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镖局春秋 >

第9章

镖局春秋-第9章

小说: 镖局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镖师们都有口福,不论走到哪里都吃得好,雇主都得管饭。镖局柜上的伙食,肥鱼大肉不常见,可是大米白面是有保障的,猪头、猪蹄、牛羊下水是餐桌上的常物。一般的商店开饭时分三桌,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内柜(账房先生)、外柜(跑外的业务员)是吃小灶;伙计们吃中灶;徒弟们吃大灶。镖局上上下下的饭可是一个锅里出来的,不分等级,这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一旦出了事,大家都得拚命,所以吃饭时也就得吃一锅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年高望重的老达官和刚进门的小学徒,在工资收入上也就差个一倍左右。从这点上来看,镖局颇有些平均主义色彩。 
与此同时,镖局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福利政策,那就是镖师因伤致残后,家中无人的就在柜上供养,老家有人愿意还乡的,柜上花钱给他置上十来亩地,送上一头骡子、一匹马、一辆大车,同僚们再帮他凑上一二百两银子送他回乡退养。镖师以身殉职的,镖局负责厚葬,送灵柩还乡后,给遗属置上十几亩地,送上一辆大车和两头牲口。家中如有兄弟子侄愿意吃镖局这碗饭的,镖局也都挑一个收下,不是镖师的材料,就在柜上干点杂活。 
镖师年过五十,就算老镖师了。不能外出走镖,就在柜内料理点其他事物,指点指点后辈,出出主意,当个主心骨,无家可归的老镖师就在柜上养老送终了。 
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习惯,一般五十岁就解甲归田了。所以镖师们对自己的归养之路一般都早有安排,好歹都能置下十来亩地。走镖常年累月地和骡马打交道,所以都识货,特别是走北道的镖师,经常从口外捎回几匹物美价廉的好牲口来,几两银子就能买上一匹,调训好了送回老家去拉车犁地,所以镖师告老前总能混上个中农。 
一句话,镖师辛苦一生,风险半世,虽然没有求来大的富贵,但却是人世间见识最多的人。     
第八章镖局六系   
镖局六系   
一说到“系”,不免让人想起现在大学的学院,前几年就被称为“系”,比如中文系,历史系,美术系,体育系等等,难道说镖局也分系吗?镖局的镖系是如何分的?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宋时期的驿站,它是专门为朝廷押送一些来往信件的,如果说这和镖局的起源有关联的话,那它就是最早的信镖了。而在以后的镖局业务中,确实有这样一项为人捎带信件家书的生意,虽然收费很低,甚至不收费,但是它的确属于镖局的正常业务范围之内。 
到了明朝时期,随着商业的自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自由的松动和自由商人的出现,出现了为商人押送货物和银两的物镖和银镖两大镖系。 
清朝中叶,随着金融业的兴起,票号的产生,以及为票号押送镖银的高额利润,镖局的主要业务就转化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又一大镖系:票镖。 
后来,看家护院、商号正常秩序的维护、保护银行等业务也来找上了镖局,这就形成了镖局又一镖系:坐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首饰和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镖局的人身镖,即客镖一大镖系,物镖同时也得到发展。 
这就是镖局的六大镖系,即:信镖、物镖、银镖、票镖、坐镖、客镖等六种镖。   
信镖   
八百里快骑日夜兼程送信的故事,我们从电影、电视、评书、小说里屡见不鲜,骑着快马的信差,快马加鞭,每到一个驿站就翻身下马,立即换乘守候在官道驿站的驿官备好的马匹,而刚换下的马匹不是累得气喘吁吁,就是倒地而亡,难道说这就是镖局的镖系吗? 
回答是否定的,前面所说的这种信差不是镖局的镖师,所送的信件也不是私人函件,而是吃皇粮的官差送的官方文书。 
其实驿站这样的邮路耗资是极其巨大的,按照平均计算一封信件要花掉将近二三百两银子的邮递系统,连朝廷都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自然和富贾商人无缘,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是根本没有什么邮路可言的,富人商家和亲人通信,最多也是顺便捎带,穷人则是除非亲自前往,不可能会有信件来往的。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镖局的产生,普通老百姓亲人之间的通信成为一种可能。朝廷、将军、总督、都统、巡抚发信件照旧使用驿站的八百里快骑,就像杨贵妃爱吃荔枝,从广州往长安用八百里快骑送荔枝一样,累死多少马,花多少银子不关她事,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成,反正花的银子都是国库里的。而富贾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却找到了一条省钱省心的邮路,那就是镖局。根据路途的远近,花上一二两银子,让镖局带捎,既便宜又保险,就能实现和家人亲人的互通信件,达到交流的效果。 
当然,信镖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很好地为镖局自身起到了一定的通信作用。大型镖局的镖路遍布大半个中国,在邮政、电信没有创办之前,不只是商人、老百姓,就连镖局的总号、分号和外柜之间的联系,也全靠走镖时带信。但是一旦遇到十万火急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像现在打个电话,搞个特快专递,或者直接坐飞机前往,这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事情。 
为了解决紧急的通信联络,许多的大中型镖局开始动脑子驯养镖鸽。镖鸽也是信鸽,但是由于是镖局驯养的,所以普遍被人们称做镖鸽。镖局的镖师出发时都会带上镖鸽,平安到达后就会放飞回来报平安,在镖路上出了意外,也会放出镖鸽进行联络请求救援。王公贵族,富贾商人看到镖局的镖鸽如此神奇,一边竞相购买,一边利用它们千里传书。普通老百姓自然没有闲钱和雅兴饲养,依然依靠镖局捎带或者通过镖局的镖鸽传书。 
进入20世纪以后,清政府的新政实施以后,邮政兴办起来,信镖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物镖   
我们知道镖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商人,商人请求保护的目的也主要是保障人身财产的安全。其实商人在商道上的人身安全还是次要的,他们最为担心的是自己运送的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盗贼也有盗贼的行事原则,他们一般只是图财,并不害命,把商人都杀了他们也就没的东西可抢了。盗贼最喜欢的就是商人一看见他们穷凶极恶的样子,扔下货物调头就跑,也只有在商人死都不愿交出货物的情况下才行凶。所以最早时候保护商人还是以物镖为主。《东北开发史》有这样一段记载:“东三省马贼(土匪)充斥,故商旅往来,咸以保镖护行。”营口开港之际,清政府外有列强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大量掠掳中国白银;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耗用大量军费。所有这些支出银两均由百姓负担,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铤而走险,拉绺子、当土匪。营口周围大小匪帮达数十股。当时民谣说:“冯麟阁占东山,青麻坎杜立山;洪辅臣半边天,抢官夺印金寿山……”同治八年(1869年),由官兵押送的20万两上缴户部的关税银子就是在锦西虹螺山被“海砂子”劫走的。 
官银尚不能保证安全,更别说商人运送的货物和携带的银子了,所以仅光绪年间,营口就出现了大小镖局23家,镖师、趟子手和脚夫多达400多人。日升、福顺、金成是营口最有名的镖局,分别由沧州、山东、河南的镖师经营。镖师与绺子的头目有往来,镖师常向他们赠送金银、枪支、药品或马匹,一旦他们遇险,镖局或窝藏或庇护,所以镖局押运财货,土匪也不干扰。各镖局各走一线,日升走奉天(今沈阳),福顺走锦州,均由与土匪的关系决定。 
因此,大凡商家要起运货物时,一般都找镖局押运,按脚程远近、货物所值取不同的“镖礼”,商定后签订“镖单(合同)”,在镖单注明起运地点、商号、货物名称、数量、镖礼多少等,双方各盖图书(即印章),护送到指定地点、商号后就能得到合同所写的镖礼。 
东北地区的上等货是人参、麝香、鹿茸等,送到奉天后镖礼为一件两吊(一千铜钱为一吊)。镖师途中只保不被抢劫,不保风雨灾害,所以镖途中常有货主派人随行保管。 
在铁路开通前,从营口到奉天(沈阳)是4天路程。头天宿大高坎,第二天住汤岗子(鞍山),第三天停烟台(辽阳县),第四天中午到奉天。 
清朝时期的物流主要是粮、棉、绸、茶、盐、糖、碱、皮货、药材以及日用品,四川、湖南、湖北的大米一般都是从长江水道东下,然后再从镇江、扬州一带汇集之后沿运河北上的。江浙一带是丝绸的主要产地,同时又是棉布的生产区和茶叶的主要产地,绸缎、棉布、茶叶三大货物也是沿运河北上。蒙古地区的皮毛、革制品,河北、河南、山东的原棉,以及直沽和两淮的海盐沿运河南下,各省的省会和将军、都统的驻地,往往是货物的聚散地和中转地。经营物镖的镖局,当然他们的走向也是根据物流的走向而定的。 
物镖是随着自由商人的出现而诞生的,它也是镖局的主要业务。从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的“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进的利钱也委的无数”,第六十六回还提到西门庆等人准备搭“标船”出门“办货”开始,到民国十年(1921年)著名的镖局“会友镖局”——中国镖局最后一个堡垒的关张,在将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物镖一直是作为镖局的主业务存在的。   
银镖   
押送黄金白银等作为货币形式存在的物质的镖,叫做。如此说来银镖押送的就是现成的钱了,现在叫“现金”、“现钞”,那可是拿起来就能花的钱啊,是什么人把现金这么放心地交给别人押送呢?他们对镖局信得过吗?镖师们会不会“见钱眼开”,在路上吞了现金据为己有呢?实际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镖局所押银镖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比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汇款业务、押“皇杠”业务、押银票业务等都属于银镖的范畴,自然被押送的银子也因此被叫做镖银。在押送镖银的过程中,自从镖局诞生到消亡的几百年间,几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镖师吞掉镖银的现象。 
银镖的汇款业务就是代办远途银钱汇兑。当时晋中平、祁、介、太等县的商人,在北京开办干果店和做其他生意的人不少,每逢年终结账,他们都要给山西老家捎些银钱,因途中有被劫失落之虞,因此常靠镖局代运。代办手续是把款项记于账上,云:某月日收到某号运交某处某号银两若干两。至银子的成色、分两,皆都不问。交运款时,只将银两包好,外边再用布或麻包封固、缝好,亦无火漆打印,只在银两外面书明银若干两,寄某处,交某号查收即可。报酬大致每年正月总付。 
银镖虽然风险太大,但是利润非常高,所以一直是镖局最为热衷的买卖。银镖产生在信镖和物镖之后,银镖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由于过年过节不能及时回家,委托镖局捎回家一些银两,随着银两数目的增大和要求押送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商人之间的银货两讫的银子同样由镖局押送,最后发展到官方的饷银也交给了镖局押送,镖局的银镖阶段,可以说是镖局发展的顶峰阶段。 
一直到清末新政之前,国内无银行,无汇兑事业,大宗款项大部分都委托给镖局解运,后来有了票号之后,就由票号代为拨兑。   
票镖   
票的种类太多了,邮票、车票、机票、钞票、支票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镖系?系保的这种票是什么票呢? 
说起票镖,就不得不说晋商,山西作家王进说,走进山西陕西,晋商的遗迹无不让人叹为观止。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富可敌国的乔家大院、精致典雅的渠家大院、豪阔无双的王家大院、雕梁画栋的曹家大院、山水宜人的常家大院无不令人惊叹。那些极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平民英雄乔贵发、豪气冲天李大全、以商济世渠本翘以及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更是至今令人怀念的英雄人物。而那些隐藏在巨额财富背后的镖局故事,如以戴龙邦为首的一批镖师也无不让人敬佩。 
晋商的崛起,最早始于宋代。那时西盐和海盐尚未发现,而位于河东的盐池就成了天赐晋人的生财之道。晋商的鼎盛,是在明代。根源是当时有外族侵略,大明朝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加强了自己的防御体系,在北部边疆屯兵八十余万。为解决军粮问题,朝廷给供应军粮的商人印制了一种“仓钞”,商人凭着这种仓钞领取“盐引”(贩卖盐的凭证),就可以明正言顺地经营获利丰厚的食盐,晋商并由此而暴富天下。晋商的辉煌,是在清代。在清军入关之前,精明的山西商人就与满人有了人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