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关系 >

第14章

关系-第14章

小说: 关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位女同学,也是《大学生论坛》的编委林昕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谈到你对学校的感情问题。比如说,你上次答记者问,报纸上那么一大版,你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正中大学,我查遍了你在报刊还有电视上的一些资料、发言,你也都没有言及正中大学。这是为什么?” 
杜林大笑,他笑得很有些率真。他笑意盎然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我还须时时处处的对人们表白,说我现在是在中国和诸位说话,在中国发表意见吗?是代表中国云云么?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何况我是答记者问,记者的问题不涉及正中大学,我有什么理由可以答非所问,非常刻意地去提醒对方,说一些关乎正中大学的事情呢?这简直就是最庸俗的小商贩意识。我不是在营销我自己和我所在的学校,我无权代表学校发言,没有人赋予我这种权利。我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个世界。你们也是一样,大可不必过于刻意自己。”杜林停顿了一下:“这些都是不值得一说的问题。感情不是说出来的,一个人的历史和他的成就,同时说明他的感情。” 
林昕说:“老师,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一些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但即将要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微妙和隐曲。” 
“说得好,最大的事其实是最小的事,而最小的事有时会影响最大的事。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胸狭隘,处事小气,不知有容乃大。”杜林借题发挥,说了一些令人费解的话。杜林看看表,已经过了中午12时,他连忙提醒同学们:“要耽误午饭了。”食堂现在正排着长队。 
同学们却说:“没有关系的,反正现在要排队。” 
天亮说:“杜老师,后来那篇文章发表在本省一家大报上,这是最大的讽刺。” 
“其实啊,这些事都不值一提。对个人而言,也无伤大雅,但它又的确关乎一种倾向,一种人文。” 
副校长丁新仪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他突然出现在杜林和学生们面前。 
“杜教授。” 
“是杜副教授。丁副校长,你们什么时候恩准给我正教授啦!”杜林当着学生,并不收敛他的潇洒和放达。 
“别开玩笑了,杜教授,我有事找你。”丁新仪很认真。 
“丁副校长,是不是这个副字很讨人嫌,所以大家都拼命想去掉它。”杜林一脸的嘲笑。 
同学们见到丁新仪,连忙撤退。 
“走,到正中楼去。”正中楼是学校承包出去的菜馆,四 
川菜,很不错的。天天客如潮涌。 
“什么理由?是我请你,还是丁副校长礼贤下士,赐在下圣餐?” 
“我是认真的。杜老师,喝两盅如何?” 
“人一认真,上帝就发笑!”杜林继续调侃。 
“好了好了,我是真有事请教!”丁新仪受不了杜林的老不正经。 
“好吧!那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是您老人家要请,否则,便成了我行贿领导。在下是以此为耻的”。 
菜已摆好,连酒都斟上了。丁新仪把服务小姐轰了出去,把门关紧。于是两人坐定。 
“先饮上一杯,感情深,一口闷。”丁新仪真情得令人怀疑。 
“那感情浅,舔一舔啦!”杜林舔了一舔。 
丁新仪也不想与他闹下去,开门见山地说:“杜老师,你坦白地说,刘兴桐的学问如何?” 
“为什么这样问?有目共睹。”杜林不动声色。自从北大教授王铭铭的《消失的异邦》涉嫌剽窃之后,网上有大量关于各地抄袭事件的帖子。杜林很少上网,难道刘兴桐也有此类消息? 
“当真有目共睹。说老实话,你杜林看不出来,从来没有觉察?” 
“我能看出什么,我又能觉察出什么?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丁副校长,你来正中大学有10年了吧,你见过我杜林和谁有过交往?我是孑然一身,无官自轻,无友至清。”杜林明白自己与丁新仪素无交往,在他们眼中也非什么人物,现在只不过想把人当枪使,这点警惕他杜林还是有的。他想吊吊丁新仪,看他有什么花样。 
“喝酒!”丁新仪捋了一把袖子,一饮而尽:“我是痛快人,不喜欢扭扭捏捏,藏藏掖掖,想必杜林先生更是,你看着办吧!”他指了指杜林的酒杯。 
“鄙人大事做不来,拼酒,恐怕丁副校长不是对手。好,我很想知道,您老人家意欲何为?”杜林也不客气。 
“网上有消息,称刘兴桐的一些文章是抄袭的。如果属实,这很影响正中大学的形象。你知道,我们学校正在申报博士点。申报材料现已送达通讯评委那里。你没见刘兴桐带着一个小组,正在各地穿梭打点么。”丁新仪欲言又止。 
“那倒是,他的专业近代文学史是这次申博的重点,也是重头戏。”杜林沉吟良久。但是,丁新仪你真的出于公心吗,还是想趁火打劫?杜林对这些有点学问,又不做学问,却对热衷于在官场上混的人,有一种本能的警惕与厌恶。 
“既然网上有消息,那是控制不住的。刘兴桐自己应该站出来,澄清事实。很简单嘛,不攻自破。谣言止于智者,也是一个办法!”杜林说得轻松,“至于博士点,那就迟上几年嘛。现在博点、硕点已经泛滥成灾。阿猫阿狗都是博导、硕导。所以,不导也罢,还少了一身骚气。” 
“听说刘兴桐还要到省里去,组织部已找他谈话了。他正如日中天,可惜啊!”丁新仪故作知己。 
“这么说,丁副校长是认定刘兴桐抄袭?” 
“别校长校长的了,叫我老丁,丁新仪!”丁新仪一反常态,他烦躁至极。这位工科出身的德育副教授此次也列入博导申报梯队,他正在力争今年上正教授,以他双肩挑的优势,恐怕也不会有问题。那么博士点明年批下来,后年招生,他刚好到位当博导。学问上不去,先谋个官当当,再打回来,迂回轻取,真是中国特色。 
“老丁,刘兴桐的学问,你们学术委员会应该自有评说吧!何须我辈说三道四?” 
“行了行了行了,杜先生,你是否真诚一点,别老阴阳怪气。你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脑瓜里想的啥,我不知道?笑话!干嘛谁都假惺惺的。” 
丁新仪酒喝多了,吐点真言。他说得不错。 
“就认定他抄袭吧,你说该怎么办?”杜林也不想和他扯淡。 
“揭发,坚决揭发!”丁新仪拍案而起,“不过,不是在现在,而是……”他又欲言又止,看来,他还没醉到那个份上。 
“喝!”杜林与之干了一杯。 
“老丁是说,在博点批下来之后,再揭发?到时他的博点自然保不住,而其他专业的博点却不受影响,对吗?”杜林简洁的表述,让丁新仪引为知己。 
“杜兄真是料事如神,此话由你说出,真乃大将之风。你怎么就不是东北人呢!你应该是东北人,东北人才有这种豪气。”丁新仪时醉时醒,火候适中。 
“东北人难道如此诡秘么?”杜林问。 
“诡秘?不对,这叫疾恶如仇,又相机行事。” 
丁新仪一点儿没醉,这家伙挺会演戏,他说:“杜兄,学术上的事该由你们来说,不吐不快啊!你听我说,老兄有所不知,刘兴桐对你向来有看法,连学报主编都得是个副的,还是晃晃而已,做做秀。”丁新仪用手在空中摆来摆去,作飘飞状。 
杜林不想谈这个。 
“连副的也当不成。已经说了,说是找你谈,你坚辞不干。已有新的任命啦!是副的。”丁新仪用筷子不断地敲着桌面,一字一顿的,相当义愤。“把大家的口都给堵啦,都是你老兄的不是。”丁新仪十分推心置腹。 
杜林笑笑,他实在厌烦这些把戏,懒得去掺乎官场的事。他看出丁新仪既在发泄,也在挑动什么,他不感兴趣。 
“老兄,你知道,将要上马的12亿 
图书馆工程,名义上是我在管,实际上都是他说了算,我打冲锋,他运筹帷幄,坐收渔利,出了事我兜着。我知道他们的把戏。我调查过,那几个招标的工程队,其实都是一个公司的,围标,你懂吗?老兄,你嫩了点吧!我是读工的,我懂。你是鸡巴文科,不懂机关,书呆子。”丁新仪真的醉了。这些鬼事,杜林真的一点儿也没兴趣。 
李可凡这几天没见着刘兴桐。她深夜回来时刘兴桐的房间关着,黑灯瞎火的,她进卧室,第二天起来时已经是8点1刻,刘兴桐早已上班,他通常都是在7:45分出门,8时到达办公室。在女儿不在家住的日子,他们之间恪守互不干扰的契约。 
这几天刘兴桐似乎也避免和她见面。那位叫洪笑的女孩,刘兴桐怎么看上的呢?李可凡有时还是会想到这上头。 
她在这天早晨,接到 
医院的电话。对方说是医院的护士:“一个叫高塬的病人,请你有空到医院来看他。”护士说了一所很陌生的医院的名字,大约是一所民办医院。 
医院很不好找,是在一个新区里,果然是民办的小医院。住院部却很好找,是一幢废旧的厂房改造而成。一溜十几张病床,像大通铺似的。她一进门就看见高塬,半躺在床上。 
刚才李可凡问过护士,护士说高塬的情况很不好,还没有确诊,已经住过四五家医院了。 
高塬笑得很勉强,他一定承受着很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他才30岁,一切都正在开始。 
李可凡很自然地握住他的手,那手很冰凉,很绵软,手指很长,几乎没有一丝活力,让李可凡握在手里,似乎是一只死物,与那天在白云山上,李可凡从中听到一种声音的那双手完全不同。这只手正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李可凡感受到这一点同时很害怕。 
高塬的所有状况都显示着他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怎么会这样?”李可凡伤心地问。 
“我也不知道,好长时间了。总是乏,总是到处难受,我一直以为是在北漂时,在北京漂流那几年,住在沙窝的土棚里落下的病。风湿吧!说不好,反正,没关系吧!”高塬是一个很温和的男人,他的温和里有一种很让女人怜悯的东西,有一种由温和包裹着的倔强在里面。这是李可凡十分欣赏的,也是她很害怕的。她怕这种被感觉的东西只是感觉而已,不能持久。 
“能拉琴就好,别的我不在乎,也不留恋。”他的伤感和言不由衷是无法解释也无法形诸笔墨的。李可凡以往生活中的男人,都是过分强大的。作家不单年长而且阅历丰富,身体强壮同时又浪漫严峻,自高自大,自以为大气凛然。刘兴桐不大气但被名利培养得骄横不可一世,大包大揽简直要扼杀李可凡的独立思考,他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不同见解,总是一副永远正确的领导者面目。而这个高塬,他是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只坚强的山羊,一只纯粹得过分的山羊。李可凡知道空洞的安慰是没有用的,帮助他是最好的安慰。 
“能下地走走吗?”她想起护士说过,高塬应该多走走,散散步,晒晒太阳,增强体质。他的体质太差了。 
“应该可以吧,吃了药,这两天好多了,但依然是乏。过去的生活把生命掏空了。”高塬苦笑着:“在最贫困最绝望的日子里,却过着最浪漫也最荒唐的生活。” 
李可凡扶着高塬下床。 
“不用,我自己来。”他保持着一份自尊。 
“怎么说?”李可凡听见高塬说到荒唐、浪漫的生活。 
“很不好意思,现在说起来都很惭愧。那时,每天都沉迷在一种情感里。年轻、强壮、激情澎湃但是绝望。你知北漂的日子有多么动荡不安!于是很放纵自我,一群年轻人,就那样毫无节制地活着。”他说得很含蓄,李可凡懂了。是的,她虽然没经历过类似的生活,但她能感受得到,精神苦闷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很多伟人也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有年轻的男欢女爱是暂时不必支付成本的。但那是掏空生命的事业。 
她搀扶着他,或者说互相支撑着,在一条很狭窄的林荫道上行走,十几米长的道路,他们来来回回地走着。 
“为什么不到大 
医院去?” 
“不必了。我想明天出院。” 
“出院?” 
“对。既然暂时还没确诊,等确诊再说吧!我还想去白云山拉琴,那几个孩子也该最后交代一下!” 
“也好,等会儿我帮你办出院手续。”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朋友嘛!别这么说。”李可凡心很酸。 
“有你这样的朋友,真的很幸福。”高塬的心情好一些了。脸色明亮一些,没有原先那么晦暗,“真不好意思,让你跑老远来看我。其实,我们之间什么都还不了解。我不知道你住在哪里,干什么的,还有其他的情况等等。” 
“那些很重要吗?就像我并不特别地想要知道你这些一样。” 
“那也是,不过,人总是要在互相了解中加深友谊的,可惜,我好像来日无多了。” 
“不应该这么想。” 
“不要安慰我,我清楚自己,所以我更想去拉琴。你会去听吗?也许那将是我最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