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

第59章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59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条是这样说的:“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汉书·高帝纪》也记载了,说明《史记》、《汉书》都有记载,这应当是比较可信的。不过有一个问题,这两条记载都出自刘邦之口,刘邦这一说就有问题了。我们翻开《史记》的《项羽本纪》,里面记载项羽进到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以后做的三件事是:第一,“杀秦降王子婴”;第二,“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第三,“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什么意思呢?第一,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第二,一把火把秦始皇皇城的宫殿烧了,这一把火三个多月以后才自然熄灭;第三,项羽把秦始皇咸阳周围几百个宫殿里边的珍宝和妇女全部带到了他的都城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全带走了。《项羽本纪》只记载了这,没有记载盗掘秦陵。盗掘秦陵出自刘邦之口,可信不可信?我提两点看法:第一,刘邦有可能夸大其词;第二,项羽没有必要盗掘秦陵。我认为,《史记》中谁说项羽盗掘秦陵都可信,唯独刘邦之言不可信,别看他是高皇帝,西汉的开国皇帝。为什么呢?刘邦与项羽是政敌啊,两个人在荥阳对峙了二十八个月,在二十八个月的对峙中,刘邦一直是高举着一面正义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项羽犯有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盗掘秦始皇陵。刘邦这个话我觉得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他是最能夸大其词的人,他要极力地诋毁、诽谤项羽。刘邦这个人说谎成性,是技能一流、世界一流的说谎高手。虽然盗掘秦始皇陵这句话出自刘邦这个说谎高手之口,未必一定是假的,但是,话自这么个世界一流的说谎大师之口说出,你就得琢磨琢磨了,不要听了就信。更何况,其他史料没有佐证,史料的佐证非常少,仅凭刘邦一面之辞,那就像他跟项羽对阵的时候,他把项羽说得像个魔鬼,那你就相信项羽是魔鬼吗?所以,刘邦的话不可信。

    再说,项羽没有必要盗陵。如果说项羽盗掘秦始皇墓,只有两个目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第一,报仇;第二,寻宝。如果不是为了报仇和寻宝,挖坟掘墓的事在中国那是最不地道的事,你把人家的祖坟挖了,这是天理不容的。我们看看项羽跟秦始皇有没有仇?确有仇,两件事可以看得出来,第一,项羽的祖父项燕是在秦灭楚国的战争中最后战败自杀的,这是世仇。第二,项氏家族是楚国世代名将之家,楚国灭亡以后项氏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是家恨国仇都有。但是,项羽报仇了没有呢?我觉得项羽报仇了。我们有四句话可以概括项羽的报仇,叫“灭其国,杀其王,焚其宫,掠其宝”。楚霸王项羽把这四件事都做了:把人家国给灭了,把人家王给杀了,把人家都城给烧了,把人家的宝物全部弄走了。你说这个仇该报完了吧?还有必要去挖人家祖坟吗?不至于。我觉得这四条做完,对于项羽来说,仇已经报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个挖坟鞭尸的人,是谁呢?伍子胥。伍子胥在那个吴军灭了楚国以后,把楚平王的尸体扒出来,然后把那个尸体打了三百鞭子。《史记》把这件事情记载下来了。假如项羽要是把秦始皇的陵给扒了,把秦始皇的尸体给扒出来的话。要知道项羽的名气可比伍子胥的名气大,秦始皇的名气也比楚平王的名气大,《史记》能不记载吗?再说寻宝。你挖人家的墓不就是为了找宝贝吗?那我们看看项羽得了多少宝贝。秦朝宫廷的宝贝在《史记》中有记载,秦始皇的地宫中埋藏了很多,这是真的。但是没有埋的一定比埋的还多,大家信不信?你说秦二世再傻,他不能把秦朝宫殿的宝贝都给他爹埋到那儿去吧?都埋了,他还拿什么去享福啊?他不可能都埋的。再一个,埋的是给死人用的,留下来的是给活人用的。所以,秦二世怎么地也不会傻到没这个心眼,把他爹的宝物都埋进去,最后他的皇宫里一贫如洗,不可能的。秦始皇的皇宫里有多少宝贝呢?本来秦国就有不少宝物,灭了六国以后,六国宫廷的宝物全弄回来了,整个天下的宝物都到了秦始皇的宫殿。弄一部分葬到地宫里就行了。那上面的肯定比下面的多,留下的比那个不埋的多,项羽把那个未埋的都拉走了,他还有必要去挖坟墓吗?你说挖那个坟,115米深,多费劲啊,还要背骂名,费力还不讨好。所以,他没有必要去挖。至于刘邦说项羽挖,那完全是为了攻击、栽赃他。所以,我觉得刘邦说的项羽盗掘秦始皇陵这件事不能信服。
   '画外音' 发生在秦朝末年的楚汉战争,成就了开创四百年汉家王朝的汉高祖刘邦,也成就了慷慨赴死,千古传颂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过“成者王侯败者寇”,《史记》是汉武帝时期编纂的史书,在史实把握和行文方式上自然要为汉室说话,所以在《史记》中刘邦以“盗掘秦陵”来丑化项羽的记载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在其他史书中是否还有项羽盗掘秦陵的记载呢?王立群教授又会如何评析呢?有没有记载项羽盗陵的佐证呢?
有,《汉书》的《刘向传》有记载。刘向生活的时代是在汉成帝时期,汉成帝要大修陵墓,刘向就给汉成帝写了封奏疏,说你千万不要大修陵墓,你看那泰国,凡是大修陵墓埋葬宝物多的,一个一个都被人家盗掘了。其中提到秦始皇陵,说了这么两句话:“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说项羽挖了秦始皇的陵,只要去的人都看见了。这是《汉书》中的记载。《汉书》这一记载就比较麻烦了,我们知道班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汉书》也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学著作。但是,我们要说一句话,《汉书》的记载总体来说是可信的,但并不等于这两句话也是可信的。刘向完全有可能是根据他所获得的史料,而这个史料不一定可靠,有夸大其词之嫌。他劝汉成帝不要厚葬,要薄葬,厚葬的结果就像秦始皇陵被人盗掘,有可能是这种说法。后来另一条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这一条写得更离谱,它是这样记载的,“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说项羽把秦始皇地宫挖开了,派了三十万大军,搬运了三十天都没有把地宫的宝物搬运完。这是《水经注》的记载。我们知道,郦道元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水经注》是中国地理学的名著,它的记载总体上也是可信的。但是这条记载我觉得有问题,那地宫有多少东西啊?地宫总面积两万四千平方米,三十万人去搬,搬了三十天没有搬完,不大可能。这是第一种说法,项羽盗陵说。我认为不太可信。

   '画外音'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客观宏大,厚葬空前而举世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注。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历朝历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寝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那么,在两千多年的无数次改朝换代中,秦始皇陵是否能够躲过盗墓者的贪婪垂涎?在历史文献中还会有哪些关于盗掘秦陵的记载呢? 
第二种说法,天下盗贼盗陵。这个说法也有一个出处,是出自《论衡》的《死伪》篇。大家知道《论衡》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王充,王充的《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论衡》的《死伪》篇中说,“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当然,王充这个说法也有问题,第一,《史记》记载刘邦说是项羽,王充的记载是天下盗贼,这两说本身就打架,到底是项羽还是天下盗贼呢?第二,天下盗贼指的是谁?为了说清天下盗贼是谁,我们再举一部书的例子做一个补充,这部书对大家来说非常陌生,叫《太平御览》。这个“太平”是北宋初年一个皇帝的年号,这个皇帝的年号叫“太平兴国”,所以这个时期编的书都叫做“太平”。当然这个书很多人不太熟悉,这是中国古代特殊的一种书,叫“类书”,就是分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故,为古代的文人写诗歌、写文章用典故方便而出的这本书。这种书你要查一个典故,比如说查“月亮”,它会把“月亮”所有的称呼全给你列出来,用“月亮”的名句给你列出来,供你写诗文来模仿;写“太阳”,它把“太阳”所有的典故和用法列出来。《太平御览》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关东贼发始皇陵,中有水银。”《太平御览》里提到了“关东贼”,而《论衡》提到了一个“天下盗贼”,我认为它指的是同一类人。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就是指的关东起义军,他们打到关中的时候盗掘了秦始皇陵。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关东起义军是什么时间打入函谷关的呢?是秦二世二年的冬天,有一位陈胜手下的大将叫周文,他率领大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边上。这个戏水离秦陵非常近,秦二世惊慌了,采纳了章邯的意见赦免了骊山徒,让章邯带领骊山徒去跟周文对抗。周文打了败仗退出函谷关,章邯乘胜追击,周文战败在河南的渑池自杀了。这里边,“天下盗贼”跟“关东贼”只能是指这么一件事,就是进入函谷关的起义军。他们有没有可能盗掘秦始皇陵?我觉得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时间?第二,有没有力量?从时间上来看,我觉得不太可能,有两个不允许,一是秦二世不允许,二是章邯军不允许。因为关东起义军一进入关中对秦二世来说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在此之前我们讲过秦二世对关东起义军的事情没有放在眼里,他采取的是一种鸵鸟政策——不承认,不面对。但是一旦进入函谷关,秦二世就震惊了,立即召开御前会议,采纳章邯意见赦免骊山徒,组织反击。所以秦二世迅速地反应,使周文的军队没有时间去盗掘秦始皇陵。因为秦始皇陵不会像是你来到这个地方,搬个东西就走那么方便,你得挖开,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得要很从容地去做。何况,章邯军也不允许,章邯组织了军团以后,立即率兵去迎战,而且一上来就把周文的军队打败了。周文是一个不太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他开始出发的时候,仅仅拿了一封陈胜发给他的诏书,和一个大将军印就出发了。一路上,凭着这个将军印和诏书,很多老百姓都拥护他,都参加他的队伍,越走人越多,路上的秦军是望风披靡。进入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几十万大军、上千辆战车了,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什么抵抗。等进入关中以后遇到章邯,他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结果一战即败,而且是一败再败,最后是战败自杀。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周文能够去盗掘秦始皇陵吗?如果盗掘秦始皇陵,必定要分出来一部分兵力,他的兵力集中起来还打不过章邯,怎么可能分兵啊。他还没有把秦始皇陵挖开,章邯已经把他的墓给准备好了。他怎么去盗掘别人的陵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天下盗贼说”也不太可靠。
第三种说法,叫“无名贼盗陵说”。这无名贼是我起的。因为我看到中唐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鲍溶,一个叫白居易。鲍容的名气不太大,鲍溶写了一首诗叫《经秦皇陵》,很长一首诗,我们不能全引,就引其中有关的四句,这四句这样说:“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心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江山一改姓,所有的事你都做不了主,任凭人家去做了。人家大白天就能挖开你的陵墓,这就叫“白昼盗开陵”。鲍溶光说盗陵,也没有写谁盗陵,所以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无名贼”。另一首诗是白居易的,白居易这个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了,他在《新乐府》五十首诗中间有一首叫《草茫茫》,这首诗写得很漂亮,非常有名。我读一下全文,大家可以听一听。“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三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这首诗,白居易是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他说那个厚葬,人们都想把自己陵墓藏的宝越多越好,但是不会想到,藏得越多,被人挖开的时间就越早,被反复挖开的次数就越多;你的宝多,人家都想去分一杯羹。这样的话,大家也不必去炒股了,干脆挖开一个墓,让马未都来一鉴定,就可以拿去卖了。那都是秦始皇陵的宝物,都是好东西啊!谁不想去挖呀!所以说“一朝盗掘坟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