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

第8章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第8章

小说: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m
    第三,由专人负责给宝宝服药。有时候,用错剂量还和多人喂药有关。一次,一位老太太气喘吁吁地来到药房问我:咋办?”

    “我外孙药吃多了,原来,前天这位老太太来药房拿药时,对怎么给外孙吃药听得很明白,当时药师怕她忘了还给她手写了一份服用药物的说明。她回到家后,给宝宝喂了药就外出了,宝宝的外公看到药,以为宝宝还没吃,就又喂了宝宝一次。所幸重复给药没达到中毒剂量。在此提醒所有家长,一定要固定由一名家人负责给宝宝服药,以避免重复给药造成过量中毒。

    第四,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要仔细核对药品名和用法。有位医生

    给一个宝宝开了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的溶液让宝宝雾化治疗。布地奈德需要每12小时使用一次,沙丁胺醇需要每4小时使用一次。宝宝妈妈错把布地奈德当成了沙丁胺醇,于是布地奈德每4小时雾化一次,而沙丁胺醇则每12小时才雾化一次,用了一天才发现错了。结果导致宝宝使用布地奈德过量,而沙丁胺醇的药量又用得不足。所以提醒大家在用药之前一定要仔细核对药品名和用法,尤其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

    第五,包装相似的药要仔细核对药名。因为包装相似而用错药的情况就更常见了,例如用于平复疤痕的硅凝胶舒痕,跟眼药膏的包装一样,都呈管状。有个剖腹产的新妈妈把用于平复腹部疤痕的药买回家,家里老人却错把它当成眼药膏,涂进了新生儿的眼睛里。在很多年前,临床上还发生过护士把口服肠内营养液当成静脉输液推到病人血管里的事件。只因为装口服液的瓶子长得和输液的药瓶一样。这次事件以后,药厂把口服液的瓶盖改为铁皮盖,输液针扎不进去也就无法吊瓶了。当然,目前相似包装的不同药品还有很多,大家用药之前还是要仔细核对。

    第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用药。止泻药蒙脱石散剂是像石灰一样的药粉,吃它时,你会为了图省事,选择把药粉直接倒进嘴里用水送下去吗?我们的一个病人就这么做了,结果噎着了,差点窒息。吃药不能图省事,蒙脱石散剂说明书里正确的服法是:取个杯子将药粉倒进去,加50毫升温开水完全冲开,然后喝下去。我把这件事发布在微博上的时候,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想到一个笑话,说给孩子喂奶,直接把奶粉喂进嘴里,然后喝水,然后再把孩子抓起来上下左右晃。笑话说起来大家都很轻松,但一旦真实发生用药或者喂养错误就没这么轻松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能为了图省事而不加水或者少加水服药。

    第七,药品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有一回,我在微博上刚给一个妈妈回复宝宝误服了湿疹膏怎么办,就有另一个妈妈问宝宝误服了护臀膏咋办。话说这些东西,真不应该放在宝宝能接触到的地方。除了外用的药膏,外用的眼药水、滴鼻剂、滴耳剂这类药也要远离宝宝存放。我们大人知道外用药不能吃,但宝宝们是不会因为这些是外用药就不往嘴里放的,所以涂完药膏要仔细收好,千万不能随手放在婴儿车里或者婴儿床上。

    第一章宝宝的健康你做主

    药是治病的,但也会因用药不当产生新的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懂得对药心存敬畏,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药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用药常识。

    感冒不用药,一周也会好

    我最难忘的一次女儿感冒经历

    2011年早春的一个夜晚,一场大雪把北京城装扮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女儿嘉嘉早上起床往外一看,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张罗着让我和她爸爸带她去公园玩雪拍照。当天刚好是周末,难得的一家三口一起外出的日子。我们想着春雪融化得快,得赶在太阳公公发威前让她玩个够,于是带上玩雪工具就兴冲冲赶到了家附近的郊野公园。结果光顾着准备玩雪的工具,忘了给她准备换穿的衣物,尤其是鞋子。当积雪迅速融化时,在雪地里疯玩的嘉嘉全然没注意到她的鞋子湿了,等我们注意到时,估计已经湿了有一会儿了,于是马上带她回家换鞋。傍晚的时候,嘉嘉就说不舒服,晚饭也没怎么吃,嘉嘉爸爸摸了一下她的额头,说脑门很烫,我拿出家里的电子体温计,放在她的腋下一量,38℃。小姑娘发烧了。

    嘉嘉姥姥着急地说:“快吃点药吧,别把宝宝脑袋烧坏了。”

    我安慰她:“宝宝应该是早上玩雪的时候穿湿鞋冻感冒了,发烧烧不坏脑袋,体温还不太高时,先给她物理降降温,体温超过38。5℃再考虑给她吃退烧药,吃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防止烧坏脑袋,而是怕烧得太高宝宝会高热惊厥进而抽搐。”

    于是,我帮嘉嘉洗了温水澡,之后喂她喝了些水,安顿她睡下。小姑娘睡得并不安稳,体温不久又升上来了。

    嘉嘉爸爸不断用手去感觉她的体温,当发现嘉嘉额头发烫而手脚发凉时,他也不淡定了,提议说:“带宝宝去医院看医生吧。”我用肯定的语气安慰他说:“宝宝有明确的得病原因,是因为玩雪着凉了,基本上就是病毒性感冒,发烧是她身体的自我保护措施,说明她的免疫系统在和病毒作斗争。头热脚凉也是正常现象,因头上血管丰富,致使局部温度高。又因为宝宝心脏搏动力量较弱,发烧时更多的血供应重要器官了,因此到达手脚末端的血流就少。再继续观察一下。这会儿即使去医院看急诊,医生也会建议先观察病情进展。”

    安慰完嘉嘉爸爸,我把嘉嘉身上的被子往下拉了一点,帮助她身上散热,同时用被子盖上了她发凉的手和脚,为她的手和脚保暖。

    接近半夜的时候,小姑娘烦躁地醒来,我再次量了她的体温,38。7℃。我马上把准备好的退烧药泰诺林(浓度为160毫克/5毫升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按她的体重每千克15毫克算好剂量,并折算成毫升数喂给她吃,同时又喂了她一些水,之后用温热的毛巾帮她擦身上、腋下、脖子等发热的地方。很快,小姑娘就又睡着了。一觉睡到了天亮。

    第二天,她还是有些低烧,但精神状态还好,低烧并不影响她吃饭、喝水、玩积木搭公主城堡,我就继续把她留在家里观察。夜里体温再次烧到了38。5℃以上,就又喂了一次泰诺林。

    第三天,她继续白天低烧夜里高烧,并且开始咳嗽。

    嘉嘉姥姥拿出自己平时吃的止咳药甘草片说:“万一咳出肺炎怎么办?来给她吃半片甘草片。”

    尽管我也为嘉嘉的咳嗽担忧,但理智还是促使我及时地制止了嘉嘉姥姥:“妈,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她的肝、肾等重要器官还没长成熟呢,大人药减半给她是非常不科学的,别给孩子用成人药。另外,咳嗽是咳不出肺炎的,感冒的时候伴随咳嗽也很常见,你看她咳的时候还有痰,要是吃了止咳药,痰咳不出来,倒是有可能感染到肺导致肺炎。另外,您知道吗?国外已经不推荐给4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止咳感冒药了,今年美国开出医生不该作为列表,继续呼吁不要给4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止咳感冒药。这些药没有好处,相反还有严重的副作用。目前嘉嘉只是偶尔咳嗽,还不影响她正常的活动,再继续观察吧。”

    “可她咳嗽的时候会咳到吐,这不严重吗?”嘉嘉爸爸也不失时机地表达了一句他的忧虑。

    “咳嗽是需要呼吸肌参与的动作,儿童的呼吸肌发育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咳嗽这个动作,因此往往需要呕吐这样的动作来协助咳嗽把呼吸道中的痰排出来,因此小朋友咳到吐的情况也很常见,通常不会以咳嗽的时候吐不吐来判断病得重不重。”我说。

    “我看还是得吃点消炎药,邻居家的宝宝咳嗽,吃了点头孢就好了,你们给嘉嘉也吃点头孢,她能好得快点。”看得出,嘉嘉姥姥实在看不惯我们不给嘉嘉吃药的做法。

    为了缓解她的担忧,也为了排除感冒有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我对嘉嘉姥姥说:“头孢属于抗生素,是处方药,虽然我是药师,也不能随便自己就给宝宝吃头孢。要不要吃头孢得去看医生诊断后做决定,如果医生诊断嘉嘉感冒后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就需要吃抗生素。如果没有细菌感染乱吃头孢,反倒把宝宝身体里的好细菌杀死了,宝宝的免疫力就下降了。”

    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让嘉嘉姥姥更新用药观念,继续说:“妈,你可能有个误区,认为嘉嘉咳嗽的症状和咱邻居家的宝宝一样,那么嘉嘉得的病就和邻居家的宝宝一样,治疗用药也应该一样。事实上,医生不会这样考虑疾病。咳嗽本身不是一种病,它只是身体表现出的一个症状,很多病都能表现出咳嗽的症状,比如肺炎能引起咳嗽,支气管炎也能引起咳嗽。而且咳嗽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咳嗽啊,咱得先搞明白咳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针对病因去治疗才是有效的治疗。”

    “那现在就带嘉嘉去看医生吧。”嘉嘉姥姥听明白了我的意思。

    于是我们在嘉嘉发烧第四天的时候带她去了医院。儿科医生认真听取了我对嘉嘉病程的描述之后,用听诊器听了她的心和肺,之后结合嘉嘉的精神状态和查体情况,给出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并没有并发症”的诊断,嘱咐我们继续回家护理。

    这下嘉嘉姥姥、嘉嘉爸爸的心就都放下了,因为他们知道,有了诊断之后,针对诊断科学地用药和护理疾病就是我的专业范畴了。随后几天,在我们的护理下,嘉嘉很快恢复了健康。

    我相信,上述在我家存在的儿童感冒认识误区,在中国很多家庭中也存在。宝宝感冒,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宝宝去医院或者给宝宝乱吃消炎的、止咳的感冒药,将宝宝康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或者药物身上,而忽视了身体自身在宝宝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们应该清楚,如何治疗宝宝疾病的最终决定权在你们手上。是你们在宝宝表现出不舒服时做出是否需要去看医生的决定,也是你们在医生做出诊断、开药方提出治疗意见时,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治疗意见。准确地说,你们对疾病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护理能力会对宝宝的康复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4岁以下儿童,国外不推荐使用复方感冒药

    如果上文你读得仔细,我想你会注意到,在对嘉嘉感冒的护理过程中,我既没给她喂抗生素,也没给她喂抗病毒药,更没给她使用止咳的感冒药,只是针对她高烧的症状使用了几次退烧药。你可能会有满肚子的疑问,电视广告里每天有那么多的小儿感冒药推荐,为什么不用呢?用了不就好得快点吗?

    宝宝生病了带去医院请医生明确诊断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医生的诊断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性感冒),并告诉你目前没有特效药,没给宝宝开药就让你回家,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医生是庸医?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于是马上换家医院再找个“好”医生,开一堆杂七杂八的感冒药,不乏广告里每天推荐的好娃娃、护彤、优卡丹、惠菲宁、艾畅等儿童感冒药。这一类感冒药真的能让感冒好得快吗?

    我在这本书里一再强调了,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属于可以自愈的疾病,吃不吃感冒药都不会缩短感冒的病程,而且感冒药不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药物,所有感冒药都只是用于缓解感冒伴随的发烧、流鼻涕等症状。有了这个基本概念,再来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感冒药。从药品组成上看,这类感冒药都属于复方制剂,即一个药品里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比如护彤,也叫“小儿氨酚黄那敏”,它的药品说明书里有效成分这一项中标明它不仅含退烧止痛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还含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再比如氨酚甲麻、氨酚烷胺、氨金黄敏、美敏伪麻、酚麻美敏等药品,里面的有效成分都不止一种,因此这些都是复方感冒药,也正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不推荐给4岁以下儿童使用的药品。目前更有呼声建议把不推荐的年龄扩大到6岁。

    事实上,在过去,欧美等国也曾经广泛使用过这一类复方感冒药,但大规模临床证据表明这类药不仅没多大作用,反倒容易带来更大风险。因为当时复方感冒药用于儿童的临床数据很少,所以没有适合儿童的标准剂量,通常是根据成人剂量推算的儿童剂量,没办法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另外,不同的复方感冒药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