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华尔街之死 >

第8章

华尔街之死-第8章

小说: 华尔街之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状态直到19世纪80年代所有的经纪人们团结起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实的信息才有所改善。

  当时,内战刚刚结束,美国经济和政治领域*日益盛行。当时,没有适时地加以监管,几年后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的孵化。当时,纽约的*风气最为猖獗,其中又以华尔街情况最糟糕。

  当时市场没有监察体制。人们不会把联邦政府同监管市场联系在一起,而州立政府和市政府又是*当道。早在1857年,乔治&;#8226;坦斯顿。斯特朗就在他的日记中绝望地写道:“感谢仁慈的上帝,纽约州议会已经休会。”

  1868年纽约州立法院通过一项实际上将贿赂合法化的法案更是将这种混乱推向了极致。在该法案中规定:“法庭不能只根据行贿方的证词就证明受贿方有罪,除非行贿方的证词中核心部分有其他证据作为旁证。”

  各州的司法机关比起立法机构也好不到哪里去。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当时纽约实行的就是杰克逊政府的章程,当地的法官通过选举产生,这使得他们完全依赖于政治机器(直到现在依旧如此)。

  乔治&;#8226;坦斯顿。斯特朗本人就是一名颇为成功的律师,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最高法院就是我们最深的阴沟,律师则是一群老鼠。”1868年畅销的英语杂志《弗雷泽杂志》中说:“在纽约有一个特别的传统,诉讼人最好在花钱聘请律师的同时还聘用法官。”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华尔街一直以来都是处在混乱的泥潭中,而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外部刺激,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张,美国的股市规模大幅扩张,投资者群体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美国资本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因为,一战过程中,由于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美国股市才开始进入了一个疯狂的牛市。 20世纪的20年代,在连续八年中,只有一年例外(1923年),道…琼斯指数都在上涨,一共上涨了50%。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24日,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单日跌幅达22%,这是美国股市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百分比跌幅。到1932年,美国股市的总跌幅为89%。在这样一场股市崩溃中,几乎所有股票的股价都一泻千里,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劫难逃。

  这次股市崩盘,让资本市场隐藏很久的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崩盘后美国经济立刻陷入“大萧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不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对华尔街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清理,通过了包括《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联邦证券法》、《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等金融新政,美国经济是不可能重新焕发活力。

  
  那段时间,美国因为实行了大幅度的经济改革,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部机遇,经济实力才得到了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联邦德国为%、日本为%、英国为%),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这种持续繁荣的局面,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也被称为继大萧条后的世界第二次经济危机后才被彻底打破。当时,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信用的扩张,通货膨胀不断加剧,滞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和越战的拖累,在此期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并出现巨大的回升。

  由于里根经济学政策的成功实施,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经济复苏势头比战后历次经济复苏都强劲有力,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3%上升到1986年的%。

  从这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全面结束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得到两个结论:一次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影响都不会低于十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过了华尔街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史,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东京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研究经济史的人都会有一个很奇怪的发现,那就是日本为什么能够在二战之后从一片废墟中实际年均增长率以接近10%的速度保持着稳定的高增长,并最终在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后却突然在1990年因为一次股市崩盘而陷入了长达十年经济增长停滞的泥潭中呢?

  由于战后,美国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日本的经济主导权。在很多时候,日本经济政策的最终决策权不是掌握在日本政府手中,而是掌握在美国政府手中。因此要破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日本从连续三十年的高增长的天堂中直接被打入连续十年经济增长停滞的地狱,就不能不研究美国政府对日本经济政策的干预。

  美国对于日本就正如萧何对于韩信。作为一个从小失去了双亲的出身贫贱者,在建立军功之前,韩信几乎是一无是处,既不会种田,又不会经商,再加上曾经承受过一般男人都不愿意承受的“胯下之辱”,相信这样的人到了那里也会倍受歧视。这不,韩信投靠项羽之后即便胸中满腹经纶到最后也只是混了个执戟郎中。即便最后,韩信弃暗投明,选择了加盟刘邦,费了老鼻子劲也只是混到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然而,萧何竟然只凭着跟韩信的几面之缘,就不仅仅创造了“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还费尽心思说服刘邦搞了一个老盛大的仪式封韩信为将。然而,到了最后也是萧何配合吕后,假传消息把韩信诓进宫门然后被埋伏已久的武士残忍杀害。

  的确,日本能够在近代频频露面于历史的大舞台,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来自于美国的外部刺激。日本走向兴盛开始于19世纪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导火索就是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8226;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快速发展,1955—1972年,在这18年里,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其中1955—1960年为,1960—1965年为,1966—1970年为,呈增速不断提高的态势。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大多数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到1967年,日本GN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经济高速增长达到顶峰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西德的倍和英国的倍,对美国的比重也提高到了。这样,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进一步巩固了。

  日本取得了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经济援助。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从废墟中爬起来时,生产效率本来不高,远远低于当时的美国。日本从美国请了一位专门研究生产效率的专家,讨教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正是得益于这位生产效率大师戴明的指点,使得日本很快在工业产业化领域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度超越老师美国而独占世界第一的历史奇迹。

  美国之所以援助日本,是因为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压制和胁迫社会主义的大国苏联和中国。但一旦美国发现日本在经济腾飞代替苏联和中国在经济领域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之后,美国毫不犹豫得对自己过去的盟友日本痛下了杀手。

  看到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日本人用了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在汽车制造、纺织工业、商贸流通、邮政服务多个领域超越了自己,美国人慌了。

  1985年,看到日本因对外净资达到1298亿美元而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因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后,美国人慌了。

  看到日本人大量收购美国的新兴企业和廉价地产,甚至于发展到最后索尼以高达48亿美元的总代价获得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控股权,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拆巨资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美国人更加慌了。

  到最后,美国人认为“日本人买走了自己的灵和肉”。那个时候,关于日本如何威胁美国的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言论比比皆是。于是,在这种舆论宣导下,美国政府对日本发起了非常周密而隐蔽的贸易和货币战争。而这最终让日本至少失去了十年。

  由于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壮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同时也为了帮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1985年9月22日,新上任的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8226;贝克尔和西德、日本、法国、英国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秘密会议,共同签定了所谓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正式签定的第二天,美元对日元汇率立即下跌,接下来的六周时间,美国不断使美元贬值,到10月底美元共贬值12%,1美元兑换205日元,到1986年9月1美元兑换153日元。

  日元的大幅升值吸引了国际巨额资金进入日本的股市和楼市,掀起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然而,随着美元的贬值,美国通胀形势持续恶化,西方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希望美元稳定,于是1987年2月西方七国(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法国卢浮宫召开会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基本稳定,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会后,美国压迫日本和德国降低利率。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强硬的德国联邦银行没有买账,日本则非常听话,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连续五次下调公定贴现率,将其降低到的战后最低水平,由此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泡沫”的膨胀。

  但正如俗语所说:“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1989年5月,日本政府迫于资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的的“超低利率”提高到。1989年底,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抑制泡沫的强硬派代表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上任伊始,他就将中央银行贴现率由提高到*%,结束了日本超低利率时代。

  当时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银根、限制不动产贷款等政策的结果就是日本股价在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196点以后就急剧下滑,大部分投资者都损失惨重,日本经济也正式进入了“失去的十年”。

  每一次,回过头来思索日本这场金融泡沫,我就无法不想起冯小刚同志的经典电影《没完没了》。

  美国本来不差钱,但是美国人在富裕了好几代之后,终于觉得体力劳动太累了,开始贪图享受了,开始准备抛弃又脏又累的制造业,开始大力发展又体面又轻松的科技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日本本来很差钱,在经过了二战洗礼之后,日本的工业完全处于一种废墟状态,在被两个原子弹狠狠教训了一下之后,日本开始彻头彻尾向美国举起了白旗。

  阮大伟本来不差钱,作为一个旅行社老板,阮大伟尽管不是身价过亿的大腕,但和老实厚道的出租气车司机韩冬相比,阮大伟手中的财富还是要比韩冬高上那么几个量级。韩冬本来很差钱,因为要给相依为命的姐姐治病,韩冬每个月都要花上很多钱,而作为一个出租气车司机,韩冬本来能赚到的钱本来就少,没得办法只好没完没了得向阮大伟所要拖欠的九万块钱欠款。

  美国看到日本投降之后,很乖,很听话。于是,准备把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