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再证红楼 >

第118章

再证红楼-第118章

小说: 再证红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春默然,忽然沉思起来。

  黛玉知道,惜春是想到了她自己,也想到了她。她觉得,惜春自当初那件事情发生后,就已经有些绝望了,对于自己未来的婚事开始有了一种心灰意冷的感觉。因为她的情况看来也很不好,倒有几分同病相怜的味道。

  两人一时沉默。黛玉更是抬起头来,没有再看惜春,而是看着那纷纷扬扬的桃花。过了不多时,李纨的声音忽然传来,“两位妹妹在这里做什么呢?”

  黛玉笑道,“不过是累了,随便站站罢了。”

  说着,一边转头,本来,她以为李纨是会带着某个姐妹来的,看到她们两个这个样子,完全不符合今天气氛的样子,来说上她们两句,这么一回神,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李纨是一个人,而其他的人,各有各的活动——比如说湘云就在和宝琴两个喝酒划拳。迎春探春和宝钗在说话。

  连本来以为来开玩笑的李纨,表情也有些郑重。

  黛玉颇为莫名,李纨已经笑道,“恰好,我也有事想和妹妹说说。”

  黛玉奇道,“怎么?”

  李纨的表情看来有些忧心忡忡,先透出了一个黛玉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消息,“兰儿准备考今年的秋闱。”

  黛玉确实吃了一惊。之前她全没想到有这种事。不过,听李纨这么说,因她知道李纨对贾兰的教育方式和看重,倒也并不觉得稀奇。只是不免看了回头搜寻了一下,发现贾兰正在和宝玉说些什么。宝玉素来是把兄弟叔侄之情都看得比较淡的,甚至只是例行公事,即使是两人同时参加了几社,也没有变得亲密的迹象。现在居然会说到一起去……宝玉恰好面对着黛玉,黛玉分明看见他的表情显得颇为诧异。难道贾兰也在和宝玉说这个?

  而且,这事干嘛特地来和她说?

  李纨也很有些尴尬, “这真是一个不情之请。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得开口了。妹妹不知知不知道,兰儿去的那个家塾,前两年换了先生?”

  黛玉点了点头,这事情她是知道的。

  原本贾家的私塾,老师是贾家一位年高德勋的人物,叫做贾代儒,但无奈他年纪大了,管不过来,贾家的家风又已败落,满屋子的学子没有几个真正好学的,所以那家塾早已经乱成了一团。并无人真心做学问。

  宝玉也去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就是和秦钟去的,干了些什么,黛玉真是都不好提起。

  况且那代儒又没养得一个好孙子。他那孙子贾瑞行止不端,后来年纪轻轻死了,代儒年纪已大,又受此打击,支撑不住,也就辞了那个位置。此后的先生么……

  不过知道归知道,她还是弄不明白李纨这么不好意思的来找她是什么意思。

  却见李纨少见的有些忸怩,但很快还是说道,“自从家塾换了先生,兰哥儿就难在里面学到什么东西了,多半倒是自学。如今离秋闱不过是半年的时间,我和其他几个姐妹说了,便是再有什么社,兰哥儿也不能参加了。”

  黛玉理解的点头。

  虽然送走了一个迎春,接下来等于又送走了一个——有了这次,可以想见,贾兰是再也不会参加什么园中的聚会了——不过,贾兰同样也不是什么活跃分子,毕竟其他人都是他的长辈,想来探春等人也不会太在意吧?

  但是,李纨的下一句话,却让她惊讶非常。

  只听她小心翼翼的说道,“我这个做母亲的,也不过就是粗识几个字罢了。我想,兰哥儿的学业,这接下来的半年,能不能妹妹你帮忙看看?我也求了宝钗,但是她的时间也是不多……”

  第一百三十七章 。。。

  黛玉觉得,李纨真是太关心自己的儿子,以至于都有些慌不择路了。虽说她也知道贾家的私塾学不到什么东西,李纨也不好另外给贾兰请老师来教,但是,她和宝钗又没受到过正规的科举教育,怎么可能教得了贾兰?

  只怕效果还不如贾兰自学呢。

  所以她连连摇头,“不是听说舅舅要回来了吗?他素来最是关心这个的,等到舅舅回来,不妨把这难处和舅舅说说?”

  李纨见黛玉直接这么说,不由得有些失望的也摇了摇头,道,“老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便是回来了,一时间只怕也无暇理会这等小事。我是听说林妹妹自小就学过经义的,宝钗又是博闻广记,故此才有了这个念头。也不是要两位妹妹教他什么,能够日常看看,提点上一两句就好了。”

  黛玉顿时有哭笑不得之感。

  她知道,多半是前年她对贾兰的提点,让李纨有了这种想法。李纨也就是能评论一下诗词了,对这方面,她太想当然了!

  她虽然自小就被父亲当做男孩子养,也学习经义,但是从头到尾,她都没有以“科举”为要求努力过,在这方面自然毫无建树。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然而,如今流传于世的儒家宗派,她却并不了解,对他们的学说顶多只是略有涉及,却并无研究。真要让她考场破题,天知道她会写到什么地方去!

  当然,她也不是帮不到贾兰,只是心里面有些犹豫——到底该不该帮?要不要帮?

  想来想去,她最终蹙起眉,叹道,“珠大嫂子,要我看兰哥儿的文章,提点他,这我是做不到的。不是不想帮,而是帮了也会出错。我这样说,珠大嫂子只怕会怪罪我吧?也罢,我便说说,为何会如此,你把兰哥儿叫来,我和他说一番话,这便是我唯一能帮到他的了。”

  李纨本来确实有些失望,也有些不满,但是黛玉把话说完以后,她却变成了满腹狐疑。

  惜春也挺好奇的。

  她不知道何时已经回过了神来,在李纨走开后,笑道,“你想和兰哥儿说些什么?”

  黛玉叹了口气,道,“说些本来不想说的东西。一来是因为我已经提点过一次,也该提点他第二次。二来……”说到一半,她把剩下的话给咽到了肚子里,只是笑笑,往桃花林外的一座凉亭走去,惜春虽然对她话说一半有些不满,但是到底心中好奇,也跟了上来。

  她自然不知道,黛玉咽下去的话是——

  二来,希望贾兰日后在避开贾家之难以后,能记得她今日做的事情,答应她的要求,照拂一下贾家女眷。

  她自己对贾家的这些姐妹其实做不到什么的,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惜春虽然对宁府绝望,也下过很糟糕的断言,但她的心里,自然是没有那么笃定,总有一线希望的——贾家的荣华还可以延续个几十年。又或者,有谁能挽狂澜于即倒。所以,却是完全想不到,黛玉的脑袋里面转的是什么念头。

  李纨没有立刻把贾兰带来,惜春无聊之下,便就势开了一盘棋,难免又要嘲笑一下黛玉的下棋水平,这是善意的玩笑,黛玉并不介意。

  她偶尔往外看看,看到李纨想要带走贾兰的时候,似乎说了些什么,引得宝玉很不高兴,所以才多耽搁了一会儿。

  她想也想得到,宝玉是为了李纨找她们帮忙不高兴。

  ——如果他也跟着过来,不知道在听我说了话以后,会不会立刻和我断交?此后待我,就好像他和宝钗的面上交情一样?

  黛玉想着。

  其实她直到现在,对要不要告诉贾兰应该如何去考试也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那样的办法,并不符合她一般来说的做人方式和做人标准。那是她一直都无力改变所以只能避开不谈的现实。虽然从本质上和读书人的节气并不冲突,但总是让人觉得不舒服。

  过了一会儿,宝玉果然跟着李纨和贾兰一起过来了,还有些担心的看着黛玉。但是黛玉并不看他,只是笑着搅乱了棋子,笑道,“好了好了,我认输,不下了。”

  惜春笑笑,也不在意,先指着旁边的石椅对贾兰笑道,“坐。”

  贾兰有些疑惑,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坐了下来,甚至忘了向母亲请示。

  虽说他知道自己的这几个姑姑都是饱读诗书,但是在闺阁中饱读诗书和以科举为目标准备科考那是两回事,所以他本来就对母亲说要找他们帮忙感到不以为然。

  但是在贾家的私塾,自从代儒走后他确实更多是自学,除了一个宗族的朋友贾菌还算有共同语言之外,连贾环都不能理解他对科举的努力和渴望。而且,自从贾环不能参加园内集会之后,似乎觉得他抛弃了他这个朋友一般,也和他疏远了。再说贾环本来也对读书没有什么兴趣……

  因此在家里他真是连一个交流学问的人都没有。

  也算是可以理解母亲的焦急了。

  所以,便是不以为然,也还是恭恭敬敬的坐到了这儿。对于这个表姑会说什么,却实在是拿不准——难不成他们还真能教他经义上的东西?可这也不是一番话能说清的啊……

  黛玉先问道,“我前年和你说的话,你可还记得?”

  贾兰忙恭敬的道,“贾兰不敢或忘。”

  “希望你记得才好。要说读书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十五字也就说尽了。这十五字,也是‘里’,是‘本’,是‘体’。若连这十五字都不能记得,剩下的也就不用说了。”

  贾兰心中疑惑更甚,但还是点头称是。

  黛玉又道,“然而,除了‘里’,还有‘表’;除了‘本’还有‘用’;除了‘体’,还有‘术’。说句你家叔叔必不喜欢听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是有道理的。能够洞明世事,人情练达,依此行事,便是术了。毕竟人心不古,便是有兼济天下的心事,也要有相应的学问。只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一个度的。一味重术,而忘了‘本’、‘体’,便成了你叔叔口中的‘禄蠹’。可惜如今的人,终究都是失了古时强调的中庸之道,曲解了古时圣人的意思,要么就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一味捧着风骨气节四字不放,要么就全忘了这些,一意钻进了名利场中,忘了自己原本兼济天下的心思,饭讽刺说是酸腐。”

  不说宝玉在旁边听得如何,受到正统教育,却又生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的贾兰,却是对这番话听得默默点头。

  不过,他有些想不通,黛玉和他说这些话有什么意义。

  却听得黛玉叹了一声,继续说道,“这也是父亲曾和我说过的话。他在盐政御史那个位置上,也做了许多不得已的事。只是若是不做,便坐不得那个位置,便连干事的权力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抱负?如今我说这话,也是希望你记住这个词——度。我不想说这便是‘中庸’。微言大义,四书五经流传到现在,天下学派不知凡几,我的解释,却未必能对你科举有什么好处。”

  贾兰点了点头。觉得有些明白了。

  黛玉接下来的话,彻底拨开了贾兰心中的迷雾。

  “你的经义,我是帮不了忙的。我如今看书,也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不过,我倒有几个问题问你,如今儒林中,哪个学派是主流?”

  贾兰一愣,正要回答,黛玉已经摆了摆手,继续问道,“在如今的士林中,哪个学派是主流?”

  这两个问题有着相当微妙的不同 ——甚至很多人不会想到,这当中还有什么不同。贾兰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陷入了沉思。

  黛玉却并没有放过他,继续问道,“开朝百年来,京中的大小科式上百场,主考官是哪个学派居多?学问如何?近十年来,主考官哪个学派居多,学问如何?今年的秋闱,考官想来已经有了人选范围,他喜欢的是什么学问,持什么政见,喜欢的是什么字体?百年来的科式,先重诗文,后重策论,也重交卷速度,这些方面你又如何?”

  一连串的问题下来,贾兰早已经哑口无言。

  他自认为自己的学问学的不错,但这些方面,还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读书人,都以为只要学问做得好,考取功名便不是难事,但其实,在现实中,可能影响考试成果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

  只要熟读诗书,明了经义便能考中,这不过是人们的妄想罢了。

  黛玉提出的,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而这一部分,还是可以人为想办法解决的。

  倒是站在一边的李纨,一开始听得莫名其妙,完全不能理解黛玉的说教,听到后面,却是连连点头了。

  李纨不懂什么体啊术啊的,但是怎么为人处世,她懂!

  你可以不贿赂,但是,在答题的时候,适当的讨好主考官……这是绝对不会错的方略!而这个,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实,只不过受到的多年的“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让她没有想到这一点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