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与西藏有缘 >

第4章

与西藏有缘-第4章

小说: 与西藏有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以为只有初基的行者才需要做各种加行修持。事实上,高如创立格鲁派之宗喀巴大师者亦日日为之。大师供曼达时精进以臂拂拭曼达供盘,至手肘皮破见骨,另又曾做大礼拜三百五十万次。在西藏,至今仍能朝拜大师在洞中礼佛后石面被磨至清楚见到祖师身形之圣迹。又有人以为加行各做十万即够。事实上,十万只是作为一个单元以方便计算。我们一天未成佛,一天仍需修持加行以忏罪积资。
造佛像有规有矩
    在现今商业化的社会,佛像只沦为一种商品,制造佛像的规矩在中国内地已经不大有人知道了;在藏传佛教中,对佛像的要求却极为严谨,一丝不苟。

    我们平常在内地见到的佛像,绝大部分为商业工匠随意雕造的,但求佛像面容说得上是慈祥即可,而且一般造得略为肥胖,视为“福相”。事实上,佛陀本身早已定下了造像之规格,严格来说并无工匠自行创作之空间!

    在《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有云:佛在印度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与弟子说将往升忉利天为亡母(已轮回到忉利天)说法,他的弟子舍利弗即问佛陀:“在佛尊不在人间的时候,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忆佛陀,愿造像者,应该如何去造呢?”佛陀回答:“在我暂升天上或未来入灭后,欲瞻仰佛容的人,应如此造佛像……”然后佛陀便由顶髻说起,把所有身躯细节比例一一细述。这就是佛陀自己定下之造像比例,不容后人据自己意思创作。¤米¤花¤书¤库¤ ;http://__

    若以佛说之造像比例量度内地的佛像,恐怕相去甚远!笔者在一新寺中见过一尊佛像,乃由“名家”所雕。由侧面看,佛首低头,身相亦说不上是庄严。笔者又见过在澳洲的一间寺院中,有五方佛雕像。一般来说,五方佛中毗卢遮那为白色身相、阿弥陀佛红色、不动佛蓝色、宝生佛黄色、不空成就佛绿色。这寺院乃台湾大型正信佛教团体所建,但所陈设的五方佛除内地佛像常见的不依规度制造的情况外,竟然把五方佛身穿的袈裟也绘为白色、红色、绿色等五色!五方佛在此的化身为应化比丘身相,穿僧人的袈裟,而僧人袈裟一般依律制为深浅小异的黄丹色,即使绘为红色或黄色仍未为过,但却绝不会有白色、蓝色及绿色等比丘禁用之袍色!当时在场的藏传与南传法师纷纷私下批评,却不方便指出五尊佛像绝对不符合佛教传统!

    至于佛像内部,依印度传统之规格都要进行“装藏”,把一些珍贵的圣物填满佛像里面空心部分。这些圣物包括舍利、祖师遗物、经咒等(法身舍利),大型的佛像甚至装入多套《大藏经》。装入之经咒亦有其规格:纸张必须耐久;印墨可防虫而无毒;印咒时不可有空位,也不可太紧密;切纸时不可留空间,亦不可把咒字切断;卷起咒纸时由咒首或咒尾卷起也各有意义在内,不可胡乱运作;最后还要把空位以檀香粉与宝石磨成之粉末填满。

    造像的质料也有一定规格,某些金属与木料不能被使用。

    作为皈依佛宝的人,售卖或典当代表佛陀的佛像,也就违背了皈依后应注意的事项;胡乱地制造佛像,除《戒大教王经》中述及之果报外,亦是一种愚昧及不尊重。或许会有人驳辩:“佛陀法身本来并不有相,所以不需拘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因为凡夫众生需要依赖有形的佛像来忆念佛陀,并藉以积聚功德,所以有造佛像的需要。既然要造像以示忆念尊敬,则理应造得如法及正确!
常见的佛像组合
    汉传佛教中常会出现三尊一组的佛像,例如西方三圣(阿弥陀、观音及大势至)及释迦三圣(释迦本师、文殊及普贤)等通式。这种情况在藏传佛教中可说更为多见,在这里笔者列出几种较常见的组合:

    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弥勒为未来佛。

    释迦三师徒——指本师释迦牟尼及阿难与大迦叶两位主要弟子。

    宗喀巴三师徒——指宗喀巴祖师及贾曹杰与克珠杰两位主要弟子。

    藏地弘教三祖——指前弘期的莲花生祖师、中兴期的阿底峡祖师及后弘期的宗喀巴祖师(不少人认为莲花生狭义地单为宁玛派祖师,事实上莲师为藏地各派共尊的佛法始弘祖师。由另一角度说,不少人亦认为莲花生、阿底峡及宗喀巴三师为同一心识之分别三次先后化现)。

    三部主——以观音表诸佛之圆满悲心,文殊表诸佛之圆满智慧,金刚手(大势至)表诸佛之圆满力量。此组合亦称“悲智力三尊”及“智仁勇三尊”等。

    长寿三尊——即阿弥陀之报身相、白度母及尊胜母三尊(俱为延寿本尊)。

    以上所说的常见组合,会在寺院佛坛排列(较常见之情况为主尊居中较大,另两尊较小居左右两边)、佛画(多以三角形方式排列)及文典中见到。内地曾出版一套极受欢迎的纸印佛画,便全是一组三尊为一张的整个系列。笔者记忆所及,这系列约有十张为一套,是第十世班禅大师亲自制订的。
谈舍利子
    在各大宗教中,都有着其不可思议的一面,在佛教中,亦有不少这一类不易理解之情况。不少人都听过“舍利子”这种圣物,通常是佛陀或高僧大德等之遗体经火化后仍然坚固不坏的圆形晶体。这些圣物十分奇妙,通常在火化后会发现一些,然后慢慢增长生多,待分给信众回家供奉后,很大颗的还会继续生出小珠。

    在笔者亲身体验中,亦见识过多次舍利子之不可解释之处。笔者曾经为一位僧人保存三颗祖师的舍利子,放于木制小盒内,虽放置得十分安全,却未加以供奉。最初一两个月,笔者还会好奇地常打开盒盖看一看,但到后来已渐渐忘记了有这一个盒子在书房。几年后,僧人要求交还舍利,大家打开盒盖时,三颗大舍利子当然仍在,其周围竟然围绕着二十四颗小粒之舍利子,每颗约有原来的大颗之四分之一大小,大部分是象牙白色、圆浑的个体,绝非大颗舍利子裂开之碎片,而原舍利子亦丝毫未变原状。这一次以后,笔者陆续见到不少同类情况,除了赞叹以外,也想不出什么解释的方法。。buuyu。

    笔者常听说一些大行者在死后火化之时,有时整块头骨会火烧不化而被保存下来,上面常见一些咒字仿如印刻在上面一般。笔者听后往往不以为然,直至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第一次见到此类头骨才感到其神奇奥妙。当时见到的圣者头骨上有十个藏文咒字,中间两个,其他八字分布于八个方向,犹如预先量度准确而印上去一般。但这些咒字明显是头骨上天然裂色纹,绝无一丝人手加工之迹象,而字体之清晰易见令人惊叹,并非如游览风景名胜时导游穿凿附会说“这块石像某动物”那一种含糊象形之程度,而是清楚到任何人即使不懂藏文,也都能看出这是某一种文字的像真度。这块头骨在博物馆公开展示,人人可以看到。

    藏传佛教寺庙每年会定期制造一些不同的甘露丸,材料以药材、宝石及圣物等混合而成。制造时若一切如法,瓶中之丸会在诵经数周之期间增多及发热,甚至由原本只装满半瓶的分量增生至满泻出瓶外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些宗教现象。佛教并不推崇古怪玄妙之事,笔者也一向不太喜欢谈奇述异,但这些事的确有其不可解释之奇处。
酥油花佛教艺术
    酥油花之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

    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它采用不易保存的原料——酥油。酥油是由被称作“高原之舟”的牦牛牛奶提炼出来的油脂,脂肪含量极高,被用作西藏僧俗生活中都不可缺少之酥油茶的主要原料及用以佐食,为身处严寒雪山中的人民带来抗御寒冷的热能。

    酥油花的工匠通常是寺中的僧人。他们先要把酥油熔化及加入颜料,待其凝固后便可以施工了。一般的酥油花会在半米宽的木盘上堆砌,但也有长至十数米、高至两米的,有如整幅墙壁的巨型酥油花组画,其中又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平面的多为一些风景、吉祥象征物及佛教吉祥标记等,或是一些花草植物等,近年来也有堆砌在盆景瓷皿中,造成一些汉式小松树、柏树等之盆景酥油花;立体的则更令观赏者啧啧称奇,大型壁画式的酥油花艺术多数以一小组一小组之形式,每一小组表达一些故事片段,常见的有文成公主嫁藏王故事及本师释迦牟尼生平传。以本师传为例:背景为山水风景,人物则分为很多小组,每一组表达本师生平中的一个片段,例如出生、落发、初转法轮、成道、降魔及入灭等,人物总数可达数百位,一一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大小只约一指长,却各有表情神态。

    酥油花除了是以高度精美之艺术作为供奉三宝的供品外,由于其组态画多与弘扬佛法要理或纪念佛教事迹为主,对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俗家民众来说,它又有佛学教育的作用。而酥油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易变坏的酥油喻人生之无常苦。酥油经僧人处理后成为华丽而历久不变的酥油花,则喻经过认真的修行而超越无常变幻之苦,达到究竟正觉。
动感的禅定——法王舞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有不少仪式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其中之佼佼者为法王舞仪式(cham,亦被内地通俗地称作“跳神”及“喇嘛舞”)。

    各寺院举行法王舞的日子不同。在四川名刹大藏寺之传统上,每逢农历新年初八至十五间会举行盛大的祈愿法会,其中一天便包括了这种独特而带浓厚宗教色彩的仪式。

    法王舞分为马首明王舞及大威德金刚舞两种,皆分五场,需两个多小时。大威德金刚舞由一些扮作天界勇士的青年僧人负责舞场秩序,其场次如下:

    第一场为骷髅舞,演员为十岁左右之小沙弥四位,身穿骷髅图案短衣,面具为头骨面谱,足蹬藏式花靴,通过可怕的形象与舞姿表现生死无常教义。

    第二场为勇士舞,由三至六位青年僧人戴男士面具,穿蓝袍扮作天界勇士,以示行善之业报为生于天界享乐,同时亦示现六道轮回中,即使天界众生亦未究竟脱苦,借此鼓励看舞者勿止于求人天福报而应进一步求究竟安乐。

    第三场为鹿兽舞,由三位僧人戴鹿头面具,另三位戴牛头面具作舞,以鹿牛等之身住空旷荒野而喻诸法之空相。

    第四场为死神舞,由四个小沙弥戴骷髅面具,身穿锦衣,手脚戴上状似枯枝的指套,场中有一捏为妖魔模样的面团,四位死神绕此面团作舞。此舞是要观者思维五蕴人身及轮回之痛苦,并显示众生在六道中生生死死不尽轮回的苦况。

    最后一场为众人共舞,先由六个戴面具饰仆从者拥簇一个“大施主”角色入场。“大施主”所戴面具是一个汉僧的笑脸,后面跟着几位黄面及青面之天界勇士(第二场已出现过的演员),互相耳语打闹,逗人发笑。入场后,“大施主”坐于场中央之大椅上,侍从分两侧站立观舞。这时,体形高大、身着织锦长袍、戴巨型牛首面具的大威德金刚演员入场,右手握降魔杵,左手持一碗,由藏乐仪仗队迎侍,其后由多名饰演死神及鹿兽的演员(第三及第四场曾作舞者)跟随。此时全部角色一同起舞,主角大威德金刚同时把场中央之妖魔面团粉碎,象征降伏外道邪见及以清净智破除我执及无始轮回生死。大众合舞表示成佛后带领众生得乐。四周群众会在这时将各种色彩之哈达纷纷掷入场中,气氛热闹。仪式最后为仪仗队双双排列送法王回殿作为结束。

    寺院每年只会举行两种法王舞中之其中一种。马首明王舞与前述仪式大同小异,只是主角改为马首明王,以雄狮代替鹿兽,并且不作斩魔仪式。

    对不明其意的人来说,法王舞既神秘又狰狞。但在明了其代表之意义后,我们会明白到它实际上是一种表现佛法的宗教舞蹈。
晒大佛
    在电视上,常会见到一些有关西藏的纪录片,其中不乏成千上万的藏民聚于山头上,展开一幅大至覆盖整个小山头的布质佛画的片段,这种仪式被通俗地称作“晒大佛”。

    被展示的佛画一般皆由织锦绣成,甚少有用帆布及颜料的,故此可以经日晒雨淋而不受损坏。有些寺院的大佛画会阔至四十多米,长六十米。

    晒大佛所用的佛画都属于寺院的珍藏品,只会在特定的日子,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