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摆谱 >

第13章

摆谱-第13章

小说: 摆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处豪宅,打破了单座房屋交易额的世界纪录。这座房产位于伦敦市中心有着“亿万富翁区”美誉的肯辛顿宫花园,附近就是著名的肯辛顿宫和文莱苏丹的住宅。米塔尔的一位朋友透露了他买下这座豪宅的真正原因:“拉克希米希望融入到英国社会中,他认为这座房子是身份的象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他的地位。”此前,欧洲钢铁业的同行并不太接受米塔尔这位“外来和尚”,总是以傲慢的姿态给他制造出种种难题。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钱,首先不是看他(她)穿得怎么样,也不是看他(她)开什么车,而是看他(她)住在什么地方。私有住宅是一个人身份的最真实体现。住宅是一个人拥有的最大宗财产之一,又是最外在化的、最易于识别的符号,所以拥有什么样的住宅,对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国大量的农民工长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一笔钱,为的就是在家乡盖一幢二层的楼房。其实房子盖好后他们一年到头也住不了几天,但这对他们在家乡地位的提升非常重要。国内许多大城市的调查也显示,购房行为的“身份化消费”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收入、阶层的购房者根据楼盘的区位、价格、品质、开发商品牌等社会经济标准,选择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住宅。
  从城市主流阶层对住所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共同“癖好”:首先,所处的地段和周围的环境要好。李嘉诚早年对房地产曾有一句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现在,这一原则仍然适用。能够被用来作为财富与身份证明的地段,主要是指拥有山、水、公园、原野等自然风景资源。“我家住在岸边上(俯瞰××江)”、“我家住在山顶上(山脚下)”,是对居住地点最骄傲的声明,也是房地产项目最诱人的广告词。
  在上海,顶级住宅区有“一山一水一桥”之说,一山是指佘山,一水是指黄浦江,一桥是指虹桥(传统别墅区)。这些东西都是几乎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也是足以傲人的谈资。级别降低一点,如果住在中山公园、世纪公园周边,也是可以大肆声张的事;如果从客厅里能看到公园的景色,就可以自豪地邀约朋友到家中小聚了。
  

住所(2)
风景总是有限的。以良好的规划、完善的配套以及财富人群聚集而形成的街区,也是构成上等地段的要素。一旦某一居住区形成了明显的阶层与地位含义,人们将因为害怕身处低档社区降低身份,不断向与其身份相符的居住区汇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城市居住格局不断分化,呈现同类相聚、贫富分隔的特征。住在某一个区域,差不多就表明你是哪一阶层的人。
  清王朝时期,北京城曾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民国时期,“东富西贵”开始向“西富东贵”转变,东、西城的区别不大明显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富人区向亚运村、中关村、燕莎附近汇集,在郊外则集中在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及机场沿线一带。南城相对更加落后。在很多人的眼中,住在南城简直就是穷人的代名词,如果自己正好住在南城,那就尽量避免提及(进入本世纪,南城的面貌有所改观,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有所改变)。
  其次,住区和楼宇要有知名度、美誉度。由品牌开发商开发、属于某一地区的代表性物业、与某某明星名人为邻,都是值得荣耀的事情。特别是后一种,往往为人们津津乐道。开发商投其所好,想方设法邀请名流入住。
  第三,面积要大。对大多数人来说,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是最重要的指标。面积大,不仅住着感觉好,也可以在别人问起时如实相告,或者邀请朋友、同事来访。有的人在家中客厅里摆起乒乓球台,仍然不影响沙发的正常使用,这种场面,让来访者一进门就被震住:“这才是阔气啊!”为了这种脸面上的荣光,不少人宁愿举债也要购买大户型。
  而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住宅占地面积的多少才是他们关注的因素。财富人群大都钟情于独立式住宅,从城区的老洋房、四合院到郊区的别墅,直至建立自己的庄园。在自家的院子里和草坪上悠闲踱步,想着“这是我的领地”,“天和地都属于我一个人所有”,这种得意的感觉,是在集合式公寓里居住的人体会不到的。
  第四,设计、装饰等方面上要体现出富裕、尊贵与品位。以前有钱有势的人家,大都是独门独院。房子的进深、高度和面积的大小、屋宇的规格、内外的陈设,无一不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屋内的样子外人难以考究,就尽量在门前屋外的门楼上做文章。门楼包括门洞、门墩、门槛、台阶等等,要这些玩意干什么?主要是告诉别人,“我这是大宅子,大户人家!”现在集合式住宅占主导地位,要体现居住者的财富状况与文化品位,只能靠房子的内部装饰、物什摆设了。相对而言,要显出豪华容易——只要肯花钱就行,但要体现品位,就要看一个人多年的修养与眼界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大场面与高规格:先声可以夺人
[盛大排场]盛大的排场与高调的展示,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盛行。它将当事人拥有的财力、人脉和品位,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其实质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公然的示威。
  [名人点缀]这类人物的到场具有为主办者帮衬的功能,活动的档次得到了提升,主办者的社会关系、活动能力也得到了验证。
  [与高位者同行]自己主动上前,与这些位高权重者坐在一起,同台亮相,也能让别人产生“合理联想”。人们的第一反应将是:他肯定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否则怎么会有机会与这些大人物呆在一起呢?
  2004年6月,买下伦敦肯辛顿宫花园豪宅刚两个月,印度裔钢铁大王米塔尔为了嫁女,打造了一场本世纪最气派、最具轰动性的婚礼。他租下12架波音飞机,将1500名各路贵客送到巴黎,参加持续5天5夜的盛大庆祝活动。狂欢地点每天更换一次,都是极度著名而又奢靡的场所,包括著名的杜伊勒里花园、昔日路易十四大摆筵宴的王宫——凡尔赛宫以及路易十四时期财政大臣的古堡等。
  为了方便客人食宿,他包下了巴黎五星级酒店洲际大饭店所有的600个房间,并临时把饭店一层改造为一个大型美容厅。穿着传统印度服装的男子在饭店外面打着鼓,每逢客人进出就向他们抛洒花瓣。饭店门口停着几辆豪华马车,每一辆车上都有一个迷你酒吧,用以接送客人。
  婚庆活动由在塞纳河畔举行的家庭歌舞盛会拉开序幕。揭幕剧是一出长达1小时的话剧,印度宝莱坞头号编剧阿克塔尔根据新娘和新郎的爱情经历亲自撰写剧本,一对新人则在剧中分别饰演自己。演出后,众宾客转到凡尔赛宫,在这里参加订婚典礼和豪华派对。澳大利亚国宝级的流行歌星凯莉·米洛为这场私人派对担纲音乐主角,让来宾们又惊又喜。
  正式的婚礼仪式在巴黎东郊的子爵堡举行。这座17世纪的古堡据说因为比凡尔赛宫更漂亮,曾引起路易十四的嫉妒。印度名厨马哈拉伊带着38位助手为宾客们献上了传统的印度大餐。整个宴会共喝掉5000多瓶450欧元一瓶的法国名酒——“木桐·罗吉德堡”葡萄酒。
  此外,米塔尔还在巴黎西郊的圣克劳德公园临时建起一座木制城堡,并邀请客人们到埃菲尔铁塔公园观看焰火表演。耀眼的光华照亮了艾菲尔铁塔。
  在米塔尔的精心策划下,女儿的婚礼变成了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豪门大戏。场面之盛大、花费之奢靡,连欧洲王室的婚礼也难以企及。米塔尔本人迅速登上各国娱乐媒体的头条。虽然整个婚庆典礼花费了5500万欧元,但米塔尔觉得这笔钱花得值,“这个婚礼非常好,大家都很高兴”。它确实将所有来宾和目击者征服了,米塔尔也逐渐得到欧洲上层社会的认可。
  有评论认为,米塔尔借嫁女之机,做了一次昂贵但富有成效的广告,由此形成的无形资产,对米塔尔在世界钢铁市场继续开疆拓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这种盛大的排场与高调的展示,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盛行。它将当事人拥有的财力、人脉和品位,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其实质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公然的示威。精心营造的现场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冲击,可以起到一种先声夺人、震慑人心的效果,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纳了主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就像米塔尔嫁女所展现的一样,尽管高傲的欧洲人一向不把亚洲人太当回事,但场面达到一定程度,富贵逼人,气势压人,你觉得庸俗也罢、高贵也罢,都不由得不服。
  与大场面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高规格——高级别的地点和高级别的人物。高规格一般与大场面同时出现。只有足够级别的人物出现,场面才有抓人的亮点;而大人物的出现一般伴随着大场面。当然,高规格也不乏单独行使的情况。特别是社会名流与位高权重者的出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暗示效果,足以说明组织者的不凡身份。
  

盛大排场(1)
中国古代,皇帝的威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刻意创造的庞大排场。饮食起居,临朝受贺,无不兴师动众,场面宏大。特别是出巡,因为要展示在臣民百姓面前,更是仪仗繁琐,守卫森严。汉高祖刘邦早年到咸阳服徭役,看到了始皇帝出行的队伍,感慨地叹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公元1405~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皇帝派遣,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据史料记载,每次下西洋的船只数量有200多艘,其中大型的“宝船”有40~60艘,每次的人数在270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与气势,在当时的世界是十分罕见的。郑和下西洋既不是为了殖民,贸易也不是主要内容,根本动机是让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各国见识大明的盛大国威,维护与周边国家的稳定秩序。所以有论者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而进行的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游行。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展示大排场的舞台换在了国内。方法之一是大规模的江南巡游,之二是盛大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招待同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清朝历代皇帝均十分重视,每年循例举行。一般设宴在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汇集了满汉两族的众多名馔。使用的餐具是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席间名师奏古乐,庄重优雅。据史料记载,受宴的蒙古亲族每每受宠若惊,视为大福。而对清朝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精心摆下的一个大谱——借助这种奢靡的排场和气氛,显示出帝国的富强和皇上的威德,达到巩固统治、维系关系的目的。
  今天,国家展示国力的主要方式,已经演变为阅兵仪式、军事演习以及太空飞行这类的竞赛。而在民间,人们经常见到的排场则出现在不同名目的庆典、宴请上。个人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单位有成立大会、周年庆典、客户答谢会等名目繁多的庆祝活动。只要条件许可,这些庆典、宴请必定向着排场、豪华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广邀宾朋,极尽奢华之能事。
  没有人不愿意去分享这样的奢华,并津津有味地四处传播。因为它突破了日常生活的平庸、琐碎,满足了人们内心中对盛大、喧哗、奢侈的梦想。作为受邀者,你是否明了这一邀请背后的含义,以及自己此行的责任?表面上,主人给你的理由是共享欢乐、亲朋团聚、感谢支持,但他(她)之所以不辞辛劳、不惜破费,还希望你扮演三个角色:
  其一,作为这一活动的目击者与见证人,亲身感受主人的实力与地位。这是他(她)自己单独消费所无法完成的;
  其二,你还应该是一个传播者,附带有向外传播这一盛况的义务;
  其三,协助主人完成摆谱的仪式,你与成排的餐桌、雅致的布景和专业的表演者一样,都是这盛大场面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在这场生活的戏剧中,你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广告员。既要被别人看,又要看人和物,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与各种个人化的高消费相比,庆典因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名目,又有众多宾客分享,所以要显得名正言顺得多。人们的注意力被高尚的庆祝主题所吸引,往往忽略了其中蕴含的炫耀性动机。比如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