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第一管理 >

第4章

第一管理-第4章

小说: 第一管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工作中和跨国公司业务合作的需要,我对国际企业界安全管理的变化给予了较多关注。我再举一个在业界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海油南海油田的施工单位中,有一家来自美国的菲利普斯公司,这家公司对待安全和安全部门的态度非常鲜明。菲利普斯规定,生产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安全,不搞安全环保,就不能搞生产。公司有几个部门,其中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叫HSEHSE是3个英语单词健康(healthy)、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安全和员工健康、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国际安全管理的总趋势。国内有些企业在引用HSE管理时加进了质量(quality)管理内容,并称为QHSE。部。公司规定,HSE部是第一部门,别的部门负责人可以外聘,唯独HSE部门负责人不可以,必须是本国培养的有经验并懂得系统工程、善于安全管理的人才。
   。。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5)
我们的企业对此应该有所启发,知道企业中哪几个部门最重要。
  管安全、管人才、管效益的三个部门应该处在龙头位置,开会坐前排,发文件居前列。国内的企业管理逐渐现代化,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企业的岗位序列出现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这些改革开放前没有的职务。但是,安全总监职务在国内却不多见,而国外的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行业则非常普遍。有人认为,“安全总监”,这不就是换个好听的名称吗?可不能这样说。企业里一般安全管理部门的级别如果与各部门的级别一样,那么管理安全工作就时常会遇到不少阻力,监督力度就不会大。
  国外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安全机构领导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很难有足够的权威,还会产生我们称之为的“箩筐现象”——各个部门把安全管理部门当成箩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甩进安全管理部门这个“箩筐”。“安全总监”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变成了总监,级别比各部门领导要大一级或大半级,具备较强的安全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资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独立行使安全生产监督权利,拥有很大的监督权和处罚权。
  现在企业有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政官)等,安全管理方面则称“CSO”。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安全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CSO(首席安全官)应运而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等大公司也纷纷设置CSO。CSO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含义,有的负责职员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有的负责防止公司网络免遭黑客攻击,有的主要保证提供产品的性能安全。CSO的注解也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被称为“首席安全策略家”了。职责范围要求CSO们,必须从管理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预见并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要能够指挥对付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著名的“猎头”公司——克里斯蒂安·延伯斯公司调查了《财富》前1000强企业的390名执行总裁,高达95%表示对CSO感兴趣,25%称准备聘用CSO,8%已经着手招聘CSO。
  国内外的厂长经理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这点是共同的。但是,无论是安全总监还是CSO,国内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对应的领导岗位。我们主管安全的企业副职领导都兼着主管生产的重任,没有专门以安全为业。这会造成生产吃紧时容易忽视安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安全管理上。
  人们常说“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可是,对于安全管理来说,这句话得反过来,“有地位才能有作为”。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地位重要了,才能谋划出重要决策,也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安全管理机构成为企业的第一部门,有了第一部门的权威,整个企业才能形成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4 一切事故皆可预防
  两千年前的荀子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上学时读这段话并没有多想,现在我明白了,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国智慧。因为,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有位客人去拜访一家主人,他见那家人的厨房里烟囱做得很直,一烧饭就直冒火星,而灶门旁边还堆了许多柴草。这个客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得离灶远一些,这样不容易引起火灾。主人听了,却当作耳边风。不久,这家人果然失火了,幸亏邻居们赶来抢救,才把火扑灭。事后,主人设宴酬谢救火的邻居,凡是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入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照功劳大小排定座次。于是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早听那个客人的话,就不用备办酒席,更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今天你按功劳大小来请客酬谢大家,光把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当作上等客人,而那个劝你改造烟囱、搬走柴草的人却没有得到你的什么好处,这是什么缘故呢?”主人听后恍然大悟,赶紧把那个人请来,敬为上宾。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6)
《汉书》中“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管理就应该把功夫花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那么,这又牵涉到对安全的认识,对事故该不该宿命式的等待,就是该不该认命,该不该被动接受,消极等待?问题关键的一点是,事故是不是能够预防?
  平时做培训,我不愿讲那些谁也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得谈谈理论。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我们说“安全的规律”,确切地说,就是事故发生的规律,就是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世间的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事故这个结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关的各个环节,就是说,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发生的,就是“一连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链”原理。事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锁链: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又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按照“事故链”原理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个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酿成大祸。
  “事故链”很有价值,任何人了解到“事故链”以后,都会得出结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会戛然而止,不会发生。要想打破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戏时小孩子的做法,我们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经验。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事故链”。
  2003年底,重庆开县“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震惊全国。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感叹——
  如果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如果起钻前按规定的足够时间循环泥浆,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循环时间不够,如果起钻过程中按规定灌注了泥浆,悲剧也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如果及时发现溢流征兆,悲剧还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在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处理,也不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发生。
  面对一个个事故,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即使……如果……也不会发生……”。我发现,这些是每一个事故的共同特征。事故不仅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用杜邦公司的话说,“从科学出发,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有了200多年的高寿。杜邦CEO贺利得总结企业基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9·11”后,就连美国政府也在向杜邦咨询安全管理问题。
  我们要知道,杜邦公司可是靠生产黑火药起家的。一开始时,杜邦也是时有事故发生,之所以没有倒闭关门,是因为那时正处于大规模建设中的美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黑火药,而杜邦公司的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但从这些事故中,杜邦公司的决策者们却认识到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他们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始注重员工的安全。20世纪40年代,该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而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为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比在家里还要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所以,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杜邦公司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在中国的27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全部实现了伤害率为“0”的目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7)
杜邦公司的示范作用遍及世界上各个著名公司。他们不仅接受“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努力实践。
  近几年多次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第一位的沃尔玛,每个商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们未雨绸缪,未火先防,新店建设中消防安全总投入都超过500万元,硬件配置相当过硬。他们专门使用一种消防通道控制锁;这种锁易出难进,一有险情,只需轻轻一推锁把,就可以打开安全门跑出商场。他们的预防工作还走出了商场,面向供应商传播预防理念。2005年12月1日,沃尔玛ES部门进行了第一轮针对供应商的健康安全环保知识强化培训课程,用一个月时间,培训在中国现有的5000多家供应商。
  《财富》2005年度全球最大500家企业排名居第2位的BP集团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BP和中石油合资在中国组建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有出色的HSE表现: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保证提供安全的环境。成立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安全程序,业绩考核的第一部分是安全问题,会议的第一个话题是指示安全通道。
  “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这就是新安全观最重要的内容。有了这一理念做武器,我们才能超越事后的、被动的传统“事故追究型”管理,进入超前的、系统的“事故预防型”管理阶段。
  5   安全背后的责任
  在一个工地上,有个工人戴着安全帽还被空中坠物砸伤了。检查发现,安全帽上的裂纹沾满了油污,证明破损早就存在,是一顶破损的安全帽。一些企业习惯的做法是,调查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戴了顶破损的安全帽,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帽破损,整改措施是废弃这顶安全帽。按照新安全观分析,为什么安全检查中没能发现安全帽破损?安全意识教育是否到位?为什么明知破损还要戴在头上?安全帽在采购、保管、使用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安全监理是否失职?为什么会出现空中坠物等等,会有一连串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一点,是管理问题。这就要进行管理评审,改进程序,检讨标准和职责。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