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第6章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6章

小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招来一片惊异、指责甚至谩骂的声音。   

  实际上,我们的家长也进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不敢不逼着孩子死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担心这样做会带来不良后果,只有硬着头皮随大流了。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教育部门、老师、家长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使孩子和家长都走出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   

  孩子心中的〃好时光〃   

  有一次,我参加儿子家长会,学校从另一个学校请来了一位研究学生心理的专家给家长上课。她说有个学生问她:老师,中国以前真的有过〃文化大革命〃?她说有啊。学生说:不可能吧,开玩笑吧,你们成人骗我们吧。她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学生说:我妈妈讲那时候整整一个班不到假期全都放假了,整个学校也放假了,不上课,不写作业,坐着火车想去哪就去哪,还到农村去学农,到工厂去学工,一天啥也不想,不写作业,也不挨老师训。老师,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绝对不可能。心理老师告诉孩子们:当年〃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的情况。学生说:老师,你们那一代人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光。老师,下一次〃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来呀?   

  那个专家告诫大家:你们一定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动向,要是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来不及了。   

  其实,孩子这样说就是对学习反感了,老师与家长就应该寻找孩子反感的原因,而不是强硬地压迫孩子继续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学习。   

  人之所以为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来就爱探索爱学习,而且有比其他动物强得多的学习能力。如果学习的过程不是让人痛苦和烦恼的,就没有孩子不爱学习。现在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实际上,这是由于现实中的学习方法没有与孩子精神愉悦的需求相对应。咱们得想一想:孩子天生最喜欢唱歌,却不爱上音乐课;最喜欢画画,却不爱上美术课;甚至语文呀、数学呀都不能提,一提就反胃……这是为什么?   

  有个学画的孩子,名叫齐思源。那孩子上小学之前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可是上了中学,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脸色灰黄灰黄,样子挺可怜的。   

  有一天我问他:齐思源,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呀?齐思源一脸愁苦地说:老师,我都快累死了,累得不想活了。我问周末是不是也累?他说:更累,作业多得做不过来。我说怎么回事?周末也有那么多作业?告诉老师,都有什么作业?齐思源说:不算英语、数学,光语文,就布置了两篇作文、100个词、5篇古文。100个词每个要抄写5遍解释5遍,5篇古文每篇也抄5遍。我说词抄写1遍可以了,抄写5遍也能说通,为什么还要解释5遍?他说那是为了加强记忆。   

  我听了真是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我琢磨着,这个老师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老师辛苦,但是周末还有休息的时间,但孩子呢,每天天不亮就去上学,中午睡不上午觉做作业,晚上作业做到十一二点甚至半夜一两点钟,就连周末也不得休息。         

←虹←桥书←吧←。  

第16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5)         

  这样的方式哪个孩子能受得了?这样下去他们的学习能好吗?身体能健康吗?齐思源说:老师,我太害怕抄课文了,一想起就恶心,就想吐。老师一不满意了就让我们抄课文,发现桌子里有一点碎纸片就罚抄课文,迟到了也要抄课文,抄不好就不收,还得重抄。我太害怕了,有时作业实在写不完,只好装病在家里写。   

  我听了非常难受。我说齐思源,既然功课这样忙,你就把画画停了,这样还能休息一下。他说老师,千万别停我的画画,我一星期只有这么一次快乐,要是不画画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呢?我问他的考试情况,他说上小学时他是班里尖子生,所以考上了重点初中。这次期中考试,数学120分的卷子,考了60分;英语,也是120分的卷子,考了90分。我问语文考了多少,他只说很低,但不肯说出具体的分数。我想大概太低了,不好意思说。   

  齐思源说他早就痛恨学习了。他说:李老师,我的敌人是学习。你听听,学习已经成了他的敌人了,这样的孩子能学好吗?   

  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讲教育,进教室的时候抱着一只母鸡,听众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先生要干什么。只见他不说一句话,把鸡放在讲桌上,按住鸡头,掰开鸡嘴,抓了一把米强行喂给鸡吃,无论怎么喂它也不吃。之后,他放开鸡,离开一段距离,那只鸡吃了起来。陶行知这才开始了演讲,他说教育跟喂鸡一个原理,如果强迫孩子去学,他是不愿学的;如果放手,不但愿学,还学得很好。   

  齐思源的妈妈,是我的朋友,所以孩子的情况我非常清楚。在齐思源小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上一个一流的中学使了不少劲。据我的了解,有些名声越响的学校或许对孩子的发展越不利,尽可能不要让孩子上那种学校。   

  摧残,还是拯救   

  我们这里有个样板幼儿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把孩子往那儿送。但是,我们发现,凡是那个幼儿园里来我们中心学画的孩子,不用说明我就能认出来。我常常对新来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是在某某幼儿园上学。家长吓了一跳,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凡是目光呆滞、缩手缩脚、胆小如鼠、看上去缺少情感与灵气的孩子,十有八九是从那家幼儿园来的。   

  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幼儿园,据说,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是一对一的教育,家长们都认为一个老师看一个孩子肯定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于是想办法把孩子送到这个园里。但是我们发现从这个园里来的孩子都极其害怕上课,只要看到老师试图带小朋友一起去做什么,就会尽一切可能地逃脱。如果孩子是上学前班之后才转来的,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已经非常地厌学了。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新来的女孩,就是从那家幼儿园来的,也就5岁大一点,她的凳子下面有一滩水。我说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没画水粉画呀,为什么凳子底下有一滩水呢?那孩子不吭声,照样努力地画画。我蹲下,想看个究竟,这一看把我吓了一跳。原来,那是她尿的尿!一摸裤子,水淋淋的,连毛裤都湿透了。一个孩子尿急了都不敢对老师说一声,尿了裤子还要强作没事儿似的,还在努力地画画,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   

  有的幼儿园让孩子统一时间上厕所。几岁大点的孩子,以他们的控制能力,能不能按着钟点上厕所呢?   

  我很难受,赶紧让一个老师到街上买来裤子给孩子换上。到了放学的时候,家长来接,一看孩子换了裤子,问怎么回事,我大致说了一下情况,家长脸就阴了下来。我把他推出门外,对他说:你的孩子已经很难受了,你不但不安慰,反倒雪上加霜,你这是爱孩子吗?   

  我们常看到小学生自杀身亡的报道,小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他们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但是,现在的一些教育,到底是摧残呢?还是拯救?         

。←虹←桥书←吧←  

第17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6)         

  我读过那本介绍李圣珍老师的《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书。我认为那不是一本书,是一幅中国孩子的〃地狱图〃。人说苦海无边,看了那本书,才知道什么是苦海无边了。李圣珍老师呢,就像一个菩萨,在孩子的地狱里、苦海里拼命地救,救苦救难……   

  3?每一个孩子都是〃龙〃   

  每个人都以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特质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人和人之间没有可比性,就每个人的特征来说,都是他那个特征区域里的优胜者。从以往的〃望子成龙〃这个词来看,首先望子成龙的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龙,才会希望他们成龙,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本来就是一条龙,还有什么望子成龙之说呢?   

  近几年,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们都表示自己不再望子成龙,只想让孩子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实际上,这个光明的未来只是望子成龙的另一种说法,望子成龙的挽歌在继续唱着,在这个歌声之下,故事中的马月也在继续出现着。令我们欣喜的是,这种事情比起前些年要少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再讲一讲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警示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名叫马月的孩子。马月小时候极其聪明,她的智商达到130分以上,远远超过同年龄的孩子。孩子本来很优秀,但她的爸爸妈妈希望她更加优秀,祸根就是在这种想法里埋下了。咿呀学语时,他们就对她开始了学前教育,教她认字教她算术。为了使女儿不仅仅是优秀,他们还要她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那么大点的孩子就进行思想教育,连唱的歌都是革命歌曲。儿歌不会唱,却会唱《国际歌》。结果呢,女儿与同龄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格格不入。她不熟悉他们的语言,不熟悉他们的思想,不懂他们的游戏规则。她被同龄人看做异类,看做什么都不懂的傻子。   

  5岁时,马月被送去学钢琴。那孩子乐感极好,但因手型不能符合要求,常被老师呵斥打骂。这样一来,马月便对老师产生了恐惧,见了老师就紧张,越紧张她就越弹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她很快就被淘汰出局。   

  对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而言,这应该是她人生的第一个挫折。但据马月自己讲,她的噩梦是从上了小学之后开始的,在她眼里,学校是一个可怕可憎的地方,是一个给她制造了痛苦的地方。因为近视,她看不见黑板上的字,结果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从而成了差生,受到同学百般歧视与欺负,放学路上书包被抢,头发被揪,孩子们一边朝她身上扔土块一边喊:傻子,快打傻子!   

  在一切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里,从一开始就丧失了〃人才〃中的〃人〃字,然后再丧失那个〃才〃字。   

  在大家的印象中,马月成了一个傻子,而同学的这种印象正是由老师传达给他们的。如果我们要教孩子成为人,即便真是傻子也该充满同情。   

  后来,那个班的学生被叫到校长室考朗读。为了不让他人再喊自己傻子,马月预先将课文读熟,可是当轮到她时,翻开书正要朗读,站在一旁的辅导员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这话杀伤力太大,孩子完全愣住了。校长却喊:愣着干嘛,还不快读?这一下,马月真傻了,课文成了不认识的〃蚂蚁文〃。   

  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做游戏,因为多了一个人,老师竟让马月出去,当她低着头走出队伍的时候,背后传来一阵讥笑声:傻呆呆的,还想做游戏?马月跑到操场外面,用树枝在地上拼命地写着: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读到这里,我觉得心都要碎了。   

  学校举行歌咏比赛。马月想,这次是全班合唱,不会没有我吧?可是排练的那天,老师却让她提前回家。她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她参加排练,因为她在这门课上曾得过满分,这时候,站在一旁的班干部竟说:你傻不啦叽的,上台会给我们班丢分的。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18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7)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从小就被培养起这种为虎作伥的品质。当讨论应试教育是拯救还是摧残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被摧残的不仅仅是弱势群体的孩子,也包括那些所谓优秀的强势群体的孩子。在马月被毁的同时,那个班干部也被毁了,那个孩子在他往后的人生中很难再有同情、关爱、怜悯这些人类最好的品质了。要是没有这些品质,那他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   

  马月的故事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还不是她如何如何被摧残,而是她面对一次次摧残仍然顽强地抗争。那么小一个孩子,为了得到应有的善待,真是百折不挠啊。但是,她的所有努力全部被包括校长、同学在内的强势群体碾了个粉碎,直到她彻底放弃了这样的努力为止。放弃之后,马月便开始逆反的行为报复,比如将毛毛虫放进那些欺负她的同学的笔盒;故意天天迟到,不做作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