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强国之鉴 >

第13章

强国之鉴-第13章

小说: 强国之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国劳工关系法》(1935年7月)规定:工人有“集体谈判”的权利;(2)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如《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反对在生产和贸易中实行垄断;(3)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对企业的发展过于“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是加大了国家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如《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总统管理全国经济的权力;(4)是社会各阶层财富分配不公。1935年通过的《税收法》对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人征收附加税。有人认为,这类改革已是美国经济的“革命”,那是夸大了。所谓“调整”就是运用国家力量,修正上述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之趋于正常化,其实质乃是一种改良。但有一点必须指明,就是“新政”不仅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从此还通过政府拨款和创办企业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动机”。从此,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除了个人、集体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这就是“国家”。这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大转换,国家现在既是整个经济的“发动机”,也是许多重要企业的创立者。罗斯福的“新政”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是靠了罗斯福个人的领导魅力,他关于“我们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的宣示正是其领导魅力的表现;(2)是靠了以雷蒙德·莫利为首的“智囊团”的帮助,这些“智囊”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3)是靠了他采取的新的“亲民”的领导风格和方式,如直接诉诸国民和舆论的“炉边谈话”方式;(4)是靠了他大胆的改革,对经济做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违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台阶:危机与调整(1930—1945)(2)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克服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的一场最大的危机,其成功还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物质基础,并为美国最终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创造了条件。那么,美国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的呢?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修改“中立政策”,变“不干预”为“参战”,回到国际事务中来,并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积极力量,这意味着“孤立主义”外交的结束。第二,由于“中立”政策的结束,美国修改对外贸易政策,积极向民主国家提供军事贷款和军事物资。这一方面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另一方面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至1948年,美国工业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34%,世界出口总值的324%,世界黄金储备的745%。第三,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世界金融会议,决定以下列三原则成立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2)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3)美元可代替黄金作储备,从而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第四,由于参战,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大地扩大了它的战争机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军队已有1200万人,军事工业尤其获得巨大发展。据统计,1941年7月—1945年7月,美国用于军火生产的开支达1860亿美元,4年中生产坦克86338辆,飞机297000架,登陆艇64500艘,军舰、运输舰几千艘。第五,通过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建立了威尔逊未能建立的国际安全机构——联合国,并通过“五大国一致”原则及由此形成的“大国否决权”确保了美国在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因为这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在50个国家和地区驻军,又以对各国拥有506亿美元的债权作为其称霸的经济手段。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美国,已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其权力在世界历史上超过昔日的英国。这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己经崛起的标志。
   。 想看书来

第五台阶,称霸与冷战(1945—1990)(1)
以“高科技”为主要标志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崛起的标志,也是美国历史的新的转折点,因为美国的参战不仅为这个国家夺取世界霸权提供了机遇,也为其社会经济的新转型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导美国历史走向的主要问题是“冷战”。美国人认为“冷战”是为了对付所谓“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实际上是起源于美国和西方对共产主义的仇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虽然在东欧增加了一批新的盟国,但整个苏东地区百废待举、力量很弱,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中尚处于“守势”。
  与此相反,早在1941年,亨利·卢斯就提出了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概念,到1945年4月,杜鲁门声称美国已取得了“世界领导地位”。1946年2月乔治·凯南发自驻苏使馆的反苏的8000字电文,以及丘吉尔于是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是内外呼应的冷战宣言。于是便有了1946年9月美国总统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秘密报告中“遏制”苏联的建议,以及1947年3月正式宣布对抗所谓“共产主义恐怖威胁”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再接着便是在1948年8月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与之对应的《华沙条约》,则晚至1955年5月才正式签订。美国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反应过敏,充分表现在1947年3月杜鲁门发布的所谓“忠诚法令”并据此成立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这件事情上,以致引发了来自美国内部的真正的恐怖威胁,即制造了许多“恐怖事件”的“麦卡锡主义”。
  “冷战”并不排斥热战。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以及后来干涉越南的战争,都是明证。虽然新的世界战争大战并未打起来,但这种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核威胁”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被称之为“恐怖平衡”。因为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为了“冷战”,即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都不得不大力发展高科技,以争取军事优势。在这方面,美国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早在1945年9月6日,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的第四天,杜鲁门总统在向国会提出的“21点战后复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这是第一次把发展高科技放在争霸世界这样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并把它作为争夺世界霸权的关键性因素。此后,这一战略思考在美国从未放弃。1960年7月15日,肯尼迪在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今天的‘新边疆’是未知的科学和空间领域,未解决的战争和平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和偏见的孤立地带,尚未有答案的贫困与过剩课题。”1979年,美国参议员马尔科姆·瓦罗普提出著名的“天基防御”概念,不久就诞生了比肯尼迪的“阿波罗”计划更庞大的“星球大战”计划。批准这一计划的里根总统的一位顾问在其著作中说:“空间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关键,而且是经济增长和能源供应的关键。”所有这些言论、理论和计划,都诠释了霸权、高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基本国策。换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全部发展,都可以从中找到基本线索。
  由于发展高科技被置于争霸世界的战略地位,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科技开发计划:1946年8月1日设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同年10月成立了新的总统科学研究委员会。1947年9月15日,根据新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成立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资源局、研究开发局等。1950年10月,又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10年,便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政府科技体系。在1957年苏联两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设立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并在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对美国的教育实行重大改革。尼克松总统上台后,一个总统特别小组在一份报告中,又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与国家目标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联邦机构与私营机构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个总体趋势是:在联邦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整合下,不仅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和民间在内的庞大科技体系,而且明显地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学日益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台阶,称霸与冷战(1945—199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经济,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发生了多重的变化或变动:(1)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大科技突破,即原子能的利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起点,迅速向各个重要科学技术领域扩散,形成包括生物、化学、能源、材料和航天在内的几大群落,而尤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为突出;(2)由于技术科学化,这次高科技革命较好地解决了“科学——技术——生产” 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非常明显,由此催生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如“信息产业”、“基因工程”;(3)随着一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在传统的农业和现代工业之外,形成了以高科技为主要动力的第三产业,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据研究,在近期生产率增长中,大约2/3应归功于IT(信息技术)。同时,它也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的扩大,“信息产业”或“知识经济成为新经济中的代表”;(4)与此同时,高科技也逐步由新兴产业向传统的工业、甚至农业转移、扩散,使传统的工农业在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获得改造,在越来越多的地区,销售、管理企业增加了“R&D”(即研究与开发)投资,从而增加了传统产业的含金量,使传统产业不断换代升级;(5)以高科技研究和产业为中心,一批拥有一定新兴知识和技术,特别是新兴信息技术的人员成长起来,在传统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之外,形成一个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中产阶级,成为信息时代的新贵,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代表。总之,由于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美国传统工业社会的动力、结构和面貌、特征,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某些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非物质化”倾向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但其深刻性已令人震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述社会经济的变革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自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宣告研制成功以来,而今电子计算机已发展到第五代,并进入了人工智能和网络化时代,1993年以后,“信息高速公路”也在全国建立起来,“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军事、教育等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中被广泛采用,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类文明的面貌,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和观念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亦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典型。据国际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研究,1950—1973年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此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每年上升28%。(1973—1995年为14%;1995—1998年则为25%。)1973年,美国的GNP约为1790年时的1100倍。在美国经济增长最好时期的1970年,其GDP是苏联或日本的2—3倍,法国或英国的5—6倍,印度的15—20倍。当时,美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但其生产量约占全世界的25%,美国人均生产量约为全世界平均生产量的5倍,苏联的3倍,印度的40倍。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低谷阶段,但在克林顿掌权时期,不仅将财政赤字变成了财政赢余,而且出现了连续100多个月的持续增长情况。尽管它的社会经济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见表4),而今,美国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表41998年几个主要国家GNP比较
  国家GNP(以10亿美元为单位)人均GNP
  总值世界排名年均增长率(%)美元世界排名年均增长率(%)
  巴西709688244003161
  中国906171007508189
  加拿大5699917190201805
  法国15336414262701010
  德国236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