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别对我撒谎 >

第2章

别对我撒谎-第2章

小说: 别对我撒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现在和你父亲住在一起吗?”
  “是。”
  “可是你填具贷款文件向原告(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应该不是跟父亲同住,也就是没有住在老家里吧?”
  “对,那时是我一个人暂时住在老家附近的公寓。”
  “为什么你决定自己一个人住?”
  “因为我父亲对我说:‘年过三十还窝在老家,邻居知道了不好,’所以我只好搬出去住了。”
  “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好像不是很好?”
  “嗯……确实不太好。”
  “那你这样在老家出入,不是很不方便吗?”
  “是那样没错。但是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会替我准备饭菜。”
  “你一个月平均回家几次?”
  “大概四、五次吧。”
  “你回老家的时候,会和你父亲说话吗?在填具银行贷款文件那时。”
  “几乎没说过话。所以我父亲根本不可能当我的连带保证人。”
  “请你只针对我的问题回答就好了!”
  “是,抱歉。”
  “那么,借贷文件上面的连带保证人栏目,盖的真是你父亲的印章吗?”
  “是。”
  “那是怎么盖上去的?”
  “我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偷盖上去的。”
  “印章马上就放回去了吗?”
  “对,我马上就把它放回父亲的桌子,然后拿盖了章的借贷文件去跟银行借钱。”
  “你没在区公所办理过印鉴证明书的登记程序吗?”
  “那些事根本都没做,光是盖父亲的印章就很麻烦了。”
  “你说的是真的吗?”
  “我发誓是真的。”
  (我转向法官)“提示甲〇号的证据。”
  (对案件主角的儿子说)“这是你父亲的印鉴证明书。为什么原告(银行)会有呢?你如果没拿印鉴证明书的话,那不就是你父亲特地拿给你的吗?”
  最后结果就由各位自行想象吧。
  为了让真相能从被告的口中说出来,即使手上握有决定性证据,也必须先堵住“逃走路线”,因为会说谎的证人,很容易就会说“我一时记错了”。
  抓准证人唱反调的心理
  让我们再回到林肯的反诘问。林肯在反诘问当中,使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技巧,或许你已经发现了,就是以下这个问题:
  “不是三米左右的距离?”
  证人对于这个提问,回答的是:
  “不!距离六米以上,甚至更远。”
  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技巧,能让敌性证人说出某个你期待的答案。
  证人一开始回答:
  “距离六米。”
  然后,林肯提出了以下诘问:
  “不是三米左右的距离?”
  让被诘问的证人出现以下心态,“你这家伙,一定是希望我回答比六米更近的距离吧?我会被你的问题给骗了吗?”
  接着证人虽然回答:
  “不!距离六米以上,甚至更远。”
  却反倒落入了林肯的陷阱,因为证人确信,自己的证词会对林肯不利。不过却反而把实情讲了出来。相反地,如果林肯当时问的是:
  “不是距离六米以上?”
  恐怕证人一定会这么回答:
  “不,仔细回想起来,或许比六米要更近一些。”
  正如各位已经知道的,在本例目击证人的证词当中,目击证人与案发现场之间的距离愈远的话,看错的机会就愈高,证词本身的可信度也让人存疑。所以,林肯希望,让证人作出“离案发现场的距离很远”的证词。
  刻意让证人以为,他自己说的话,是诘问者所不希望听到的回答,反而能让诘问者得到真正想要的答案。当然,不知道林肯当时脑海里,是否意识到这件事。只是这种方法非常危险,敌性证人在进入法庭之前,脑袋里几乎都已经想好自己要作出怎样的证词。所以,如果提出“不是三米左右的距离?”这种问题时,得到的是“好像……或许就是那样的距离”这种答案,那就不妙了。
  这段反诘问仅是部分摘录,前面或许双方有过下列的对答:
  “你距离案发现场几米?”
  “大概六米左右。”
  人只要一旦证明过某件事,就不喜欢做出相反的言行,如果可以的话,会尽全力想维持言行的一贯性。况且,当证人坐在证人席时,如果发言与先前矛盾,可以想见的是,会遭受对方辩护律师气势凌人的质疑。
  所以这个技巧不能单独运用,尽可能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采取这种“刻意诱导证人以为,他说的是你不希望听到的回答”的方式。
  

在职场活用反诘问
或许有些读者已经察觉到了,林肯的反诘问是例外中的例外,识破别人的谎言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在事实真伪不明的时候,或许林肯也可以刻意拿出不对的天文历,顺利迫使证人自白。
  然而,万一目击证人说的是真相呢?身为律师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因为如果拿出不对的天文历,反而会陷说真话的证人于不义。
  替对方预留退路
  在这里要介绍一个方法,让你不仅可以运用在反诘问上,也可作为一种“识破谎言的理论”。那就是,“在攻入城池之前,包围城池四周,别让对方逃走”。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出乎意料地难。而且这个方法虽然很重要,不过日本有句俗话说,“老鼠被逼急了也会咬猫,”一味地将对手逼到绝境,未必是好的战略(《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军争篇》:“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一书里也有相同观点)。
  因此,在“包围城池四周,别让对方逃走”之后,依据程度的差异,也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以事实为基础,为对方预留退路
  ②让对方毅然决然地说出真相,或者是确认真相
  只要没什么特殊情况,我通常会采取第一种方法,这是比较聪明的做法。换句话说,也就是包围城池四周,并事先替对方准备好逃走的路径,然后诱导对方去走这条路。
  在此举一个在职场上运用的具体例子。某公司的客户主张,他在一个月前,已经寄了一封解除合约的信件给对方,取消已经准备出货的订单,各位不妨试着思考看看:
  “请问电子邮件已经寄到我的信箱了吗?”
  “当然。”
  “里面有注明取消订单的理由吗?”
  “没有,因为合约上写着二十天内,可以无条件取消订单。”
  “你说‘发信’的时间是八月一日?”
  “是的。”
  “不是八月二日吗?”
  “当然不是,就如同那封列印出来的邮件一样,是八月一日没错。”
  “但是,贵公司的安全措施在业界很有名,您的员工不会在晚上或者假日,擅自使用公司里的电脑吧?”
  “是的。”
  “所以身为部长的您,也不会那么做吧?”
  “当然,即使是董事长,也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在假日使用公司电脑。”
  “另外,贵公司公事专用的电子邮件信箱,应该无法在公司外部使用吧?”
  “这一点也是绝对没问题的。”
  “嗯,其实呢,八月一日是假日,贵公司应该没人上班才对,但是这封列印出来的邮件上面,写的确实是八月一日。”
  “啊,那是我……我在家里用自己的电脑,寄到您信箱里的。”
  “但是,贵公司不是禁止在外面用公司的信箱寄信吗?”
  “偶……偶尔想起公事的话,也是会在公司外面用电子邮件寄信。”
  “这样子啊。那么,您记得我的电子邮件账号吗?”
  “〇〇@吧?”
  “(露出了不知道说得对不对的笑脸)谜底终于揭晓了。部长把大小写记错了。如果弄错了的话,信件就会被寄到不同部门与我同姓的人那里,而且可能会被当成垃圾邮件删掉。”
  “啊,是那样啊!”
  “无论如何,我没有收到您的邮件,恕不接受取消订单。不过,只是因为这种小过失,部长在贵社的立场就会变得很难堪,而且一定会感到很困扰,所以在价格上可以商量。”
  将各种损害降到最低
  在上述例子中,完全没有把日本的法律融入其中,这一点还请各位见谅。兼顾对方的面子,而且采取“价格上可以商量”的让步态度,等于是给对方一条逃走的路径。如果不给对方逃走的后路,硬要苛责对方的不是,那么最后就可能要在法院见,结果非得花上许多时间与费用不可。
  如果对方说谎,确实会让人很不愉快,但在商场上,“认清现实”才是最重要的。在商场上,能“认清现实”的一方,拥有压倒性的胜算,而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必须留意的是,要如何将各种损害减到最小。
  即使在商场上,也有不少管理者或老板,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坚持要是非分明,一定要证明对方说谎!聘任我担任法律顾问的董事长或老板,也经常在我的事务所里,怒气冲冲地指责对方毫无诚信或谎言连篇。在对方前来咨询法律意见时,我通常会很有耐心地聆听,等到他们把事情的梗概说完之后,我就会这么建议:
  “董事长您会生气是理所当然的。我如果站在董事长您的立场,一定也会想让对方好看。可是,上法庭打官司不但很耗费时间,费用又很昂贵,在这段期间里,由于留下了销货记录,因此尽管明明没拿到现金,却依然会被政府课税。而且,这件事也不只是董事长您个人的问题而已,也会波及全公司的职员。认清现实才能迅速解决问题,我想这才是最佳对策。”
  虽然是闲话,但是前来咨询的人,如果一直陷在“对方是骗子”的想法之中,脑袋里充满了怒气,那我也只好暂时先附和说,对方是个骗子。
  请各位试着思考看看,如果我当时就跟前来咨询的人说:
  “虽然我是站在你这边的律师,但是那个令人生气的家伙,说的可能是对的,你可能是记错了……”
  这类话语,可能会让我和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无法再维持下去。实际上对方到底是不是骗子,还不是很清楚。人类的记忆比你想象中的还不牢靠,我将在下一章说明。
  本章重点整理
  △ 每个人都能识破谎言,成为艺术家。
  ▲ “刻意诱导证人以为他说的是你不希望听到的回答”,反而能得到真正想要的答案。
  △ 为了识破谎言,得在攻入城池之前,将城池四周团团包围,别让对方逃走。
  ▲ 发生问题的时候,将损害程度降到最小才是最重要的。
   。。

不要随便乱喊“你骗人”
在前一章,我以林肯著名的反诘问例子,以及自己处理过的案例,介绍了看穿证人谎言的方法。接着从现实生活、商场交际与人际关系着眼,按照《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留下后路”,提出了应用的战略性思考,让自己不至因为谎言而蒙受多余的损失。
  不要随便乱喊“你骗人”
  我们在第1章所举的案例,都是些对方“说谎”的例子:但是对方之所以说谎,出发点究竟是真的出于恶意,或者只是单纯的“记错”了?事实上,“恶意说谎”与“记忆说谎”,两者经常难以分辨。万一你在对方“记忆说谎”的情况下,直接宣称对方是个骗子,那么,你和对方的信赖关系立刻就会分崩瓦解;最糟的情况是,你自己也落得个“不分青红皂白,迳自直指别人是骗子的傲慢家伙”的臭名,因而错失许多生意机会,或者破坏了双方的友谊。
  或许有人会说:
  别对我撒谎第2章记忆其实不可靠    “若是肯定自己记得没错,那么认为是对方说了谎,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要是有旁人对此说了些什么难听的批评,丢脸的应该是对方吧!”
  对于这样的说法,相信会有不少人不会苟同并会提出反驳。问题是,你能不能也像那些反驳的人一样,百分百地肯定自己的记忆正确无误?你敢断言,“我不会记错”吗?
  在此,我想先说明一下,人类记忆浑沌的程度有多惊人。
  失去对彼此的信任
  关于“人对于过去事物的认知会出错”这一点,大家应该有许多亲身的体验。
  例如,对于过往的事情明明自己是记得一清二楚,才会那么说的,但对方偏偏就是不肯退让,硬是紧咬完全相反的意见不放。最后的下场是,总有一方得屈就组织或社会地位不对等的压力,反正“官大为准”,也就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说法,以对方的说法为真。类似的痛苦经验,相信你也有过才对,此时,你心里必定会有种自己“居然向骗子妥协”的不平吧?
  虽然如此,在那样的情况下,或许你的内心里也会有另一种想法出现:“说不定是对方误解了”;这时不免又会觉得:
  “如果对方当真是误解了,说话时却又那么自信满满,未免太奇怪了!不管怎样,那人真是个没礼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