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华尔街冲击波 >

第6章

华尔街冲击波-第6章

小说: 华尔街冲击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将它证券化!”一直以来,资产证券化都是华尔街变现的不二法门。自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笔资产证券化面世,其发展就一直未曾停息。   

  在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中,证券化工具不断推动次贷膨胀。   

  投资银行从房贷提供商买入次级贷款,经过重新分类、信用增级等包装后,形成次级按揭贷款债券(简称次级债)并出售。次级住房贷款证券大约占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的14%~20%。次级债券经再证券化后成为含有次级债的CDO。CDO按基础资产的评级分为高等级和夹层,高等级住房贷款抵押债权以评级为A以上的住房贷款为基础,夹层的基础资产是评级主要为BBB的住房贷款。按风险打包后的CDO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并由此将这些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   

  在利率产品类别中,“利率掉期”占绝对优势。“利率掉期”的主要形式是,在一定期限内,用“浮动利息现金流”去交换“固定利息现金流”,交易一般不涉及本金。其主要用途是以“更低的成本”来“模拟”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运作。使用这种工具最多的就是美国两大GSE(GovernmentSponsoredEntity)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超级金融公司用发行短期债券来资助30年固定利息的房地产贷款,辅之以“利率掉期”来对冲未来利率变化的风险。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交易和滚动,无异于一场豪赌,在空和多的简单选择下,内部风险高速聚积。当房地产市场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后,危机开始显示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住房信贷迅猛发展。次级房贷规模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约占美国家庭住房贷款总额的4。5%,发展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和20%。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在住房贷款市场的份额增加到15%。   

  2005年下半年开始,放贷标准的明显下降,甚至还接受缺乏充分资信证明文件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借款申请。在2006年,近40%的高利率住房贷款涉及背驮式贷款或再次按揭。放贷标准的降低基本上都发生在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随着利率的提高和房价开始下跌,噩梦开始了。   

  2004年6月份,在美国经济刚刚从低谷中露出些许复苏之时,格林斯潘担心过多的流动性会使资产价格被炒到没有任何人接盘的地步,将方向转到缩小流动性。短短两年间,美国将基准利率从1%一路加到5。25%。   

  人们发现,曾经为百万低收入家庭带来居所的次级房贷,又给美国带来了同样数以百万计的“房奴”。与此同时,上百万个家庭因无法再缴纳房贷本息而被银行强制收回了住房所有权。更令人担忧的是,进入2007年后,不仅是次级贷款出现了严重违约,在被强制收回住房的家庭中,已经有约45%是优质、基本优质或政府支持的房贷客户。   

  当最原始的次级抵押借款人出现还款问题时,整个链条都会产生问题。   

  美国自2005年第4季度起,房价上涨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到2007年3月停止上涨,随后出现下跌,这也直接导致自2005年起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2007年第2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达5。12%,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达14。82%。   

  这样在房地产价格下降和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及CDO出现了大幅度缩水,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开始向以此为基础发行的证券的持有人扩散,并引发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市场一系列机构投资者投资受损事件。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16节:华尔街冲击波(16)         

  “掠夺性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曾言辞犀利地谴责贷款机构。“过去几年掠夺性的贷款促使大量低收入家庭破产,而全国最大的10家住房贷款机构,还投入了1。85亿多美元来游说华盛顿方面使它们逃脱处罚。”奥巴马建议禁止未经政府许可的、未受到监管的、信用度不高的住房贷款经纪商业务。   

  同时,根据《1994年业主权益保护法》,规定类型的房贷如果收取超过特定水平的利息或费用,贷款机构必须向借款人披露更多的信息。   

  资产证券化市场方面则更为糟糕,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名誉主席、有“金融期货之父”之称的梅拉梅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   

  梅拉梅德认为,次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二。首先是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梅拉梅德指出,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了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2008年6、7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急转直下,全球股市也出现了罕见的集体性暴跌。“美联储完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已不可避免,发生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完全没有向世界投资者发出任何预警。在毫无警觉和预防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投资人势必遭受重创。”   

全球主要银行因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 计提损失(亿美元) CEO是否更换 股价跌幅(%) 

花旗银行 546 是 59。49 

美林 548 是 61。53 

瑞士银行 382 是 52。88 

汇丰银行 274 否 12。84 

美联银行 220 是 67。56 

美国银行 212 否 38。56 

德国工业银行 159 是 83。25 

苏格兰皇家银行 152 否 60。05 

华盛顿互惠 148 否 88。97 

摩根士丹利 144 否 34。54   

注:股价跌幅计算时间段为2007。8。31~2008。8。29。   

  2008年7月12日,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IndyMac轰然倒塌。9月7日,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托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拯救行动。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日,资产高达9000亿美元的美林公司,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已灰飞烟灭,仅剩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尚在风雨中飘摇。   

  2008年以来,美国已倒闭了11家银行,另有117家可能破产的银行正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严密监控。当美国最大的存贷银行WaMu级别的银行再倒闭2~3家时,FDIC自身也将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这个仅有452亿美元自有资产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竟然为比自身资产总量大101倍的全美银行储蓄保险,当它出现危机时,美国财政部不紧急救援,必将导致整个美国银行业的挤兑风潮。   

  实际上,真正令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极度恐惧的并不是银行破产本身,而是这些机构所创造出的高达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可能发生崩盘,这一世界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超级“堰塞湖”正在发生危险的溃决,特别是其中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已构成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威胁。   

  这正是贝尔斯登在72小时之内被吞并、美林在48小时内被收购、“两房”被政府突然接管的真正原因。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被美国媒体有意地“忽略”了。   

  美林和贝尔斯登都是CDS的超级玩家,2008年9月8日“两房”更面临高达1。4万亿美元CDS合约的清算,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本质就是以美国的国债违约赌博来置换“两房”无可避免的债券违约所造成的高达1万亿美元的即时违约支付,这样规模的即时偿付金额将毫无悬念地摧毁华尔街几乎全部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财政部的立刻介入,美国金融体系已经完全崩溃了。   

  2006年夏季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暴跌了25%,4万亿美元的财富已灰飞烟灭。以大约33倍杠杆运作的“两房”显然无法消化这种损失,“两房”的资产支持债券(MBS)的违约率急升6~7倍,这是导致“两房”自有资本金损失殆尽的直接因素。         

◇。◇欢◇迎访◇问◇  

第17节:华尔街冲击波(17)         

  政府的托管行为提前触发了CDS的违约事件条件,那些豪赌“两房”不会发生违约的超级赌徒们在2008年9月8日将立刻面临高达1万亿美元违约支付金额,这些必然失败的支付将产生庞大的信用违约掉期在更大范围的扩散,至9月11日,违约总额将达到10万亿美元,而9月12日违约总额将高达20万亿,9月13日以后,世界几乎所有主要金融机构都将不复存在了。当然,事情并未出现如此糟糕的局面,这是因为政府托管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性好处。那就是,政府保证“两房”债券不会出现违约。实际上,美国政府是用国家信用来置换“两房”债券的信用,其实质就是以美国国债出现违约的可能去替代“两房”债券出现违约的可能。显然,作为美元的发行者,美国永远可以开动印钞机去偿还以本币支付的国债,从而使美国国债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样一来,“两房”的债券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了。   

  这就是2008年9月8日当“两房”最大的13家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对家们坐在一起还能够心平气和地喝着咖啡,微笑着探讨关于“两房”CDS交割方面的细节问题的秘密。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是美国政府的直接干预挽救了本来应该已经崩盘的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在鬼门关前梦游了一回。   

  梦游的人自己还不知道,可看梦游的人却吓出一身冷汗。   

  转机还是噩梦的开始尽管理查德?福德说过,永远不会卖掉雷曼兄弟,但在雷曼大楼的巨幅电子屏幕上,已经是醒目的巴克莱银行的LOGO。   

  2008年9月20日,美国法院批准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收购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核心业务,巴克莱宣布将出资17。5亿美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纽约总部、两个数据中心以及部分交易资产。   

  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逼迫这位在雷曼已工作了41年的CEO走上了绝路。这距离雷曼宣告破产仅仅5天,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曾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   

  作为华尔街巨无霸之一的雷曼兄弟,是自己亲手将自己推向深渊的。   

  “我担心我们会变得傲慢。我在最近伦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把我的顾虑告诉了一些董事和总经理们。我们做出过重大的决定,11年来坚持不懈。如果你变得傲慢,便会迷失方向,并开始犯错误。摒弃傲慢,我们便可以成功。”曾经做出如是表白的雷曼兄弟CEO理查德?福德,却为他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现年62岁的理查德?福德在31层那套俯瞰曼哈顿中心城区的办公室,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难熬的周末。由于雷曼兄弟员工对公司的不稳定局面愤怒不已,公司增加了对理查德?福德的安保措施。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欧美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为次按资产进行撇账,造成严重亏损或盈利大幅倒退。不过雷曼兄弟确实损失不大,盈利表现仍然理想,全年录得42亿美元利润,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第1季度,雷曼依然有约5亿美元的盈利,直到第2季度首次出现赤字,截至2008年8月底,雷曼兄弟累计撇账82亿美元。   

  相比之下,花旗、美林、瑞银的撇账规模分别达到551亿、518亿、442亿美元。花旗集团已连续亏损三个季度。而美国四大投行之一的美林更是从2007年第3季度就出现亏损,四个季度累计亏损193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申请破产保护,雷曼的现金储备依然保持正常,一直未出现贝尔斯登式的流动性危机。   

  为什么看似健康的雷曼兄弟实际上却已病入膏肓呢?   

  事实上,自从贝尔斯登在美联储干预下被摩根大通收购之后,市场就一直对雷曼兄弟怀有戒心,担心其成为下一个牺牲者。忧虑之处在于,雷曼兄弟的资产结构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2007年下半年,主要金融机构首先为次按贷款有关的结构性衍生产品CDO进行大规模撇账。花旗与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