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三国 >

第33章

天下三国-第33章

小说: 天下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社会现象中,类似相同的历史,常常不期然地重演,蔚然成风,不是什么怪异。这种惊人般的相像状况,联袂而来,绝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在三国末期的这类皇室衰微凌夷,权臣予夺予取的事例,也是由于当时政权处于新旧交递之中,很自然的产物。
  这种新的统治者对于旧的统治者的残酷屠杀,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里,是正式改朝换代前经常出现的插曲。由于这种东方式的权力更迭,总是按其专制政体的野蛮血腥程度来决定屠杀的规模,所以,不流血是不可能的。因此曹操对于汉献帝的镇压,和司马师对于曹芳的废黜,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权力争夺的必然规律。在专制国家中,只有这一种或你死,或我活的解决办法。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仓皇辞庙”的君王,命运或者下场,大抵是相同的,甚至到了已无断头台的近代。东方社会里仍然由于缺乏最起码的民主程序,因此,某个领袖人物的政治生涯,一旦突然非正常的终结,与生命的死亡,人身的消灭,实际上等于是一回事。
  在中国超稳定的统治结构中,任何变化,都只能是表面的,换汤不换药的。一个新上来的主子,与下台主子的区别,就在于坐在金銮殿上的面孔的不同罢了,实质体制是不会作大的改动的。因此,所谓的改朝换代,只是权力层面上的人事更迭,而对于不变的制度,并无触动。所以,这就保证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论哪个阿猫阿狗当上了皇帝,只要坐在了龙椅上,很快就被人推翻者不多。中国人能够接受或者忍受任何庸君、昏君、暴君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不变的制度像桎梏一样,所养成的毫无反抗精神,失去思想能力的奴性。
  鞭子是第一位的,至于拿鞭子的手,换来换去,对于挨打的屁股来讲,是无关紧要的。
  换汤而不换药,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实质。也因为只有形式的变,而无内容的变,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延续了几千年。甚至辛亥革命以后,皇帝没了,和小农经济相联系的封建思想的残余,却并非随着皇帝的消失而消失的。
   。 想看书来

历史这面镜子(1)
人是感情的动物,世界上一切人类的活动,无不是由于人类感情所催发而生成的。所以,爱的感情,是一种促进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恨的感情,同样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恨,是人性恶的一种强烈表现形式,正如爱是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的感情的流露一样。恨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乖戾悖谬,阴刻卑劣,残忍险毒,暴虐严酷,一直到杀人越货,伤天害理,疯狂报复,人性丧失。是由于人类先天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占有欲望,和几乎属于本能的排斥异己的垄断心理,与后天的社会不公正,人类不平等以及正义、邪恶、良知、罪行等外部环境所产生的严重冲突,而使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下逐步形成的。
  作为统治阶层的人物,上至帝王、宗室、后妃、储子,下至将相、官僚、吏属、衙役,这些人在对付被统治者的反抗时,常常由于集团利益,能够惊人地保持一致,但在统治集团之间,因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权益的多寡,利害的轻重,而形成的矛盾冲突则表现在你死我活的内部斗争上。那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就叫权术。而对于权力层面的人物来讲,权术,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也是人性恶的一种展现方式,《三国演义》一书,就是一本讲权术的书。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以崇高的感情外衣掩盖下的本非良善的结契,到最后邓艾、钟会的二士争功,死于非命为止,贯彻始终的无不是人性恶的表演。恶,推动着“合久必分”,同样是恶,又促进了“分久必合”。
  由于恶,在这同一战场上,魏延、杨仪在前,邓艾、钟会在后,演出了情节故事,矛盾冲突大同小异的火并的悲剧,毫无疑问,是导演这出戏的诸葛亮和司马昭,把握住一山不容二虎的人性恶的本质,驱使他们产生出不共戴天的互相厮杀的仇恨。但也应该看到,同样由于恶,在毫不容情地加速着魏亡、蜀灭、吴降的进度,使时代跨入一个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说,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一切,都不以人们的善良意志为转移。于是,善善恶恶,爱爱仇仇,就是人类感情活动的全部内容。
  正因为这种强烈的爱和恨,善和恶的推动,使社会的变化加快,使人类的竞争加剧。于是,聪明才智的超常发挥,精神世界的飞跃升华,便成为可能。
  所谓乱世出英雄,并不是上天安排,英雄多生于乱世,而是乱世能创造更多的磨炼机会,以及可以脱颖而出的机遇。太平盛世,按部就班,长幼有序,循规蹈矩,英雄就不大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无用武之地,也就显不出盖世英雄。所以,由治到乱,或者由乱到治的过程,总是人才辈出的时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三国这段九十六年的历史时期内,得到最充分的论证。
  自黄巾起事,天下大乱,于是干戈四起,烽火不止,此其时也,诸侯蜂拥而动,豪杰不安于位,正是风云变幻,群英际会的良机。董卓跋扈,吕布骁勇;曹操枭雄,刘备韬晦;袁氏兄弟,逐鹿中原;荆州刘表,举足轻重;江东孙氏,虎踞龙蟠;诸葛孔明,定计三分,俱是不可一世的领袖人物。乃至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鲁肃、周瑜、吕蒙、程普,张辽、乐进、于禁、许褚等武将,到徐庶、庞统、法正、谯周,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文臣,称得上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才演出了精彩千古的三国英雄会。
  等到魏、吴、蜀立国称帝以后,基本步入正轨,虽然还有司马懿、陆逊、魏延这类杰出人物出现于国与国之较量中,但叱咤风云者,已寥若晨星矣!到了三国末期,也就只有邓艾、钟会差可比拟。至于蜀之姜维、吴之诸葛恪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这也可以说明人才成长的一个总规律,战争(从政治、军事、经济,当然还要包括各式各样的厮杀较量)是启动才智产生链式反应的最有效的起爆器。
  所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从第一回汉光和七年(174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事写起,洋洋洒洒,到最后的第一百二十回晋咸宁六年(280年)、太康元年(280年)吴主孙皓降晋为止,以七十余万字,把魏、蜀、吴三国兴亡盛衰的九十六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数以千计的人物,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要言不烦,精彩纷呈,确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辉煌的作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历史这面镜子(2)
因为中国人有记载历史的悠久文化,也有演义历史的古老传统。这部书就是融正史记载和民间演义于一体的杰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考察,再比不上这部书,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历史启发了。所以,在明清,这部《三国演义》,又被称之为“第一才子书”,可见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小说,是记录了三国这样一个特别生动深刻、复杂丰富年代里的历史小说。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来读,无论什么社会体制下读,更无论什么人来读,都会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这部小说中无数人物的感情世界,生存空间,命运走向,人生历程,都能供后来人参照,并从中获得启示。
  爱和恨的感情,构成了历史,遂像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
  甚至到结束这部小说的最后一个人物,那个残酷的暴君孙皓,是如何令人发指地倒行逆施、祸国殃民,再返回本书第一回汉末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陈尸遍野,饿殍千里的年代,似乎也就是整个中国漫长历史的写照。在这几乎是数千年中国人命运的微缩篇章里,读书的人难道还会得不到生存奋斗的启示么?
  三千弱水,取一瓢饮,这部积累了几乎是中国人全部智慧的《三国演义》,即或是一鳞半爪,也是一种生存的学问。在认识人生,体味人生,奋斗人生,改变人生的过程中,能使我们稍稍聪明一点的话,不也是件有益的事情么!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国的人口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凡王朝标明为“末”的时期,都是老百姓饱受痛苦的灾难岁月。汉末三国时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无不如此。
  一棵大树的砰然倒下,不外乎外力的突然摧折,或内部的逐渐败朽。而一个偌大王朝的覆灭,通常倒都是内因在起催死的作用,东汉末年,就是这样走向终结的。第一,天灾频仍,民不聊生;第二,官员贪黩,朝政腐败;第三,奸佞握权,虎狼当道;第四,恶行猖獗,昏天黑地。然后,黄巾遍野,赤地千里,诸侯蜂起,乱世攘争;然后,三国鼎立,征战不止,山河分裂,将近百年。
  凡分裂,必定有战争,凡战争,必定要死人。据钱穆《国史大纲》:“蜀亡时,户,280,000,口,940,000。内带甲将士102,000,占全数九之一。吴亡时,户,530,000,口,2,300,000。内兵230,000,占全数十之一,吏32,000,后宫5,000。魏,平蜀时,户,663,423,口,4,432,881。三国合计约得,户,1,473,423,口,7,672,881。”钱穆说,“就全史(指中国全部历史)而言,户口莫少于是时。大体当盛汉南阳、汝南两郡之数。三国晚季如此,其大乱方炽时可想。”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概况。
  曹操在一首题名《蒿里行》的诗中,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4年,魏亡,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为晋,中原统一,老百姓总算摆脱战争阴影。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晋太康元年,吴亡,全国统一。此时全国的总人口数为16,000,000,与现在的上海市、北京市人口相差无几。而在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50,000,000。
  这一百年的仗打下来,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中国人为分裂付出的代价,也太沉重了。
  

章太炎评曹操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曹操是真正称得上为文人的一位。他的文章写得有气概,诗歌写得有声势。毛泽东都赞叹过的,“东临碣石有遗篇”,颇透出古今两雄惺惺相惜之意。老实说,文学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学,都有点票友性质,是不能正式登场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曹操这样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没有出过政治家玩文学玩不好丢人现眼的闹剧,也没有出过文学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剧。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民国大学者章太炎,也是一个最铁杆的拥曹派,曾作《魏武帝颂》,赞扬备至。“夫其经纬万端,神谟天挺。出师而猃狁襄,戎衣而关洛定……加以恭俭,申以廉谨。廷有壶飧之清,家有绣衣之警。布贞士于周行,遏苞苴于邪径。务稼穑故民繁殖,烦师旅而人不病。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所以承炎汉之,握中原之魁柄。夫唯其锋之锐,故不狐媚以弭戎警。其气之刚,不宠贿以耍大政……”这样一篇朗朗上口的四六文章,对曹操的总体评价,应该说是相当公允的。
  对曹操的评价,因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异,低者,视为奸雄,中者,视为枭雄,高者,视为英雄。
  

《薤露》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是曹操《薤露》诗的后八句,写的是董卓胁帝西迁长安,焚毁洛阳的情景。
  人们习惯把汉代分为西汉、东汉,就因为其首都地理位置所定。从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时起,到三国时,已有二百多年的经营历史。华宫宏殿,芳园秀苑,繁街闹市,良驷华轩,其规模并不亚于长安的。在晋人张衡的《两京赋》中,对洛阳当年富丽堂皇的盛况,很是赞美不绝的。可东汉末年董卓的这一把火,蔚然王气的洛阳,一国之首善之区,曾经有过数十万口人的大都市,只残留数百户人家,岂不哀哉?
  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野蛮灭绝文明的大倒退,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次。“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这把火比起秦末那位输急了的项羽,在阿房宫放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