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从自行车到宾利 >

第14章

从自行车到宾利-第14章

小说: 从自行车到宾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8年,我结识了一位越南裔的小伙子阮安迪。他是来自越南的难民。15岁来到澳洲时,全部家当就是身上穿的裤衩背心儿。他曾是我做过的日本直销生意中的下线。当时,我是这个生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上的第一名。安迪也想把生意做得和我一样大。他个子很矮,也就一米五多点儿,且其貌不扬。但他主动上来跟我打招呼,并问我能不能从悉尼飞到墨尔本去,帮助他和他的团队。他还提出,可以到机场去接我。
  到了机场停车场,我看到他开了一辆宝马318两门跑车,立刻对他另眼相看。他当时年入不过六万,居然敢买全新的宝马。绝大多数年薪六万的人别说买宝马了,连想都不敢想。我马上意识到,安迪是个有梦想的人。在他的收入水平上,能对车有这么高的追求,他显然相信,自己将来会挣很多钱。
  1999年初,安迪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和朋友黄力从墨尔本回越南做生意。一年以后,他们的生意失败了,损失了20万澳元。
  1999年底,安迪回到澳洲,就打电话给我,让我给他建议一条出路。他没钱,还欠了一大笔债。我邀请他到悉尼,来跟我学习销售投资房产。为了与我和威廉姆为伍,他痛快地答应了。本来,他完全可以在墨尔本找一份工作,挣钱还债,但他却再次离开自己年轻的妻子,只身开着那辆宝马来到悉尼,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向陌生人销售投资房产。他说,他选择来悉尼,完全是为了同我和威廉姆近距离接触,向我们学习。
  那是2000年初的事情。对安迪来讲,孤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推销投资房产,不是件轻松的事。此后十二个月中,安迪卖出了一些投资房产,更从中学到了有关地产的知识。同时,还从威廉姆和我那里学会了如何做房产投资生意。
  2001年初,安迪的太太凯希怀孕了,因为家人都住在墨尔本,安迪决定搬回墨尔本去。走之前,他对我说:“约瑟夫,只有你让我舍不得离开悉尼。我希望你能做我未出生的儿子的教父。那样,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我们一辈子都会联系在一起了。”做教父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感到莫大的荣誉。
  回到墨尔本后,凭借好友黄力的一张信用卡以及安迪在悉尼学到的房产投资知识和经营模式,他俩于2001年4月开办了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澳帝集团。他们把安迪在悉尼学到的生意模式运用到越裔移民市场。第一年就成功售出1亿澳元(约6亿人民币)的投资房产。。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再次创业:宾利的年代(3)
2002年初,正当我思考着,要对未来进行新的调整时,安迪邀请我和小叶去墨尔本看望我们的教子。他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公司。我记得,我当时对他们700平米的办公场所和气派的九米多长的会议桌印象颇深。我没想到,他们在短短一年当中,竟做得如此成功。
  黄力和安迪对我说:“约瑟夫,就连我俩都能一年挣几百万澳元,你还跟威廉姆浪费什么时间呢?你要出来自己做,肯定比我俩干得更好!”
  此刻,我的决定变得更清晰了。
  回到悉尼,就在我领到一生中数额最大的佣金支票的那一天,我向威廉姆递交了辞职信。
  那天,我和威廉姆像往常一样,在公司对面一家韩国人开的咖啡馆坐下来喝咖啡。威廉姆在谈论公司的远大未来。我的心中有些悲哀,因为这个未来将同我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不得不告诉威廉姆,我要辞职了。这是当时我在生意上所做的最难的一个决定。
  我很喜欢威廉姆这个人,而且很感谢他帮我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我很珍惜我们聚在一起探讨生意及市场战略的所有时光。我们在生意经营上可以互相启发,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很珍视我们之间的友谊。
  但毕竟现在,该是我前进的时候了。
  我飞到墨尔本与安迪和黄力商量合作事宜。那时,澳帝集团只开了墨尔本一家公司,安迪和黄力各持股一半。
  我们在著名的君悦酒店共进晚餐。据黄力讲,这是墨尔本唯一的一家五星半级酒店。美酒佳肴之后,我们步行到附近的索菲特大酒店的三十五层咖啡厅,开始谈判合作的具体条件。
  经过多番切磋和谈判,我们最后终于同意,由我负责创办澳帝悉尼分公司。安迪和黄力把墨尔本公司的三分之一股权转让给我,而我将把悉尼公司的三分之二股权给他俩。
  相互握手和拥抱之后,我们正式成为平等的生意伙伴。
  安迪说,他从来没有敢想过,有朝一日会同他的导师,也就是我,成为生意伙伴。
  黄力开玩笑地说,他似乎稀里糊涂地让出了三分之一的股权。
  我说,我全凭信任和自信,放弃了一个岁入200万澳元(1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职位。我也非常高兴,我再次成了一位创业者。在一般人看来,我这样做有点儿过于冒险。
  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和安迪及黄力,共同创造出了一系列行业奇迹。
  我于2002年8月开始,着手创建澳帝悉尼公司。我投入35万澳元的启动资金。我对安迪和黄力的信任程度近乎盲目,因为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份绝大多数人会终生相守的肥差,而加入他们的生意。我没有查看公司的账目,甚至对公司的现金状况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我银行里有钱,而且下定决心把悉尼公司做成功。根据安迪和黄力介绍的公司销售业绩,我本以为,公司有足够的现金储备。他们的确有数百万款项将在交割时入账,但在加盟澳帝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给墨尔本公司13万澳元,以帮助其周转。我是带着完全的信任和信心,加入澳帝集团的。
  在悉尼这个已经很成熟的地产市场创建新公司,是极具挑战性的。我告诉我的团队,包括从威廉姆公司追随我来澳帝集团的三位销售奇才——格兰特、托尼和爱丽丝,我们澳帝悉尼将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
  我途经公司附近的商业区,看到正在进午餐的白领时,心想,你们或许都还不知道我呢。但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向我买投资房产的!

五。再次创业:宾利的年代(4)
打开一份中文地产报,看到上面多如牛毛的地产公司广告,我不禁默默暗语:将来,我要超过你们所有人,成为第一名!
  按照“从结果开始”原则,澳帝悉尼公司在开业的第一年,就销售了六百套投资房产,价值3亿澳元(18亿元人民币)。进入第二年,墨尔本公司的营业额也达到两个亿。
  我们为合作成功,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合作第一年,我们就售出5亿澳元(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房产,创下了数项行业纪录。许多销售人员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我们为墨尔本的员工购置了几辆宝马汽车,还为悉尼员工买了几辆奔驰。
  圣诞前夕,公司还让全体员工及家人飞到澳州北部著名的度假胜地——阳光海岸,召开大型圣诞宴会,送出10万澳元现金、十几块劳力士手表、五十多支万宝龙笔。
  黄力发短信感慨道:“约瑟夫,如果把公司的现金流比作血压,我们现在可是得了高血压了!”
  那是房地产业令人振奋的时期。我们创下了澳洲市场上的几项纪录。4月底的一个晚上,我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卖出了价值近7000万澳元(42亿人民币)的一百三十套房子。
  9月的一个下午,在短短的138分钟内,我们售出了价值亿(近10亿元人民币)的四百套公寓。当时的场面如同激烈的竞标战。我们采取了有步骤的销售方式。一共四百套房,七百八十人抢购。最后,只能采取抽签的办法。买主先写明他们希望购买的公寓数量。待名字抽出时,他们才可以选择具体户型。
  那段时间,公司内部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黄力不光是交易专家,还非常懂得如何激励我和安迪。他清楚,我俩都喜欢竞争,尤其是安迪,总想击败我这个师傅。
  我们向开发商承诺卖出两百套公寓,但私下里,我们决定把四百套全部卖掉。安迪渴望他的墨尔本团队打败我的悉尼公司。
  黄力知道,悉尼团队的实力更强。他对我说:“安迪正在调兵遣将,矢志打败悉尼。”
  这消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动力。为确保开盘成功,我们三个人坐下来商讨战略。黄力建议我们三个人打个赌。黄力拿出4万,我和安迪一人3万,共10万。哪个团队销售量最高,就可赢得这10万澳元。除此之外,三位董事还拿出10万澳元,设五个奖,用来奖励前五名销售精英。第一名可获得5万澳元(30万人民币),十分可观。
  为了获胜,安迪调动墨尔本全体人员,包括行政人员,一起上阵。他们不遗余力,到全澳各地去寻找买主。而我的策略则是依靠悉尼的销售团队,鼓舞他们的士气。我希望他们多挣佣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动我五位销售领导的积极性。我对他们讲:“墨尔本想打败悉尼,而我们悉尼必须赢!你们都没有劳力士表。等我们打败墨尔本,我送你们每人一块劳力士。”我同时也发动所有行政人员,由他们协助,保证售出的公寓尽快成交。
  项目开盘那天,气氛令人难以置信。全部公寓都以押金形式预售出去,其中绝大部分都交换了合同。我们打赌的期限是三个月,最终悉尼公司胜出。虽然在项目开盘时,墨尔本公司的预售数量超过悉尼公司,但他们在期限内的成交量却落后悉尼公司。最后,悉尼以130%的优势获胜。
  就公司总体而言,在这个项目的销售上可谓大获全胜。开发商最后只能再推出新项目,以满足市场需求。全体员工都获得了丰厚的佣金。公司的营业额达到数亿。

五。再次创业:宾利的年代(5)
继墨尔本、悉尼之后,我们又陆续在布里斯本、奥克兰、北京、上海以及越南先后开设了分公司。
  2004年,我邀请安迪和黄力一同到中国去看看。我们为四处崛起的高楼大厦而惊叹。从北京酒店的窗口望出去,林立的高楼一眼望不到边。在做房地产生意的人眼里,这是一幅神奇而令人陶醉的画面。离开上海的那一天,我们互相对视,不约而同地感慨道:这里新楼比比皆是,而我们居然还在袖手旁观。
  于是,我们作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当时的这一决定做得比较草率,尽管我们在北京和上海都造起了一些声势,但效果寥寥,销售额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的投资者还没有进军澳洲地产市场的心理准备。
  时至2005年年末,地产市场渐趋冷却,利率也在悄悄上升。尽管我们的生意还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但由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的分公司,同时也没有对变化了的市场作好应对准备,我们在澳洲和新西兰市场的业绩开始不断下滑。我开始认识到我们生意模式中的缺陷。与此同时,我与安迪和黄力的合作伙伴关系也逐渐出现裂痕。
  作为生意伙伴,安迪和黄力都是难得的人选。我们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我们待对方如亲兄弟,彼此也都很赏识。我们之间从未因金钱而计较。我们三人在一起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们之间融洽的关系,都使我感到,没有比作为他们生意伙伴更幸运的事了。我永远感谢他们给了我加盟他们生意的机会,感谢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接受。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是朋友,而且今后也会是朋友。
  从2005年下半年起,我们三人开始对业务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尽管我们的成绩可观,但我们生意的体制和经营方式更适用于繁荣的市场,而缺乏应对挑战的机制。我认为,应通过精选素质优秀、意志坚定的团队,以及建立更有效的体制和经营方式来扭转生意的局面。同时,我还希望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战略。要完成以上目标,需要时间。
  安迪和黄力对所面临的挑战的反应与我截然不同。他们还要继续扩展生意。我认为,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意环境时,我们应该集中全部精力、能力和资源,来巩固我们的主要生意。我主张重点抓利润率及保障员工和销售队伍的收益。
  虽然我仍珍视与两位合作伙伴的关系,我渐渐感觉到,在澳帝,很难实现营造一个10亿澳元的生意目标。此时,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否判断有误?会不会因为我,而令安迪和黄力不得不放慢脚步?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我只有自己从头来过。
  决定离开我的合作伙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不得不这样做。
  我邀请安迪和黄力到君悦酒店共进晚餐。三年半前,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我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安迪对我说:“约瑟夫,你究竟想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