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

第30章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30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外音:在王太后看来,外孙女没有嫁给齐王没有关系,皇太后的外孙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却泡了汤。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女儿不能进宫也是免得往火坑里跳,可是主父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而是从此对齐王怀恨在心,决心一定要报复齐王。但是齐王毕竟是堂堂大汉的诸侯王,是皇亲国戚。主父偃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够顺利地扳倒齐王吗?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允许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报私仇吗?
主父偃就觉得齐厉王很不给面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齐王的活。他怎么做呢?他就给汉武帝说了,首先说齐国富有,说齐国的都城临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每一天光贸易交税税额就达千金,这么一个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亲弟兄,不能让他在这里做诸侯王。这个是第一点,这是用利来引诱汉武帝。接着他又说,齐国这个国君你想想他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想叛乱,现在的话又出现LuanLun的事件,说这个事件是非查不可。说完以后,汉武帝答应了。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这样一来就得了尚方宝剑到齐国去了。主父偃这次去查齐王其实是想报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挟私怨报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紧。他首先查什么呢,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个宦官不是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吗,这样才产生了姐弟恋,就查这个宦官。而且让所有的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他因为知道前面有一个燕王的事件,齐厉王年龄了比较小,才做了五年的国君,胆子又小,又没经过事,这一吓,喝药了,自杀了。再加上他当了五年国君年龄小没有后代,没有儿子,他这一死没有后代,齐国被撤销了,就并入了中央政府,这样一来主父偃就被夹在中间了。你想想,状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当国相的时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你怎么推辞都推辞不掉,他成了直接责任人。其实在这件事情中间,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啊。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地方主父偃都没有想到,他只想着去查齐厉王,没有想到齐厉王自杀,齐厉五的自杀就给主父偃带来了一个大麻烦。
画外音:主父偃一心只想着去报复齐厉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汉的一位诸侯王给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马上被推到了一个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处境,他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成了凶手。另一方面,齐厉王的自杀也让其他诸侯王人心惶惶,因为当时不仅燕王和齐王有LuanLun的丑事,在其他的诸侯王家中也有LuanLun的事发生。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为主父偃的告状而惨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处险地的主父偃树敌颇多,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就在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主父偃就开始揭发燕王,揭发齐王,做了这些事情。当然,他做了揭发燕王、揭发齐王这些事情以后,因为主父偃文笔很厉害,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当时也没有人敢告他,其实对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赵王,因为赵王的家里也有LuanLun的事。这个时候诸侯王中间好像有点道德的沦丧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LuanLun,齐厉王是跟他姐姐LuanLun,赵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LuanLun,赵王也害怕被揭发,所以赵王想找机会赶快把主父偃扳倒。恰巧这个时候,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立即告状,因为他在那儿赵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厉害的。等主父偃一离开,立即告状,这一告状,汉武帝一听说以后立即就把主父偃给抓起来了。告什么状呢?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告他两条罪状,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赵王这个告状一下子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画外音:主父偃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是他一直不承认谋害了齐厉王,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都是“上欲勿诛”,就是汉武帝其实并没有真的想杀主父偃,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主父偃最终惨死呢?主父偃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代名人,在朝为官也不是一天两天,虽然丞相公孙弘此时肯定是不会替主父偃说好话的,但是为什么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主父偃求情呢?
其实进监狱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是有翻身的机会的,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呐有毛病,我们现在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倒行逆施”,都知道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就是主父偃说的,但是原话不叫“倒行逆施”,叫“倒行暴施”,也就是说主父偃在他权力的顶峰他不断地告状,告这个告那个,甚至把诸侯王都告倒,把大臣告倒,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霸道了,结果主父偃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主父偃说,他说我从结发游学以来,四十多年不得志啊,你知道我这四十多年北漂的生活怎么过的,受了多少窝囊气,到哪儿哪儿不待见,走哪儿人家都讨厌我,我四十多年的罪,我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了,这是第一。第二,我这个不受礼遇到了什么程度?我爹我娘不认我这个儿子,我的兄弟们不把我当作自己的骨肉,我的宾客们都弃我而去,就是我主父偃活到今天还没有尝过什么叫温情,所以主父偃最后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我阨日久矣”,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这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所以我现在到了这个程度了,我就不顾一切了。而且我现在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主父偃这个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不像公孙弘,但是主父偃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们喜欢,他和那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致啊。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穷,一旦他得势怎么呢,疯狂地敛财啊,疯啊,谁送他都收,谁送他都敢收。再一个,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而且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当年在齐国很不受重视啊,他后来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怎么办呢?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现在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散金断交,不再来往,主父偃是给自己一点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个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命运的轨迹,人还是做得大度一点为好。所以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汉武帝的抓捕,让主父偃一下子变为了阶下囚。但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公孙弘出来了。公孙弘出来说了两句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公孙弘的这个罪恶之手,公孙弘的这满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他能够躲过公孙弘对他的下手吗?汉武帝会不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呢?请看下集《借刀杀人》。


第20讲借刀杀人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在主父偃当齐国国相时,齐厉王自杀了。加上赵王告发主父偃接受贿赂,主父偃被投入狱中。爱惜人才的汉武帝本不想杀了主父偃,但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公孙弘却别有用心地站了出来。他暗示汉武帝如果不处死主父偃,天下人就会认为是汉武帝为了将齐国封地收回,故意指使主父偃逼死了齐厉王。那么公孙弘为什么极力主张处死主父偃呢?汉武帝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吗?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难吗?
其实公孙弘的话太厉害了,如果说是个天平,天平的两边一边是死亡,一边是赦罪,那么公孙弘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天平死亡那一边投上了最后一个砝码,让天平迅速地向死亡倾斜。换句话说,公孙弘的这句话是主父偃下地狱的一道咒语,这个公孙弘话一出口,汉武帝相信了,主父偃就被汉武帝处死了。那么,主父偃被杀究竟有哪些因素呢?第一,赵王的告状。这是主父偃翻车的诱因,导火索。第二,树敌太多。主父偃这个人八方树敌,倒行逆施,散金断交,导致他最后无人替他说话。其实主父偃的话是可以讲的,因为为什么呢,其实齐厉王和他姐姐的这种LuanLun关系是完全可以拿到桌面上讲的,而且如果查一查的话,主父偃也不过是奉公办事,并没有逼杀他。但是因为没有人替他说话,汉武帝并不了解齐厉王自杀的全部真相。第三,公孙弘的谗言。公孙弘的谗言可以说是致主父偃致死的一记勾手拳,这一拳算是击中了他的要害。第四,汉武帝的冷酷。汉武帝的冷酷大家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是个非常冷酷的人。
画外音:公孙弘的这一番话让汉武帝最终下定了决心,处死了主父偃,一代奇才主父偃就这样死了,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主父偃,借刀杀人的毒计被公孙弘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公孙弘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主父偃会是唯一的刀下冤魂吗?公孙弘除了陷害主父偃外他还陷害过谁呢?
公孙弘借刀杀人并不是初犯,公孙弘其实是留有案底的,他其实借刀杀人的事情公孙弘做的不只一次,他前面还有一次,那一次是他和董仲舒。我们前面有一集叫《董生献策》讲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以后上了《天人三策》,也就是讲天和人关系的三道策文。这个天人三策中间最重要的是两句话,就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天人三策上过以后,汉武帝非常信任董仲舒,就想重用董仲舒,但是公孙弘心里头嘀咕起来了。公孙弘嘀咕什么呢?我们讲过公孙弘的家底,公孙弘多大开始上学?公孙弘从四十岁才开始从猪倌读书啊,而董仲舒是从小就学习的。董仲舒的经学功底远在公孙弘之上,所以公孙弘深知董仲舒的才学远在他之上。第一,董仲舒的才学在公孙弘之上;第二,董仲舒看不起公孙弘的人品,曲学阿世。所以,公孙弘就想办法要把董仲舒给除掉,他怎么除掉呢?他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他说董仲舒是胶西王国相的唯一合适人选。这个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叫刘端,胶西王刘端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坏的诸侯王,他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在他的胶西国的国内任意杀人,多次违犯汉朝的法律,所以到了最后大臣们都忍无可忍,纷纷上书要求汉武帝严惩胶西王,汉武帝念手足之情不愿意杀他。汉武帝不杀他最后想了个办法怎么办呢,就把他的胶西国的领土给他削了,给他砍了一半领土,这一砍,刘端就更火了。刘端一火,这个胶西王刘端就做什么呢?消极怠工,他那个胶西国的仓库坏了,他也不修,让仓库里的东西就露天堆放随意地烂,然后他把他的王宫的大门给堵着,开了个小偏门,他经常还玩什么呢?玩失踪,一弄国王就失踪几天,谁也找不到了,他跑到其他的国家改变姓名到处胡窜,就是这么一个人。而且胶西王刘端还有一个特点,这个家伙特别聪明,因为按照汉朝的规定,一个诸侯国的国相和高官是中央政府给它任命的,中央政府任命的高官呢这个胶西王总想办法把他除掉。两手,他就找你的毛病,找着罪名一上奏,杀。找不着罪名怎么办呢?下药,把他毒死。所以胶西国虽然是个小国,两千石的高官在胶西国被杀的一下子几十个人。就在这种背景下,公孙弘说董仲舒适合做胶西王的国相,汉武帝一听挺好啊,董仲舒是个大儒啊,是个大知识分子啊,是个大专家,好了,让董仲舒去了。其实公孙弘的主意是什么呢?两条,第一,不能让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因为董仲舒的才学,董仲舒的能力,一旦留在中央政府可能是公孙弘巨大的威胁。再一个,你给他派到胶西国去,没等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