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基金致富之道 >

第2章

基金致富之道-第2章

小说: 基金致富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金组合管理三大领域给基金投资者以及理财经理提供一些方法性、策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中法合资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市场营销工作,我有机会有条件参与了多次基金客户以及银行理财经理的交流会和报告会。面对基金理财报告会后听众的热烈反应和意犹未尽的期盼,我萌生了一种责任感甚至可以说是使命感,要将共同基金这种舶来品所蕴涵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用深入浅出的形式与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国人分享。于是,我应邀在中国证券网()、全景网()和和讯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在中央电视台“理财教室”做基金投资讲座;借助北京和堂传媒公司出版专著《三江讲基金》;借助广州四海一族公司出版光盘《2007~2008基金投资攻略》。在此基础之上,由于得到了国内财经类出版巨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鼓励,我决定将平时演讲的内容以及与听众互动的内容进一步整理为一本系统性、实用性、时效性更强的书,献给那些期待投资致富的人和那些帮助他人投资致富的同仁。
  各家银行、各家券商、各家媒体、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搭建的各种理财平台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同事曾凡清博士、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王颖女士、王磊女士直接承担了大量杰出的资料整理和内容编审工作,太太和女儿一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各界朋友都对本书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和不遗余力的推荐,这些都让我深受鼓舞、深表感激。就像年幼的中国基金业难免存在问题一样,本书也难免存在瑕疵,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将能为共同基金进入千家万户、造福国民尽到绵薄之力。
  作为理性基金投资的倡导者,我想慎重提醒读者:本书观点乃一家之言,文中谈及个股和大盘的分析不宜直接作为投资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股海无边,基金是岸。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积累多少钱,
  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
  而在于你如何投资理财,
  人找钱不如钱找钱,
  要学会让钱为你打工,
  而不是你无休止地为钱打工。
  —沃伦·巴菲特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为富则不仁,故君子不言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绝大多数“君子”(白领一族、创业一族或中产阶级)来说,尽管赚钱自食其力或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但如果还想实现自我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还有很多继续赚钱的理由。如果还有意愿回报社会的话,继续赚钱以知行合一则更加任重道远。归纳来说,现代“君子”要“人人为财”地实现小我财富,更好地承担个人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责任,但也不能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而要着眼于“财为人人”,实现大我财富,更多地承担对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定会不懈地追求个人成功,在马斯洛定义的每个需求层次上都有所收获。财富尽管不是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但的确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通用标准。譬如金领阶层的薪酬高于白领一族,有车有房的校友比其他同学更有面子,刘翔的赞助费超过省队田径冠军,姚明的身价高于国内篮球明星,这都是公认的个人成功的金钱标杆。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定会在致力于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做出贡献。财富尽管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更进一步,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仅着眼于“小我”,而是着眼于“大我”,而其着眼于“大我”的重要本钱就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譬如,奢谈教育福利,不如援建希望学校;抨击医疗制度不公平,不如捐建慈善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要论赚钱能力世界一流,并且完美地履行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个人成功、保障家庭幸福、促进社会进步的典范莫过于沃伦·巴菲特。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85%的财产(超过370亿美元)捐赠给慈善机构的消息一度被全国各大财经媒体广为转载,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看到国内媒体更多地跟进报道。考虑到国内投资界谈及投资理念必言巴菲特的人数,国内媒体对巴菲特巨大财富最终去处的关注却迅速冷却,实在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表1…1 2007年中国慈善家排行榜
  2007年胡润中国慈善榜前十名
  排 名 姓 名 金额(单位:元; 公 司 出生地 年 龄
  2003年至今)
  1 余彭年 2 000 000 000 彭年实业 湖南 85
  2 朱孟依 1 088 700 000 合生创展 广东 48
  3 牛根生 650 000 000 蒙牛集团 内蒙古 53
  4 黄如论 645 200 000 金源集团 福建 56
  5 杨澜、吴征夫妇 556 000 000 阳光媒体投资 北京 39、42
  6 陈德勋 360 000 000 现代后勤产业集团 湖南 52
  7 李书福 278 000 000 吉利控股集团 浙江 44
  8 段永平 252 960 000 步步高 江西 46
  9 黄怒波 187 541 152 中坤集团 甘肃 51
  10 杨休 129 152 000 天地集团 江苏 46
  巴菲特早就声明,他的财富将来大部分都会“回馈社会”。不过,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控股权的时候,他就拥有了1500万美元的财富。此后巴菲特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早已超出了他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巴菲特早就有能力向慈善事业捐赠大笔财富了—至少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大笔财富了,但巴菲特最终却选择现在才捐赠大部分财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更高的速度积累财富,那么他就应该在20年后再考虑捐赠。而对于以比较低的速度积累财富的人,则在平时就考虑捐赠更为合适。
  考虑到其一贯秉承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信条,巴菲特有这样的逻辑是在情理之中的,其说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具有他人望尘莫及的“配置资本”能力的巴菲特,在此前50年的时间里所面对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他必须继续把握自己财富的运作。理由很简单,相对于慈善机构的投资能力而言,财富在巴菲特的管理下能得到更快的增值。
  毫无疑问,对于以节俭闻名的巴菲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他的财富早就足以支付生活上的消费了,但将所积累的大部分财富回报社会的愿景,几乎已经构成了巴菲特致力于财富继续增值永不停歇的动力之一。这是因为,就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而言,财富永远都不会有“enough”的时候。
  当然,对于现年75岁高龄的巴菲特而言,休息已经成为一个更优的选择。更早一点的消息显示,巴菲特和伯克夏的董事们一起已经准备好了接班人的人选,巴菲特相信他的接班人可以保持伯克夏在财富增值上的卓越表现。没有人怀疑,巴菲特确实应该好好休息了—从最终捐赠的比例来看,这位勤勉的老人为积累财富所付出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之中,有85%是为社会所做出的无偿贡献。
  有意思的是,在巴菲特决定自己财富最终命运的时候,身处A股市场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仍是这位老人的投资技巧,仿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全部。当然,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赚钱也许只是为了达到小康甚至还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许年轻的中国富豪们距离生命的终点还有遥远的距离,还不必去考虑这样的终极问题。但人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一开始就已经由他所能看到的高度决定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财商胜过智商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见惯了硕士、博士打工、而中专生、高中生当老板的现象。论智商(IQ),硕士博士肯定在高中生之上;而情商(EQ)和财商(FQ)则难以比较。我想,能当老板的高中生,其情商和财商肯定比打工的硕士和博士要高。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人智商不足,可以用情商、财商来弥补;情商不足,可以用财商弥补;但是财商不足,智商和情商再高也难以弥补。
  比尔·盖茨曾坦承,求教于巴菲特,使他获益良多。到2005年年底,盖茨已购买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夏公司的3 720股A股,按其超过8万美元的股价计算,这些股票总值超过3亿美元。而自从盖茨功成身退专事慈善事业,巴菲特以300多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倾力支持之后,我们可以期待两位巨人缔造一个更为宏大的财富佳话。
  在中国,也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史玉柱,在保健品、服装、化妆品等十多个领域都曾显露锋芒,但是史玉柱在建造“巨人大厦”的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巨额负债甚至一度让他自嘲是中国“首穷”。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史玉柱很快东山再起,专注于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中老年保健品,再次创造了横扫市场的奇迹。2006年以来,他又重操IT旧业,自创“征途”游戏软件,叫板丁磊和陈天桥,其声势犹追当年。不过,更有意思的是,据说近年来史玉柱受投资界朋友的启发,投资了两家上市银行,收益颇丰,而不是急于重建“巨人大厦”。
  大多数人都会承认,盖茨和史玉柱的智商都很高,而且情商对于他们经营企业来说也已够用,但事实说明两人的财商则相差甚远。一个靠与巴菲特交友,财商大有长进,并最终运用于投资且大有斩获;一个则交足学费才恍然醒悟,运用财商对自己的投资重新规划。这样的事实,对我们而言不能不说颇富启迪意义。
  在我看来,从本质上来说,智商就是人们认知事物从而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情商就是人们认知人性从而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财商则是人们认知金钱从而把握金钱(如何花钱、如何赚钱、如何钱生钱等)的能力。一个人可以用十几年甚至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改进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难道就不值得花些时间、投些财力去改进自己的财商吗?财商绝对不是可以无师自通或者无“思”自通的东西,更何况,财商教育在全球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甚至是完全空白的环节。
  2006年,史玉柱的朋友段永平(步步高集团创始人)立志做职业投资人,花费62万美元(约合500万元人民币)到美国约请巴菲特共进午餐,讨教投资致富问题,此事既引来好评无数,也招致争议甚至恶评如潮,但这毕竟说明国内的富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并终于开始花钱补财商的课了。在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段永平应该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不仅学会了劳动致富,还学会了投资致富;不仅提高了智商,还提高了财商。
   。。

勤劳致富更要投资致富
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中老年人对基金投资抱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基金投资的了解也更深。相比而言,同样需要理财的许多年轻白领人士却“置身事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白领疏远基金的原因有如下三条:工作繁忙、不懂投资、无财可理。有的人甚至认为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挣钱是“正道”,依靠股票基金发财是“旁门左道”。果真应该如此理解投资致富吗?
  全世界有三种主流的创造财富的模式,第一个是打工(职业打工者占成年人的90%以上),第二个是创业(职业创业者不足10%),第三个是投资(职业投资者不到1%),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财富。根据我的粗浅观察,如果靠打工致富,财富目标大概可达到年薪百万级;如果靠创业致富,财富目标可达到年收入千万级;如果靠投资致富,财富目标可能会更高。无论打工还是创业,都是期望劳动致富,都是辛苦地“人找钱”,而投资致富则是期望利用存量财富实现“钱找钱”。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号称“打工皇帝”,年薪超过千万美元,根据他在2003年夏天与前妻简·比斯利离婚时披露的财务情况报告,韦尔奇的身价为亿美元。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的年薪不过几万美元,积累的财富也只能达到百万美元。根据《财富》杂志和英国调查公司Boardex对《财富》500强企业的调查,在2004年度《财富》500强企业中,法国CEO平均收入为310万美元,英国为230万美元,瑞士为260万美元、德国为100万美元,而美国是860万美元。根据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收入为万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