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涨跌沉浮 >

第8章

涨跌沉浮-第8章

小说: 涨跌沉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秀的教练还是运动员的心理顾问,有效缓解运动员的压力,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同样也能成为操盘手的心理顾问,在他烦躁、失落、恐惧的时候,为他排忧解难,帮他恢复信心,最终协助操盘手建立良好的交易心态。
  

赢钱的方法不限制,输钱的方法限制
对基金管理人来说,一定要对操盘手和下单员分别对待。下单员不需要有盈利能力、不需要有成熟的投资理念和分析技术,只需要100%的执行力;而操盘手不一样,他们必须有独立思考、判断、执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控能力,必须有能力独立完成单个或多个账户的长期管理和盈利。
  对操盘手,基金管理人应该着重管理的不是其赢钱的方法而是其亏钱的方法。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操盘手的“想象力”去抓取市场上各种“千差万别”的盈利机会。行情每天都在变化,市场不可能被准确预测,对任何投资者来说在较长的时间内能够相对稳定盈利便是好事。市场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同的盈利者善于捕捉不同的机会,如果市场上有100个盈利的人,往往对应了100个盈利的方法。有时候,各种盈利的方法在短期内孰优孰劣难以判断,唯有充分发挥各个已经被市场证明了具有盈利能力的操盘手的各自优势,让他们都使出自己的“杀手锏”,不管是纯技术还是全凭盘感,不管是分析基本面还是跟踪资金面,不管是看涨跌幅还是看K线,不要限制他们赢钱的方法,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带领着各自的利润奔跑起来。
  第二,必须严格管理每一位操盘手输钱的方法,给他们输钱的底线。如果每个账户都要求把风险控制在20%以内,那么这一底线任何操盘手都不能破,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操盘手的特点来制定每个人最少多少次亏完这些钱。比如,规定日内短线的操盘手每次最多亏损账户资金的,最少40次亏完20%的风险承受资金;而规定中长线的操盘手每次最多亏损账户资金2%,最少10次亏完20%的风险承受资金。
  这样的话,只要严格检测每一位操盘手每一次的亏钱是否符合规定就可以了,赢钱的事情交给他们自由处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优秀的操盘手很难成为优秀的操盘教练
很多刚刚进入市场或者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不少时间后依然亏损的投资者,往往会认为向已经成功的优秀操盘手学习就能使自己实现盈利。
  但是优秀的操盘手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练,投资者向他们学习未必能走向盈利。优秀的操盘手要成为优秀的教练,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愿不愿意教”和“会不会教”的问题,但操盘手在这两方面通常会有所保留或处理不好。
  在“愿不愿意教”的问题上,其实很多优秀盘手是不愿意或是不完全愿意的。他的核心理念、核心技巧、核心方法是他在市场能够获胜并且持续盈利的“秘密武器”,正所谓“兵者,国之利器也”,有些“利器”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可能就变“钝器”了。优秀的操盘手不一定愿意把自己的交易技巧全盘说出来,他可能只会向投资者说一些大概的理念,至于具体的方法还要靠投资者自己去揣摩和领悟。
  即使有操盘手“愿意教”了,在“会不会教”的问题上依然会有障碍出现。优秀的操盘手之所以可以胜出,是因为他有一套可以赚钱的交易方法,他知道如何使用这套方法,但他未必能把这套方法系统化,即使可以系统化,有些定性的判断也无法定量化。即使他的方法能够完全定量地系统化、规则化,他也未必能针对不同的学员分别对待,因为一方面这套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在使用同一套方法时也应该有所不同。
  看来投资者应该向优秀的操盘教练而不是优秀的操盘手学习,正如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练一样。
  当然操盘教练也是有优劣之分的,投资者应该找这样的教练学习:
  首先这位教练要有丰富的实盘经验,并且能在实战中较好盈利(注意,不一定是高盈利,但一定能稳定盈利),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当下不少自称大师的人连自己都无法盈利又如何能教别人盈利呢?
  其次这位教练要有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在投资理念、分析技术、交易技巧、具体的进出场点位、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交易心态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并且能切实教好。
  最后这位教练要有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和要求,能够“量身定制”盈利方法的能力,他需要根据不同学员的资金规模、风险偏好、时间分配、性格特点、长短偏好等,量身定制不同的交易方法和风控方案(或是激发学员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人是交易中的最大风险
对投资者来说,不同的行情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某些极端行情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另外投资者的交易方法、交易系统也可能会存在风险,或许因为无法应对某些行情而产生或大或小的损失。由此看来,行情风险和交易系统风险是投资者在日常交易中面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风险。
  而笔者认为,不管是行情风险还是交易系统风险,都是可以应对可以化解的风险,交易中最大的风险,应该是人的风险。
  对行情风险,投资者可以建立行情鉴别体系,虽然行情很难预测,但它一旦到来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行情,下一步它可能会怎么走,由此做好一种或几种对策;对交易系统风险,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交易系统的应对体系,做到任何行情都有既定的应对措施,真正遇到不利行情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在第一时间按照既定规则化解风险、解决问题。
  只要建立了行情鉴别体系和对策设计,建立和完善了交易系统应对体系,行情风险和交易系统风险都可以变得完全可控。但执行交易的人,看似可控,实则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自己做交易的投资者,往往被自己贪婪、恐惧、骄傲、冲动、懒惰、妒忌等人性的弱点打败,投资者并不是不知道要克服这些弱点,而是在交易中很难完全理性地控制自己。
  让交易员执行自己的交易系统、交易思路的人,看似用物理隔离的方法规避了自己的人性弱点,但执行者的弱点也会在交易中暴露出来。虽然理论上执行者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判断,只需要按照指令和规则交易,但依然存在四种风险情况:
  第一种是交易员无意中下错一笔或几笔单子。既然是无意的,他自己也就很难发现,等发现时可能已经亏了大段。
  第二种是交易员突然缺席交易。有可能是突然生病,有可能是家里突然出事,只要是个普通人、正常人,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当天刚好有几笔不利的单子要处理,而交易员又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缺席了,投资人可能要承受较多的额外亏损。
  第三种是交易员好心的主动不遵守规则。虽然交易员不允许违背指令下单,但是对某一次行情交易员自认为特别有把握,对某笔单子交易员自认为自己下单更加准确,认为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会比执行交易指令的赢面更高、赚得更多,出于“好心”、出于让投资人赚更多的钱,他有可能会“偶尔”不遵守规则,自己小试一把,一旦赚了钱,可能会不停地“小试一把”甚至到后来要“大试一把”,由此产生的风险是巨大的。
  第四种是交易员坏心的主动不遵守规则。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如果投资人由于交易员的一两笔错单批评了他,或是由于其他的事情惩罚了他、得罪了他,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交易员也有可能故意下几笔错单,然后跑路。
  大部分投资者自己做交易,不是输给行情,而是输给自己。而让交易员下单,也有可能由于一笔错单、一次不遵守规则而损失一个月甚至数个月的利润,在不幸的时候甚至还会全盘皆输。一个交易员毁掉一家银行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巴林银行就是被交易员尼克·里森搞垮的)。
  由此看来所谓的风控体系,不只是对一笔单子最大亏损的控制,不只是对账户最大回撤的控制,不只是对突发行情的应对,不只是对交易系统的完善,还要制订针对“交易者”的完善风控体系。
  让交易者严格遵守纪律那只是初级的风控,物理隔离算是进一步的风控,但对交易员本身的风控也必须建立起来。因为人往往是最不可控的,他的情绪、心情、状态不确定,他可能会疏忽、遗漏、慌张甚至敌对,别让交易员毁掉一套良好的盈利系统,别让交易员成为投资人最大的风险。
  对投资人或期货基金而言,最好配置多个交易员,不同的交易员平时可以各做各的账户,而紧急情况下则互相协助、互相支援。另外,除交易员外还要设置风控员,风控员完全独立,并最好实现用软件来实时监督每一个账户的交易情况,一旦有账户出现漏单、错单、多下的单,可以立即提出解决。
  

期货是怎么诞生的?
期货诞生在美国,由82位芝加哥商人发明。期货的诞生和发展是为了规避农民和商人(现货商和贸易商)的风险。
  芝加哥很早就成为美国主要的粮食市场,更是美国大豆和玉米的主产区。但是在1848年之前,由于科技和交通的不便,粮食的供应、运输和仓储都存在不小的问题。在收获季节,由于粮食大量集中上市,而粮商的囤积及运输能力有限,因此无法购买农民手中所有的粮食,粮价就会下跌,很多粮食会腐烂掉或者被扔掉。而到了第二年的春季,当粮商需要大量向农民买粮食时,却发现农民没有足够的粮食卖给他们。最终农民和粮商都损失惨重。
  为了避免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降低农民及粮商在生产、交易、运输、储藏等方面的风险,1848年,82位芝加哥商人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开始玉米的期货交易。他们用远期合同方式,约定买卖双方在将来的特定日期以特定价格交易粮食,从而大大降低了因价格波动而给农民及粮商带来的损失。
  由此我们看到,期货的发明是为了现货贸易服务的,期货最初的功能是套期保值,至于商品定价权、价格发现、资产配置、投机生财等功能都是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在后期形成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原来蒋介石也做过期货经纪人
1916年,孙中山先生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向北洋政府提出在上海创办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北洋政府心有余悸,对交易所也不得要领,没有批准。
  1918年左右,蒋介石在孙中山感染下,在张静江的启发下,组建“协进社”,组织虞洽卿、赵家艺、温宗尧、闻兰亭等人共同发起,向北洋政府提出创设“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
  1919年日商在上海租界三马路开办了“取引所”( 即交易所)。蒋介石、虞洽卿便以抵制为由,要求北洋政府农商部迅速批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建立。1920年2月1日,终于在蒋介石、虞洽卿的努力争取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宣告成立,虞洽卿任理事长。当时该交易所交易物品定为七种: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没有全部上市)。
  很快,这中国第一家交易所成为了投机者的乐园,而蒋介石则和陈果夫、戴季陶等成了交易所旗下经纪机构“恒泰号”的王牌经纪人。一开始,蒋介石通过买卖交易所的股票赚了不少,一年时间交易所的股票从30元左右最高涨到200多元。但随着当时国内交易所的泛滥,投机的盛行,终于酿成了1921年末的“信交风潮”,蒋介石当然难逃厄运。
  1922年,蒋介石结束在上海的投机生涯,奔赴广州。
  

从国债“327风波”了解过度投机的危害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1993年10月25日,普通投资者可参与国债期货交易。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也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初,全国已有14家交易所开设国债期货品种。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万亿元。
  “327”国债是指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1995年6月到期兑换。当时,在高通胀压力下,银行存款利率不断提高,国家对发行的国债开始实行保值补贴。对保值补贴预期的高低,成了“327”国债期货的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1995年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