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拐点下的困惑:陶冬预言中国经济的危与机 >

第3章

拐点下的困惑:陶冬预言中国经济的危与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经济不仅面临周期性下行风险,还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瓶颈。银行流动性很紧,一方面受制于储蓄流出,一方面将资金积压在地方融资平台与开发商贷款上,加上存款准备金率暴升,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弱化,而企业家如今热衷于炒作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希望在资本平台上赚快钱,也使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已经十分明显,只是软着陆、硬着陆或半软半硬着陆之差。

    2.楼市出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房地产行业在过去曾经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也为全世界的大宗商品市场带来了空前繁荣。但是,中国的房价已经升到离谱的地步,无论与世界类似城市相比,还是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都显得难以为继了。政府的限购令和在资金供应上的釜底抽薪,令中小发展商陷入现金流危机。

    目前看来,政府实施楼市调控的决心不动摇,那么相当一部分开发商的资金链便有断裂的危险,以一手盘减价带动的楼市调整也将蔓延、深化。其实地方政府并不希望本地房价暴跌,上海政府于2005年及深圳政府于2008年当地楼市出现调整时,曾不动声色地动用政府的关联开发商,并购现金流吃紧的开发商,从而避免了房价的暴跌。这种情况在近期会不会再次发生,值得关注。毕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中央政府也不想置楼市于死地。
第8节
    财政、货币政策与金融高危期

    3.财政改制。与货币政策相比,中国的财政政策相对稳定。除了2009年外,财政一直是唱配角的,不仅周期性变化较小,财制、税制也少有大动作。上一次财政体制上的大调整,是朱基第一任内的事情。过时的税收分配结构,令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卖地收入,催生出房地产泡沫。偏高的、繁杂的企业税负,也不利于企业成长、发展,更不利于经济转型。中国的财政体制、税制结构,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4.货币政策调整。CPI回落到5%以下,激起市场对政策松绑的期望。不过中国的通胀是回落到正常区间的4。2%,而不是通缩的…2。4%,这是值得欢迎的回落,而非警讯。纵观月度宏观数据,零售强劲,工业生产疲弱,但是12%的增幅也不算太差。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确偏弱,但是加入影子银行,M2应该还有17%。如此环境下央行的确没有改变政策基调的迫切性。

    存款准备金率确有下调的必要,银行体系内银根偏紧。可是如果利率不上调,银行的储蓄搬家只会愈演愈烈。如果资本的价格讯号不正常化,恐怕没有人属意从事实业投资。不过利率上升,势必增加地方债务负担。利率是升是降,的确值得关注。

    5.金融乱象。从全民高利贷到地方融资平台,从发展商资金链到大型国企经营影子银行,目前中国经济所出现的金融乱象,为共和国历史上所罕见。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每一个乱象似乎都是孤立的,政府似乎也有能力化解每一个危机,但是如果几个乱象同时出事,则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对此观点,笔者十分赞同。

    房地产乃危机之母。非正规金融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最终流入楼市,尤其是开发商手中。地方融资平台又进入还债高峰期,它们的现金流十分短缺而贷款抵押多与土地价值挂钩。在房地产市场成交持续下滑,不少开发商现金流岌岌可危之时,中国进入了金融领域出现状况的高危期。如何在平抑房价的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与安全,考验政府的智慧。

    种种迹象显示,近来银行贷款有放松的迹象,不过经济下滑尚未止步,各种金融乱象仍在恶化中。近几年对于中国经济,是充满挑战的一段时间。

    2012年1月

    寻找下一个投资大机会

    如果将十年前的股指成分找出来,和今天股市的蓝筹构成做一个比较,你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当年的大蓝筹中,没有银行股,也少有地产股。股指成分在过去十年的变化,其实是中国银行改革、地产热的缩影,折射出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变迁,也总结出了过去十年投资领域的大故事、大机会。

    十年后,上证指数和恒生中资企业指数的构成会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相信,银行股仍会占据蓝筹指数中的一片江山。

    银行乃经济的命脉,经济在银行便在,不过它们所占的权重应该有明显的下降。世界五大银行中,有四个来自中国,这本身就说明什么地方有一点不妥。

    中国的银行在产品范围、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上,与世界同行业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贷款还受到非商业因素的干扰,它们的盈利来自政策性垄断。随着银行业开放竞争、利率市场化,其暴利恐怕维持不了多久。

    至于房地产企业,放眼世界各地,除香港这种城市经济体外,没有哪个股市像A股这样让开发商如此辉煌的。随着房地产暴利时代告一段落,房企在股市中的势力也会消退。

    “爆米花理论”

    笔者是经济学家,对股市谈不上精熟,不过倒有一个自创的“爆米花理论”。爆出来的玉米花,加一点焦糖、牛油,其价值可以上升30%~50%,但是绝不可能再爆一次。爆过的玉米花,只是爆过的玉米花。在投资领域,银行股、地产股属于爆过的玉米花,合理的经营和出色的策略可以令其股价上升30%~50%,但是在现有水平上再翻番的机会不大。民生银行未上市股票,当年转让价格每股不到0。7元,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价格,这种价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9节
    笔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是寻找玉米粒而不是已爆过的玉米花,寻找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出彩的行业,而不是将资金投入到上个周期出彩的行业。玉米粒还是爆米花,明显和企业上市之前与上市之后有关系,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有些垃圾企业上了市,还是垃圾。笔者关心的是,企业的业务、盈利、利润率,会不会有一次爆发性的增长,触发市场对它发生认知上的改变。爆炸性的增长和市场的再评估,便是由玉米粒变成爆米花的过程。

    消费是个大故事

    从大趋势看,中国经济中的出口比重下降、房地产比重下降和基础设施比重下降,应该是无可避免的。要么内需上扬,要么增速下滑。在笔者看来,城镇化、提工资所带来的第二个5亿消费者的产生,应该是经济的下一个大故事,增长的新源泉。这种消费增长,并非由第一个5亿消费者(即现有的城市消费者)主导,甚至主要消费未必发生在沿海大城市,但是可能使中国的消费者总量跳增。

    过往看消费的故事,主要着眼于销售的增长。但是随着工资的飙升和成本的上涨,维持住利润率成为判断投资好坏的首要标准。如果企业无法将成本负担转嫁给下游企业或消费者,那么哪怕销售增长再强劲,对于股权投资者都算不上是好的机会。笔者认为,利润率、竞争门槛,是下阶段选择消费股的第一筛选标准。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刘易斯拐点。老龄社会下的医疗、保健,独生子女家庭构造下的教育、消费,与正常环境下的消费习惯有所不同。那些游离于体制之外、又在市场上寻找到自身定位与优势的企业,蕴藏着重大的商机。医疗、保健、教育,均受体制的制约,体制内的企业的发展空间、盈利空间未必大。至于那些不受体制制约的新兴企业,尽管它们目前规模还比较小,还受到各种监管上的限制,但是只要定位恰当,管理层得力,在爆炸性增长的市场里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中国的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开放与打破垄断,在笔者看来意味着行业重新洗牌。除了银行之外的金融服务业,多数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单一、渗透率低、可塑性高,增长潜力颇大。在笔者看来,渗透率和增长空间已经进入瓶颈状态的大银行,属于爆过的玉米花,而逐步进入增长爆发期的金融服务业,则属于未爆过的玉米粒。它们所处的增长阶段不同,增长模式不同,潜在回报也不相同,当然隐含风险也不同。

    笔者在这里,无意罗列所有的潜力行业,因为这样做一定挂一漏万,而且好的管理层对于好的企业至关重要,行业内部也需进一步的细化分析。笔者希望阐述的是,“爆米花”与“玉米粒”的差别。中国经济正在面临重大的转型,这个时代充满着商机、挑战和变数,旧的投资利器在新的时代未必同样灵验。投资中国的“玉米粒”,应该就在那些新的、发掘不足、尚未上市的领域里寻找。

    2012年5月
第10节
    十年一变的大趋势

    投资中国,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十年看对一个大趋势便足够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是出口热。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经济特区崛起,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大量外资。在外部大环境上,全球化生产外包方兴未艾,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工厂转移。

    这些使中国的出口产业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我们成了世界加工厂,中国经济的第一桶金也是由此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朱基的铁腕调控。不过今天回首望去,那些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早已无影无踪了。出口热,才是那时的大故事、真故事、赚钱的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是房地产热。加入WTO,将中国经济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重组银行、清理资本市场先后完成,由此带来了信贷的巨额扩张,资产的潜在价值得以释放。资产价格暴涨,城市人口资产收入大增,是那十年的风景线,由此又带来了一轮产能扩张、基建扩张,内需开始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石油价格由每桶20美元飙升至140美元,再跌回30美元。全世界金融银行业,差一点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没顶。不过十年后再看这些,也不过是潮起潮落。房地产热、基建热,才是彼时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轨迹的大故事、真故事、赚钱的故事。

    今后十年的大趋势

    今后的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消费乃大故事。2008年,美国占全世界消费的30%,中国仅占4。3%,至2020年估计中国可以占到全世界消费的23%,略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扩大内需的口号其实已经提出多年,国民整体购买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不过经济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的转型上,过去几年却效果不彰。这场金融危机,令主动转型变成了被迫转型,美国人“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靠出口(主要是出口至美国市场)拉动的增长模式自然变得难以为继,起码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其实这两年在刺激消费上,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例如由汇率升值转向鼓励加薪。目前中国的巨额顺差是不可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可以缩减贸易顺差,但是出口订单和经济好处却流向其他国家。近年政府开始容忍甚至鼓励工资上涨,这样做也可以降低出口竞争力,削减顺差,不过好处却留在中国工人口袋里(当然所产生的通胀压力另当别论)。笔者相信政府在削减个人所得税、增加社会保障上,也会有进一步的行动,以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增加可支配收入。

    城镇化带来商机

    笔者看好中国消费的最大原因,是取消户籍制度及城镇化。中国现有的城市消费力已经不弱,而且还会进一步增长,不过指望这个消费群的消费在若干年内再翻一番是不现实的。但是笔者预言中国会通过城镇化,在今后十年制造出另一个5亿城市消费群体,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战争、饥荒、疫情除外)。

    农民进城或就地工业化的初始资金,是关系到城镇化过程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农民宅基地转售的政策势必开放,农地按揭、转让政策也势必开放。而此可以激活中小城市的商业活动,令中国的消费版图由“点”向“面”铺开。

    提起城镇化,许多人马上联想到房地产。其实那些新城市人口的购买力与当下商品房的售价之间差距颇大,相信他们的居住会由政策房来解决。不过无论他们买不买商品房,解决城市新人口的居住必需水泥、钢铁。另外,一旦农村人口进城,手机便由奢侈品变成必需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阻塞、扩大城市腹地的主要手段。笔者以为,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消费的变局,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