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万历新史 >

第35章

万历新史-第35章

小说: 万历新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太后看了万历一眼,接着说道:“看你还有事,一并说了吧!”

    万历一笑:“母后睿见,此番徐爵牵扯皇弟潞王,若昨夜他们真是成了,皇弟自是不应,可其等还是可从宗室之中另立一君,宗人与皇儿可不像皇弟般亲近,平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纨绔成风,甚或会成了逆贼傀儡。皇儿想废了宗人府,将宗人贬为民。一来若再有人敢于起反心,少了这些人可利用,立之无名,也就断了念想;二来宗禄数巨,大于兵马用度,宗室子孙繁茂,再过几年朝廷将实在无法支撑,此事还请母后能从中扶助”

    李太后听了不由的倒吸一口气,这事说大了是祖制和人伦道德问题,说小了那也关系着自己另一个亲生儿子的命运。

    “此事皇儿还应三思而行,宗人就是帝王家的家人,若连家人都不养不顾,传了出去百姓会怎么看你?若是群而效仿,岂不乱了章法?再说,断了禄米钱粮让他们何以为生?”

    “皇儿想过了,各地宗王在属地之内行事嚣张,百姓多有怨言,若宗王不从中做梗,些许闲言或是难免,但应不会过甚,若是宗王敢于生事,朕也不留情”万历说着看向李太后的眼中闪过一丝狠意:“至于他们往后生计,皇儿将下旨准许他们离开属地,经商入仕,但不可从伍,手中无兵,其危当可控制。像皇弟潞王现还年少,让他先到学堂学习,学成之后便入朝为官参预朝政,外间臣属皇儿都能信之,一胞之弟又岂能不信”

    万历特意提到潞王为的就是打消李太后顾虑,最后诚恳的求说道:“这事皇儿不好独自办理,还请母后帮着周旋”

    明朝历代对宗室都有所打压,何况现在又扯上昨夜一事,李太后当然明白万历是想借机向宗室再打压一次。看着万历恳切的神情,李太后心一狠:那些宗王们肯定不会像皇儿说的那般善罢,都说儿女债难还,只要成全了儿子,有些责难就让做娘的当着吧,大不了过后多烧几柱香。

    “这事你交给娘办吧,哀家会与定国公谈的”李太后口中的定国公乃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人徐功实,自从成祖定都北京后,宗人府就由徐达后人承袭定国公号领着。

    万历高兴的说道:“皇儿谢母后”

    李太后看着万历一脸喜笑言开,心里却是高兴不起来,她若是寿安宫里的那个正牌太后,这事办起来倒是方便一些,可现在,背后说她的闲言肯定是少不了,而且,儿子对宗室都下狠手,外面那些官员,特别是有在冯保帐册里的,这京城岂不血光四起?往后要烧多少香,拜多少菩萨才能相抵啊?

    “儿啊,朝政之事,不在于是非黑白,为君者要善于平衡之道,方能定朝纲、安社稷,这宫城说是威权四方,却是宫墙四面,百姓难以知君,君威得张在于臣属,臣属之口在与己利,若是断其利,其口就不再是君言了,儿行事切勿过激,扰了平衡之道,若被传成嗜血暴君,绝非天下之福啊”

    “皇儿谢母后教谕,过后就叫人将宫墙拆了,呵呵”万历嘴上开着玩笑,心里却是早就下定要将那南墙拆了,换成栅栏,栅栏之外建一大马路,也好让过往百姓看看皇帝与官员们是怎么办公的。

    李太后被万历的回答逗的一笑:“呵呵,午间就陪娘在这坤宁宫用膳吧”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一节 政纪分离
    要说这危害皇帝性命的事,在明朝这也不是第一次,嘉靖二十一年世宗皇帝就差一点被一宫婢给活活掐死。但万历也没有说错,像昨夜一样领着人拿着刀枪冲进宫来的,还真是第一次。但不管是何种形式,这样的事势必都会带来一些改变,这样的改变往往容易被人接受,不过,并不代表就不会有人反对。

    明朝的文官反对皇帝的作法,其实也不见得猛如虎、凶如狼,看的是皇帝如何处制。世宗沉迷修道,贻误国事,官员们是反对之声四起。嘉靖十八年九月,世宗欲让太子监国,以便自己能潜心修道,太仆寺卿杨最上疏反对。世宗大怒:别人想当皇帝那叫造反,可自己是让自己儿子来当,说好了可是叫做退位让贤啊,再说,你们不是一直说我修道不对,不配为君父吗?那干脆这个皇帝我不当了,不也随了你们的意吗?这也来反对,那岂不是有心找碴?

    于是,杨最被拉到东厂拷打至死。

    嘉靖二十年正月,御史杨爵上疏让世宗不要修道,世宗看了再次大怒,做皇帝的有点个人爱好不算过份吧?不练也练了这么多年了,你现在还跑出来说三道四,岂不是自找麻烦?既然这样那就成全你吧,于是杨爵被拉到东厂“长系”,也就相当于判了个无期徒刑。以后人的历史眼光去看待嘉靖修道也确实是错的,文官们的反对是在理的,可就是在理,官员们还是不敢再拿修道说事了,就连后来海瑞抬棺进谏时,也只是用隐喻的方式而不敢明着提修道误国。

    嘉靖用的是强硬的手段,将文官们给压制住了,可历史上的万历采用的是一种消极对抗,助长了言官们的气焰,以致使后来东林党人跳到了历史前台,你不是不管吗?那我就可着劲的说,把话说开了,说大了,名声也就传出去了,这就是“清流”的想法。

    要说“清流”是奸的,倒也说不上,顶多就是空谈误国或者追逐私名,正是他们四处奔走,呼喊口号,才使得万历的无为被突显了出来。在史书的评述上,嘉靖的名声要好于万历,可真论起功绩、能力,万历绝不差于嘉靖。嘉靖平定倭患还有胡宗宪与戚继光可用,可万历三大征时,若不是万历一人支撑,统筹应付,那结局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种名声的差异有两个人所背负的历史责任不同的影响外,还有就是出在万历的无为之上,当到处批评声四起,不无能也被说的无能了,所有的功绩也就被淹盖了,当到处都是“清流”涌动而自己却无视待之,那么浊的只能是自己。

    史书上暴君要比昏君更能得到厚载一笔,秦始皇被骂为暴君的同时,谁也不会忘记他统一天下的千秋功绩,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若不是他的“暴”,根本就不可能平定六国。帝王者不用或乱用手中权柄可谓之昏,而过度使用则是暴,暴君名声虽臭却能流传千古,而昏君名声也臭却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对于现在的这个万历来说,他所选择的路就是一个从昏君到暴君,最后再变成名君的过程。现在的形式可看成是一枚炸弹,这大明朝的官场吏制就是炸弹的外壳,之前万历自行其事,使的朝内人心惶惶,又怂怂欲动,这些就是不断往手雷里填入的火药,在大家还没找着方向的时候,突然借着冯保造反这一引线点燃了火药,从而将官场吏制瞬时间炸响。

    但这种瞬时加到官员身上的高压,绝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借着这个机会完善制度,以制度的方式将自己的集权延续下去。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正是他的多疑,才在明时制定了一套算是完善的官员监督体系。除督察院及东西二厂外,还有一个六科廊房和一个通政司,六科廊房派出给事中到各部监督,将各部情事上报于皇上,从而让皇上能了解各部实情。通政司的行政职能与六科廊房多有交叉重复,做的也是下情上达的工作,只是通政司不派人常驻各部。利用职能的重复性,皇上就可以通过个部门上传的两份情报进行对比,加以判断真伪。

    但随着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各监督部门的作用也就下降了,六科廊房因是派驻性质,早就被同流合污了,而通政司及督察院到了严嵩手中,也从原来的还有些作用变成彻底的腐败,最终成为文官集团内部斗争和功击皇帝的一种工具,唯一还能信任的就是东厂这种建立在各部之外的情报机构,也就难怪明朝皇帝要重用阉党。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权力分配上的失衡,在内阁六部权力加大的同时,监督机构的权力却没有跟着加强,甚至内阁六部还有管理监督机构人事的权力,这就使得监督机构更加的依附其上,从而丧失了监督能力。

    在万历设想中,东厂依然要保留,名称也不更改,东厂这两个字对于官员来说已经是烙在心口的印记,单就这两个字就是一种监督。但功能职责上要加以区分,南镇抚司将做为专门对外的情报机构,北镇抚司则是对内的情报搜集,这两个部门都将只有监督权而不具有司法权力。在前面一段时期内,依然不让东厂受文官的监督,以免被侵蚀,也为了自己便于暗中做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有王德坐镇应该可以度过这一时期,等到吏制上了正轨后,再一起并入整套监督系统之内。

    另外,将督察院的地位提高,使其能独立于内阁之外,直属于皇帝,将海瑞赐为二品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明时六部及督察院主官的品级只有三品),同时,也只有海瑞这样与文官集团没有多少关系,又执拗清廉的人,才能做到将督察院独立划割出来,这也是万历用他的原因。再将督察院的人事任免权从吏部分开,除去督御史及左右正副御史由皇帝亲自可从其它部门抽调任免外,督察院其余的人事安排,人员皆要出自督察院内部,由督察院自己负责,其它部门的人员要想进入督察院任职必须通过考核,十三道正副御史的任免,需呈报皇帝批准。同时,任何任免都要交由吏部备案,吏部若是对任免有异意,可直接向皇帝提出,并付于各部对督察院的监督权,督察院同样不具有司法审判的权力,它的职责就像是后世的纪律委员会,司法权力仍然归刑部负责,以此形成政纪分离又互为监督的情况。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二节 设通政院
    剩下的六科廊房与通政司,六科廊房既然已经臭的不能再臭了,干脆就扔掉,但通政司必须拿起来,而且给予更大的职能权力。

    万历要想推行新政,依靠现有的这一套官僚系统是绝难成事的,但短时间内找到如此多的人才进行更换,根本就不可能。这就需要一套全新的行政系统,它既处在现有的系统之中,又能独立行事,并且是能统观全局,除了军队之外,六部各事都受其节制的一个小朝廷,人数不用太多,但都得是干事的人,万历想要推行任何政事,就可从中派人前往督办,加以落实。

    这就与通政司原先的职能差不多了,只是多了更大的行政权力,而不单单是一个监督机构。只要将通政司升格为通政院,其地位与六部同等,同样也处在内阁监管之下,这样可以使现有的官僚系统更容易接受通政院的升格,也可使通政院处于内阁的监督之下。

    实际上这与现在派往各地监军和矿监等的性质差不多,但太监去往各地都建有监军府或矿监衙门,是属于一种长驻机构,而通政院是冲着事去的,事办完人即走,少了地方保护主义,只以办事为目的,事办好后就可将相关材料交给督察院备案,一来让督察院对所办之事有个了解并对办事过程形成监督,二来,可由督察院对事后的落实情况继续监察,以免人走茶凉的情况出现,使得政策具有延续性。

    但通政院权力过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派出去办事的人,好的可以造福一方,坏的就会反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求办成事邀功请赏,而不择手段,事虽办成,却遗害后世,甚或再刮上一笔不义之财。

    内阁做为唯一一个对通政院具有管理权力的机构,如果其成员构成涉及的覆盖面不够全面的话,通政司完全有可能在万历自己有意无意的偏颇之下,变成新的“太监”。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点,因此万历还决定增加内阁成员数量,内阁除去首辅与次辅各一名外,六部及通政院主官七人一并入阁,组成九人制内阁。不管通政院经办的是关于哪一部职权范围内的事,在内阁里都有一张直接做出监督的嘴,同时,通政院又可以通过内阁提出自己的意见,除了互为监督外,内阁也就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样的安排万历没准备去跟谁商量,现在他在官员心中的“威严”已经有了,做为皇帝他本来就有安排各部的权力,现在他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来做这种权力分配游戏的主导。只需下一道谕旨,将通政院升格及增加内阁成员一事通告各方,再将各部主官都升到二品,侍朗从正四品升到三品,其余人等官职品级暂时不变,一来可以用这种升级堵住几位权官的嘴,二来现在的各省巡抚也是领着三品衔,同为三品别人干吗要听你的呢?就是听了,发号施令的人也不得不有所顾虑。天高皇帝远,万历是管不着巡抚的,但却可以管得着尚书,这就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