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莽王朝 >

第26章

新莽王朝-第26章

小说: 新莽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法走了董贤,王政君一挥手,召来一名中黄门,吩咐道:“去王府,速召王莽入宫!”使者遵诏匆匆疾去。王政君又下诏给尚书:所有征调军队的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和期门武士等,都归王莽掌管。敢于擅自调兵者,杀无赦!
不到一个时辰,王莽匆匆入宫。紧接着,按照王政君的授意,王莽令命尚书弹劾董贤:“董贤在皇帝病重时,不亲自侍奉医药,今后不宜入宫觐见。” 王莽的这一指控,纯属诬陷,完全是胡说八道。刘欣与董贤是什么关系?董贤伺候皇帝,只怕比亲娘老子都要精心万倍!刘欣要是活着,谁要是这么说,怕是要被凌迟的。可是,他已经命赴黄泉,现在是王政君说什么就是什么,王莽说什么就是什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此刻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诠释。
对于这些荒唐的指控,王政君当然准奏,她当即下令:“禁止董贤进入宫,不许他进入禁卫军营。” 董贤接诏,深知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性命,他跪在皇宫大门,脱下官帽,赤着脚向王政君叩头谢罪。
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拿着王政君颁发的诏书,在宫门口罢免了董贤:“董贤太年轻,没经历过大事,当大司马不合民意人心。着即收回大司马印绶,免去一切官职,遣回宅第!”
当天夜里,绝望的董贤走投无路,与其妻一道服毒自杀。董府家人惶恐万分,连夜将他们夫妻装进棺椁,悄悄埋入了早年刘欣给他修建的豪华墓地。
次日,董府发丧,宣告董贤夫妇已经死亡。王莽岂能这么便宜了他?借口疑心其诈死,命令司法官员奏请发掘墓地,并把棺柩抬到监狱验视。狱吏打开棺木,发现董贤确死无疑。王莽传令,在监狱的牢房中挖坑,就地掩埋!可怜刘欣当年修建坟墓的一片苦心,全部白费,也怪董贤“红颜薄命”,他没这个福分,消受不起。
除掉了董贤,王政君下令:“诸位公卿!请举荐可担任大司马的人选。” 满朝文武百官自大司徒孔光以下,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王莽从前就是大司马,当年是为避开丁、傅两家外戚才辞去职务,又是太皇太后的近亲,因此应由王莽来担任大司马。”
惟有前将军何武、左将军公孙禄二人持异议:“孝成、孝哀两帝接连没有后嗣,正应当选立刘氏近支亲属为新帝,不应再让外戚大臣独专朝政。应让外戚跟其他官员互相掺杂,治国之策以此为宜。”何武举荐公孙禄为大司马人选,而公孙禄也举荐何武。对于二人的“捣乱”,王政君不为所动。二十八日,王政君下诏: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又任命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为车骑将军,协助辅政。
 在蛰伏了整整六年之后,王政君与王莽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夺回了最高权力……

(六)秋后算账

在牢牢地控制了局面后,王政君与王莽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选立皇位继承人。
王政君深知,当年傅太后造孽害死了冯太后,天下人心不服。冯太后虽死,可她的宝贝孙子刘箕子还活着,年仅九岁,正好立为皇嗣。王政君把这个想法跟王莽一说,王莽虽然觉得这孩子年龄有点大,倒也勉勉强强凑合。于是,他附和了姑母的意见。七月,王政君派王舜、大鸿胪左咸持节到中山,迎接刘箕子,立为皇位继承人。
这几年来,王政君与王莽这姑侄俩受够了窝囊气,而今捉住了印把子,岂能不加报复?没错!皇太后赵飞燕以及傅太后、丁太后的家人,都要收拾!
几日后,王莽上书王政君,强烈要求追究赵飞燕与其妹赵合德的残害婴孩的罪行。
王政君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她当即下诏:“皇太后赵飞燕与其妹赵昭仪,专宠专房,禁锢其他美女进御,残害灭绝成帝嗣子,罪行昭彰,大逆不道,其罪当诛!看在先帝份上,今贬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迁到北宫居住。傅太后与孔乡侯傅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断放肆,图谋不轨,现将傅晏之女——孝哀皇后贬到桂宫。傅、丁两家在朝者全部罢官,剥夺一切爵位,遣回原郡。”
可是,王政君不知何故,却没有立即处置赵飞燕与傅氏。只是将傅氏家族的头羊——傅晏全家流放到合浦。
八月中,王莽再次上奏,要求废黜赵飞燕、傅氏二人的皇后名分,贬为平民,并分别遣送到成帝、哀帝的陵园守墓。二人对前途绝望,当天她们都自杀了。
傅氏家族只有一个人没被流放、驱逐,这就是高武侯傅喜。为了表彰傅喜当年的表现,王政君单独下诏褒奖,将其召回长安,进位特进,有定期朝见天子之权。
在王莽的提议下,傅太后的尊号被剥夺,被贬为定陶共王母,刘欣之母丁太后则被贬为丁姬。傅喜是个明白人,他虽在表面上受到褒扬,内心却深感孤立、忧惧:今后这天下是王家说了算,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此后,他自然是被王莽借故遣回封国,终其天年。接着,王莽又上奏:“董贤父子骄横放纵,奢侈僭越,请求没收他家财物入官府。凡因董贤的关系做官的,一律罢免。”结果,董恭、董宽信父子及所有亲属全部被流放到合浦。惟有董贤之母一人例外,因为有病在身,她被特准回原郡钜鹿居住。
真是“墙倒众人推”,董贤死了,家人全部被驱赶出京,多年来他聚敛的巨额财富引起了朝野上下人等的觊觎。长安城中的小民们喧闹纷纷,假借为董贤鸣不平之机,围在董府门口哭泣——实际上却在想方设法,企图入内盗窃财物。官府为了避免董氏财产流逝,下令公开变卖。数字真是惊人,董府的财产总共被拍卖了四十三亿钱之多!
在多数人都在为董贤的遗产争夺不休之时,大司马府属吏、沛人朱诩却与众不同。他一向与董贤交厚,对故人埋骨狱中深为伤感。为了让董贤安息,他托故引咎辞职,自己出钱买了棺材寿衣,买通狱卒进入牢房,亲自收殓了董贤夫妇的尸体,又为其买了地皮下葬。王莽大怒,找了个借口将朱诩杀了。
王莽虽做了首辅,名望却远不如大司徒孔光。孔光是孔子十四世孙、褒成侯孔霸之子。他继承祖业,学识精深。身为天下名儒、三朝宰相,名高天下,太皇太后王政君对其极为敬重。对孔光,王莽一直毕恭毕敬,为了拉拢他,王莽上书引荐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
王莽大权在握,志满意得。为了巩固权力,大肆排斥异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他都要会罗织罪名,将其彻底参倒。但为了避免嫌疑,他每次都不亲自出面,而是让大司徒孔光先提议。王莽看准了的人,是不会错的。可是,孔光会答应吗?王莽的眼力惊人,他敏锐地发现,现在的孔光,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孔光了。
“王嘉被杀案”之前的孔光,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大汉忠臣。他刚直不阿,敢于碰硬,深得朝野赞誉。然而,自因忤逆了刘欣而被贬黜出京之后,他的人生观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他似乎觉得,自己与皇帝作对这么多年,究竟得到了什么?这么下去,恐怕会有杀身之祸,还会株连家人。想通了这一点,他开始明哲保身,处处阿谀奉承。在“王嘉被杀案”中,正是他顺风承旨,带头弹劾王嘉,最终导致其死于非命!可怜忠臣王嘉,他对于孔光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十年前。直到临死前还在称赞孔光为国家柱石,朝中大贤呢。
王莽为了让孔光出面,每次在上书之前,都要请甄邯将写好的奏章先呈给孔光过目,又让甄邯传话:“这是太后的意思,大司徒请看着办!” 自从重新出任丞相以来,孔光像是换了一个人,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鲠直敢言的直臣。相反,他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
一见王莽送来的奏章,惊惧不已。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位,他只好签上自己的大名上奏王政君。只要孔光的奏章一递上,王莽马上就会出面表示支持,王政君这边自然毫无问题,总是能够通过。
何武、公孙禄二人的下场,就是例子。由于何武、公孙禄互相推举,而没有随大流去拍王莽的马屁,使王莽极为恼火。在王莽的指使下,孔光上奏弹劾:“何武、公孙禄二人沆瀣一气,暗结死党,互相推举,企图阴谋乱政,应该逐出朝廷。”此议一出,王莽马上表示同意,并向太后提出应严厉惩办二人。最终,何武、公孙禄这两颗眼中钉被拔掉,两人都被免去官职,何武还被赶出了长安,遣回封国养老去了。
何武、公孙禄的被逐,朝野上下顿时噤若寒蝉,再也无人敢多嘴。王莽又指使孔光弹劾高昌侯董武之父董宏,剥夺了董宏、董武的爵位。
还有一位名臣——南郡太守毋将隆,也是王莽要清算的对象。原因很简单:王莽在年轻时,仰慕毋将隆之名,想与其结交。但是,毋将隆不愿与外戚子弟结交,婉言谢绝。王莽怀恨在心,此刻他要报复。
为了打击毋将隆,在政治上判处他的死刑,王莽拉出了中山冯太后的一案。王莽奏称:毋将隆与关内侯张由诬告皇家骨肉;中太仆史立、泰山太守丁玄,陷害人至死刑;河内太守赵昌,诬害前尚书仆射郑崇。这些人犯罪当死,而蒙大赦而苟全。可免其一死,但都不应留在京城,应该罢官夺爵,贬为平民,流放至合浦。
其实,中山一案,全是史立、丁玄亲自刑讯构陷,责任全在此二人。毋将隆当时不过是与史立、丁玄同衙门共事,在最后按程序联名上奏而已。

除去了外敌,王莽还要内斗。这次,他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六叔——红阳侯王立,这是王鳯等八兄弟中唯一健在的人。王莽虽然表面尊敬这位叔父,王立也对王莽很客气。但王立一向瞧不起王莽的出身,双方早已是貌合神离,面和心不和。
由于“缺心眼”,再加上运气不佳,王立这几十年来真是够倒霉的,仕途一直不顺。十几年前,他因在淳于长一案中犯了糊涂,结果被赶出京师。在封地他苦熬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才回到京师。这位王政君同父异母的兄弟,当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了。他虽早已淡出权力角逐多年,影响力却也不小。
王莽担心的是,王立身份贵重,有随时入宫觐见太皇太后之权。要是他在王政君面前从容谈论政事,再把自己当年的一些隐私“抖落”出来,岂不坏了大事?再说了,要是此人掣肘,自己焉能随心所欲?
为了除去这块绊脚石,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抑止外戚亲属、大义灭亲”的形象,他再次找到“应声虫”——孔光,令他尚书弹劾王立的罪恶。
孔光不得已,在一面“老调重弹”的同时,他还是搜肠刮肚,拿出了一点新东西:“从前,王立在定陵侯淳于长一案中,明知其身犯大逆不道之罪,却为他辩护说情,贻误朝廷,最后被先帝严惩。他在被赶出京城后,依旧不思悔改,居然包藏祸心。居然提议以官婢杨寄的私生子为皇子,试图淆乱皇家血统!知情者都说:‘红阳侯这是想干吗?难道要再造一个吕后与少帝吗?’大家对其提出此议的动机都很怀疑。王立如此作为,岂能留居京师,臣恳请遣送王立回封!”
对于这个建议,王政君哪里肯依?她心中不悦:“我就这么一个健在的兄弟了,怎么还要赶走他?不成!” 任凭王莽、孔光怎么说,她坚决不答应,
王莽无奈,只好亲自上奏:“而今大汉中衰,两朝无嗣,太后年迈,却要代替临朝主政。每次想到这事,臣都感到忧惧。臣身为大司马,位列三公之首,即使勉力,试图做到公正无私,但是恐怕人心还是不服。若因私人亲情而否决大臣提出的正确建议,这样一来,群下岂能心服?必然会落下口实!他们必定将互相倾轧,祸乱将由此而起。以臣之见,最好应暂请红阳侯返国,等局势安定后,再把他召回!”
话说到这份上,王政君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无奈之下,她也只好亲自下诏遣送王立回国。
王莽绝对是个搞宫廷政治的天才,对上对下都有一套。仅就政治手腕而言,深得其大伯王鳯真传。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他的境界之高超,手段之狠辣,早已是青出于蓝了。
对姑母王政君,他千依百顺,从不敢有半点违拗,千方百计地哄她开心。对下则是另外一副形象,他不苟言笑,言谈方直,令人敬畏。当他要出手时,他从来不明说。只要稍加暗示,党羽们马上就会按照他的意图公然上奏。
如果是想得到封赏,王莽每次都在王政君面前叩头涕泣,坚持推让,每次都是王政君“强迫”其接受。这样,王莽不但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且在王政君的心中更是加深了谦虚恭敬的印象,也在朝中博得了礼让的贤名。
与对姑母的毕恭毕敬相反,在朝中他却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朝臣们也不傻,眼见何武、公孙禄、毋将隆、王立等人连遭厄运,王舜、王邑、甄丰、甄邯等人却平步青云,飞黄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