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金融业反思与复兴 >

第3章

金融业反思与复兴-第3章

小说: 金融业反思与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方六国联合降息不仅降低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主要经济体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西方十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注入流动性
  对症下药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是本次危机救助的重要手段,而货币互换协议是政府增信的重要工具,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随着危机的蔓延,各国央行加强了政策协调,签署货币掉期协议,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丹麦和挪威央行进行合作,多次签署了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2008年9月29日,10家发达国家央行再增加3300亿美元的临时互惠货币互换规模,至6200亿美元。10月13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联合采取措施,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并且,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国家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可以无限增大,以适应美元资金的需求。
  此外,各国央行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还开发出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创设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包括短期标售工具、短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借款机制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逐步延长和增加上述工具的期限和额度,放宽抵押品的条件。
  七国集团利用一切手段维持金融稳定
  2008年10月10日,针对濒临枯竭的信贷市场,由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组成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会后公布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目的在于稳定全球金融形势,恢复市场信心,支持经济增长。
  联合行动计划突出强调要利用一切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体内容包括:(1)采取决定性行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支持那些对金融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机构,防止它们倒闭;(2)采取所有必要措施,解冻信贷和货币市场,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获得流动性和资金的广泛途径;(3)确保银行和其他主要金融媒介必要时能够通过公共或非公共途径筹集资本,获得重建市场的信心,并继续面向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4)确保各成员国的储蓄保险和担保计划行之有效并协调一致,使储户对存款安全保有信心;(5)适时重新启动抵押贷款和其他证券资产的二级市场,执行高质量会计标准,反映资产准确价值。

西方国家的联合行动(2)
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特别强调,上述行动计划的执行不得损害纳税人利益,不得给其他国家造成潜在破坏性影响。该次会议暂时为市场吃下定心丸,信贷枯竭状况有所缓解。
  危机救助——欧洲联合行动
  由于欧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很多市场参与者均是同一机构,美国金融市场紊乱状况必然会影响到欧洲金融市场。从资金运作情况看,尽管欧洲银行主要的资产来源和运用均是欧元,但由于它们同时发行以美元计值的债券,所得资金多投资于美元资产,因此受美国市场影响较大,美元资产缩水后,需要额外的美元资金来源偿付美元债务,在额外美元资金来源出现困难时,其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从而陷入危机。
  事实上,在2008年9月中下旬华尔街出现金融海啸后,欧洲金融机构也出现类似“地震”。9月29日,英国财政部确认将深陷本国房地产市场泥潭的布拉德福德…宾利(Bradford & Bingley)公司国有化。同日,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三国政府宣布向受美国次贷证券业务影响而濒临绝境的富通(Fortis)银行注资112亿欧元,分别取得该银行在本国所设分支机构49%的股份。同日,德国政府及当地银团宣布向本国主要的商业房地产银行——Hypo房地产银行——提供350亿欧元的信用担保。
  针对欧洲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2008年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在卢森堡召开会议,就各国统一应对银行危机达成7条原则意向:(1)救援必须及时,但原则上应只是临时措施;(2)纳税人利益必须得到保护;(3)现有股东应承担政府干预的后果;(4)必要时,政府有权自由撤换银行高管;(5)政府有权限制银行高管薪酬;(6)欧盟的相关法规必须得到尊重以确保为自由竞争保留空间;(7)救援行动不得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此外,欧盟各国财长还同意,今后一年内,把欧盟境内私人银行存款的担保上限由2万欧元提高至5万欧元(万美元)。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峰会,会议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的救助计划,宣布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三点主要措施:(1)欧元区国家政府将在2009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发债务提供担保;(2)同意各国政府以购持优先股的方式向本国银行直接注资;(3)承诺对陷入困境且有系统性影响的核心银行进行资本重组。次日,欧元区15国宣布了总规模近13万亿欧元的本国救助金融机构的具体方案。其中,德国为5000亿欧元,法国为3600亿欧元,荷兰为2000亿欧元,西班牙为1500亿欧元,奥地利为850亿欧元。
  2008年11月7日,欧盟国家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非正式会议,并一致承诺将参与欧元区15国的银行救助方案,但未就经济刺激方案达成一致。
  由于欧洲央行缺乏统一监管金融市场的功能,欧元区的联合行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一直以来,关于欧洲央行的职能与治理的争论不断,主要涉及欧洲央行除维持物价稳定外是否还应有责任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欧元区政治家是否应参与欧洲央行政策制定。对此,法国立场非常明确,坚决要求欧洲央行加强与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协调。随着欧洲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逐渐得到舆论支持。在各成员国丧失货币主权的情况下,欧元区和欧盟的政策协调及联合行动显得至关重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1)
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的背景分析
  在2008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年会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升级并转化为金融海啸,美国首先非正式提出召开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欧盟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南非、韩国和土耳其。特别峰会,商讨应对金融危机之策。随后八国集团(七国集团+俄罗斯)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将在“近期适当时候”召开各主要国家参加的国际峰会。
  2008年10月15日,欧盟峰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法、英、德三国倡议在当年年底前召开一次全球峰会,共商国际金融改革问题,以推动建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建议会议地点选在金融危机爆发地纽约。10月1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美,与布什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计划召开一系列世界领导人峰会,以应对世界经济危局。此后几日,布什总统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并最终议定召开首次峰会的名义、时间和地点。10月22日,白宫发言人最终宣布,美国计划于11月15日在华盛顿特区召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就全球金融危机展开讨论。
  美欧虽同是本次金融峰会的倡导者,但各自的出发点并不一致。在次贷危机肆虐下,美欧经济金融形势都在恶化,但欧盟的表现更加脆弱,这导致在金融海啸爆发后欧元和英镑兑美元快速贬值。尽管如此,欧洲大国仍然迫不及待希望给美国贴上“危机始作俑者”的标签,以赢取国际金融领导权。在2008年11月7日召开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欧盟将在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金融峰会上就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其他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提出建议。萨科齐表示,欧盟27国领导人一致同意重建国际金融体系,这是欧盟“坚定”和“雄心勃勃”的目标。他说:“为更好地应对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全球需要更加透明的金融体系、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既要采取短期措施,也需要考虑中长期的策略。”
  但即便同是欧洲大国,法、英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上也不尽相同。法国提出的国际金融改革路径是建立适应21世纪的国际金融框架,具体主张包括:(1)打击国际金融避税港;(2)严格监管金融机构;(3)加强监管对冲基金,与主权财富基金一视同仁;(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应从发放援助贷款向金融监管回归;(5)严格管理信用评级机构;(6)限制金融机构高管薪酬;(7)讨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比而言,英国态度相对温和,主要针对国际金融监管,呼吁建立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英国首相布朗提出的改革方案意在建立全球统一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其具体主张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金融监管。要求在年底前各方承诺调整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银行报表中增加风险披露、实施巴塞尔新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南、对全球最大的30家金融企业实行跨国监管等等。
  二是改革全球治理。包括建立全球金融与经济预警系统;制定统一的全球监管标准,解决金融全球化与监管国别化的矛盾;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密切合作,实现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合作和协同行动机制。

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2)
美国处境相对被动,但因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地位无人替代,美国还是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召集二十国金融峰会,以调动全球力量应对金融危机,转嫁危机所带来的调整成本。美国虽对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表示同意,但强调任何改革都应该是改善而并非阻碍自由市场和贸易投资自由流动。鉴于此,美国倾向于在首次峰会上讨论国别金融监管的“原则”,而非其他具体问题。
  日本虽然作为2008年七国集团(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但未能跟上美欧节拍提出金融峰会的倡议,作为美国的同盟,日本必然会尾随美国,共同维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新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次被推向前台,与主宰世界经济格局的发达国家领袖共同商议全球金融危机救助。对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而言,他们显然并没有准备好对国际经济事务“参政议政”,他们的与会,更多是一些象征意义,重在参与,为市场提振信心。
  正因为参与金融峰会的各方在初衷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注定首次二十国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难以达成建设性成果。
  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实录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在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召开。峰会分为两个阶段,主要议题包括: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举措,探讨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参加峰会的各国领袖先后发言表述各自立场,会后以宣言形式表达共识和成果,承诺加强合作,对国际金融体系实施改革。
  正如前文分析,参会各方初衷不一致,峰会成为各方立场的大比拼。尽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但美国不可能拱手相让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欧盟不甘美国长期独占霸权,希望分一杯羹;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则表示,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的不断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不能单凭七国集团。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在一次峰会上解决。
  金融峰会就如何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和经济面临的问题达成《行动计划》,涉及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加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完整性、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5个领域。《行动计划》分别为上述5个领域的改革设定了短期和中期目标。
  在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问责制方面,二十国集团的短期目标包括强化全球主要会计机构对有价证券的估价,增加监管机构和会计机构对复杂金融产品信息的披露,强化对国际会计标准的管理,确保会计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对监管机构的问责等。中期行动计划目标包括强化全球主要会计机构的合作,建立高标准的全球会计准则,确保金融机构对风险披露的全面、准确和及时。
  在加强监管方面,峰会确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