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宫廷电子书 > 贵妃起居注 >

第92章

贵妃起居注-第92章

小说: 贵妃起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羊肚二个……各种滋补品你比如说胶东的枣子呀,上好的黑糖啊,那都是几斤几斤的给,光是做点心用的面就有两斤多,米饭什么的那都是另算的了。即使是冬天,也有洞子货鲜蔬供应,这些东西基本都是贡品,已经是很难拿钱去估算价格了。徐循刚进门的时候曾经一次性赏过三千两银子,按这个吃法,可能也就够她吃个三年多的。
    民以食为天,吃的质量都上去了,别的好处还能少了吗?借着封妃的借口,皇帝赏赐给永安宫千匹布料,其中绫罗绸缎绉锦绨绢,各色兼有,在外头能卖五钱银子的上好松江棉布,在这里根本都不上档次的。然后是各种她生活所需的琐碎用品,什么补子啊、鞋子啊,毛皮啊,都有赏赐。连宝石都是十几匣地往永安宫里送,徐循嫁妆里得的那批宝石,在里面只算是中等,其中下等的是用来镶嵌鞋子、衣饰的,中等的给徐循赏人,上等的给她做首饰。像是徐循以前得的红宝石蝴蝶坠子那样的好东西,匣子里也颇有几件可以相提并论的。
    各种摆设自然也不必多说了,皇帝都亲自关照过的,底下人还能不重点关心?再说,徐循在内侍里有人缘也不算是什么秘密,王瑾、冯恩,一个是孙嬷嬷的对食,还有一个是受过徐循恩典的,这两位现在都算是呼风唤雨的大太监了,冯恩虽然因为当年抄检太孙宫的事,不大得皇上的喜欢,但却依旧很得太后信重,这两个人嘴歪一歪,管库房的哪还不知道怎么办事?什么天然山水人物的大理石插屏啦、白玉的曲灯啦、象牙墨玉的围棋子,紫檀木的棋盘啦,这都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东西,全和不要钱一样地往徐循屋里送。至于人人都有的剔红漆器、铁力木家具,紫檀木小件和金玉如意、倭金围屏等等,自然也不必多说了,徐循屋子里的摆设几乎全换了一遍,她在太孙婕妤时期得的那些家具什么的,现在全被造册收到库房里堆放起来了。
    还有人手,皇帝既然亲口许诺过给徐循找几个可心人使唤,自然也不会吝啬。他从自己身边分了一个内侍给徐循使——柳知恩。还有几个内侍,虽然是二十四衙门选送,但也是得过关照,均都是明理老实,又能书会写的人物。再加上各种层次的宫女们,永安宫里一下就添了二十多个新人,下房那边,怕是要兴起好一阵波澜了。
    柳知恩也是皇帝身边的近侍,皇帝把他赏过来,象征意义是非常强大的。徐循以后有什么事要往乾清宫递话,或者是想着皇帝了,都不必托人情什么的,直接让柳知恩过去一趟,皇帝身边的太监们,自然会变着法子地提醒皇帝徐循的存在。就是两人有什么龃龉了,皇帝身边也不会连个为她说话的人都没有。要知道,内侍、宫女们之间,可不作兴彼此倾轧,都是在宫里服侍,朝不保夕的可怜人,从小一块提扫帚棒,给师父、养父做牛做马才发达起来的,私下或许想彼此有纷争,当着皇帝的面却从不会给彼此坍台的。这一点,连皇帝都是心知肚明。
    不说别人了,就是孙贵妃,都没有这个殊荣,可以被皇帝默许了和他身边的太监打关系呢。这种事一向都是忌讳,皇帝要是没发话,你这么去打关系了,那就是擅自沟通内侍,失德的大帽子妥妥儿就给栽下来了。
    至于宫女们什么的,就不消多说了,反正左不过都是供徐循使唤,这帮子人的忠诚那肯定都是毫无问题的——摆着徐循现在如此得宠,现钟不敲,谁去打铁啊?徐循要做的,也就是量才而用罢了。
    这些她自己生活上的变化,虽然深刻而且急骤,但还不足以勾动徐循的太多情绪:人就是这样,才从市井入宫的时候,徐循是挺满足于这种极大丰富的物质环境的。但问题是她的食量并不会随着待遇的变化而增长,太孙婕妤时候的待遇和庄妃时候的份例,对徐循来说基本都是一百分。她现在又还没什么心思去赏鉴自己得到的珍玩,光是吃食和人事上的变化,已经激不起徐娘娘心里的波澜了。
    让徐循高兴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在宫里也不算白过,身为皇帝庶妻的亲戚,徐先生和徐师母都得了朝廷封赐。徐先生得封锦衣卫指挥使,徐师母也得了诰命,而且按照外戚惯例,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也是世袭的。现在还不到十岁的徐小弟,已经有了铁打的饭碗了。皇帝而且还赏了他们家二十顷地,都是江南的肥田,而且还是连成一片的。
    南京一带的上等水浇地,现在估计都能涨到五十两银子了,而且要知道江南地面,现在连成一片的地已经非常少了,有的地几乎都是按分来算的,徐先生以前的近百亩良田就被分隔成了十多个地块,这种连成一片的上等水浇地,价值甚至是要翻三倍来算的。一百五十两一亩,足足两千亩地啊……
    徐循刚算出来的时候都吓呆了——往大了算,这一次徐家就得了三十万两银子的好处……
    什么叫宠,这就叫宠啊。要不然这么多人愿意做皇帝的女人呢?皇帝一高兴了,赏给你的好处那是实实在在的哇,你说人还有什么追求?自己锦衣玉食扬眉吐气了,不也就图个家里人一起扬眉吐气锦衣玉食吗?徐循刚算出来的时候真有点流眼泪的冲动:这些年在宫里受的苦,真没白熬。当年要是嫁了别人,有很大可能也是一样吃苦,还得不到这么多的好处。
    但这都不是最大幸福感的来源,最大的幸福感,来自于张太后作兴的新规矩:宫里妃嫔亲眷入觐,原本也是没个规矩在的,现在张太后改革了一下老规矩,每两个月,各妃家人可入觐一次。当然徐循等人逢年过节,也可以给家里人送点东西了。
    送的东西都不可能多贵重的,就是个念想,可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能恢复和娘家的走动了,徐循最高兴的其实还是这个。
    既然都得了封官,各妃的家人自然也都是到北京居住了,众人都能和娘家人再见面,也都是高兴得不得了。何仙仙来永安宫翻检徐循得的赏赐时,野史笑容满面的,丝毫都不计较徐循得的封赏比她的多,还捞起一把下等珍珠,打趣徐循道,“现在真是暴发了,连珍珠都和流水似的,能从指缝里漏下来。”
    徐循笑着说,“你要喜欢,就一整盒端走。”
    “我干嘛要你的。”何惠妃很傲娇,“我自己也有。”
    “你自己有,那还羡慕我的做什么?”徐庄妃吐槽何惠妃,“瞧你那酸的,我还以为你自己没有呢。”
    “我虽有,却不如你的多。”何仙仙拿着标红签的赏单看了看,也是说了实话。“别说我没你的多,就是长宁宫那一位,怕也是没你得的多……那二十顷地,在宫里都传开了。也不知道那一位会不会又闹着让大哥多赏她一些。”
    徐循到底是回京晚了,赵嬷嬷一人独力难支,光是自己宫里的事就够忙的了,前阵子的消息,她还真不清楚。闻言怔了怔,“怎么,差得有这么多吗?”
    “约比你少了三四成呢。”何仙仙算了算,“我得的就是你的一半。贵妃比我的多了两成,你这个赏里,零碎珍玩、布匹银两,我估计就比皇后少那么一点点儿了,就是银两比皇后少了三千吧。这地却是比皇后得的还多……”
    徐循这一次受赏了二千两银子,五千贯足陌铜钱,都是给她赏人用的。毕竟她本人在宫里也完全用不上这些阿堵物,又不可能出宫买什么东西。皇后得的银子不能叫赏,应该就叫给,她和皇帝之间也不是赏赐的关系,就绝对数目来看当然也不少了,但,得的封赏比妃子少,对皇后本人来说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徐循的手就在半空中顿了顿,才够到了茶碗,她蹙起眉头,不知该说什么好了。何仙仙举杯润了润唇,又道,“你也别担心你就成了出头鸟什么的,咱们俩家里人一样,都是封的锦衣卫指挥使。可长宁宫那位直接就封的是都督佥事,和国丈是一样样的。几个兄弟,反比正经国舅出路还好。皇后心里恨她还来不及呢,你毕竟也是有功没赏冤得慌,她又和你好,倒不会怎么着你的。”
    徐循彻底没话说了,半天才叹了口气,道,“你这样讲,我反而没话回了。这地,我是辞好还是不辞好?”
    “我要是你我就拿着。”何惠妃一撇嘴,“真要论功,咱们谁能比得过你呢?跟出去服侍了几次,都是你的苦劳,在南京那也是你的功劳……这都不说了,文皇帝在北京发疯的那一段时间,宫里不是你管着?她除了在南京生病以外,也没做什么事。要不是她当年运气好,被选了正妃,你们俩现在谁比谁兴头还真不好说呢。就那么几百亩地么,她要还好意思和你计较这个,还配当皇后吗?”
    徐循急得赶紧地四处张望了一周——还好,天气冷,两个人是在暖阁子里说话,也传不到外头去。
    她嗔怪地瞪了何仙仙一眼,“怎么说这样的话!”
    何仙仙和皇后之间素来是淡淡的,徐循驳斥她,她也不在乎,嘴巴一翘,反而是若有所思地道,“我就奇怪了,若是从前,大哥这般行事,清宁宫那一位估计早都有话说了。怎么……”
    这件事,徐循却也是有点眉目——却还是冯恩辗转告诉她的。
    何仙仙把什么消息都和她说,她也不能事事都瞒着何仙仙,徐循就叹了口气,低声道,“这事,还得从大哥服丹药的习惯上说起……太后娘娘素来是最不喜别人服药的,以前她估计也是从旁人那里听到了大哥服药的事。心里就埋怨贵妃和她不是一条心,不免疏远了贵妃。谁知,孙姐姐身子弱,又爱管着大哥,大哥在她那里是不吃药的,孙姐姐竟是瞒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直到前几个月,大哥才在她跟前吃了一次,孙姐姐拿过药就丢了,还特地到清宁宫去告状……”
    太后看这些媳妇儿们,除了自己的素质以外,还不就是看她们服侍儿子的心有多虔诚了。冯恩说得很清楚,那是求子的仙丹。孙贵妃连这样的仙丹都不要皇帝吃,怕他损伤了身子。待皇帝可见是用了真心的,太后本和她情谊深厚,现在误会消解又被感动,心里对孙贵妃的好感,岂不是自然又上了一层?
    这话,徐循没明说,但道理也不复杂,何仙仙也是露出了了然之色。她沉吟了一会,不免也略带讥诮的感慨道,“想不到她也有今日。嘿,无宠无子,也没什么出身,现在连婆婆都靠不住了,她心里怕也苦着呢。”
    徐循和皇后之间,还是有点感情的,听何惠妃这一说,她越发坐不住,竟是立刻就想去坤宁宫安慰安慰皇后——可想到自己家里得的地,她又纠结起来了。
    这地,是辞,还是不辞呢? 
        
正文 102险恶

    徐循有个很好的特点;那就是她很清楚自己的斤两。乾纲独断那不是她的性格;她一直都很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言。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但她能走到这一天,几个嬷嬷乃至红儿、蓝儿等大宫女都是居功不浅,徐循也一直都很注意维护和她们的关系。像是几个嬷嬷,这一次徐循得了好处,转头就是一人赏了一百两银子,那些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东西;她也是放话了;等到出宫的时候一人挑一件;当是她留的念想。
    其实这都是虚的;根本的那还是徐家现在世袭的官职。只要徐循在宫里还能站得住,她身边的人出了宫以后,日子自然也能过得平平顺顺的。所以永安宫老人之间不论关系如何,却都是紧密团结在徐循周围,也没有人给胡出什么歪点子。
    听说了这封赏的区别,赵嬷嬷第一个面露惭愧之色,自我检讨,“老奴实在是拿大了,这些事,该早为娘娘打听好的。”
    “那时嬷嬷也忙,这些虚词就不必说了。”徐循长出了一口气,“这些风风雨雨,又有谁料想得到呢?其实就是早知道了,也是于事无补的,谁知道大哥会赏这么多地下来?现在就先说说该怎么办吧。”
    不论是辞还是不辞,都是各有利弊,几个嬷嬷能给徐循出什么出色的主意?广结善缘说起来简单,在贵妃待遇处处超群的宫廷里,行来却是无比艰难。这也不能说几个嬷嬷当时就是白给徐循出主意了,关键是都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太后居然会放任皇帝做到这个地步,直接都把皇后逼得快没地方落脚了。
    一群人吞吞吐吐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说不出什么话来。徐循见柳知恩欲言又止,就点了他的名,“柳知恩你放胆直言好了,就是说错了,我也不会怪你的。”
    徐循这里胜在以前根本没有知书达理的宦官,内侍全是做粗活的——她以前没资格也没必要使唤高等内侍。所以柳知恩都没面临什么竞争,虽然地位特殊,但到底是共过患难,在永安宫也是顺顺当当地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