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80年代后女孩 >

第3章

80年代后女孩-第3章

小说: 80年代后女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男人。
(5)正视女权,别再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明白了这个世界仍是男人的,女孩们也应该寻找自己怎样去活的道路。男女既为人类的两半,从来没有男为多半,女为少半,两半同中有异,异而相吸,谁也离不开谁。于是,聪明的女孩要追求的不是让男人占有,也不占有男人,转换这种关系的是一种平等,一种自我的独立,为自我而活,活得有个性,活得有热情。
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女孩身上发现了一种疗救弊病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艺术家早有觉悟,所以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哲学家们也纷纷觉悟了,马尔库塞指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一个女性的社会”,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断言:如果没有人类历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得救。当然,在这样的潮流中,我们说女性拯救人类,并不意味着要让女性独担这救世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人类更多地具有女性的品格。
(本文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周萍提供)
八哥评论:
新新时代的女孩,是时势造就了她们的个性,而女孩们也在不断改变着这个时代,她们是美丽的。也正是如此,她们把这个时代点缀得丰富多彩,女孩们如此重要,时代赋予她们神圣的女权也就是应该的了。 
                  
 5。她们注定要在新时代捣乱
 文字是穿越时空的一种表达方式,作家们用笔写着时代所带给他们的一切。
近代的文字是痛苦中激进的呻吟;现代的文字是穿越大街小巷的平凡恬静;当文字被加上了“80年代后”这个时间定语的时候,它带给人们的也许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而包容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个性。
生逢80年代后的她们现在是不是孩子?她们在想什么?她们为什么写字?她们是什么样的一代?是传说里的多半一脸迷茫、颓废、垮掉?或者恰恰相反,是明亮开朗的好孩子?
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就已经随处可见她们的集子与作品了。这是不是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她们是不是在捣乱呢?
新潮的女孩赵雨:
1981年4月生,网名是pulp,翻成中文叫“纸浆”的古怪名字。那时她在“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发表了一篇她15岁的时候写的诗歌,叫《二十一世纪》,后来《文学报》和“榕树下”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就用了她的诗歌。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不断地找到60年代嬉皮士的痕迹,而那个时代她的父亲还没有爱上她的母亲。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人民广场的“真锅”咖啡馆门口,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99级戏剧文学系的她,一张圆圆的孩子脸,眼镜落到鼻翼上,目光总是不安分地从玻璃上方穿越而过,常常在你的脸上逗留不过3秒钟,然后就是一个狡黠的微笑。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还不够beautiful?”我说:“我喜欢就可以。”她于是露出大白牙,开心地笑了。我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看影碟、听摇滚乐、上网、写无聊和愉快的文字,也爱看football,7号左边锋McManaman是我的耶稣。”
“嘿嘿,还有喜欢半夜吃寿司,你还欠我一顿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年轻的女孩陈幻:
最早看见陈幻的文字是在原创广场文学城网站,她给自己取了个挺粉红的名字叫“水晶珠链”。最早看见陈幻年轻的孩子脸是在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颁奖典礼上。她扎着两根辫子,脸有点红,和北京《网络报》编辑一起走进编辑部的时候,我看着她,我在想她的文字,如同每一个普通的网友,看见一个人从她的文字后面走出来,心里有一点点的惊讶——水晶珠链,你竟如此年轻!
我不知道该用女孩还是女人来描述她,她的文字总让我想起女人味,而她的表情却是时髦的、不经世事的。
一个19岁女生。学校难说,理论上应该是英国PADWORTH COLLEGE的准学生。1984年10月13日生。爱好:各种音乐、电影电视、逛街扮靓,还有说话和写字;不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
或许从表达的欲望蠢蠢欲动的那一刻起,创作已经开始了。“那是先于一切意识到的事情。”赵雨说:“所以我不能告诉你,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陈幻说:“我不太懂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创作。非要找个时间那要从8岁算起,那是我第一次写诗骗稿费被惊为天人。后来也没正经创作文学,大多时候是觉得好玩,为获取表扬。”
八哥评论:
时代的步伐踏出一个又一个爱捣乱的小女孩,她们活泼、可爱、有着酷一族的“新潮”与“前卫”。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如此不平静的原因吧! 
                  
 6。谁说我颓废我就跟谁急
 虽然我再三解释“颓废”并不可耻,它只是一种时髦的感情,可是女孩们却不这样理解,还在不停地吵,好像非辩出个“子丑寅卯”不可。
21岁的女孩子芹说:“什么年纪玩什么游戏。80年代出生的女孩注定要在二十一世纪疯狂。她们很难收藏纯粹的自我,矫饰也不会被过量批发。赵格格在Canon的广告里跳来跳去:哪个才是真的我?哼……看我们的东西,问这样的问题,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舌头。”
陈幻说:“我的文字不颓废吧?习惯把所有灯关上之后再攥一根火柴。我的生活没有特别令我颓废不满的地方,所以写不出来。就算装也会装得很弱智。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写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在网络出现之前我就有这个特点了。至于年龄,我总是说:Some one was born an old soul。(天生有一颗苍老灵魂的人),那是别人评价我的,我觉得很经典。”
2000年年底,子芹出了第一本书,叫《太多问题》,是和我用“烨子”署名写的那本《情感热带》同时全部告罄的一本。
“上次QQ上一个陌生人告诉我,那天他从书店里偷了我的书。我衷心希望这样的人多一点,最好一万个。那时,我就会去告诉总编,这书定价太贵了,我们再版吧。如果你想乱笑和瞎郁闷,这本书或许会有点帮助,此外,我的作品没有大量的性描写。亲爱的家长们请放心购买我的书。我接触的人中,已婚的比较多。据说我们寝室里(因为我不去的)晚上只有一张床上有人,大家都刻苦学习去了吗?”
子芹说的时候开心地大笑,特孩子气的。
陈幻很喜欢自己刚写完的那几个色彩系列。《黄色爱恋》、《BLUE》、《个人行为》、《红色雷区》什么的。出过的那本书她说她没脸提,后来我自己去找了看。
她说:至于所谓大量性描写的问题,估计不是我们这批“同龄人”才有的问题。无论什么年龄,在文字里加入过多不合时宜的描述,都是因为写作的人本身不够自信、才气贫乏或者心理不够健康。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有好多,当然也有可以把性事写得美伦美奂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任何力不从心的创作都不会令人愉快。我活得有多真实,写得就有多真实。”
王小波和阿兰·罗伯·格里叶对子芹写作的影响比较大,她认为王小波是把有趣和诗意拿捏得最好的人。后者的冷漠和超级客观时常是一种解毒剂。还有孙甘露和村上春树,不过他们所影响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细节。她以为真正的新概念几乎还没有出现。时下的新概念作者,就像解开裹脚布的妇女,脚的空间变大了,自由了。子芹诙谐地说:“我的期望是大脑和脚一样好命就好了。”
不过她认为文学会变成有趣的诗意,或者是一场又一场蹦极。前者是她喜欢的,后者是我愿意下注的。她最喜欢的著名作家是博尔赫斯。人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却在走向模糊的未来……反正是没有出口的迷宫,不如跟住瞎了眼的博尔赫斯,享受彻底迷失的乐趣。不过,只要想做,这份乐趣永远都不会太迟。这一秒她在给我们探究未来文学的走势,下一秒说不定就得去探究谁家的猫咪今天究竟把屎拉在了哪里……
而陈幻认为,不管别人怎么看,她的文字反正没有特别受时代或某人影响深重的地方。哪个时代的东西都看过些,因为历史感很弱,颠三倒四的,所以很少把时代背景与该人联系起来看问题。而且一阵儿阵儿的,有段时间翻了几页红楼梦,说话就开始啧啧的了,一套一套的,连眉眼手势都跟着妩媚红楼起来。那时好像烧软的泥巴,放在哪个容器里都会迅速定型。现在干脆不看书了,谁的风格也想不起来,于是只好越来越靠近自己。前几天刚听说的新概念作文,到目前为止只看过“榕树下”登的那篇一等奖的《不自己的日子》,算是那部分造句造得比较通顺流利的同学写的作文。
新概念作文和任何一样新概念的东西需要具备的品质基本上就是“自由”。自由地为文、为人,她喜欢自己的方式,每一分钟都活得很“自己”,新概念这种叫法本身就错误多多,新的概念就是没有概念,谁又稀罕你这草率、粗糙、自以为是的定义呢?说到对文学的看法,她又想跑题。好几个问题都在问关于纯文学及纯作家的事儿。就说她自己,她认真看的书实在少得可怜,每次都怵别人问她书名、作家什么的。她的所谓天赋灵感大多来自与文学无关的东西,她认为音乐色彩、各种触摸和体验就行。文学要做的就是表达这件事。若到文字里去让文字与文字交配产卵,一准儿生下来的不是怪胎,就是痴呆低能。很多作家文才飞扬可就是太过贫乏,一双手可以被他描述的优美绝伦,可他要一直说这双手怎么个美却不让它抓住点东西那也没劲。文学的丰富是生活的丰富,很多时候她对文字没什么感觉,但会很深地喜欢上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文学发展到最后还要是关于人的发展。以只要有人存在,文学就会万世万代地繁荣昌盛下去……
八哥评论: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捣乱的女孩们,她们逆流而上,追寻着她们想得到的东西,可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哪里?恐怕连她们自己也不清楚。于是在这个本该属于她们的时代,她们迷茫了。 
                  
 7。批判“哈”族新战线
 清末统治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于是闭关锁国,致清灭亡。而今新新女孩们深深吸取了这一教训,“努力”学习别人,“哈日”、“哈韩”。可她们好像又少了点什么,丢了点了什么。
(1)“哈”日族:我“哈”故我在
东瀛之国,在海之洲,国土虽然狭小,资源虽然匮乏,但自古盛产帅哥。屈指算来,具有杀伤力的大有人在,木村拓哉、反町隆史、柏原崇……
日本偶像剧进军中国市场,凭借纯情、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么一群偶像来赚取了女孩们大量的眼泪和同情,而“哈”日一族则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拜和爱戴。
于是乎,日本偶像剧成了市面上的抢手货,“哈”日一族勒紧裤带拼命攒钱为了凑足“日剧全接触”的所有片子。最具诱惑力的那几部当然是不可能错过的了,《东京爱情故事》可说是日剧爱情片之经典,完治和莉香、三上和里美,本来可以很好的爱情,日本就是懂得赚人们的眼泪,偏偏让完治和莉香不能成却又相逢在街头,演者煽情,观者有恍如隔世之感,再配上韵律优美、动听的日文歌,无怪乎“哈”日一族会就此陷入迷恋中而不能自拔。
《一吻定情》堪称日剧的一大里程碑,柏原崇帅哥就此翻身,凭借一吻不仅镇住了琴子,更是征服了中国的数以万计的女孩们。《麻辣教师》中,无论是滕原静香,还是反町隆史,两位“麻辣教师”都非中国的“园丁”们可以企及。《将太寿司》则更为高明了,把日本国的文化在隐含中灌输给中国女孩,“杀人于无形之中”,这乃是高手过招的开端了……
杜勒斯在几十年前就曾满有把握地宣称:我们的希望在中国的第三、四代的孩子们身上。初听可能觉得是狂妄之言,但时至今日,却也不得不令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我们的女孩们,小的时候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长大了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忠实追随者,美国人,不知作何感想?
中国也开始宣称,我们也有自己的偶像剧,我们有陆毅、邵兵、李亚鹏、胡兵……这也都是够得上帅哥级的人物了吧,但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也不过是《爱情白皮书》的并不高明的翻版,比起日剧来,“哈”族们才不会正眼去瞧国产货呢!
中国影视,悲哀呀!网上有帖子——“写给骂日本人的中国人”,甘棠成为了挑起论争的始作俑者,大学学子们沸腾了,日航事件余波未息,教科书风波难平,小日本有些欺人太甚了。虽然文化圈子里忌谈政治,但日本一直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