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妙趣横生博弈论 >

第2章

妙趣横生博弈论-第2章

小说: 妙趣横生博弈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所以,那些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还只能算是一个通晓博弈理论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经验并领悟策略的艺术。我常常想,再过20年,让我再来写博弈论的通俗读物,我一定可以不单介绍博弈的理论,而且也一定可以与读者分享诸多博弈的艺术。
  其实不用等二十年了。因为已经有两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家和策略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其漫长的人生中所领悟的博弈的艺术。
  年龄的增长让人思想更趋成熟,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人生成功的艺术,我想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当著名的《策略思维》一书出版时,奈尔伯夫与现在的我同龄,他的老师迪克西特刚刚47岁;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有些锋芒毕露的)强调人际竞争的更关注于博弈理论的通俗著作。光阴荏苒,当他们再度联手完成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时,迪克西特已经六十有四,奈尔伯夫也五十出头;而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充满了宽容、温情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更多地强调了人际合作(虽然也有竞争),在关注博弈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博弈的艺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5)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我读这本书,总是心有戚戚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中文版序中写道:“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我想起自己在《无知的博弈》一书最后有类似的意见:“以更理性的方式融入到一个互动的社会之中,而不是试图单方面地把个人意志强加或凌驾于社会之上。我想,这也许就是博弈论能够告诉我们的最为重要的思想。”
  不同的读者当然会关注一本书的不同方面。你的兴趣也许与我不同,但我敢说,无论读者是追求阅读的趣味,还是思维的愉悦,抑或希望洞察世事和追求个人成功,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都值得阅读和收藏。其中很多有趣的问题我相信会令绝大多数读者耳目一新,比如,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人们减肥?为什么变更法律的提案常常要求2/3以上票数通过,而不是1/2,也不是3/4?为什么有些看起来残酷竞争的策略(比如承诺全市最低价)实际上防止了商家之间的竞争?……
  也许会有读者朋友认为我是在刻意鼓动你购买和阅读本书。No!出版社给我的翻译报酬是固定的,跟销售量无关,所以你买不买或读不读本书跟我没有利害关系,我也没有必要诱惑你购买本书。我只是觉得,我从本书获益甚多,作为对原书作者的一种互惠回报,我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宣传一下而已。毕竟,错过一本好书,是你们自己的损失,我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既然如此,在当前是否买书的局势中,你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
  最后,我们必须提及,本书约有1/3的内容与其前身(《策略思维》)内容相同,对这1/3的相同内容,承蒙王尔山女士同意,我们沿用了她的译文。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本中文版的面世时间,另一方面也因为那是由王则柯老师校对过的值得信赖的译本。本书也有幸获王则柯老师作序。在此,我们和原书作者对王尔山女士和王则柯老师深表感谢!

前言(6)
董志强
  2009年5月9日
  我们不曾宣称要写一本新书。原计划只是对我们1991年的《策略思维》一书进行修订,但结果却远不止于此。
  创作修订版的一个榜样是博尔赫斯笔下的皮埃尔·蒙纳。蒙纳决定重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经过艰苦努力,修订工作最终以字字句句皆与原本相同而告终。而今,自《堂吉诃德》以来的文学和历史,包括《堂吉诃德》本身,已历经300年沧桑。尽管蒙纳只字未改,但其行为现在看来已另有深意。
  哎,可惜我们的著作不是《堂吉诃德》,所以修订版确实需要改变一些内容。事实上,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既有理论的新应用、新发展,也有新视角。面对如此多的新内容,我们决定还是另起一个新书名比较好。尽管内容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意图却一如往昔。我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思考。
  如蒙纳一样,我们有一个新的视角。在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而彼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彻底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策略情形下的合作对局,以及一个良好的策略如何需要混合竞争与合作。
  对这一路线的追随,使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写了一本关于上述理念的著作;见Adam Brandburger and Barry Nalbuff; Coopetition (New York: Currency/Doubleday; 1997)我们曾在原版前言的开篇写道:“策略思维是战胜对手的艺术,请牢记你的对手也正做同样的算计来对付你。”现在我们要在这句话后面继续补充:策略思维也是发现合作途径的艺术,即使他人受利己心而不是仁慈心的驱动。这是一种解释的艺术,对于你自己而言,也要说到做到。策略思维是设身于对方的立场以便推测和影响他人行动的艺术。
  我们相信本书涵盖了上述虽然古老但更加明智的视角。不过传承性还是有的。尽管我们啰嗦了太多的故事,但我们始终保持着引导读者的目的,以便读者发展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付可能面临的策略局势。本书并非《确保策略成功的七大步骤》之类的在机场候机时的读物。读者将面临的局势各不相同,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正在对局的策略博弈,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获得成功。
  公司和企业家必须开发出良好的竞争策略以谋取生存,并寻求合作机会以做成大蛋糕。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策略和立法策略以实现他们的愿景。足球教练必须为场上的选手制定策略。父母想要诱导孩子的优良行为,就必须成为业余的策略家(孩子们可是专业的)。
  如此多的分散背景中,良好的策略思维仍保留了一种艺术。但其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我们写作的前提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有人质疑,我们何以能将逻辑和科学应用于人们非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世界。这种质疑排除了研究愚蠢行为也有惯用方法。事实上,我们已从行为博弈论的新近发展获得了某些最为激动人心的新洞见;行为博弈论融合了人类的心理和偏见,并因而给博弈论注入了社会元素。结果是,博弈论可以更好地将人以其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予以处理。我们把这些洞见整合到我们的讨论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前言(7)
博弈论是相对年轻的科学——迄今才70余岁。它业已给实战策略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益洞见。不过,与所有的科学一样,它已经被数学和行话封装起来。这是精要的研究工具,但它们却阻碍了非专业人士理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一个动机,就是认为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博弈论的洞见在很多应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被证实了其有用性。而我们则将这些重要洞见转换成文字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理论化的命题。
  这是2007年10月的搜索结果。译者翻译本书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已超过2700万条了。可见有关博弈论的信息增长有多快。——译者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主张已成主流。博弈论课程在普林斯顿和耶鲁以及其他开课学校中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博弈论充实了MBA项目的战略课程。用Google搜索博弈论得到的结果超过600万条。读者在报纸新闻、专栏文章以及公共政策争论中都可以发现博弈论的影子。
  当然,上述发展多半归功于其他人:归功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它在1994年将经济学奖授予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on),又在2005年将奖项授予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托马斯·谢林;归功于西尔维亚·纳萨(Sylvia Nasar),她撰写了《美丽心灵》,该书是关于纳什的畅销传记;归功于那些创作了获多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同名电影;归功于所有撰写通俗读本使该学科大众化的人。我们也沾了一点点功劳,因为《策略思维》一书出版发行了25万册,并译成了多种语言,其中日文译本和希伯来文译本甚为畅销。
  还有3届诺贝尔奖授予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均与博弈论有密切联系。分别是:1996年授予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ery)和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2001年授予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z),以及2007年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我们特别受益于谢林。他关于核战略的著作,特别是《冲突的战略》和《军备与影响》,非常著名。事实上,谢林在将博弈论应用于核冲突的过程中,创立了大量的博弈理论。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也同样重要并且影响深远,该书推动了博弈论知识与商业战略的结合。在“深入阅读”部分,我们列出了谢林、波特及其他许多人著作的简明导读。
  在本书中,我们没有把思想囿于特定的背景。相反,对每一条基本原理,我们都列举了广泛领域的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