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庸的智慧 >

第9章

中庸的智慧-第9章

小说: 中庸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次,一个嫔妃生下一个小公主后不久,便身染重病而去。嫔妃死后,长孙皇后对其小公主倍加疼爱,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亲生的子女,这小公主便是豫章公主,这件事,一直成为宫中的佳话。?     
  最后,我们再说说长孙皇后的明达聪慧。她非常尊重自己的夫君,但每当太宗有过时,她总会巧妙的进行劝谏。?     
  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深得唐太宗的庞爱。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命令有关司署机关给长乐公主的嫁妆的数目竟是当年长公主永喜公主的一倍。大臣魏征觉得不妥,便规劝太宗说:“长公主是公主的长辈,虽然她们和皇上的关系不同,因此感情上有差异,但礼法本身并没有差别。如果给公主的礼品超过长公主,这在礼法上讲不通,只会让人看出皇上感情方面的亲疏。请皇上还是考虑一下。”太宗听后觉得有理,但不好改变主意,便到后宫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意思是让皇后出面处理。长孙皇后感慨地说:“妾常听陛下称魏征忠直,并不知去什么.现在知道了他能用礼法制约人主,防止发生越礼之事,真是难得的社稷忠臣。想想妾与陛下几十年的结发夫妻,又蒙陛下恩宠,言语之间还得先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龙颜神威。难得他以臣子对君王,尚能直言不讳。这件事照他说的去做就是了,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事后长孙皇后派内侍带上钱400缗、绢400匹送到魏征家,并说:“早就知道您正直不阿,今天我才真正看到,这些东西赏赐给您,希望常秉此心,忠正为国、永无改移。”?     
  ?     
  一巴掌要打响?     
  领导者运用批评、惩罚手段应更富有技巧性。在日常工作中,“打一巴掌”很重要,但一定要打得响,打得绝。具体说,打这一巴掌要做到“稳、准、狠”。?     
  要稳。采用强硬手段,惩罚一个人,也是要冒风险的。这主要在于,被惩罚者有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掌握着关键技术信息,有时有着很硬的后台。拿这样的人开刀,就要能够拿出应付一切情况发生的可行办法。?     
  要准。批评、惩罚都要直接干脆,直指其弱点,直刺痛处,争取一针见血。?     
  有时某人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或者代表一类人的错误,这时的惩罚一定要选准时机,待其犯错最典型、最明白、最有危害性时方痛下杀手,这时切忌无事生非、不明事实;也切忌小题大做,这才会做到让受罚人口服心服;也才会真正让众人引以为戒。? 
要狠。一旦认准时机、下定决心,便要出手利落,坚决果断,毫不容情,切忌犹疑不定,反复无常,拖沓累赘。?     
  一些杰出的领导者的经验是:“一旦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冷酷无情。”“即使当他们不得不解雇某人时,也并不因强烈的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这样做,也是在向众人显示,我的做法是完全正确、适宜的,我对我的做法毫不后悔、充满信心,这是最好的选择。?     
  要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有强化纪律的书面规范,保证下属受到公平的对待,避免一时冲动而给他们严厉的惩罚。强化纪律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次犯错,口头警告。下属必须知道他们哪里错了,你要记下给他们警告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次犯错,书面通知他们,并警告说下次犯错误将受罚、扣工资或者换工作。这封警告信一式三份,一份给犯错误的员工本人,一份给上司,一份存档。?     
  第三次犯错,临时停止工作。根据你们达成的协议和错误的性质及程度,给予长短不同的停工时间,停发一切报酬。?     
  第四次犯错,降职、降级,或者调换工作、开除。根据各种因素,作出上述惩罚之一。其中调换工作是最常见的。实际上,整个公司并没有因你的这一行为获得任何好处。除非你确认他的表现不佳确系工作不对,换一个工作会使他干得更好,否则不要轻易这样做。调换工作部门之后,你要将该人的资料全部移交过去。?         
※虹※桥※书※吧※。  
第24节:善谋但不奸诈(1)       
  第八章 中庸:善谋但不奸诈     
  在常人看来,善谋的人都是攻于心计的人,攻于心计的人都是奸诈的人,这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性格敦厚仁爱者既有着忠厚、同情、爱护和帮助的思想感情,又有谋略。谋略是中国文化思想内涵的一部分,不管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都与之紧密联系,攻打杀伐,斗智斗勇,外交捭阖,无一不在谋略,本来中国文化就有着浓厚的谋略特征,鉴于此,也就出现了一批专以为别人献智谋为职业的人,称之为谋略家,谋略包含有阴险、毒辣、忠厚等,我们不妨把它分为正谋和邪谋。?       
  性格敦厚仁爱者的命运?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他为曹操称霸中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性格敦厚仁爱、皆出正谋,从不以邪恶之术害人。那么做为一个谋略家,荀攸出的谋是正谋还是邪谋呢?这要依人的性格而论,荀攸为人忠厚仁爱,自然皆出正谋。?     
  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到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抗我,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粮饷全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这样即可诱而击敌。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胜,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曹操不听劝告,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连曹操本人几乎都死在那里。后来,曹操十分后悔地对人说:“这都是不听荀攸的话的结果啊!”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尤其是兵家之中的谋略是最为阴险的,因为两国交兵只讲胜负,而不讲什么道义与非道义和天地良心。而荀攸则依兵家之法为曹操出谋划策,就征张绣一计看绝非阴险毒辣之计,但还是能克敌制胜,难怪曹操以后对他言听计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讨伐曹操,当时,袁绍的军队十分强大,同曹操相比,他有很大的优势。但袁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指挥无方,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一时胜负难分。后来,就在曹操粮草将尽,十分着急的时候,袁绍手下谋士许攸遭到袁绍的怒斥,一气之下决定投奔曹操。许攸直往曹营而来,被曹军捉住,许攸说:“我是曹丞相的老朋友,快快给我通报,就说南阳许攸来见丞相!”军士到曹操寨中禀报,曹操正在休息,一听说许攸来了,知道他肯定对自己有所帮助,大喜过望,还没有穿好鞋就迎了出来,并以贵宾招待。?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善谋但不奸诈(2)       
  曹操问他有何计策破敌,许攸说:“袁绍的军粮和其它军需物品都囤积在乌巢,现在由淳于琼把守。你可以挑选一些精兵,假称袁绍的将领领兵去那里守粮食,乘机会放火烧掉粮草和其他物品,这样,袁绍的军队不出3天就会不攻自乱!”在多年的用兵中,断人粮草是他的惯用手段,曹操听了,正中下怀,隆重地招待许攸。第二天,曹操亲自选骑兵、步兵共5000人,准备去乌巢劫粮。曹操的左右张辽等人怀疑许攸,认为袁绍的国粮场所不会不加以防备,不要轻信许攸的话。曹操说:“不必疑心,现在我军粮草已供应不上,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须这么做,倘若不采用许攸的计策,我们也只能是坐以待毙啊!”?     
  “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曹操这一招不失为上策,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粮草是军队的命脉,更是军队的士气。那么,做为曹操谋士之一的荀攸想没想到这一招呢??     
  其实,荀攸早就有这个看法,只是不知袁绍的虚实,在许攸到来后,就坚定地主张曹操亲自率兵去乌巢。于是曹操对自己的营寨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命令重兵把守好大寨,在左右两侧埋伏了一定的兵力,防止袁绍偷袭。然后率领5000人马,打着袁绍的旗号,每人都背上草木,乘黑夜偷偷朝乌巢进军。曹操领兵前往乌巢,一路上遇到袁绍的寨兵,都说:“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看他们打的都是自己的旗号,也没有疑心。到四更时,曹操的队伍到达乌巢,曹操立即命令士兵点燃草木,一面敲鼓一面呐喊,直杀得敌军落荒而逃,没有应招之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袁绍乌巢粮草被烧,损失惨重,又失去了许攸、高览这些栋梁之材。军中士气低落,人心恐慌。许攸又为曹操出主意,他说:“今日袁绍残兵败将归去,人心不稳,应乘胜速取袁绍大本营,这样就可以消灭袁绍的有生力量。”曹操又依计而行,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时,荀攸向曹操献计说:“现在可以乘胜追击,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作出攻取酸枣和邺郡(今河南延津和安阳)的样子;另一路作出攻打黎阳(今河南浚县)的样子,断袁兵归路。袁绍如果听说了这个传闻,以他多疑的性格,必定会信以为真,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我方可乘他调兵拔寨之时,急攻袁寨,袁绍的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定能破敌。”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3路人马,四处扬言,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10万人,分别支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冲向袁绍营寨。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追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带随身骑兵800多人一同逃往黎阳,曹军获得全胜。?     
  可能有人要说: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那么荀攸这一计不就成了毒计邪谋了吗?非也,“计毒”实际是指“计高”。况且两军交锋如果是纯粹的军事上的斗智攻伐,而不把战争的灾难带给普通百姓就算得上是正谋了。这和那些为了炫耀武功,在攻下城池后屠城的办法相比,这又怎么能算邪谋呢?名将白起为了炫耀武功,彻底消灭赵国的军事实力,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而曹操仅烧了袁绍粮草而已,两者相比,孰为正谋,孰为邪谋一目了然,荀攸一生为曹操出谋无数,又有哪一次用过这种毒计呢?究其原因,皆因其性格宽厚仁慈所致。荀攸敦厚正直的个性,使他为曹操谋划了许多上乘之计。曹操因此取得成功,荀攸也因此在那个乱世纷争的时代留了英名。?     
  在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随军。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曹操就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坚决反对,他对曹操说:“吕布虽然勇敢,但无计谋,如今他三战三败,锐气大减,虽在固守,军队已没有奋斗的意志了,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敌人就会不攻自败。吕布手下虽然有陈宫那样的谋士,但他设谋迟慢,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当赶在吕布的锐气尚未恢复、陈吕的计谋尚未设定的时刻,想法紧急攻击,这样,吕布一定能被攻破。”?         
虹桥书吧BOOK。  
第26节:善谋但不奸诈(3)       
  曹操急问荀攸:“有什么好办法呢?”荀攸说:“可以先摧毁城墙,即可一举进攻。”于是,曹操指挥曹军引沂水和泗水灌进下邳城,大水冲垮了城墙,吕布军队不战而败,吕布则被曹操活捉而杀。?     
  兵贵神速,战在不仅胜敌之武力还要胜敌之意志才能彻底将敌人摧毁,荀攸此次之计,我们有什么可指责的吗?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私利相互争斗。建安7年,荀攸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到了黎阳。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刘表,正在这时,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为争夺冀州发生内讧,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袁谭派人到曹操军中乞求归降,请曹操援助自己。曹操请谋士大臣商议,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先讨刘表,刘表强大,而袁谭、袁尚不仅不团结,相互之间争斗不息,而且有智计,也没有得力的将领、谋士辅佐,是不足为虑的,只有荀攸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说:“刘表父子如同豚犬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