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

第12章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12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仲舒是广川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枣强县人,这个人在景帝朝已经是做了博士了。当然,中国古代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他那个时候的博士就是指他的博学,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一个顾问了,所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而且董仲舒读书非常的刻苦,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董仲舒读书曾经是三年目不窥园,有三年时间,他没有到过自己的后花园去。所以,后来人们就出来一个典故,叫“目不窥园”。目不窥园就是指的董仲舒,目不窥园就是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专心,非常专注,称这个人叫目不窥园。汉武帝在继位以后,在建元元年的十月,他就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贤良方正的全称叫贤良方正直言敢谏。贤良方正是说品质,直言敢谏是说他敢于说话。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董仲舒考了个第一名,就是举首。这样,既然他是第一名,是举首,汉武帝就连续向他问了三次,皇帝的提问叫策问,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回答的文章叫策文,皇帝提问贤良方正回答这个过程就叫对策。这就叫对策,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这才流传下今天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间,董仲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极其的喜爱。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喜欢董仲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到底说了些什么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重视。
画外音: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刚刚继位,他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就多次征集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百这种情况下被汉武帝发现,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那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到底说了什么从而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呢?
第一点引起汉武帝重视的就是董仲舒提出来了新王改制。什么叫新王呢?就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以后,一个新登基的皇帝,这个叫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是一整套的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一个新的国君登基以后,一定要改变一整套的制度。他具体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的内容是两点:一个叫改正间朔,第二个叫易服色。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这个话说起来就是,要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应天意。当然这句话很不好懂,我们来做一点解释。改,就是改变;正,就是正月,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我们现在说一个最通俗的话,就是要改变历法,一个王朝建立以后要把历法改一下,这就叫改正朔。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色就是服装,他说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啊,你这个新王朝要改变一下服装颜色,还有你祭祀的时候用的那牲口、车马的这些颜色要改变。中国古代以来都是一个王朝它都崇尚一种颜色,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要把旧王朝的颜色给改它一下,换成自己的这个王朝的颜色,这就叫易服色。
那么,董仲舒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要改变历法和服色呢?因为董仲舒有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汉武帝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汉武帝对他这个“改正朔,易服色”这么一套仪式为什么感兴趣呢?因为董仲舒这个改变仪式过程中间包含了一个对汉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那么你这个新王朝合法不合法,有没有什么合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刘邦,他本来是一介草民,刘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间他是从一个布衣百姓夺得皇帝之位用时间最短的人。他就是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就用了七年从一个布衣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天子。那么,你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你是不是合法的?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新王朝、这个新国君它合法不合法?它的合法性在哪儿?这个问题开国皇帝想不到。开国皇帝第一是他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达不到,再一个开国皇帝顾不上,开国皇帝只顾得夺人家的权,夺过来自己当。一是想不到,二他也顾不上,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新王朝建立你有没有合法性?人家凭什么承认你?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你刘邦是一个草民,你就折腾了七八年,七搞八搞你搞了一个皇帝,那么,你能这样搞一个皇帝,我们能不能也这样搞?就是说你当了天子,当了皇帝,建立大汉王朝,我们能不能也搞上几年,把你干下去,我们再来当皇帝?这个问题就更重要了。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存在两个问题:一,合法不合法;第二,大家是不是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如果大家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那么,你去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去夺你刘姓的江山,那么这个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董仲舒在他的新王改制新中间,他提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叫你改正朔、易服色,实际上他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董仲舒的意思,一个人之所以最终能够当皇帝,是君权神授,是天命所在,是老天让你当的。所以天下的老百姓都得承认你是合法的,反过来说,其他的人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再这样做老天不支持你。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给的,是天意,所以他做天子大家得服从,别的人不具备这个天意,你就不能再折腾,你再折腾的话就是造反,你就不可能再当皇帝。所以董仲舒新王改制这个说法一提出来,你想想汉武帝能不高兴吗?
汉武帝没有这个理论水准,他不能论证西汉王朝的合法性,但是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了西汉王朝的建立是合法的,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是天命,是神授的权力。这个当然对汉武帝来说是极为感兴趣的,但是汉武帝他没有看到董仲舒的这个说法中间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董仲舒这个君权神授他这个命题中间,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他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也就是说,你当了皇帝是上天给你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当了皇帝以后你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会警告你。如果你再不改,那么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所以,董仲舒后来他就用一些你比如说地震啊,日食啊,出现这样一些现象的时候,他就用这些现象来告诫皇帝,说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你要反省自己。当然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天人三策的时候还没有把这一点发挥出来。所以他这一点,为汉王朝寻找合法性的这一点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这是董仲舒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一点。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帝国来说,这都是首要的问题,汉武帝自然对董仲舒欣赏有加,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还在思考什么?董仲舒的哪些想法对汉武帝来说又正中下怀呢?
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一心想有所作为,就多次征集贤良以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走进了汉武帝的视线,他的新王改制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他还在思考什么呢?董仲舒的哪些想法会正中汉武帝的下怀呢?
董仲舒的这个博士是春秋学的博士,《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董仲舒的这个春秋学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因为春秋有三派,董仲舒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公羊派的春秋特别重视的就是大一统。这个一统,我们也可以叫做统一,所谓大一统就是把天下的统一看得非常大,看得非常重要,这就叫大一统。董仲舒这个公羊派的春秋特别强调天下的统一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的话呢又是非常迎合汉武帝的心理的。汉武帝是刚刚经过景帝朝七国之乱以后接下来的江山的,他接下来这个江山以后,仍然存在这个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汉武帝一生致力的就是要搞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恰恰给他提供了大一统这么一个理论,所以,汉武帝就可以在大一统的理论之下,公开地搞他那一套中央集权。所以,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二点就是他给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一个理论的依据。
第三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建立太学。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建立太帝,而且还提出来要把推举贤良作为一种制度,每两年要推选一次,推选天下的贤士,他把它制度化。兴太学、举贤良,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来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太学它的建立就是从武朝开始的,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到隋代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管理这个最高学府的,一个太学,一个国子监,从武帝朝开始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为止。所以这个太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再一个,就是推举贤良。推举贤良成了一个制度以后,它成了汉代的人才选拔,汉代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征辟,成了人才选拔的一个制度。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人才选拔是经过了五个制度的轮换,最早的人才选拔是选贤举能,这是上古时期;后来发展就是世卿世禄,就是你们家做官世世代代要做;到了汉代,就改变做法了,要察举征辟,就是从天下的臣民中间来选拔贤良;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就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再来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实行科举制。中国的人才选拔经过五种制度,到了隋朝最终定型为科举制,科举制一实行就是一千三百年,一直到清代晚清废除科举。所以作为人才选拔来说,董仲舒是为汉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武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当了皇帝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网罗人才,而董仲舒给他提出来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具体的做法,这也是董仲舒学得汉武帝信任和他喜爱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尊儒。我们现在一提到董仲舒,大家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个话不是董仲舒说的。这句话出现得非常晚,董仲舒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董仲舒的原话是说,他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原话意思是说,不是在六经的,不在孔子的著作范围之内的,这些书不要让它流传了,灾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董仲舒这个建议被汉武帝马上就采纳了,汉武帝这个做法跟秦始皇相反,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不让人读书,汉武帝的做法是让你读书,但只准你读儒家的书,读一种书,读一类书。秦始皇他的做法后来历史证明是不行的,你不让人读书是不行的;汉武帝让人读一类书,这个做法后来看是成功的。当然汉武帝这个尊儒还不是纯儒,这个我们下面还会讲到。董仲舒就提出来一个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要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这些东西要把它断掉,这就是董仲舒的原话。到了班固为汉武帝写传的时候,班固在汉武帝传记的最后评价汉武帝的一生的时候,说了八个字“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的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提出来的。后来人们在班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董仲舒的第四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来了尊儒的问题。
第五点,在“天人三策”中间得到汉武帝重视的还有一点,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要进行改革。当然董仲舒没有用改革这个词,他用了一个词叫更化。董仲舒认为从汉朝建立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所以发展不快,很大的原因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改没有改,所以,董仲舒提出来一个更化说,就是要改革。我们上面讲了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中的五个方面,你想想他的五个方面,他这五个方面,大一统是解决了中央集权的问题,尊儒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跟选拔的问题,他还提出来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他还提出来改革的问题。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的五个问题,都是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董仲舒学得汉武帝的信任。
画外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五个方面解决了西汉王朝建立以来的五大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其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不解,西汉王朝建立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