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刻心者 >

第5章

刻心者-第5章

小说: 刻心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 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 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 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刈非蠖哉痰南饲桑蔷?是庸俗的作风了。
第五节 绝句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纔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 论。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 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乙)七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56'。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 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57'。 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59'。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 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 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60'。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61'。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参看上文33页。)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 是不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坞  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少见的。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 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 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 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杜甫
两固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 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 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 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1)用仄韵;
(2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诗也是用平声韵的。
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 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62'!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 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
‘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 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
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 ‘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 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第六节 古体诗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 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 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 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 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 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 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 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 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64'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 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 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纔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66':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68':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 韵是:
歌麻蒸尤侵职缉'69'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李白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 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70'。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 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 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全篇麌韵独用)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 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清‘、‘行‘、‘卿‘、‘兵‘、‘缨‘,庚韵:‘星‘、 ‘冥‘,青韵。)
伤宅
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 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 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 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 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 ‘山‘、‘间‘,删韵。)
醉歌 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 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 约。 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 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 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 字。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 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 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 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 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 更宽了。
(二)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 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纔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的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 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