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女人天下 >

第13章

女人天下-第13章

小说: 女人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思温当时身为侍中,虽然深得耶律璟宠信,却也对这位皇帝一肚子气——当年柴世宗北伐,志在收回幽云十六州28,兵马直逼幽州城下。军情紧急,一日数报,萧思温软哄硬劝,才架着这位“睡王”亲临前线去鼓励士气。当时辽军已经节节败退,结果皇帝耶律璟居然发表了一番奇谈:“反正幽云十六州本来就是汉人的地方,丢了也没什么,就算是还给汉人好了。”
  萧思温气得险些晕倒,幽云十六州对中原重要,对辽国也同样重要。失去幽云十六州,难道皇帝陛下打算把辽国重新退回到放马牧羊的原始部落时期不成?
  若不是柴世宗中途染病,就此去世,恐怕幽云十六州已经不保了,即是如此,也已经失去了瀛、莫二州及附属城池。
  辽国得到幽云十六州已经数十年,在心理上早认同是自己的国土,失去瀛、莫二州心中自是恨事。萧思温身为国之重臣,更是耿耿于怀。穆宗意外去世,这个时候萧思温能够及时通知谁来继位,谁就会是下一任的皇帝。虽然萧思温把女儿分别嫁给太平王罨撒葛和赵王喜隐,然而他在思想政见上,却是更认同晋王耶律贤。萧思温当机立断,一边封锁消息,一边派人秘密通知晋王耶律贤立刻飞马到灵前即位,是为辽景宗。
  景宗一回到上京,萧思温立刻手握大权,被封为北府宰相、魏王等爵位,而后一道旨意,令萧思温之女萧绰入宫为妃。
  无以得知萧绰和韩德让此时心里是何滋味,只不过身为侯门中人,有时候政治利益高于一切,更何况两人都不是不知世事的小儿女,正相反,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涉及权势斗争的教育。萧绰从小受的是做后妃的教育,韩德让受的是出将入相的教育,在重大政治关头,他们都只能够选择面对现实。韩德让娶汉人大族李氏之女,离开京城,代父韩匡嗣镇守南京29。
  萧绰入宫之后,她的美貌和才慧受到了景宗的宠爱。景宗耶律贤是一个很有城府和手段的皇帝,他年仅四岁时,父亲世宗就因为察割之乱30而被刺杀,他幸被厨子刘解里用毡子包住放在柴草中遮掩过去得以逃生,此后他便被穆宗收养。童年的经历给了耶律贤很大的刺激,令他身心俱受伤害,一直体弱多病。然则外表的羸弱恰和要强的内心成反比,这皇位本来就是他的!但是在多疑而凶残的穆宗眼皮底下,他以与世无争的态度麻痹了穆宗。穆宗曾经把所有能继位的王爷挨个儿杀的杀、关的关、监视的监视,却没有怀疑到他。他则暗蓄大志,结交飞龙使女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人为心腹,又与萧思温、韩德让、室坊、耶律贤适等重臣过往甚密。因此在穆宗一死,其余王爷们还没有回过神来时,耶律贤已经登基就位了。
   。 想看书来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3)
因此对于萧绰,耶律贤本就已经将她内定为皇后了。但是他为人心计甚深,却先封其为贵妃,直到两个月后,他已经将她里外观察得很清楚了,这才下旨,封她为皇后。
  初入宫的萧燕燕生活得并不如意,重重考验向她袭来。入宫一年多以后,权倾朝野的北府宰相萧思温忽然被盗贼所杀,谁都知道这不可能是一桩意外。
  十六岁的萧绰在惊变之后迅速成熟起来,她明白只有手握大权,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抛开少女情怀,投入新的角色定位中。
  半年以后,查出杀萧思温的凶手为国舅萧海只、萧海里,两人被处死。紧接着,在保宁三年(671)十二月份,萧绰生下了皇长子耶律隆绪。她的权势迅速扩大,而她和耶律贤夫妻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景宗耶律贤生有四子四女,共八个孩子,其中三子三女,俱是萧绰所生,这似乎也足见他们夫妻很恩爱,而萧绰在他们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中,从长子降生之后,几乎大部份的时间就在不停地生育孩子。
  随着孩子越生越多,萧绰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先后除去恃功骄横的飞龙使女里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重臣。这固然是萧绰自己的能力,也是景宗耶律贤有意的一步步栽培引导。
  童年的凶杀政变,令耶律贤一生都心有余悸,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也令他一生留有阴影。辽国从耶律阿保机开国始,就没有安稳过,每一次的皇位交替,都伴随着血腥和残杀。太祖耶律阿保机一死,他所指定的继承人长子耶律倍的皇位就被次子耶律德光所夺,失去皇位的耶律倍流亡他乡,死于非命。太宗耶律德光一死,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就发动兵变,将述律太后和李胡囚禁致死。世宗耶律阮在祭祖途中被暗杀,穆宗耶律璟在行猎途中被暗杀……
  坐皇位如同坐在活火山口上,谁也不知道它会什么时候爆发,稍有不慎,做皇帝的随时可能死于非命。皇权的控制又是一件体力活儿,它需要掌控者精力充沛,及时扼杀危险苗子,还要随时防范各种可能的出现。
  耶律贤不想自己像世宗、穆宗一样死于非命,他想活的好好的,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想安安稳稳地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耶律贤的身体状况很差,小时候过于血腥的经历,令他受惊,从此得了风症。据史料记载,从他病发时的惊悸抽搐状况来看,倒很像是癫痫之症。这倒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帝王病,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彼得大帝都被这种病困扰终生。
  所以耶律贤再竭尽心力也不能完全放心,在他风症发作的时候,他的权势随时可能失控。他不能相信那些亲王兄弟们,他刚刚从这群狼嘴里把他们正追着的大肥肉抢跑,现在他们又虎视眈眈地候着呢;他也不敢完全相信臣下们,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诸亲王们收买。唯一可以全权托付和信任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的妻子,他儿子的母亲了。皇后的地位系于皇帝身上,皇后的将来系于皇太子身上。只有皇后和皇帝休戚攸关,不可能背叛。就算中间有什么可能性发生,皇位最终还是会回到他儿子的手中。
  从接掌皇位的第四年开始,在耶律贤观察了萧绰三年多之后,两人的夫妻之情在增长,信任度也在增长。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耶律贤逐步将皇后萧绰带上政治的前台,让群臣们慢慢熟悉皇后,渐渐适应听从皇后萧绰发号施令。直到保定八年(976年),耶律贤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著为定式”。
  这就正式宣告天下,一旦有什么意外发生,和他具有同等地位的皇后所发表的命令,等同于他的命令。
  在萧绰执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为辽国自太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不果以后,一直内乱不断,自顾不暇,尤其是穆宗执政以来,国力更是衰弱。而在中原,则由后周开始逐渐成一统之势。自柴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开始,就不断地对辽发动攻击,当时的情形一直是南攻北守,辽国处于只挨打不还手的局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4)
到辽景宗继位,重用汉臣,兴利除弊,国势为之一振,但是同时他所面对的对手也在日益强大。辽乾亨二年,即宋太平兴国二年(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灭了辽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属国北汉。尽管辽景宗和萧绰连连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南府宰相耶律沙等率大军救援,却也没能够保住北汉。一时间,朝野大惊,因为大家都知道,下一步肯定是要对辽发动攻击了。当时情况一直是南强北弱,刚刚一统天下的宋军气势正锐,完全不同于后来演义说的那样畏战如虎,恰恰相反,反是一直在打败仗的辽军比较胆怯。
  果然宋太宗灭了北汉之后,紧接着就发动了对辽的攻击,企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大军不还朝,直逼到辽国的南京(今北京)城下。当时正值辽景宗每年例行的夏捺钵31,文武大臣都随辽景宗行帐夏捺钵去了黑山,包括当时的南京留守韩匡嗣,只有韩匡嗣之子韩德让代父守城。
  而在黑山,刚刚接到北汉灭亡消息的耶律贤和萧绰又接到南京被围的消息,不由大惊,立刻派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军救援。
  这一边,韩德让代父守卫南京城,在辽军数次败退的情况下,一面派人飞报景宗,一面调集粮草军备,并日日夜夜亲自登城坚守,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军心,为援军到来赢得宝贵的时间。另一边,萧绰调兵遣将,千里飞援。两个旧情人心灵相通,竟然神奇地扭转了局面。宋军久攻不下,反而被耶律休哥在高梁河伏击,全线溃败,宋太宗在王承恩的保护下抢了一匹驴车逃走,狼狈无比。
  南京一役,在宋被称为高梁河之战,使得韩德让自此声誉鹊起,正式超越其父韩匡嗣,进入辽国中央最高决策层。
  高梁河之战,对辽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数十年来辽国在后周、宋的攻击之下,只有招架之力,并无还手之功。而这一战,则成为辽国反败为胜,由弱转强的关键转折点,令整个辽国的军心民心为之振奋。
  但此时,辽景宗耶律贤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政事基本都交与萧绰。可以说这一战,实是由萧绰全权指挥,也不为过。
  高梁河之战后第三年,即乾亨四年九月(982),辽景宗耶律贤巡幸云州,猎于祥古山,崩于行宫。遗诏令:“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就这样,辽国的统治权,正式完全交于萧绰。
  虽然在此之前,萧绰已经执行行政事务十几年了,但是行政权不代表所有权,萧绰代表耶律贤发号施令人家可能听话,但是萧绰自己出来说话未必就这么灵。辽国的皇权交接一向不规范,连成年的皇帝都有可能夜半丢了脑袋,更何况才不过十二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当年那么厉害的述律太后,也要站在儿子的背后发号施令。她推第一个候选皇帝耶律德光,人家可以卖账,推第二个耶律李胡时却狼狈收场。
  全盘接手朝政的萧绰从皇后成为太后,立刻召见了景宗临死前的顾命之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忐忑不安地垂泪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这两位都不是外人,韩德让是萧绰的旧情人,耶律斜轸是萧绰的侄女婿,既是至亲又是心腹,在他们面前垂泪很能引起他们的同仇敌忾之心,果然这两位立马表示忠心:“但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萧绰还有一重加强措施,辽圣宗即位后不久,在萧绰主持下,小皇帝耶律隆绪与耶律斜轸进行了交换弓矢鞍马的仪式,这种仪式金庸曾经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写到过,蒙古人叫“结安答”,从此两人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
  对于韩德让,萧绰是另一种做法。据史料载,耶律贤死后,萧绰就跟韩德让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
  韩德让当然尽心尽力。事实上,两人旧情未断,韩德让又没有儿子,耶律隆绪从小就由他执教,在萧绰有意无意的培养促成下,两人建立起犹如父子般的情谊来。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5)
韩德让当然会尽心尽力地辅佐,这一边护送着景宗灵柩回京,一边扶保圣宗登基。然而此时情况的确不太妙,不但诸王蠢蠢欲动,还有二百部族各拥武力,企图借着孤儿寡母执政无力,要回到原来契丹八部轮流坐庄的历史中去。
  内外交困,宋太宗赵光义听说辽国皇帝新丧,剩下孤儿寡母,立刻觉得机会来了。赵光义是见过孤儿寡母执政的局面的,一次是后周柴世宗去世,剩下符太后和小皇帝,全无主张,宋太祖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轻易地取了江山。另一次是宋太祖去世,皇后宋氏连忙派人宣召皇子赵德昭继位,不料赵光义早已经登上金殿,宋皇后也只得大哭一场认命。
  所以对于赵光义来说,孤儿寡母当国的所有概念,就是符太后、宋皇后这一类后宫女主,柔弱而无主见,江山落到她们的手中,等于是白送给人一样。他带着这种观念,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而这种偏见,却是致命的。
  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从后周到北宋,一共有四次机会可以成功。似乎是天意的捉弄,命运的嘲讽,这四次机会,都是在南方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素,而使得北伐大业,终成泡影。
  第一次后周柴荣连夺三州,却在中途染病不起。第二次是宋太祖赵匡胤夺了江山,却采取赵普的先南后北主张,使得辽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等到宋太祖统一南方,欲要挥师北上之时,却已经是重病不起了,北伐大业,终于搁置。第三次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挥师北上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