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宫廷电子书 > 贵妃起居注 >

第253章

贵妃起居注-第253章

小说: 贵妃起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说她为人处事吧……刚才你说她傻大胆,这话不假。去年根本就没给太后娘娘面子,今年怎么就连争也没争,面都没见,就这么痛快地收了那筐梨?”
    刘尚宫也不是蠢人,郑尚宫一点破她就明白了。“这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呀?——可徐娘娘又何必如此过激,就不能徐徐行事?以她和老娘娘的关系,私下苦求,未必不能一点点地改过来。”
    “老娘娘的性子,你还不明白吗?”郑尚宫倒比刘尚宫更大胆,她叹了口气,“再说,你留心想想这些年,清宁宫对徐娘娘是照顾有加,可徐娘娘什么时候和清宁宫腻乎过?”
    究竟不是徐循肚子里的蛔虫,两个尚宫也只能大胆推测,两人边走边低声议论,虽然也推演出了不少可能,指向的结果都是徐贵妃在这次风波中并非大败亏输,但走到尚宫局前时,两人对视了一眼,却也均感沉重。
    不论如何推测,如今大权移交,已经是既定事实,老娘娘一复位,才掀起了一点新风的宫廷,马上就又要沉寂下来了。
    #
    假条送到清宁宫,太后的怒气方才略微平息了一点,她举着假条和静慈仙师就说了一句话,“倒还算她有点廉耻。”
    接下来,假条一丢,就当没徐循这个人了,该吃吃该喝喝,反正有静慈仙师和几个老姐妹一道,她不愁没人陪,只令人往乾清宫传信,让皇帝有空来给她请个安,好商议下一个管宫的人选而已。
    不过,皇帝却没来乾清宫,第二日他派了张六九来,言道,“今日国事繁忙,着实抽不出空来,唯宫务不可一日无主,还请母亲多操心些。若能劳动,便自己管了,若不能,择人管事也可。”
    态度倒是很明显,就直接把一切都扔给太后了……
    “最近国事,真有这么忙吗?”太后年事渐渐高了,再加上皇帝也逐渐成熟。她已有几年时间没有过问政事细务,还真不知道近日朝中有什么大事。
    “近日江南发了水。”张六九细声细气地道,“皇爷已有几日没有游幸南内了。”
    南内现在就是皇帝吃喝玩乐的大本营,什么跑马啊,打猎啊,和词臣吟诗作赋,同画臣挥毫作画,赏花斟酒,泼墨赌茶,这样的事他基本都在南内来做。不去南内,那就是一心工作了。
    太后方才释疑,虽然心中还觉得有些不对,但料着皇帝也不能如何,遂暂挥退张六九,和静慈仙师商议。“这宫务,该交给谁好呢?”
    天意不巧,袁嫔刚入宫时红了一阵,如今竟已经完全失宠,唯一一个还算是有宠的诸嫔,又是个木头脑瓜,太后自去年腊月起,也召她相伴了几次,简直无法忍受她的愚笨。
    最合适的罗嫔,又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下定决心要走皇后路线,自己再想提拔又有什么用?无非让她再病一场。思来想去,才干最合适的人选倒是静慈仙师,奈何她身份所限,又绝无可能管宫。
    “我为表,你为里吧。”太后到底是不耐烦管那些琐细事情了,便随口吩咐静慈仙师,“先管一阵,再看局势发展了。”
    静慈仙师就是有意见,也说不出口,只好苦笑着应了下来。
    #
    大权重归清宁宫,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宫中各处都很宁静,并未因此而泛起什么波澜。倒是坤宁宫虽然自己生病,但也遣人往永安宫送了点东西,永安宫那边,礼物收下,贵妃娘娘却是见不到的。这多少让暗暗关注永安宫的太后,心里又气顺了那么一丁点儿。
    至于宫务方面,她和静慈仙师都是管过宫的,两人合作,还有什么不能上手?唯独烦恼的,只是内安乐堂的事罢了。每每对徐循有些气平的太后,在烦扰内安乐堂之事时,就要更生出十分的怒火来,因此到目前为止,她对徐循的观感还是直线向下。——内安乐堂此事,实在是太棘手了。
    “才十几天呢,满宫里就都传遍了?”刚知道的时候,老人家有些不可置信,首先就想到了阴谋诡计那方面,“你确定后头无人插手?”
    乔姑姑在这件事上身份尴尬,没什么发言权,回话的是清宁宫的亲信宦官齐尔雅,他弯着身子,回答得很保守,“以奴婢所留意的,两宫今日均安心养病,并无异动。”
    静慈仙师暗叹了一口气:徐循的札子都发了两份,这事且和都人命运切身相关,传得不快才怪呢。还用了十几日才传遍宫廷,已经算是宫规森严了。这还算好,若是有个把没规矩的宦官把话传到外朝去,再遇到一个想要博直名往上爬,想疯了心的科道言官,那乐子才算大呢……皇家乃是天下的表率,这层皮总是要撑住的,若按她想,别说等传开了再来处理,一看到札子就得想法子了。不理就能消停?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折子里捎带内安乐堂捆绑着的,是放人出宫的制度,落入宫中,就像是滚水落入沸油里,如何能消停得下来?
    太后也许看得不如静慈仙师透彻,但事态如此,也不可能继续想着强硬压制了,她毕竟还只是个不算太强势的太后,身后还有个皇后在虎视眈眈呢——在这件事上,自己选了镇压,那就不占理了,谁知道儿子会不会受皇后又或者贵妃的蛊惑,又作兴出什么事来。
    要解决吧,又该如何解决?这念头学医的人金贵啊,走到哪也不愁没口饭吃,没听说会愿意自阉了进宫服侍的。至于医婆,那就更是难找了,多少都是滥竽充数之辈,南医婆算是医婆中的佼佼者了,师从还是名医呢,在周王府也算是见多识广,亲自参与过周王编《救荒本草》的,她医术如何,太后自己心里有数。这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不解决,内安乐堂的问题就一天不能解决。
    当然,把患病宫人送出宫医治,甚至是赠银打发出宫,也不失为一条解决的道路。但问题在此:宫里已经起码有二十多年没放过人了,而且一直都很缺人,因为文皇帝踏马进南京的时候,基本把南京宫里留下来的那些人全都斩草除根,最惨也是驱散。现在的宫廷人口,就是这二三十年间发展来的,只进不出都还不够用,更不可能放人。而在徐贵妃的新政之前,再有脸面的宫女,出宫的机会都是凤毛麟角。
    别说都人了,就是太后自己,闷在宫里久了,也想出去走走,宫人只会更为变本加厉。太后毫不怀疑,若是生了宫里无法治愈的病就可被放回家,第一批按捺不住的,肯定就是目前的中高层宫女、女官。多年的宫廷体面生活,使得她们个个颇有积蓄,若是家中有靠,这把年纪了,谁不想出宫去享福?借口都是现成的,人过了三十岁,本来就容易有毛病……
    就算现在还是忠心无限,可一年后、两年后呢?人心,是禁不起检验的!
    本来就缺人使唤,这个口子一开,越发更缺人了。而且走的都是人才,以后这宫里该怎么办?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堵无法堵,疏也疏不通,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徐循留下的那套系统整顿制度了。——但太后怎么可能拉下脸来采用她的方案?更别说,她打从心底也是厌恶这种全盘推翻祖宗成法的作风。太祖高皇帝时就没有定期放人的规矩,徐循她是想做什么?连祖宗的规矩都不肯尊重了,她眼里还会有长上吗?
    这第三条路,能走却又不能走……眼看宫里的流言沸沸扬扬,六局一司却只能保持沉默,透着那么的平庸无能,甚至连乾清宫那里都开始过问此事了。太后心里能好受吗?分明是凉爽的天气,嘴里竟也长了一排密密的小燎泡,她对徐循的怒火,没随着时间平息,倒是越发闷烧了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当口,清宁宫里又多了白事——文庙贵妃多年久病,命数到了头,一夜睡下去,就再没起来。
    她辈分高、位分也高,满宫人都要为她的丧事奔走,太后也莫能例外,亦要去祭拜一番。再加上丧事伴随而来的无数琐事,也要着落到她来处理,心绪烦恶之下,只好连吃牛黄上清丸,她此时倒还不忘徐循,又派人给她送了一筐莱阳的大白梨,给徐循润嗓子。

正文 第214章 为难

文庙贵妃忽然去世;徐循听说了确实是有几分震惊的;都说这平时小病不断的人,反而能长命百岁。文庙贵妃这几年来身子一直都不算好;但是和莠子又不一样,不是那种逐步恶化的坏法;感觉更像是富贵病,精心将养着就没太大问题的那种。没料到睡梦中忽然就去了;事先居然连一点征兆都没有。
    刚听说此事时,徐循还在后院和点点玩捉迷藏呢;壮儿年小,也不知道大家都在玩什么,只欢欢喜喜地在一旁凑热闹;亦是十分开心。等钱嬷嬷过来把消息一说,自然是没了玩乐的心情,忙命众人把孩子们抱下去换了素服,自己也急匆匆地回了房,几个宫女早已翻出素服给徐循换上,她最近在宫里‘养病’,头发就梳着最简单的大辫子,现在倒是方便,直接拆开梳个最朴素的一窝丝就行了。一会到了灵堂那里,自然会有人发给白布孝衣,还有麻冠佩戴。
    这边打扮停当时,诸位宫女却都还穿着颜色衣裳,徐循也不可能单身过去,连一个伴当都不带。只好暂居屋内等待,令她们住在宫里的几位都翻找一下包袱,有素衣的就先换上了,凑上几个人,和她一道过去清宁宫再说。
    谁知这一等就等出岔子来了——宫人衣服还没换好呢,清宁宫倒来人了。也没进来觐见,就传了话,撂下一筐上好的大白梨,说是老娘娘给徐循润嗓子的。
    丧事刚出来时,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忙乱,而且肯定是大事传的快,小事传的慢。比如说很有可能,这个宫女昨晚领命要送梨,但因种种原因耽搁了,今早便先领了梨子送来。却没料到一大早清宁宫那里就出大事了,徐循并没太当回事,还张罗着要往清宁宫过去呢,倒是赵嬷嬷眉峰聚拢,在旁说了一句,“老娘娘此举,似有深意呀?”
    虽说对文庙贵妃的感情有几分复杂,但人心肉做,从进宫到现在,十几年的交情,毕竟胜过和别人几分,徐循现在还没难受起来,就是很震惊、很浑噩的状态,听到赵嬷嬷说话,愣了一会,方才恍然大悟,她不禁怒道,“她——她——”
    ‘她有病啊’这句话,碍于太后身份,到底未曾出口,但她心底却是来来回回将这话滚了好几遍:送枇杷是暗示装病,而且还指明了要装咳嗽,送梨子自然也是一个意思。太后这是让她装病就装到底,连文庙贵妃的丧事都不必参加。
    若是换做别人的丧事,不参加也就不参加了,徐循虽会有遗憾,但却也不会气成这样。但文庙贵妃和她关系特殊,乃是当年对她另眼相看的老领导……她的丧事,徐循就是病了,只要没死,也要过去露个脸的。更何况现在知道她在装病的人也为数不少,若是她连脸都没露,别人会如何看她?更别说不去送文庙贵妃,她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她的倔脾气上来了,混着悲痛,更是理直气壮势不可挡,“嬷嬷,你多想了,老娘娘怎会如此不识大体,只怕是两厢出了误会——这事,我肯定得去。”
    赵嬷嬷嘀咕了一句,“您是不知道,如今宫里都传成什么样了……都只说是您病了,方才渐渐有平息的势头,若您现在露了脸……”
    徐循不解其意,“你这莫名其妙的说得都是什么。”
    “娘娘您的那几条,早已经在宫中传开。如今宫里多有人说是老娘娘不愿首肯,才夺了您的权去,”赵嬷嬷也就压低声音,给徐循分析厉害。“只是这话终究没真凭实据……”
    徐循明白过来了:她身体康健,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肯定是瞒不了人的。就是现在,因为刚跑动了一会,脸上还红润得很呢,就是化妆都未必有用,这些年在宫里,病人她见得多了,和正常人的区别,绝对不只在脸色上。
    文庙贵妃薨了,这场面还能小得了?满宫里主子加宫女,不知要有多少人过来,她在人前一露面,肯定就坐实了宫中的猜测——这本来也就是事实,这对太后在宫里的名声,肯定有不小的影响。不管她地位再尊崇也好,悠悠众口,也不会因此对她就宽减半分。尤其是这种牵扯到切身利益的事情,可不像是从前高层之间的更迭和斗争了,那些事,大家当个热闹,私底下嚼嚼舌根也就放开了,不会有人那么无聊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徐循提出的那四件事,哪一样没有关系到底下人的生活?休说忘记了,一个不好,太后风评转眼变差,都是说不好的事。
    徐循本来也就看明白了这一点,她从递上札子的那一天起,便料到即使太后反对,甚至是把她拿下了这个位置,消息一经泄漏,只要继任者还要点脸面,在乎自己的名声,也终究不能不做出些微妥协,只不知道这四个点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