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西点男孩 >

第24章

西点男孩-第24章

小说: 西点男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生所受教育设置为100分,那么,母亲从怀孕开始实行的胎教及此后的家庭教育约占70分,朋友间的影响教育约占20分,学校教育仅有10分。所以,女子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途径,保国保种之根本,相夫教子之需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给予女子教育以合法地位。规定女子教育,“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两不相妨为宗旨”,①女子教育内容为培养德操、学习知识技能、留意身体发育。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出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从“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出发,认为“完全人格,男女一也”。但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主张女子教育在体育上因为素来运动较少,应努力操练;在智育上要加深研究之功夫,精细详审;在德育上要去除依赖和虚荣心理,不限于家庭琐细之事,扩大耳目心思之范围,以立德立人;同时,对于家政,如裁缝、烹饪等,也不可放弃。
  1919年,民国政府###颁令,允许高等小学和部分中学实行男女同校。此后,普通教育逐渐走向男女同校。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指导下,经过高等院校调整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了所有的女子学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女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种类,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恢复了个别几所,但是其作为教育标本的意义和国际交往的符号价值,远远大于其作为特殊性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②
  目前,国际教育学界普遍认为男女同校、同学、同等教育,是比较合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中国现代社会普通教育,也已经完全走向国际标准化发展道路。问题在于,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普通教育越来越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加之独生子女政策招致家庭对男生的过度宠爱,现代城市生活造成对男生的行为束缚,男孩正逐渐成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弱势群体。
  男孩培养教育,迫切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回顾作者曾经作为一个男生,在中小学读书时的经历,自7岁上小学读书,至17岁高中毕业,整个10年时间里,只有到最后一个学期才领回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其他所有学期里,总是班级里的好事有我参加,班级里的坏事也有我的份,于是,正负抵消,我就算不上一个好学生。
  在男女同龄入学的体制下,无论是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展,女生都比男生普遍成熟较早。成熟是制约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个体思维、情感、性格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进程有着明显的影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孩子“懂事”,即明晓事理,听话,乖巧,顺遂,没有反抗、抵牾和叛逆。同龄学生中,女生由于成熟较早,懂事较早,相应地在学习上进入角色较早,起步较早,更加自觉、勤奋、刻苦,基础相对扎实,更多地占据学习上的有利地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男孩训练,拯救我们身边的男生(2)
同龄男生由于成熟较晚,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遵守纪律上,都缺少应有的自觉性,也就不容易得到老师们的喜欢,特别是女老师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有专家指出:男孩比女孩成熟较晚,少了很多机会。他们因为顽皮,常常受到老师们的“嫌弃”。
  谁考试成绩好,谁就是学习好,谁就是好学生。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实际培养的是一种“应试人才”。“不可否认,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讲至今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而与这种教育相应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都明显地更适合女生而不利于男生。”①因为这种考试制度,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求同轻求异,重重复轻发现,重摹仿轻创造,重收敛轻发散,重标准轻灵活的价值偏向,更适合女生性格特长的发挥。普遍善于踏踏实实、死记硬背地接受应试训练的女生,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也更容易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和鼓励。男孩子一般生性比较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不喜欢一些机械的、乏味的、僵死的、重复性的应试训练。虽然他们在知识面、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等方面比较优势,但是,在一系列严格制度化的、绝对标准化的考试中,这些优势都难以表现出来。所以,在同龄男生与女生共同参加的应试竞争中,往往是男生被淘汰出局。
  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男生,被老师们“嫌弃”的男孩,长时期得不到社会正面价值的肯定,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处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精神,有的便走上自暴自弃、对抗主流社会的道路,沾染上各种歪风邪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关于“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和“中国工读教育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有工读学校在校学生中,男生占;进入工读学校之前就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一般不良行为的学生达到80%以上,其中有六成以上工读学生曾有过学习的不良感受,七成工读学生曾有过旷课逃学经历。而旷课逃学的直接原因中,想出去玩占,厌恶学习占。这些孩子们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逃避学习,要离开学校,想出去玩耍,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占,认为老师处事不公占,被老师挖苦占,犯错误怕受处罚占,被学校处分占,被学校点名批评占。①
  在闲散少年犯中,有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赞扬,有的孩子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两者占总数的近一半比例。有的少年犯没有自己喜欢的老师,而在一般正常的青少年学生中只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老师。②
  工读学校,在我国属于一种特殊教育范畴,是为了挽救那些已经犯罪或处在犯罪边缘的青少年而开展的半工半读教育。如果说,因为犯罪或将近犯罪而被送进工读学校,是他们黯淡的青少年时代的第三步;那么,被学校“淘汰”,旷课逃学,是他们灰色青少年时代的第二步;而被老师“嫌弃”,丧失学习兴趣,则是他们青涩青少年时代的第一步。
  求求您,表扬我!
  在应试教育更有利于女生脱颖而出,在学校老师更喜欢女生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男生要获得表扬和奖赏,就变成一件很稀罕的事。发现男生的优点,保护男生的积极性,培育男生的专长特长,对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犹如灿烂的阳光和甘美的雨露。
  我们的普通学校教育制度,在沦落为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貌似平等和公正,实际上存在着对于男孩成长发展的巨大不公。
  欧美国家教育学界对于男女性别教育的研究,以往集中在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及智力特点方面,近年来逐渐转向关注学习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并且,开始关注男孩教育。
  1980年代后期,依据医学技术上的核磁共振造影和PET层析照相扫描等非侵入性诊断手段,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存在着明显的生理“硬件”差异,加上荷尔蒙分泌上的“软件”差别,应证了男女行为和态度特征差异的传统观点,从而否定了1970年代鼓噪一时的女权主义者的论调,即认为男女除生殖器官以外,其他一切方面都一样,任何气质和行为上的性别特征都是由父权制文化偏见所造成的。

男孩训练,拯救我们身边的男生(3)
胚胎期的荷尔蒙睾丸素从怀孕6~7周以后就开始大量释放,并在许多方面改变着胡桃状的大脑结构,甚至连它的色彩都发生变化。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的胼胝体的效能降低了,从而限制了从大脑的一边向另一边的电流传输数量,这对日后情感体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睾丸素的大量增加对血清素、扁桃体、语言发展的功能定位都产生显著影响,对男孩成长中的心灵和身体还有其他许多深刻的影响。事实上,它会影响其以后一生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女性身上的雌激素则是男性的8~10倍。胡须、体毛、沙哑的嗓音、发达的肌肉、男性意识等等性别特征,都随着荷尔蒙睾丸素的增加使得一个男孩发展成熟为一个男人。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存在什么好与坏,对与错。“两性之间是有许许多多差异的,有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两性是由造物主精心设计的,由此而使两者之间的弱点达到平衡并满足对方的需要。他们之间的差异并非产生于如今天人们通常以为的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两性的每一方在世间万物之中都有其独特的目的。”
  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方、圆不同的两种物体,结论是荒唐混乱的。用一种教育方式去对待两种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偏执和社会不公。
  “今天,比起女孩来,男孩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困境。”
  “有许多男性今天陷入泥淖之中—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正受到文化的负面影响。”①
  1998年,美国华盛顿州瑟斯顿中学一名15岁男生基普?金格杀害父母后,开车来到学校,枪杀2名同班同学,同时造成25名同学受伤。美国公共广播网播放一段纪录片,试图解开这桩校园惨案的谜底。他们发现,在金格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存在识字困难问题却从未被人关注,学习成绩一直屈居班级末位。当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对他课业成绩的期待时,他就遁入自己的个人兴趣世界,对计算机、枪支、爆炸物发生强烈兴趣。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一个人孤单单地坐在这里,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想成为自己永远无法做到的头号人物。我每天都这样努力,但到了最后,我却痛恨自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美国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林奇(James J。 Lynch)对此研究发现,“求学受挫,它造成众多儿童心理受创,带着‘该隐的伤痕’影响着后续的人生。这些儿童因为耻于学校教育的‘失败’,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或来往,因而彷徨于情感的放逐之中,远离社会视线的关注,过不了十几二十年便心灵破碎,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
  当个人因学习受挫与社会隔绝,这些孩子们在孤独的时间里就成了大众传媒的俘虏。“这是最让人心寒的孤单形式。看着这些电视画面:孤单、寂寞、在社会边缘游离的孩子,拿着自动步枪跑到学校,滥杀无辜,让我们胆战心惊。这些人无法与他人沟通,无法通过话语与他人分享感情,或者表达寂寞和愤慨。他们似乎也分辨不出,电视游戏中的杀人场面和真的杀死自己同学之间有何差别。”①当他们还是孩子,就被迫离群索居,情感隔绝,心灵枯竭,结果只能是精神崩溃,要么自己早衰猝死,要么滥杀无辜,同归于尽。
  美国当代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专家詹姆士?杜布森(James Dobson)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警告社会。30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女孩受到歧视和性骚扰,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男孩遇到的问题,男性出现的危机,不但是我们未曾见过的,而且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据詹姆士所提供的美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
  和女孩相比,有学习障碍的男孩人数可能多出6倍,吸毒人数高出3倍多,有可能被诊断为患情感障碍的人数高出4倍多。他们更有可能患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沉迷性乱、酗酒、尿床等病症,也更可能做出各种形式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企图谋杀他人的人数要比女孩高出12倍,汽车事故中死亡的人数要高出50%,约有77%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涉及男性参与。男孩的攻击性是女孩的4倍。
  男孩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要比女孩经历更多困难,可能患“多动症”的男孩人数要比女孩高出10倍以上,占学校暂时停学人数的71%。从小学到高中,男孩的学习成绩比女孩低。八年级男孩的成绩比女孩要低50%。到高中时,在问题特别班的学生中男孩占2/3。今天,读大学并且能够取得毕业文凭的男生人数少于女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中,59%是女生。接受硕士生专业教育的男生人数,每年都在下降。①
  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巨大的差错,并因而组织社会机构,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方案。
  由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和文化历史的差异,中国男孩,尤其是城市男孩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美国男孩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根源、症状不完全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也就不可能简单照搬他们的办法。值得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