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方士的历史 >

第17章

方士的历史-第17章

小说: 方士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气禁架术是古代的一种巫术,相当于现代的气功师发外气,用气去改变事物的状态。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闽中(今福建泉州)人徐登擅长禁架。徐登“本女子,化为丈夫”。他发气时“禁溪水,水为不流”。他“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徐登的弟子赵炳也擅长禁架,“禁枯树,树即生荑”。“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乩流而济。”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也记载“道人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超。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柱,人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弩箭之发”(见《后汉书·方术列传》注)。 
葛洪特别相信禁架术。他在《抱朴子·登涉》记载术士炼丹,以吹气或意念禁蛇,“未入山,当预止于家,先学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龙、青武、白虎,以卫其身。乃行至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气闭之,以吹山草,意思令此气赤色如云雾,弥满数十里中。” 
葛洪在《抱朴子·至理》中对禁架术有一段很精采的长篇叙述:“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是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倡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蛏,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近世左慈,赵明等,以气禁水,水为之逆流一二丈……大气出于形,用之其效至此,何疑不可绝谷治病。延年养性乎?”   
二 扶乩请神   
扶乩,又称扶箕、扶鸾,是一种请“神”的迷信活动。 
扶乩请的神是紫姑,紫姑是传闻中的厕神,善于占卜。南朝宗懔在《荆楚见时记》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巫女、何仙”。 
扶乩的方法是用乩笔在沙盘上写字。乩笔就是两根小木棒,钉成丁字形。沙盘是簸箕上放沙或米。进行扶乩活动时,烧香点烛,请神下凡,让乩笔在沙盘上抖动。巫师就根据沙盘上的图形说出是某词某句,根据这个词句预测吉凶。各地区各时期的扶乩方法大同小异。 
宋代民间流行扶乩,以文为盛。陆游在《箕卜》诗描述说:“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相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评,对不顺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陆游以扶乩作为娱乐,一笑了之。扶乩的兴起与科举有关,读书人临考前心中空虚,就以扶乩祈求神示,陆游在诗中说的“岂必考中否”就是预测科举事。 
古代学子以乩仙示题。《子不语》卷二十一记载了二桩偶合之事:“康熙戊辰会试,举子求乩仙示题,乩仙书‘不知’二字。举子再拜,求曰:‘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书曰:‘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仙为无知也,是科题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三节。又甲午试前,秀才求乩仙示题,仙书‘不可语’三字。众秀才若求不已,乃书曰:‘正在不可语上。’众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书一‘署’字,再叩之,则不应矣。已而题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乩仙的手法很模糊,这是其高明处。学子很会联想,以“不知”为“不知命”,以“不可语”为“不如好之”,“署”是四个“者”,这些都与考题应验了。如果实在应验不上,乩仙说的“不知”、“不可语”也算是实话。 
学子还以扶乩问前程。《阅微草堂笔记》卷四记载:“姚安公未第时,遇扶乩者,问有无功名。判曰:‘前程万里。’又问登第当在何年。判曰:‘登第却须候一万年。’意谓或当由别途进身。及癸巳万寿恩科登第,方司万年之说。后官云南姚安府知府,乞养归,遂未再出,并前程万里之说变验。”乩仙说:“万年。”可以作多种解释,遥远无期;此途不能;万岁(皇帝)开恩之时,因此求仙者必然可以与其中的一种解释巧合。纪昀对这个故事论述说:“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所谓鬼不自灵待人而灵也。蓍龟本枯草朽甲,而能知人吉凶,亦待人而灵耳。” 
扶乩还教人们如何处世,戒贪、克淫,以谨慎行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记载:“海宁陈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坛者安溪李文贞公也。公拜问涉世之道,文贞判曰:‘得意时毋太快意,失意时毋太快口,则永保终吉。’公终身诵之。”由此可见,扶乩有时并不全是迷信。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志》记载:“太原府纯阳宫在贡院东天衢,明万历年建。凡起造规划,偕仙乩布置。内八封楼、降笔楼,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对额皆乩笔所题,碑记乃李太白乩笔也。用醉翁亭体,文甚奇俊。”乩仙成了建筑师,李白成了乩仙,亭宇成了扶乩的产物。 
扶乩术受到统治者青睐。明宪宗时,李孜省为了拉拢势力,通过乩仙说江西人赤心报国,启用了一大批亲信,顾王工以扶乩累官至太常少卿。 
扶乩术用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明史·蓝道行传》记载:蓝道行以扶乩术得幸,他为了搞垮政敌严嵩,“乩仙言嵩奸罪”,世宗于是遣放了严嵩。严嵩就与道士田玉勾结,田玉擅长扶乩术,诬蓝道行,蓝道行下狱死。另一个大臣徐阶极力反对扶乩术,他对世宗说:“扶乩之术,惟中外交通,间有验者,否则茫然不知。今宫孽已失,仅非道行所致。且用此辈。孽未心消。小人无赖,宜治以法。”后来,世宗杀了田玉等人。明俞如楫的《礼部志稿》载有马文升《复奏四事疏》:“宜令各该巡城监察御史及五城兵马司并锦衣卫巡捕官逐一搜访,但有扶乩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可见,扶战术已经对社会发生很大危害,不然,马文升怎么会如此郑重地上疏? 
清代有扶乩世家,以扶乩为业。《子不语》卷二十二记载:“乾隆丙午,严道甫客中州,有仙降乩巩县刘氏,自称雁门田颖,诗文字画皆可观,并能代请古时名人,如韩、柳、欧阳、苏来降。刘氏云:‘有坛设其家,已数载矣。’中州仕宦者,感敬中信之。” 
扶乩术有很大的欺骗性,焚香设祭,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根据沙盘纹路就断言是某种词句,以之预测事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解放后,政府取缔了扶乩术。   
三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古代的一种术数。 
汉代就有了奇门遁甲术。《后汉书·方术传序》:“又有风角、遁甲、七政……之术。”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 
奇门遁甲的具体内容见自于《易纬·乾凿度》。以十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合称奇门。以十干中的“甲”最尊贵而不显露,“六甲”隐于“戊己庚辛壬癸”这六仪中。三奇和六仪置于九宫,“甲”不占宫,故称遁甲。 
传闻黄帝发明奇门遁甲。《太平御览》卷15引《志林》:“黄帝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掼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这段文字,实际上是汉以后的好事之徒所编造。 
南北朝时,奇门遁甲术数兴起,《四库总目提要》考证说:“考汉志所列惟风后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奇遁尚无明文。至梁间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陈书武帝纪,遁甲金名遂见于史,则其学殆盛于南北朝。” 
遁甲又称循甲,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说遁甲以六甲循环推数,故称循甲。宋代杨维德等撰《遁甲符应经》三卷,有线装本保存。但作者尚待考证。 
明代程道生撰《遁甲演义》四卷,五巽撰《遁甲吉方直指》一卷,此书删诸凶时,传注吉门,郭抑廉编《奇门说要》一卷,是抄录其他书籍而成,还有托名于刘基的《新锓烟波钓徒奇门定局》一卷。 
明代景秦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曾上书,建议学习兵法的人应当掌握奇门。《明英宗录》卷190载录其奏文云:“夫为将,固当知古兵法;而用兵又在审日时之利;日时之利在用奇门。盖奇门乃黄帝战蚩尤时所立法,也于行兵用之。古之为将,未有不用此者,乞择武臣子弟年少,聪明者,俾学习之。既知兵法,又谙相术,则用兵之际必多取胜也。” 
清代史易撰《奇门臆解》一卷。于恺撰《奇门占验》一卷。汪汉谋编《禽遁七元成局书》十四卷,《四库总目提要》云:“所条列颇井井,世之为兵家言者,每称之。然考其所列翻禽倒将之法,亦俱舛互失次。” 
本世纪,徐昂撰《遁甲释要》。 
奇门遁甲的术语很生涩。按数顺行的布局法为阳遁,按数逆行的布局法为阴遁。按式盘上天干的变化占验天时神鬼,称为天遁;占验人事,称为人遁;占验地理,称为地遁。 
奇门遁甲讲究布局。术数家说黄帝时代有四千三百二十局,因为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十二时辰,全年四千三在二十时辰,每个时辰一局。黄帝的大臣风后精简为一千八十局。姜太公依七十二侯立七十二局。汉代张子房改为十八局。这些布局荒诞不稽,不可相信。   
四 六壬太一   
六壬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术数。六壬与遁甲、太乙合称三式。五行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分别为阳水、阴水。舍阴取阳,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称为六壬。六壬有六十四课,以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时辰,判明吉凶。 
六壬术起源很早,汉代《吴越春秋》、《越绝书》已有记载,《隋书·经籍志》载有《六壬式经杂古》《六壬释兆》。唐《王建诗·贫居》云:“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古。”说明在唐代时已经很流行六壬术。 
《四库未收书提要》载录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古》,并介绍云:“是编《宋志》不著录,郑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二家。焦宏《经籍志》凡八十九家,钱遵王《述古堂书目》凡一十八家,皆无是册,盖佚已久矣。此从宋刻本依样影抄,卷首有泌边书序及六壬起例。案泌云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礼·哲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岁、二十八星之号,即壬盘之体,三代之壬书,惟此一证,与术家以五行始于水,水生于一,成于六之说异。” 
明代无名氏撰《六壬大全》,此书总汇六壬术诸家遗文,颇为详细,在社会上很有影响。 
六壬术是易之支派,用于卜占,程序复杂,荒诞无稽,已经被历史所淘汰。 
太一,又称太乙,它是古代七大术数之一。《史记·日者列传》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咨询,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一家各抒己见。《汉书·艺文志》载录了《泰一阴阳》。 
太一本是神名,《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后与奇门遁甲,六壬合称三式。太一术是易之支派,以易占预测吉凶。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太一篇》记载太一术云:“法以八将推具掩迫囚击关格之类,占内外灾福;又推四神所临分野,占水旱兵丧,饥馑疾疫;又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易真卦大运,占古今治乱,天下离合。如遇凶神阳九百六交限之际,卦运灾变之限,卦象和平之运,非阳九百六交限之际,大数吉者,八将虽有掩迫之类,其灾不发。”古人在征战中,气象预测中都运用太一术,用法各不相同。 
《四库全书》载录有《太乙统宗宝鉴》《太乙遁甲专征赋》等太乙文献,《提要》介绍《太乙成书》云:“是书以太乙五将奇偶二算演七十二局,视岁神吉凶。其法以上元甲子岁太乙起乾行八宫,每三年一徙,计神起寅,逆行十二辰,无目起甲,顺行十六神,又以计神加艮求天目所在,为始击将,而天目始击又各以其算立大将参将,故必七十六局而五将游行变动之格始周,凡五周为三百六十局,而甲子之太乙始复归于乾。其每月者为月局,阴阳顺逆,略如遁甲法,复约之为日局,而太乙之用乃具。”可见,这套方法是很复杂的。 
太乙术又称太乙数、太乙九宫。以太乙为北极神的代称。太乙至尊,象征天帝。太乙依五行生克、阴阳消息、星宿变化,在九宫运地,九宫与九州相对应,预示休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