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乱世风流 >

第4章

春秋乱世风流-第4章

小说: 春秋乱世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
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函谷关和武关
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
(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
郡,云中郡,颖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辽西郡,砀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
郡,齐郡,琅琊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
区)
燕国地理环境: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
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
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滱水
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
一带,全长约30里。
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疵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
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
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
西以东地区。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
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地理环境:
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
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
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
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
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
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
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
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
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
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
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
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
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江苏砀山等地。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
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
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
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越国地理环境:
自今山东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
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
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
越相接。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
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其余部分小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
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
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
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
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
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
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
春秋简介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後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战争历史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後,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犟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於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春秋时期,见於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於今天山东的齐、鲁,位於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晋,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於今天陕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藉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於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後,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於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犟的国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後,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後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後,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之战後,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犟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於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於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於徐,成为最後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
春秋时代;先後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