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100章

决战1984-第100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向同盟,迅速向英美租借了亚速尔群岛作为空军基地。

但是萨拉虽然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拥有着足以被称到的才干,但却依旧无法走出“航海家”亨利亲王的魔咒。二战之后,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狂潮,即便是英、法这样的欧洲强国也不得不放弃了他们在非洲的据点。葡萄牙却在与美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之后在非洲实施高压统治。为此其非洲政策甚至遭到了联和国的谴责葡萄牙,但是葡萄牙坚持认为其所拥有是“海外省”而非是什么“殖民地”。

最终武力镇压换来了武力反抗,印度军队开进果阿、达曼和第乌地区,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桥头堡被稀疏拔除。非洲方面1961年安哥拉率先发动反殖民主义的武装起义,随后莫桑比克和几内亚也燃起了战火。尽管萨拉随即派兵镇压,并增加了军事预算。但是几个反抗力量的领导人都是中国游击战争理论的嫡传弟子。尽管里斯本方面耗尽了全力,却依旧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萨拉在内外交困之中死去。

他的继任者―同样是大学教授的马尔塞罗。卡埃塔诺的专业不是经济而是历史,不过他自诩为认清历史大潮的前进方向的种种举措却打开了萨拉一手缔造的独裁政府的末日之门。卡埃塔诺逐步放开了言论自由,并且分批撤出了葡萄牙在非洲军队,承认了各海外省的独立。

但是他显然忘记了历史上正是从欧洲战场撤回的葡萄牙远征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率先在他们所驻防的城市―布拉加宣布起义最终推翻了共和政府,长期在海外驻守对于军队而言当然是噩梦,但是如果在政府向对手妥协的情况下撤回国内则更是士兵和中下极军官的地狱,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退役和一无所有。

1974年4月24日晚,里斯本的军营里面,士兵们开始小声传唱流行歌曲“再见之后”。即便是即便是嗅觉敏感的“国家防卫和国际警察”此刻也并不知道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了从几内亚比绍撤回的一群中下级军官组成的“武装力量运动”(MFA)组织的行动暗号。

25日凌晨,当传唱的歌曲变为“格兰朵拉,褐色的小镇”之时,各地军营开始行动了起来,部队迅速控制了军校、机场、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3点钟的时候,波尔图的起义者也开始了行动,他们关押了军区司令员,占领了市区内的各大交通要道和机场。4点26分,起义的军官通过广播发表了第一项公开声明,宣告政变成功。国家领导人马尔塞罗。卡埃塔诺被迫逼迫流亡巴西。

天亮后,获悉消息的民众兴奋异常,纷纷涌上街道欢呼庆祝。他们手中不约而同的拿着康乃馨,在街上见到士兵就涌上去在他们身上别上这鲜红的花朵以示感谢。不一会儿,在各处负责站岗巡逻的起义部队的身上便别满了这种花朵,甚至枪管之上也没错过。因此尽管西方普遍将这次政变称之为“4。25事件”,但是莫斯科却破天荒的将这次仅仅死了四个人的武装革命地称为“康乃馨革命”。

尽管“康乃馨革命”爆发之后,葡萄牙一度处于军政府的领导之下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亲苏倾向。但是在军人推翻了独裁政权之后的好几个月里,葡萄牙充斥着混乱和冲突,民主的前景似乎十分黯淡。以至于包括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在葡萄牙斯大林主义式的共产党将会掌权。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在法国和葡萄牙用意识形态施加影响力的方式则是基辛格所一直倡导的“和平演变”、“和平过渡”战略。

而北约1974年的大崩溃,葡萄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当美国政府全力扶植葡萄牙国内的民主党派与葡萄牙共产党进行抗衡之际,更大的麻烦却在整个欧洲大陆全面展开。陷入内战的联邦德国陷入分裂,科隆方面出动国防军镇压由激进学生组成的“红色旅”,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是这并不影响莫斯科将其称之为“矢车菊革命”,当然也有人将这个名词解释为在内战中“红色旅”大量使用了由东德秘密援助的苏制“瓦西里克”自动迫击炮而这种迫击炮也被称为“矢车菊”。

联邦德国的内战直接导致了邻国卢森堡的动荡,德国国防军封锁边境和鲁尔区的战火,令正处与“钢铁危机”之中的卢森堡经济几乎崩溃。卢森堡的钢铁工业一直是该国的主要支柱产业。卢森堡经济上能够生存,几乎全部归功于这个国家南部的贫瘠褐铁矿的开发。19世纪中期卢森堡南部铁矿石的发现和开发,不仅对比利时的进出口贸易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卢森堡钢铁工业的发展。

而70年代卢森堡钢铁工业陷入停滞状态,面临严重的开工不足。由于联邦德国和法国相继封锁边境,大量钢铁工人陷入失业的窘境,在此情况之下卢森堡左翼政党联盟在议会对内阁发起不信任票提案,最终导致基督教社会党内阁总辞职,面对着由获得广大钢铁工人支持的左翼政党,第五任卢森堡大公让不得不准许左翼政党上台组阁。尽管此后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卢森堡大公府的毁灭,但是在1974年一切却仍然显得是平和而自然。莫斯科很欣然的将其称之为“月季革命”。

比利时所面对的问题与卢森堡相仿,但是解决之道却残酷的多。“杜鹃花革命”不仅令这个国家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更令这个国家在欧洲彻底消失。尽管北约依旧控制着包括布鲁塞尔在内的比利时北部地区。但是这个在战火之中1/3的城区化为瓦砾的城市已经显然不在适合成为北约总部的所在地,1974年末北约总部被迫迁往欧洲。

但是失去法国、葡萄牙、卢森堡、比利时以及联邦德国对于北约来说仍不是1974年灾难的全部。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挪威与丹麦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尽管这两个国家没有倒向苏联,仅仅是加入了由瑞典发起的北欧联盟计划。但是莫斯科比较无聊的将这两个国家退出北约的事件也分别冠以“欧石楠革命”和“冬青革命”。

至此加上后来强加给法国“五月风暴”的“鸢尾革命”的头衔,整个欧洲在莫斯科的“花团紧簇”面前几乎已无美、英立锥之地,北约也仅剩下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以及西班牙9个成员国,堪堪只有全盛时期的半数而已。而整个欧洲大陆几乎全部被染成了红色。



第四章:祸起萧墙(十)

尽管在整个70年代后半叶,美、苏两国在欧洲的意识形态争夺依旧如火如荼,甚至可以说是互有胜负。中央情报局成功的阻止了1974年希腊军政府倒台之后,希腊共产党的复兴。并帮助美国政府最终弥和了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北约成员国之间基于塞浦路斯主权而引起了军事冲突。而在西班牙,没有美国的支持一代枭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摄政王”的去世也很可能酿成一场“石榴花”革命。

众所周知,佛朗哥以统率驻守摩洛哥的西班牙军队发动针对共和政府的军事政变而起家,在血腥的内战之中这位法西斯领袖而在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之下击败由来自54个国家的大约3。5万名志愿军组成国际纵队。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佛朗哥不可能把世界上最后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维持了近40年。

1953年,佛朗哥与美国签订了《美西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西班牙向美国提供海、陆、空四个军事基地。从而获得美国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打破联合国对西班牙的制裁。依仗美国的势力和影响,佛朗哥在外交上有了更宽的活动空间。对英、法两国,佛朗哥也一直在寻找改善关系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同美国交往中讨价还价的实力。

1963年,美西协定十年有效期已满,按规定重新讨论延期的条款。正值此时,美法关系十分紧张,佛朗哥又利用这一机会,发展与法国的关系,双方外事活动频繁,委员互访,发表联合公报,签订海空军联合演习协议等等。这样做,目的是为美西协定延期谈判作准备。在1963年签署的美西延期协议中几乎反映了西班牙的所有要求,通过这个协定,西班牙共接受40多亿美元的援助。佛朗哥又利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的先进武器,武装西班牙军队。在70年代,西班牙是世界上六个进口武器最多的国家之一。

西班牙北邻比斯开湾濒临大西洋,东北同法国接壤;东面和东南面向地中海,隔直布罗陀海峡便能达到非洲的摩洛哥。由于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要道,因此西班牙可以说是扼守着地中海及大西洋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尽管直接控制着地中海与大西洋唯一通道的直布罗陀海峡仍是英国的飞地。但是西班牙政府却从未放弃收复直布罗陀主权的要求。1961年以来,西班牙政府多次与英国政府进行对话和谈判,希望解决直布罗陀的地位问题。

因此对于美国而言,就象佛朗哥需要美国一样,华盛顿同样需要佛朗哥。因此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美国奉行扶持佛朗哥独裁政权的政策,以稳定西班牙国内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美国对西班牙的政策比起其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政策更为优厚。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美国提供的主要是经济复兴援助,共同防卫援助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从1959年开始,当美国面对国库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的困境,甚至不得不削减美国共同防卫援助开支,要求西欧盟国分担美国的共同防卫援助开支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而美国政府对西班牙的政策与对南斯拉夫的政策相比也是不同的。在东欧国家中,南斯拉夫是惟一与美国缔结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国家。自从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破裂以后,美国政府始终以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作为诱饵,保持和扩大苏南关系的分裂态势,并且极力将这种局面扩大到波兰。如果说,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援助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并重,那么美国对西班牙援助则是呈现逐渐单一化的趋势。

美国对西班牙政策与其实与其在远东对于韩国政策最具有相似性。李承晚政权与佛朗哥政权一样,都属于军事独裁政权,其政权性质与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念是截然相反的,但在遏制主义的驱动下,美国与这些军事独裁政权结成了战略盟友。美国对西班牙政策的核心是“美援与军事基地的交换”,西班牙军事基地的价值在于遏制苏联的军事战略需要,这既是杜鲁门政府转变对佛朗哥政权的态度、推动缔结《美西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原因,也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维持美西军事合作的动力。对于西班牙来说,美西军事合作关系的长期存在恰恰是佛朗哥独裁政权得以延续的重要国际原因。

但是今天曾经血腥镇压西班牙人民反独裁运动的铁腕领袖死了。尽管马德里有人用香槟酒来庆祝。西班牙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阿尔维蒂说:“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刽子手死了,地狱的烈火烧他,也不足解恨”。但是大街上却空空荡荡,悄然无声,人们长期的积怨倾泻在这种空荡和安谧之中。这是一种令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感到不安的平静,因为这种时候往往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佛朗哥当然预见了自己终究会拥抱死亡。因此他在1964年便利用自己“摄政王”的特权指定了流亡海外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的孙子胡安。卡洛斯。虽然这一点似乎获得了军队的认可。但是美国却并敢担保西班牙人民可以买帐。毕竟早在60多年前马德里人便曾经驱逐过胡安。卡洛斯的爷爷。而佛朗哥本人则曾一再拒绝过将自由主义者、王位的法定继承人胡安亲王推上王位。因此为了防微杜渐,美国甚至制定了在必要时采用介入西班牙政局的计划。

但事实证明胡安。卡洛斯虽然年轻却是一位合格的开明君主。他于1976年11月17日通过了关于政治改革的法律,佛朗哥的独裁政体被彻底结束,重新在西班牙实行两院制。1978年在对政治犯进行大赦后,君主立宪制宪法被人民所认可。为了能从现行的君主专制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胡安。卡洛斯甚至主动剥夺自己的权力。为此,他在世界范围内达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华盛顿对西班牙的局势多少松了一口气。

但是好景不长,1981年2月23日下午,以国民卫队军官特赫罗斯为首的一批对改革不满的军人突然袭击议会,发动了政变。大批支持政变者的军队和坦克开往首都,占领了马德里的国家电台,要求恢复佛朗哥的独裁制度,新生的西班牙君主立宪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但是胡安。卡洛斯一世却成功的在政变部队包围萨苏埃拉王宫之前成功逃脱。并令人匪夷所思的重新控制了国家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