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石油黑幕 >

第2章

石油黑幕-第2章

小说: 石油黑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导致美国独立的石油公司、炼厂和加油站濒临倒闭。
  超大型石油公司之间的兼并都发生在1991年之后,至今仍是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兼并。埃克森与美孚、雪佛龙与德士古、大陆石油与菲利普斯、BP先与阿莫科继而与阿克,这些兼并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司。在此过程中,壳牌也参与了兼并浪潮,收购了几家具有潜质的公司。
  这些兼并活动也帮助石油巨头重新确立了石油主要拥有者的地位。尽管石油巨头在今天的地位不可与“七姐妹”所谓的“光辉岁月”同日而语,但它们占有的石油储量仍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在美国开展业务的最大五家石油公司组成一个国家,它们拥有的原油储量加起来可以排进全球十大富油国。如今,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壳牌和BP通过各自拥有的石油储量和对原油期货市场的参与来实施对原油价格的控制。期货市场已经取代OPEC成为原油价格的主导者。该市场在基本面上监管不足,容易受到过度投机和操纵的影响。
  兼并同时使得这些石油公司能够以标准石油的方式来控制美国的原油炼制和汽油销售。在这些领域,它们已经形成了大联盟,迅速抬高了汽油价格和石油公司的利润。“石油巨头已将整个市场推向边缘。它们操纵库存和炼油的能力可令石油的供给中断既而导致价格和利润的飙升。”康涅狄格州检察长理查德·布卢门撒尔(Richard Bulmenthal)在2007年中的一次国会委员会会议上说,“事实上,供给是充足的,只是这些兼并后形成的新公司利用其巨大的市场操纵力把持住了供给的水龙头。”
  借助高昂的原油和汽油价格,石油行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全球十大公司中六家是石油公司,它们依次是: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康菲和道达尔其他四家公司分别为沃尔玛、通用汽车、丰田和戴姆斯·克莱斯勒。——编者注。《财富》杂志2007年“全球500强”的榜单显示,全球十大石油公司仅在2006年一年就吸入了1 670亿美元的利润这一数字来自各家公司2007年股东报告,包括其油砂储量。——作者注,比盈利第二好的银行业十大公司的总利润高出近500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经济恐慌的制造元凶(4)
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石油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对美国的政策有着最大影响的有: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康菲、瓦莱罗(规模排行列全球第43位)和马拉松(规模排行列全球第82位)。这些公司要么根本就是标准石油拆分后的产物,要么是购买了标准石油的后代。它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它们就是“石油巨头”。
  历史上只有标准石油可以与石油巨头今天的势力相抗衡。正如当年的标准石油一样,这些公司为了保住当前的地位愿意做出任何事情。埃克森美孚2007年的纯利润超过400亿美元,成为当今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2003年,埃克森美孚创下了公司利润的历史记录,并在此后的5年间不断刷新这一记录。
  2007年,沃尔玛以微弱优势胜过埃克森美孚,名列全球最大公司。其3 790亿美元的销售额略微超过埃克森美孚的3 730亿美元。但是,沃尔玛127亿美元的利润仅为埃克森美孚的三分之一。事实上,埃克森美孚的利润是《财富》500强榜单上紧随其后的三家美国公司的总和的两倍多:雪佛龙盈利187亿美元,通用汽车亏损387亿美元,康菲盈利119亿美元。同样,2006年埃克森美孚的利润是该榜单在其之后的两家美国公司的利润的近两倍:联合航空盈利230亿美元,花旗集团盈利210亿美元。
  正如2005年《财富》杂志描述的那样,埃克森美孚“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都是最有实力的美国公司。它超过通用汽车,成为市值最高的美国公司。它每天的油气开采量是科威特的两倍,能源储备遍布六大洲,储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非国有公司。”
  埃克森美孚不是特例。美国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瓦莱罗和马拉松,几乎在过去五年的每一年间都不断地刷新各自的利润记录。2007年,它们的利润总和超过800亿美元,足以成为世界第67大经济体。美国的其他行业只能望其项背。例如,美国的国防工业,尽管在近几年也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但根本不能与石油行业相提并论。2007年,全美最大的5家石油公司的利润总额几乎是最大的16家国防和航空航天企业利润总和的4倍:800亿美元对210亿美元。18家最赚钱的医药企业的总利润也不过是430亿美元。2006年,石油巨头似乎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业上找到了对手,当年5家最大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约为730亿美元。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最赚钱的25家商业银行2007年的利润总额仅为700亿美元。介于汽车、计算机、保险、电信、烟草、煤炭和娱乐在内的其他行业在近几年的表现,我们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做这种统计,和石油巨头比起来,它们的利润根本就不值一提。
  石油行业宣称,尽管它们的利润看似丰厚,但利润空间实则不大。例如,在2008年4月美国国会召开的听证会上,埃克森美孚的高级副总裁西蒙(Simon)解释说:“2007年,油气行业平均从1美元的销售额中赚得美分,略高于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中主要行业的美分。”西蒙这是把公司的净收入作为总收入的一部分来衡量的。但是,埃克森美孚在其股东报告中采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衡量标准,即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它在2007年年报中称:“多年来,公司坚持采用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在石油这个资本密集、投资周期长的行业中历史地衡量资本生产率的最好指标……”依据这一指标,埃克森美孚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美国其他行业。埃克森美孚全球业务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比2007年美国所有非金融企业的平均回报率高出近24%,比2006年的制造业高出18%。至于油气行业的总体情况,《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建议读者采用“可用于投资的股东资本”这一指标对其进行考察。根据该指标,2007年油气行业的数据为27%,比其他制造业高出近10%。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经济恐慌的制造元凶(5)
壳牌和BP的总部分别设在海牙和伦敦,但它们在美国拥有势力强大、影响广泛、规模巨大的多个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在美国大选中都会一掷千金以左右政治并从中获益。壳牌和BP,与5家美国的同行公司在2007年创造了1 330亿美元的利润,史无前例,令人咂舌。这一数目相当于全球最穷的42个国家的GDP总和。这些国家包括斐济、吉尔吉斯斯坦、不丹和塞拉里昂。
  那么,1 330亿美元的利润又能为一个行业买来什么呢?它为这个行业买到了在美国市场上维持了至少八年的“石油寡头”的地位,即政府由少数几家石油利益集团统治。2000年,石油行业用于为小布什助选的钱超过了前后任何一届总统竞选。它换来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同一届政府中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卿都曾任职于石油公司。事实上,小布什和赖斯管理石油公司的经历远胜于其政府工作经历。每个机构的每个级别上都充斥着曾经效力于石油公司的说客、律师、雇员、董事会成员、管理人员,或者是在短暂的公务员经历后会选择去石油公司工作的人。石油公司花出去的钱得到了回报:这届政府几乎比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届政府都更为石油巨头的利益服务。它的手段包括:放松监管和执法、提供更多的公共用地和海洋、补贴、免税,甚至为石油而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6年,美国人试图以*党人控制的众议院和参议院来取代共和党掌权的国会。在竞选中,*党人承诺针对石油行业、气候变化和伊拉克战争展开行动,这三个问题都与公众的选票密切相关。然而,*党人食言了。究其原因,石油巨头的钱再次给出了答案。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以“HR2776”(2007年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税收法案)为竞选投票结果与竞选经费的关系展开了调查。这项法案的本意是,取消为油气行业提供的160亿美元的免税待遇,并以此来补贴清洁的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但在1998—2006年,反对这项法案的国会议员平均从油气行业得到的竞选经费(约为10万美元)是支持该法案的议员所得(约为万美元)的4倍。该法案最终未获通过。
  同样,国际石油变革组织(Oil Change International)编辑了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的5份法案的投票记录。这5份法案分别是:2003年最初的那份授权在伊拉克使用武力的法案,以及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战争开支的相关法案。1989—2006年,支持这5项法案的国会议员平均从油气行业得到的竞选经费(约为万美元)是反对这些法案的议员所得(约为万美元)的8倍。因此,战争仍在继续。
  石油巨头不只是在选举时才动用财力,平日它们通过在说客身上花钱来影响政策。事实上,它们在选举中投入的数百万美元比起游说联邦政府花费的数千万美元只是小菜一碟。1998—2006年,仅仅是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花在游说政府上的钱就超过8 000万美元,是它赞助政治竞选费用的14倍多。在此期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BP、马拉松和康菲共花费了亿美元来游说联邦政府,这一数额超过了整个油气行业在1990—2006年间花在联邦竞选上的总费用。 。。

经济恐慌的制造元凶(6)
那些代表消费者、环境、公共健康、油田或炼厂周边社区利益的组织,以及倡导替代能源、反托拉斯法案和*保护的团体,就财力而言,与石油行业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而无从比较。石油行业通过对律师、说客、当选官员、政府监管者、政府智囊团的影响,以及对媒体的完全渗透,利用其财力来改变公众辩论的风向,往往能取得它们想要的政策结果。
  然而,尽管石油行业的实力依然强大,巨头们还是在今天感受到了危机。处于财力和政治影响力巅峰的这个行业面临着150年来的最大威胁:它们赖以生存的石油,开采起来越来越难了。
  1938年,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Abdul Aziz)曾经说过:“能想象人们到达火星后会发现什么吗?他们会发现美国人正在火星的沙漠里找油呢。” 1938年呆在沙特的美国人是在为雪佛龙工作。如今雪佛龙和其他大石油公司的员工们像70年前一样执着地寻找和开采每一滴油。他们一面在伊朗和伊拉克这样的“传统地区”扩大石油的采收,一面在大洋深处、在落基山顶、在富含焦油的地球深处寻找新的油田。2007年中,雪佛龙的保罗·西格尔(Paul Siegele)站在公司距离佛罗里达海岸360米远的半潜式钻机上空60米处,望着墨西哥湾的海水说:“10年前,做梦我都不会想到我们会来到这里。”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产油区之一,“在今后的10年里,在这片海域,目光所及之处将是钻塔林立的景象。”
  对比雪佛龙1938年和2007年的前景展望能够揭示出今天石油行业面临的残酷事实。1938年,雪佛龙在沙特*拥有加瓦尔(Ghawar)油田,那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它面积广袤,在沙漠下1 830米处至少埋藏着550亿桶的油储量。20世纪80年代,沙特将石油资源完全收归国有,之前这些资源一直被雪佛龙和其他美国公司把持。
  如今,雪佛龙的钻机以每天50多万美元的成本,向海洋深处钻进7 900多米,希望有朝一日能从7 680万平方米的塔西提(Tahiti)油田中开采石油。雪佛龙希望该油田的产量能够达到5亿桶,相当于美国24天的原油消耗量。
  鉴于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石油目前仍无法证实,雪佛龙和其他石油公司不得不继续在地球上找油。与1938年的情况不同,今天地球上的“常规石油”几乎被开采殆尽。非但没有出现一个新的加瓦尔油田,连规模接近的都没有可能出现。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大面积的、未开采的新油气储藏。事实上,尽管技术显著进步,在过去整整45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人做出过这样一个大发现。原因当然不是人们怠于尝试。在过去的150年里,从加拿大到中国,从墨西哥到巴西,从尼日利亚到伊拉克,从马来西亚到格陵兰岛,从加利福尼亚到佛罗里达,穿越冰川、沙漠、淤泥和岩石,为了寻找石油,我们以无法估量的成本把地球翻了个遍。
  石油是不可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