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

第43章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43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刺客拿个大铁锤,史书记载一百二十斤,合我们今天六十斤,把六十斤的大锤,当作标枪一样,来一个大投掷,这个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不知道秦始皇坐的哪辆车,只能猜,结果砸过去,把车砸的稀巴烂,但是秦始皇没坐在这辆车上,大家知道秦始皇为什么搞几十辆一样的车了。要是只有一个,刺客一锤就砸扁了。张良的祖父是韩国的国相,辅佐了三代国君,张良的父亲又辅佐了两代韩国国君,还是做国相,张良的祖父,父亲五世相韩,你可以想象张良对韩国的故国之情是多么深。所以秦灭韩国的时候,张良家里死了三百多口,张良一个都不安葬,把所有家产变卖,用重金收买天下的刺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买到了一个大力士,能把六十斤的铁锤当标枪使。张良就带着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没有砸中。秦始皇极为震怒,立即在天下举行二十天严打,结果张良隐姓埋名,跟刺客两个人都安然撤退。张良跑到江苏,藏起来了。这个事儿其实是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就是必然,张良行刺秦始皇,是代表了六国被灭以后,对秦始皇的刻骨仇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实行了大屠杀,大迁徙的政策。比如灭了魏国,杀了魏王假和他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公子逃了,秦始皇还重金悬赏,要斩尽杀绝。灭燕国,杀太子丹;灭齐国,把齐王建骗出来,在松林里饿死了。所以六国被灭以后,六国国君的公族都对秦始皇怀着刻骨仇恨,时时刻刻找机会谋害秦始皇。张良付诸行动,其他人怎么办,秦始皇死在公元前210年,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这些人全部都加入了起义军,立即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整个天下形势并不稳定,这是李斯很大的一个顾忌。秦始皇活着,这些人还敢来行刺,万一知道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还没有即位,不定闹出多大的事儿。李斯作为丞相,能不担忧吗?这叫遇刺客,什么叫逢盗贼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在咸阳换了一套便服,带了四个大内高手,夜出微服私行,在咸阳遇到了盗贼。这一伙盗贼和大内高手打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幸亏这四个人武功高强,把十几个盗贼打跑了。你想想,在咸阳遇到盗贼,你说这社会稳定吗?所以秦始皇第二次在关中实行严打,严打十天,一个盗贼也没有抓到,所以我们说“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这是李斯秘不发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无皇后,无太子,丞相为难。秦始皇在死前既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这样做。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太子一动,天下动摇,太子如果不确立,所有儿子都会想着去夺这个位置。所以太子不立,是秦始皇生前非常大的一个失误。再一个,没有立皇后,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后可以母仪天下,皇帝一死,皇太后掌管政权,在拥立新君,稳定大局方面,可以发挥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没有皇后,既没有太子,又没有皇后,你说丞相多为难。这中间留下了太多的空白点,有许多文章可以做,这是李斯非常担心的。这样我们就需要破解这些谜团了。第一,为什么不立皇后,大概有这么四条,第一,多不胜选,第二,怨母仇女,第三,热衷求仙,第四,条件太高,我们逐一解释。多不胜选,选皇后少了不好选,没挑头,多了也不好选,看花眼了。一般人碰不到这个情况,皇帝就比较麻烦,秦始皇后宫,唐代诗人写的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三千已经眼花缭乱了,比三千再多几倍怎么办?《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每灭一国,就把这一国的宫殿画下来,仿照着在咸阳原封不动的修建。灭六国之后,咸阳周围有270多座宫殿。有多少美女呢?《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一万多人,大家知道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司马炎取代魏国,灭了蜀国,吴国,把这两国的后宫佳丽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宫殿里,《晋书。后妃传》记载,司马炎后宫的美女一万,他晚上不知道去哪个房间睡觉。司马炎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最后作了个羊车,羊性情温顺,不会像马一样突然受惊狂奔,再一个走的慢,安全。司马炎座着羊车,让羊随便走,羊走累了,停在哪个宫殿,他就在那儿留宿。这样一来,很多美女很发愁,但是美女中间也有聪明的,聪明的宫女知道是羊拉车,就每天派人割很多青草,放在自己房间门口,羊闻到青草味,就奔过去了,车就停了,晋武帝司马炎下车就留宿在那里了,这宫女就受宠了。司马炎后宫一万人,他就懵了,秦始皇后宫比他厉害,晋武帝是三国美女,秦始皇是七国的美女,《史记正义》引古书记载,万余人,一万多,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多不胜选。第二个是怨母仇女,秦始皇的母亲对秦始皇刺激很大,秦始皇的母亲不是喜欢嫪毐吗,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秦始皇处死了嫪毐,把他的母亲流放,之后很多人劝谏,秦始皇一下子杀了二十多个。最后来了一个茅焦,他说你囚禁母亲,不利于统一天下,秦始皇一听有道理,把母亲放回来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对女人产生一种偏见。尽管后宫佳丽一万多人,但是他对女人有一个偏见,他认为母仪天下的女人太难找了,所以由于他仇恨母亲的不检点,导致他对天下的女人都怀有偏见,这样一来,选皇后的时候,看谁都觉得达不到标准,迟迟决定不下来。秦始皇的女性观,对女性是讲贞节的,我们看他第五次大巡游,他在南方刻了一块石,留下来六句话,很重要。第五次巡游,在会稽山祭奠大禹,刻石留下这样六句话:“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挚诚”。前三句不允许寡妇改嫁,丈夫死了,你又改嫁了,这叫失去贞节。后面三句是不允许男女之间发生苟且之事。还有一个事件,就是寡妇清事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始皇一生就表彰过一个女性,这个女人还是个寡妇,姓不知道了,只知道名字是清。秦始皇对寡妇清非常尊重,寡妇清,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个私企老板,经营丹砂产业,数代不衰,丈夫死了以后也不改嫁,所以秦始皇对她特加表彰,还修了一个台,叫女怀清台,来表彰这个寡妇。这些事情可以说明,秦始皇是提倡贞节的,这样就带来了他对女性的要求比较严,所以很难选上一个皇后,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热衷求仙。一般求仙的人,都不顾家庭,只忙着求仙升天,这也是秦始皇从当皇帝的第二年,就遇上徐福,一直到第五次大巡游,第二次见到徐福,一生念念不忘长生不老,这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一种本性,贪生恶死,所以秦始皇求仙,也耽误了他立皇后。第四,条件太高,秦始皇立皇后有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十三岁继位,到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接管权力。这个时间段,他可以完婚,可以立皇后,但是他没有立,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第二个时间段,从二十二岁接管权力,到三十九岁兼并六国,也没有立皇后,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忙。第三个时间段是三十九岁称帝,到四十九岁死亡,这个时间段实际上他已经立不了皇后了。因为这时候他自视甚高,让为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至高,至尊,至贵,至上的圣人,神人,没有女人配得上他,所以只能单身了。当然,他的单身是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已经立不了皇后了。总而言之,我们分析了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个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立太子。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秦始皇有多少个儿子,《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有二十余子”,留下名姓的皇子有四个,长子扶苏,十八子胡亥,还有另外两个。我们现在统计秦始皇至少有二十三个儿子,还有十个女儿,这二十三个人都可以选为太子,秦始皇为什么不选呢?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仇女,由于怨母仇女,他的二十三个儿子,他谁的母亲也看不上,这是不立皇后的原因。二十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长子扶苏,但是在坑术士事件中,长子扶苏被派到蒙恬的长城军团做监军,掌握兵权,防守北方的边防去了。扶苏的离京是个大事件,这是扶苏的一次失误,结果让他失去两个机会。如果扶苏留在秦始皇身边,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结果扶苏走了,离开了政治中心,一个从政的皇子,如果离开政治中心,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这是一个重大原因。再一个,离开政治中心以后,又到长城军团去了,长城军团的负责人是蒙恬,和蒙恬走的比较近,就引来了李斯的猜忌,因为如果扶苏继位的话,可能更信任的是蒙氏兄弟,这就招来了李斯的反对。而李斯是跟在秦始皇身边出游的,深受秦始皇信任的丞相,所以扶苏的失误,带来了两次机会的错过,导致秦始皇没有把合适的儿子选为太子。秦始皇到临死留下的遗诏,还是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言外之意就是让扶苏继位。但是扶苏对他的顶撞导致他把扶苏发配到边疆了,这是原因之一,但是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两个字,怕死,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一定会死亡,对一个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皇帝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秦始皇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也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避免直接面对立太子这个尴尬的现实。秦始皇对徐福两次资助,对卢生逃亡感到非常愤怒,其实都是一种心理,就是求仙之心非常强烈。一个如此追求成仙的人,是不敢承认自己要死亡的。越是不敢承认,就越是不敢面对立太子这件事,所以怕死是秦始皇不立太子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意志抵挡不了规律,所以决心成仙的秦始皇最终还是走完了他的生命路程,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最后竟然以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走进了他修建了近四十年的皇陵地宫。所以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历史不能倒退,谢幕就是谢幕。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4:沙丘政变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最后,有一个人物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前,此人一直默默无闻,而在秦始皇死后,他上演了一幕短暂而有爆发力的个人独角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如何操纵这一切的?
    从襄公立国到秦国崛起,从称霸诸侯到横扫六合,从统一制度到沙丘之死,在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中,王立群老师用了三十三集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及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帝制的辉煌功绩。然而,尽管秦始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但上苍并没有因此而特别眷顾这位皇帝,在他五十岁时,就让他止步于人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大巡游。随他一起巡游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他的小儿子胡亥。然而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这次巡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大巡游。当车队走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突然暴病身亡。
    秦始皇身边的三个重要人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幼子胡亥,在这一关键时刻,会上演什么样的一幕呢?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秦始皇这只老虎死了,接下来就是猴子的天下了。那么,这个猴子会是谁呢?谁会最先跳出来呢?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继续带领我们走近大秦帝国末年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冷眼观察面对权利诱惑时,最本真的人性角逐。故事还是从秦始皇死后说起吧,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病故以后,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是一个由秦始皇亲自口授,然后记录下来,加盖了秦始皇玺印,已经封好的诏书,没有发出来。这个诏书可不是一般的诏书,它是关系到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诏书。我们知道,封建帝国它的政权最危机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最高权力的交接。而秦始皇这个诏书呢,就是化解这场危机的一根定海神针。但是,这个诏书没有发出。那么,体现秦始皇个人遗愿的诏书为什么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