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对话 >

第16章

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对话-第16章

小说: 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两会”上去,让他们的眉头早日地舒展开来。
  陈伟鸿: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王小丫:谢谢。谢谢您,谢谢。
  陈伟鸿:今天这样一次短暂的聚会,其实带给了我们很多真诚的感动,我想这份感动源自于孩子们对于未来的一种向往,源自于父母亲一种无悔的付出,当然也源自于我们教育管理者改革的这份信心、决心和勇气。
  王小丫:我特别想说,谢谢老师们,谢谢校长们,我更想说家长们、孩子们你们辛苦了!关注民生,感受阳光。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陈伟鸿:好,明天再见。好,谢谢朱市长,谢谢金局长。
  (本期编导:蒋文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的大学(1)
【背景介绍】
  从高涨的学费到低下的教育质量,从入学问题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学术腐败到教育资源的失衡……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似乎与中国足球一样,成为了一个人人得而骂之的对象。确实,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平心而论,针对现状骂一下固然爽快过瘾,但我们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恐怕更多的还是冷静的反思和建设性的建议。
  所以在中国,大学校长不好当。而在大学校长中,北大校长恐怕是最不好当的校长之一,正因为北京大学在教育界特殊的地位,北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媒体注目的焦点,而北大校长的一言一行更是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
  【嘉宾介绍】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北京吉利大学校长  罗晓明
  北京大学教授  孙东东
  作家  郑渊洁
  网总裁  高燃
  北京时代美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   茅侃侃
  主嘉宾: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他,一位长者,一位人们心目中的学者,满头白发,风格儒雅。
  →他,一位典型的院士,话语严谨,立论稳妥,更是一位谦谦君子。→他,思想敏锐,深度思辩,他曾说过的五句话单独来看,无一不是惊人之语,无一不是被媒体炒作的热点,但每句话又都是有理由、有背景,有他个人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一位院士,在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胸怀,同时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北大精神”。
  【精彩观点】
  ●香港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北大每年要接受很多香港的同学,为什么我们的同学就不能到香港去读书?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一个大学,它的学生的生源必须多元化。
  ●我相信前5%,至少5%的学生,他们从天性上面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把这些学生培养得最优秀。这是最关键的。
  ●北大的学生,就要有应对这种挑战,应对这种挫折的能力。北大的学生,关键是出来了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是培养精英的,但问题就是说我们的大学,不同的学校要把自己的位置定好。我究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问题没想好、定位没定好,你就会失去你这个大学存在的价值。
  ●我想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研究生还要考试的。也许我孤陋寡闻,至少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搞的研究生录取,什么全国统考录取研究生。
  ●你如果全国统一地按分数的话,那也许北大的学生全是沿海城市,那西部的很多后进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许根本就没机会。
  ●我到北大就向社会承诺,绝对不会由于家庭的困难,任何一个考取北大的学生,不能到北大来或者中途辍学。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
  【思想交锋】
  ◆当北大校长什么滋味?
  陈伟鸿: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对话》。在这个九月,又将会有近500万的新生走进大学的校园,开始他们崭新的大学生活。他们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着什么样的憧憬和期待?在他们的心目当中,有着什么样的理想大学?未来的大学能够带给他们一些什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请到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许智宏先生,和我们大家一块来分享他的大学之道。
  陈伟鸿:今天我们既然请到了校长,一定也要请来学生。今天在我们的现场有很多是来自各个省份高考第一名的非常优秀的学生。欢迎你们。其实待会儿你们马上就会见到自己未来的校长了——许校长。如果说你们面对面地和许校长交流的话,你最想有什么样的问题向许校长提出来。
  状元一:我是来自辽宁的高考状元,在今年的报考里,我报了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因为我知道元培班历年都是状元云集的班级,元培实验班就是为了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才,可是历年的经验都证明,元培实验班的那些状元精英们在高年级的学习当中,他们的专业课成绩却远远不如其他专业课的学生。正好应了人们的那句话就是“专业的才是人才,全才只能是庸才”,所以我想问北大的校长,设立元培班的目的和这个结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我的大学(2)
☆延伸阅读: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并开办实验班。该计划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后备生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状元二:我来自山东,我想问许校长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历年的北大校长都是学理科的,许校长也是生命科学院的,但是他曾经说过,以后的校长有可能是文科生,而且好几届的北大校长都是江苏人。而且北大校长从来没有省或者市理科状元,我三条我一条也不符合,我想知道我将来能不能成校长。
  陈伟鸿:既然大家有这么多好奇的问题,我想解答这些问题的最合适人选,自然就是我们今天《对话》嘉宾的人选,那就是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来,我们掌声请出许校长。
  许校长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对话》节目当中,首先要特别恭贺您又招到了一大批才思敏捷、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刚才您在现场听到了他们各种各样好奇的提问,对不对?你觉得这些问题有意思吗?
  许智宏:有意思。
  陈伟鸿: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意思?
  许智宏:刚才讲的几个都有意思,都挺有挑战性的。
  陈伟鸿:都挺有挑战性的。那既然如此您愿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呢?许校长。
  许智宏:愿意。不过回答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
  陈伟鸿:咱们来挑一个最有挑战性的,这个挑战性来自于山东的高考第一名,他竟然敢瞄准了校长的位置。
  许智宏:这是我第二次碰到同学要当校长了。
  陈伟鸿:真的吗?
  许智宏:实际上我记得几年前就有位女同学,我不记得哪个省的一个状元。她说,许校长,我坐在你的对面很高兴,我在想有朝一日我当校长的时候怎么怎么的。
  陈伟鸿:都有些憧憬。
  许智宏:对,现在年轻人这么想这并不是坏事。当然,实际上当校长很难说,不是你刻意争取的。我都没有想到,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自己会回到北大来当校长。所以这个事情,能不能当上一个学校的校长,这是各种因素决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陈伟鸿:当北大校长是一件什么样的差事,当起来难不难?
  许智宏:也难,也不难。
  陈伟鸿:有没有让您睡不着觉的事呢?
  许智宏:会有的。
  陈伟鸿:会有的,比如说什么样的事?
  许智宏: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有个情绪波动什么的。不吃饭了,食堂里伙食不好等等。当然这几年好多了。
  陈伟鸿:这样一年365天当中,有几天能睡好觉呢?
  许智宏:没算过,如果每天睡不好大概我也活不到今天。
  陈伟鸿:虽然有很多的日子让许校长没有办法很好地安稳地睡觉,但是毕竟还是找到了一些乐趣,让今天的许校长看起来依然红光满面。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未来还想当校长吗?
  状元二:想。
  陈伟鸿:还想啊!好,下回欢迎你到我们节目当中把睡不着觉的感觉告诉我们好不好?谢谢你,请坐。其实我觉得当校长确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我们就不让许校长继续在我们的现场辛苦了。咱们坐下慢慢聊,有请许校长。刚才我问许校长说,当北大的校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许校长说也难也不难。我理解这个难呢,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常说北大无小事,所以您的每一句话甚至是非常普通的一句话,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讨论,甚至是争论。比如说以前大家就提到过,许校长说当了北大校长之后,似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再比如说刚才我们这位来自山东的考生提到说,您讲未来北大的校长应该是学文科的等等。在今天节目现场,我们也总结和收集了许校长说过的一些话,我们希望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和您一块来解读解读这些话的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好不好?
  

我的大学(3)
许智宏:好。
  ◆“乐意看到学生去香港读大学”
  陈伟鸿:好,来,我们大家一块来看看我们今天的第一句话许校长说的话。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上面写着“乐意看到学生去香港读大学”。这句话应该是这些日子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我记得是在7月24号的时候,有记者就香港现在到内地来招收了大量的学生跟您做了一个采访,他们提出了这个很关心的问题。您给他们的一句回答就是“我乐意看到更多的学生到香港去读书”。能不能告诉我们,在这句简单的话的背后,您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延伸阅读:香港大学2006年内地招生☆
  香港大学招走6名,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尤其2006年“北京文理高考状元同时面试香港科技大学”的消息更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会对内地高校形成强烈的冲击。
  许智宏:我想表达的是,因为香港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北大每年要接受很多香港的同学,为什么我们的同学就不能到香港去读书?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一个大学,它的学生的生源必须多元化。我甚至去年在台湾省访问的时候,我都跟台湾省的同学们讲,我也乐意见到未来我们大陆很多学生,能够到台湾省去读书。
  陈伟鸿:但事实上我们对于这句话的困惑在于以往我们提到北大清华,我们都知道几乎全国的状元,所有的尖子生全部都被你们笼络到校园当中去了,可是今年呢,有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来招生,一下子就招走了15个个省的状元。作为您来讲,会不会有一种被挖墙脚的这种感觉?
  许智宏:我没有这个感觉。为什么?状元,顾名思义就是他考分最高。假如今年考700分,690分的同学就是不好的,不能这么讲。我在很多媒体讲,我甚至认为差30分、差40分,从本质上从天性上来讲没有多大差别。我相信前5%,至少5%的学生,他们从天性上面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把这些学生培养得最优秀。这是最关键的。
  陈伟鸿:我觉得在这个谈话的过程当中,我们俩在一个概念上发生了一点点的歧异,我始终是聚焦在“状元”这两个字上,而您可能把这个范围扩大了一点,比如说是“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好学生”,甚至是更大的一个范围“学生”。如果我们在这里,把“学生”这两个字改成了“状元”。比如我们讲的,说“我乐意看到更多的状元到香港去读大学”,您对这句话持什么样的态度?
  许智宏:我相信不会的,实际情况不会的,我确信不会产生这种状况:状元全部到香港去。
  陈伟鸿:那如果更多的状元去到了香港,甚至比今年的15个会更多,明年可能翻倍,那个时候你觉得呢?
  许智宏:当然,我希望状元的选择将来也是多元化的。
  陈伟鸿:今天既然我们山东的考生开了一个头,想当一下北大的校长,今天我们让你先过瘾一下。假设你现在就是北大的校长,你会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到香港,或者是其他海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