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周恩来的智慧 >

第12章

周恩来的智慧-第12章

小说: 周恩来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第十七路军及其指挥下的民团为抗日同盟军,以友军相待。为保证红军
南下,周恩来派员到泾阳县云阳镇、耀县建立办事处,并建立由西安、三原、
耀县、洛川、肤施通向陕北的运输线。根据中央命令,红军主力在彭德怀、
任弼时率领下,经环县取捷径南下,巩固了三位一体的联合防御体系,成为
西北三方与蒋介石进行政治谈判的强有力的后盾。

经过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蒋介石被迫在口头上接受了中共与张、杨提
出的六项条件,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

但是蒋介石被放后,又在南京扣留了张学良,并实行“军法审判”。他
还将杨虎城等撤职留任,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调集37 个师
的兵力分五路向西安推进,其中进入潼关、直逼西安的就达12 个师。战云再


度笼罩西安。

面对蒋介石的进攻,中共和西安方面进行了回击。东北军、十七路军联
合举行元旦大检阅,杨虎城发表演说,反对南京政府的压迫。经周恩来与杨
虎城等协商,由杨虎城领衔,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参加,于1 月5 日
发出通电,谴责中央军挑动新的内战。电文指出:“若不问土地主权丧失几
何,西北军之真意如何,全国舆论之向背如何,而唯知以同胞血汗金钱购得
之武器,施于对内,自相残杀,则虎城等欲求对内和平而不得,欲求对外抗
战而不能,亦唯有起而周旋,至死无悔。”

经中共中央批准,周恩来电调一部分红军主力向关中开进。1 月初,红1
军团到达耀县、三原,红15 军团到达咸阳,红27 军到达洛川。周恩来亲往
洛川视察,说明西安事变和保持“三位一体”重要意义。红军开入关中,在
各方面都引起巨大的兴奋和震动。这时,中共的基本方针,仍然是争取和平
解决,逼迫蒋介石实行其诺言,巩固西安事变的成果。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
周恩来指出:中央军竟重复开进陕境,对张学良实行扣留,致群情愤激不可
终日。“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内战。”若“不顾大
局,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
又复归于破碎。”在致张学良的信中,周恩来也说:“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
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若进入演关之中央军必欲逼此间军队,为自
卫而战,则红军义难坐视。”

由于西安方面“三位一体”的坚固,加上国内外舆论普遍反对内战,蒋
介石不敢轻意发动大规模内战。于是派遣代表前往西安,商讨和平解决的办
法。蒋介石提出甲、乙两案。甲案:东北军移驻甘肃和陕西分州以西的西兰
路上;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地区;红军仍返陕北;中央军进驻西安,
沿陇海路潼关至咸阳段驻十二个团;陕西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
充任。乙案:东北军移驻安徽和淮河流域;十七路军移驻甘肃:红军仍返陕
北;中央军进驻西安和关中地区;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东北军方面的人充任,
甘肃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蒋介石之所以提出两个方案,
其主要目的是要分化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三位一体”。如接受甲
案,则三方面仍可靠在一起,接受乙案,东北军可移住较富庶的地区,“三
位一体”自然瓦解。蒋介石致信杨虎城,劝他接受甲案;而何应钦又致信东
北军将领王以哲等劝他们接受乙案。

这时,在“三位一体”内部发生了明显分歧。东北军因张学良被扣南京,
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杨虎城因受张学良委托指挥东北军,但因其实力不够,
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在东北军内部,形成了以王以哲等为代表的元老派和
以孙铭久等为代表的少壮派。十七路军主张接受甲案;东北军元老派军官虽
公开表示接受甲案,但暗中却想接受乙案;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主张首先逼迫
蒋介石放张学良回来,其余一概不问。为维护“三位一体”,周恩来建议杨
虎城基本接受甲案,要求中央军全部退出甘肃,在两安保留东北军和十七路
军各一部,东北军进至咸阳。军事上三单位靠拢,政治上利用国民党即将召
开的三中全会来解决。这一建议在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获得通
过。经与南京方面在潼关会商,决定采取甲案。

然而,东北军少壮派军官坚持主战,在东北军、十七路军主战派的影响
下,杨虎城主和决心一度动摇。他对蒋介石的报复深怀顾虑,要求中共也为
他“打算打算”。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表示:“我们一定对得起朋友,我


们绝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周恩来出席了红军司令部会议,会议认为: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是我们的朋友。只要东北军、十七路军两方面一致,红军可
以暂保留自己的意见而支持他们的主张,跟他们一起打。周恩来回西安后把
这一意见告诉了杨虎城和少壮派。叶剑英参谋长还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参
谋人员具体研究了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

后来,东北军高级将领仍然主和。经东北军、十七路军和中共代表三方
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仍取和平解决办法。这一方针得到了周恩来的称赞。
这时,少壮派军官发动了“二·二”事件,枪杀了主和的王以哲。这一行动,
严重破坏了东北军内部团结及“三位一体”的巩固,削弱了西安方面同南京
谈判和营救张学良的实力和地位。东北军人心涣散,决定接受乙案,全军东
开;十七路军也撤离西安,国民党中央军开入。

“三位一体”虽然最终解体了,但它存在期间,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
解决,推动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此外,
东北军、十七路军所部,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中共和红军的深刻影响。抗
日战争中许多部队英勇作战,吕正操等部还改编为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孔
从周等部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疾矢突发出奇制胜——组织、指导平型关战斗

1937 年9 月24 日,毛泽东接到周恩来从山西抗日前线发来的密电:日
军正向我进攻。八路军主力在灵、广以南待机,宋时轮支队出东北游击,王
震旅开阜平,贺龙率第120 师师部及张宗逊旅开晋西北,驰援雁门关。

这是一份关于平型关作战准备的重要电报。电报中所说灵、广指山西北
部的灵丘和广灵。灵、广以南,即平型关所在方位。

抗战初期,对于日军的猖狂进犯,国民党军虽进行了一定抵抗,但由于
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连遭挫败,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严重局
面。日军在占领平绥线一些重要城镇后,在山西骄横推进,如入无人之境。
这时,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也来到山
西,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洽谈国共合作抗日问题。

在与阎锡山交涉过程中,周恩来反复强调,在对敌正面抗击的同时,要
运用侧击、伏击的办法来消灭敌人,同时,还要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
了挽救晋北局势,阎锡山准备在平型关与日军会战。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
与阎锡山一起研究了战役计划,并商定八路军以运动战与国民党军配合。会
谈中,周恩来还向阎锡山及所部军官讲解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要领,商讨了
两军战场配合问题。

9 月24 日,八路军总部向115 师下达了侧击平型关日军的命令。24 日,
周恩来向中共中央发出电报。当晚,115 师冒雨进入阵地,秘密设伏于灵丘
通往平型关道路两侧高地。

25 日拂晚,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27 旅团主力,大摇大摆向平型关
开进,前后达十余里长。全部进入伏击圈后,115 师突然以摧枯拉朽之势,
向敌发起攻击。经短兵相接的格斗,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击毁其全部辎重,
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胜利。

奇与正,是军事理论中常用的一对概念。《孙子兵法·势篇》云:“凡
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
“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又《百战奇
法·奇战》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一个军事指
挥者,既要善于用正兵,也要善于用奇兵。在军事史上,出奇制胜这一谋略
被广泛运用,精采战例数不胜数。春秋时代,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
双方战于北制。郑国以三军部署在燕军正面,而以另一部偷袭燕军侧肯,燕
军无备大败。周恩来在组织指导平型关战斗中,战功地运用了出奇制胜的谋
略,因此取得了胜利。


虎口排险金蝉脱壳——宣化店谈判与中原突围

1946 年初,中原地区上空翻卷着内战的乌云。依照国共《双十协定》和
《整军方案》,中原人民军队应撤至其他地区。而国民党政府不让转移,他
们调集30 万军队,把中原军区6 万多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两不到
100 华里,南北仅为50 华里的狭小地区,伺机一举消灭。4、5 月间,国民党
在向东北四平街长春进攻的同时,试图在中原发动突然袭击,以挑起全国内
战。

这时,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与国民党、美国代表继续举行
和平谈判。中原局势,引起周恩来的严重关注。5 月3 日,他致电中共中央,
分析国民党方面动向:“蒋本定卅日飞汉,今忽飞西安,更可证其避开武汉,
为发动歼灭五师之战。现关内各地顽军伪装八路军破路袭击,其目的在借口
侵占,发动进攻,我被迫自卫,彼必大嚷我破坏停战实行进攻。对五师则诬
蔑土匪、挑衅,逼我自卫,好发动进攻。美马熟视无睹,并不制止,执行小
组亦不前往调解,则很可能发展成为全国内战。”

为制止中原内战,周恩来与国、美代表严正交涉,力主进行中原实地调
处。他还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争取和平,应“首先协议停止中原内战,以
免牵动全局,发展成为全国内战。”在周恩来坚持下,国、美两方被迫接受
建议,同意前往宣化店视察。中共中央致电中原军区,告知周恩来将到宣化
店,指示,要“速准备充分材料,阻止国民党阴谋,并提出方案,要求合法
转移。”

5 月5 日,军事三人会议成员周恩来、徐永吕以及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代
表白鲁德到达汉口,连夜会商调处事项。同日,中共代表团在上海发表谈话,
目前形势极为严重,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如果中原内战爆发,必将成为全国
内战的起点,所以周恩来、徐永昌、白鲁德此行,关系重大。中原军区也发
表声明,表示被围军民正以必死的决心保卫和平,国民党当局应悬崖勒马,
勿玩火自焚。同时,要求全国人民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5 月8 日,三人会议成员及其代表,会同军调部小组成员抵达宣化店。
军事调停会上,中原军区负责人和干部战士愤怒揭发了蒋军围困、侵犯解放
区的暴行。周恩来根据前线报告和调查事实,严正指出:国民党“打下中原
必然进攻东北。中原内战是全国内战的爆发点。”他再次呼吁,“现在全国
需要和平,内战应无条件停止,千百万人的生命所系,如何能拖,又如何忍
拖!”国、美代表理屈辞穷,表示愿意维护和平,随行记者一一记录、报道,
把中原战事置于舆论的监督之下。在宣化店视察期间,周恩来参加了中原军
区领导干部会议,严肃地告诫大家,国民党反动派从来都是不遵守协议的,
他们和谈是假,内战是真。绝对不要依靠网民党发善心,必须依靠自已的力
量,用枪杆子设法突围出去。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周恩来与军区领导一
起研究制定了武装突围实行战略转移的方案。

5 月10 日,三方代表签订了关于停止中原内战的《汉口协定》。这一协
定,打乱了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使中原局势有所缓和。根据协定规定,中原
军区合法转移了2000 余名伤病员、非战斗人员及部分地方干部,解决了部分
经费、粮食、医药、救济等问题,为武装围创造了条件。为争取时间,保护
中原部队,周恩来还时时从全局考虑,杜绝国民党内战借口。5 月下旬,山
东解放军某部围攻枣庄。周恩来立即致电中央,认为这样做“恐于大局不利,


并将影响五师处境”,建议“停止进攻,如已拿下,则应宣布我退出枣庄。”
中央即电告山东。

为应付突然事变,中原军区加紧了突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