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出没风波里 >

第2章

出没风波里-第2章

小说: 出没风波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
  写陈云,最初没有任何出版社约我,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我选中了陈云,而不去写《邓小平传》,内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曾说过我选择传主的三项原则:
  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
  二是透过传主可以折射中国当代一段重要的历史;
  三是没有人写过。
  显然,陈云完全符合我选择传主的标准。对于陈云在中共历史中的地位,我以为,邓小平的一段话,最为清楚、准确。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对几位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题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谈话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七天印出《陈云全传》(2)
这就是说,陈云是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个主要成员。在当时,陈云的地位高于邓小平。
  邓小平接着又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于一个关键地位。”
  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地位”,其实也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邓小平的地位高于陈云,陈云仅次于邓小平。
  至于中共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众所周知,是以###为核心。
  从以上的邓小平的话中,十分明白地勾画出陈云在中共历史上所处的地位: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五号人物”,而邓小平则排名第六;
  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
  陈云在中###内的崛起,始于1930年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二十五岁的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陈云来了个“三级跳”:
  在1931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跃为中共中央委员;
  在1934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跃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这时,陈云不过二十九岁。
  从1930年到1934年,不过四年时间,陈云从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书记,擢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奠定了他在中###内的领导地位。
  此后,陈云的党内最高职务是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纵观陈云一生,主要是从事了五项工作:
  他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领导工人运动起家的;
  此后在他的家乡上海青浦领导农###动;
  接着他领导中共中央特科,从事反奸工作;
  到了延安后则从事组织工作;
  此后,他转为经济领导工作,以至被人称为中共经济专家。
  另外,陈云还负责过中共的白区工作,做过军队工作和工会工作。
  陈云一生,虽然也有起落,但是和邓小平相比,还是比较平稳,不像邓小平那样大起大落。陈云得益于他的印刷工人出身。所以,他在共产国际强调在中共领导层中加强工人成分时,得以“三级跳”;也正因为他出身工人,即便在“文化大革命”岁月,他不得不“靠边”,但是还一直保持中共中央委员的头衔,不像邓小平那样被打倒。
  陈云办事稳健,为人不显山露水。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所以,陈云有了“调整大师”之誉。
  陈云的座右铭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我注意到,虽然陈云当时在中国老一辈政治家中,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邓小平,但是关于陈云的传记,一本也没有。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中国报刊。他的身世,当时除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登载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之撰写的一千多字的小传外,鲜为人知。
  起初,我不明白内中的原因。我在采访了陈云的两位老秘书之后,才知原委。
  他们告诉我两件事:
  一是在大型摄影画册《邓小平》出版之后,有关部门编了一本摄影画册《陈云》。理所当然,这样的书,在出版之前,应该送陈云过目。陈云收到书稿之后,不置可否,压在那里,既不点头,也不退还书稿。这样,这本《陈云》摄影画册就一直无法问世。
  二是一家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写的是陈云在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前往上海,然后从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电视台知道陈云的“脾气”,拍好后不送陈云过目。这部电视剧播出了几集之后,被陈云知道了。陈云马上通知电视台:“停播!”这样,那部电视剧也就没有播下去。
  

七天印出《陈云全传》(3)
陈云的老秘书告诉我:“首长很注意报纸、电视、出版物,不愿意宣传他个人。所以,谁要是写《陈云传》,写好了,必定要送他过目,而他一定会压在那里……”
  秘书所说的“首长”,指陈云。他们习惯于这样称呼陈云。
  也有人告诉我另一原因,陈云很注意与邓小平的关系。邓小平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班人”,陈云很注意尊重和维护邓小平的领袖地位,不愿突出他自己。所以,他不愿通过新闻传媒宣传他个人。
  后来,我在1995年6月27日来到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证实了陈云老秘书所说的事完全属实。
  于若木说,陈云确实是这样的脾气。
  她也举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为例。那是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写的剧本,由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这位干部在工作中了解到: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然后前往苏联。陈云出川的过程,富有戏剧性。有一位曾经担任四川雅安小学校长的席懋昭,在当时受组织之托,护送陈云出川。于是,那位干部根据这位校长的回忆材料,写成电视剧本《陈云出川》。此剧本经陈云秘书和家属商量,同意拍摄,未曾报陈云同意。
  《陈云出川》拍好后,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陈云晚年由于患白内障及青光眼,视力很差,不看电视,只听新闻广播——他每天一早一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事,总叫人把广播录下来,有空时补听。陈云不看电视,本来不会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向陈云透露。不料,一位新来的护士却不知道要对陈云“保密”。她跟陈云说起,昨日在电视里看到《陈云出川》,很精彩!
  陈云一听,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
  当他知道拍了这么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当即叫秘书来,了解情况。他要秘书把剧本拿来给他看。看罢,他以为不能播放这样一部片子。他写信给###总书记,要求停播这部电视片……
  陈云不愿意宣传自己,他很谦逊。早在1945年5月,陈云便在中共“七大”上这么说:
  “假如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陈云文选》第一卷,二九三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云还写过这样的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牟信之等,《陈云同志最后的三二一天》,《人民日报》1995年5月29日。
  正是由于陈云非常谦逊,所以关于陈云的报道、回忆文章,在他生前几乎极少见诸报刊。
  于若木对我说,一位老同志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一篇回忆文章,送到陈云那里审看。陈云看后,虽然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却把文章中关于他的内容全部删去了。
  于若木又谈起,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对陈云的书法作品很有兴趣,收集了陈云每年写的条幅,想出版陈云墨迹选。可是,未得陈云同意,一直不敢贸然出版。
  关于《陈云画册》,于若木告诉我,被陈云压了七八年,直至1994年陈云病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再三劝陈云“点头”,以便在陈云诞辰九十周年时出版。他们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陈云还是一个劲儿地“拖”。后来,他勉强“点头”。可是,等画册出版时,他已经离世了。
  于若木还说及,陈云是上海青浦练塘人。练塘镇政府要修葺他的旧居,他不同意。后来,当地政府在他的旧居旁修建了青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要收集他用过的物品作为展品,他很坚决地说:“不能给!”
  我深知,陈云健在的话,是无法出版关于陈云生平的书。我的写作任务又很多。正因为这样,我只是作了写作准备,没有开笔写书。
   。。

七天印出《陈云全传》(4)
我第一次接触陈云,是在1978年。当时,我在采写二十万字的《高士其传》。听高士其说,陈云在延安时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为了慎重起见,我希望能够得到陈云的证实。
  于是,我前往北京三里河,拜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当时的于若木,每日骑自行车上班。她在办公室里很热情地接待笔者。她谈了自己对高士其的印象之后,对于“红色科学家”之称表示无法肯定,要回家问一下陈云……
  两天后,我给于若木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已经问过陈云,他不记得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
  陈云的记忆力极好。他说“不记得”,其实也就是说,他没有讲过那样的话。这是陈云给我的最初直接印象。
  此后,我在各种采访中,不断接触关于陈云的生平史料,很多人谈起了陈云。我开始注意起陈云,作了写作陈云传记的种种准备:
  我曾专程前往陈云家乡——上海青浦练塘采访,受到热情接待;
  我在江西南昌,到陈云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的工厂采访,还访问了当时负责陈云生活的马骏以及陈云所住招待所的所长;
  我在北京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
  在陈云去世之后,由于###出版社的“催逼”,于是我坐到电脑前,把有关陈云的词组如“于若木”、“青浦”、“练塘”等等输入电脑。
  那段时间,我主要在上午与夜晚写作。下午,我用来处理其他工作。
  那一段时间,明报出版社不断来电话,询问进度。他们告诉我,《明报》已经刊出“叶永烈新著《陈云全传》”的大幅广告,还刊登了《陈云全传》的封面。这新书广告,在香港《明报》登了几次。
  那段时间,妻帮助我把书中的引文——陈云的文章,从《陈云文集》中输入电脑。
  一个星期之后,明报出版社便要求我把已经完成的部分“拷”入软盘,以特快专递寄去,以便编辑能够早日着手工作。那时候,还没有“伊妹儿”——“E…mail”,所以只能寄特快专递。
  从1995年4月12日着手写作《陈云全传》,到4月27日完成《陈云全传》,正好半个月!
  我按时交出二十五万字的《陈云全传》的全部软盘。
  明报出版社以一个星期的速度,推出《陈云全传》。据明报出版社总经理朱令华小姐说,这是明报出版社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出版速度。
  这样,陈云去世还不到一个月,《陈云全传》已经在香港各书店里出现了。
  当我把《陈云全传》送给陈云夫人于若木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在香港工作的女儿早已托人把《陈云全传》送到她的手中。
  于若木对《陈云全传》十分满意,使我深感欣慰。
  《陈云全传》毕竟是在短时间内赶写而成,未免仓促成书。我又对《陈云全传》进行全面修订、补充,写成四十多万字的《陈云之路》。
  我前往北京中南海,对陈云夫人于若木进行详细采访。她回忆了她与陈云在延安结识的全过程,陈云的家庭生活,陈云的经历以及陈云晚年的生活,还谈了于家的身世。她说,她是第一次谈这些问题。我非常感谢她的支持,使我获得了独家第一手的访谈资料。
  她的谈话,我除了写入《陈云之路》,还写成长篇专访《访陈云夫人于若木》。
  写罢,我把专访初稿,航寄于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