却意外的发现在那些纷纷上前与柯尔莫哥洛夫热情拥抱的老者的胸前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俄文名词―“平行世界研究协会”。

事实上这个名词本应该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在苏联解体之后的那些日子里,许多国内的报刊都把铁幕帝国的种种异想天开当作花边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其中便有所谓的“美苏穿越时间的试验”。在那份所谓的百科探秘的杂志中,作者大言长久以来,人类都一直梦想着能造出一种将岁月逆转的“时间机器”,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自如穿梭。遗憾的是,这仅仅是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浪漫想象。

书中煞有其事的宣称美国和苏联都曾进行大量“时间机器”的研究。其中美国方面有著名的“费城试验”。而苏联方面似乎也不甘落后,据说早在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前苏联的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秘密研究起了所谓“时间机器”,甚至在官方的层面上建立了“平行世界研究协会”,即使是在这样的纯理论研究领域美、苏两大强之间也如意识形态般的泾渭分明。美国和西方世界似乎更热衷于“时间逆转”试验。而莫斯科则一直在试图找到通往“平行世界”的通道。

按照一般约定俗成的说法,苏联方面有关“穿越时空”的实验同样是在秘密警察头子―内务人民委员部实际负责人―贝利亚的直接领导之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稀奇的,毕竟这位通过“大清洗”而崛起的格鲁吉亚人已经成为了苏联历史的黑洞,无论是苏联拥有核武器还是斯大林之死,都可以和他扯上关系。由他来领导这样的秘密实验自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据说苏联的“平行世界”试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进展顺利。但是一连串可怕的事故却最终令这项耗资巨大的研究陷入瘫痪的状态。对此贝利亚同志恼羞成怒,下令对所有神秘试验的参与者进行立案调查。其结果是18名专家被枪决,59名物理学在读博士生和博士被投进了大牢。显然整个研究团队都被“敌对势力”成功的渗透了。

到此为止,苏联方面的“平行世界”试验似乎已经宣告了失败。但是偏偏一场克里姆林宫红墙之内的政治斗争又让它枯木逢春。在纠集政治局内柯西金、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朱可夫等几派势力一起成功斗倒了“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的“斯大林的盖世太保头目”之后,赫鲁晓夫也对前往“平行世界”试验充满了兴趣。

于是相关研究所又在最高领袖的“关怀”之下重新开张。但是到了1961年,一个机密试验平台和8名顶尖专家在一夜之间的“人间蒸发”,以及试验室周围建筑也相继倒塌了。最终令苏联政治局和部长会议不得不决定暂时中止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直到1987年才重新恢复。

研究的停止和恢复的理由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直到强大的铁幕帝国最终解体,前苏联的科学家也未能取得任何足以称道的科研成果。倒是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灾难似乎在冥冥之中证明着这个作为人类共产主义体制最初尝试的国家其国运已经注定难以挽回。1989年8月30日,“平行世界研究协会”在位于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之中的安茹岛建立的实验基地突然发生了可怕的爆炸,爆炸的威力不仅摧毁了重达780吨的实验舱,同时还几乎炸平了这个两平方公里的小岛。

关于这个悲剧外界流传的一种版本是,载有三名实验者的舱体在进入“另一个空间”的过程中撞上了一个诸如小行星之类的巨大物体。由于丧夫了动力,实验舱体很可能永久地留在了“另一个空间”中。据称,有关那次实验的最后记录仍然保留在“平行世界研究协会”的秘密档案中,该档案记载着一名实验者留下的“最后遗言”:“我们快要死了,但仍能继续进行实验。这里的光线非常黑,我们看什么物体都是双重的。我们的手和脚变得透明,我们能穿过皮肤看见自己的血管和骨骼。氧气供应还能维持43小时,但生命支持设备却己严重受损。向我们的家人和朋友问好!”接下来,通讯突然中断了,3名参加实验的科学家再也没有发回任何的消息。

这些在此前我都认为不过是好事者胡编乱造的故事此刻却被我自己的双眼所证实,因为在我的面前一个外形类似于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战斗机的试验舱正在一个由多层特种玻璃密闭的空间之内进行着最后的调试。而一些士兵正在不断的将各种物资不断的运送进试验舱的内置式储藏舱内。而其中竟然还包括5枚航空炸弹,而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些航空炸弹之中竟然还有国际通用的辐射警告标志。

“你真的认为你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我此刻确信自己已经大体了解了柯尔莫哥洛夫的整个计划。但是出于那曾经朝夕相处之下产生的特殊友谊。我还是忍不住提醒道。“在布鲁诺之前,人类之中又有多少人相信我们脚下的这个星球是围绕着太阳不停运动的众多行星之一?”柯尔莫哥洛夫微笑着回答道。“如果我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那这又何妨成为我的火刑柱!”他面对着我,突然伸出了自己的左手。

那是我最后一次与这位前苏联最后一位物流学天才握手。随后我便目睹了他和其他几位试验者一起走进试验舱,在炫目的光华之中最终融化在了空气之中。他是否取得了成功或许永远无法得到证实。而随着试验的结束,我眼前的一切又从热情高亢的苏联时代回到了死气沉沉的俄罗斯。士兵和科学家们脸上的光芒随着那试验室中的绚烂一起消失。随后他们领着我一起离开了那个早已废弃的地下洞库。

1个月之后,我被通过秘密的渠道遣返回了祖国,莫斯科方面似乎根本不在乎我会泄露整个事件的任何细节。或许在克里姆林宫眼中,柯尔莫哥洛夫不过是一个疯子,他的谢幕演出不过是疯狂的巅峰。整个参与计划的所有人都没有受到处罚。毕竟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再也经不起更多的流血了。

我回到了国内之后,领导并没有追究我在这次失败的行动中所担负的责任。在撰写了几万字的情况说明之后,我被安排到一个相对轻松的后勤单位,担负机关的文职工作。关于柯尔莫哥洛夫的理论,或许我可以认可。但是最终那个试验舱“消失”的原理,我却永远无法理解。据说是利用地心磁场的特殊碰撞。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过具体的模型。

后来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开始了一如既往的平静。但是没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总会站在窗前,仰望着辽阔但是越来越模糊的星空。在苍莽的宇宙之中,是否有另一个与我们的世界平行的时空,这个问题或许我永远无法回答。但是我会永远记得,有一位名叫柯尔莫哥洛夫的俄罗斯人为了重返铁幕而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他是否成功的抵达了他的乌有之乡?在另一个时空,他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我只能在星空下独自猜想。



第一章:库尔斯克:众生的苍穹(三)

1943年7月12日,这一天或许早已注定将一个阴霾潮湿的日子,凌晨时分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再次清洗普罗霍罗夫卡这座早已被重炮和航弹席卷过无数遍的小镇。随风飘落的雨丝仿佛是上帝在试图阻止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之上彼此仇杀所降下的甘霖,不过此刻在战场上由信仰和民主利益划分成敌对阵营的世人却根本不会去理解造物主的恩威。

在普罗霍罗夫卡南部的战线之上,战前编制有3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以及得到第503重型装甲营、2个强击炮营又1个独立强击火炮连及其他炮兵和工兵部队加强的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肯普夫”战役集群率先发难。由于战前曼施坦因元帅给予这支重兵集群的任务仅是担任侧翼掩护任务,因此虽然库尔斯克南线的鏖战已经持续了6天,但是这支精锐之师依旧保持着充裕的进攻能量。

而在“肯普夫”战役集群来势汹汹的突击正面,肩负着防御任务的苏联红军第69集团军此刻却显得底气不足。这是一支在东线苏联陆军番号之中相对年轻的部队,5个月之前才以沃罗涅日方面军独立步兵第18军为基础组建而成,随后便在被称之为“德国版的斯大林格勒”的哈尔科夫战役遭遇重创,但是在那场1943年春季的残酷攻防战中,正是苏联陆军第69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左岸的死守最终保证了整个沃罗涅日方面军没有陷入曼施坦因的装甲合围。

但是在这场由于最高统帅部和方面军司令的过度乐观而酿成的悲剧之中,苏联红军终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沃罗涅日方面军所属的3个集团军便减员近6万人,以至于当红军“胜利的象征”―朱可夫从西北方面军赶到奥博扬,路过第69集团军防区之时,很多阵地都已经限于无兵可派的尴尬处境。因此早在1943年的3月20日,苏联红军第69集团军便因伤亡过大,被调任方面军预备队。

库尔斯克会战开始之初,第69集团军事实上担负着沃罗涅日方面军第二梯队的使命,在近卫第6和第7集团军防御纵深展开。或许包括刚刚升任中将的集团军司令克留琴金在内,整个集团军上下谁也不曾想到德国人的战车会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被德国国防军第6装甲师的突击队轻松顿涅茨河,威胁普罗霍罗夫卡的侧翼。

按照预定计划,战局进展到这一步。由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直接指挥的草原方面军应该投入战场,将集中了苏联红军最新锐装甲力量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在普罗霍罗夫卡城下阻击曼施坦因的两支装甲矛头―“肯普夫”战役集群与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汇合。而事实上隶属于草原方面军近卫第5集团军的第33近卫步兵军此时已经抵达了普罗霍罗夫卡,并投入了战斗。而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从7月9日开始便经过100多公里急行军,于7月10日黄昏也抵达预定集结区域。

而为了为了增强这支本身便已经拥有600辆坦克的装甲集群的打击力量,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还把自己麾下的第2坦克军、近卫第2坦克军以及众多团级单位的自行火炮和大口径压制火炮全部转隶给罗特米斯特洛夫。按照瓦图京大将的计划,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应该在7月12日拂晓同时向德军展开强有力的反攻。

但是这预想之中空前规模的装甲主力对决却最终被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紧急叫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斯大林是对的。因为从7月6日开始,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就始终处于不简断的行军之中,加上天气闷热,官兵早已疲惫不堪。而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的麾下此刻虽然表面上实力雄厚,但是在当前的战场态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