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女人天下 >

第10章

女人天下-第10章

小说: 女人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太后汲取拓跋弘不听话的教训,小拓跋宏自出生开始,她就亲自抚养教育,果然拓跋宏不负所望,又听话又能干,出落得让她极为称心满意。
  太上皇拓跋弘没想到,原本以退位作为对冯太后的反击,反而更加帮助了冯太后,自然是很不甘心。他还年轻,冯太后尚未养老,何况于他。于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冯太后展开对小皇帝和朝政的控制权之争。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南讨,举行大阅兵等。平心而论,拓跋弘才能处事都不错,如果没有冯太后的话,也许他也能够成为像拓跋濬一样的好皇帝,做出一番政绩来。只可惜,他遇上的是比他更强的冯太后。而他的皇帝名声,又被比他更出色的儿子拓跋宏所掩盖了。
  两母子的矛盾非但没有随着拓跋弘退位而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冯太后不能再忍,派人给拓跋弘送去一壶鸩酒,将拓跋弘毒死于平城永安殿,彻底断绝后患。天子之家无亲情,更何况只是名份母子。拓跋弘死时年仅二十三岁,这一年冯太后三十五岁,正是政治上成熟的年纪。
  从此之后,冯太后诸事顺遂,再也无人敢于逆她之意。她掌握着在千年之后人们都知道很有孝心的孙子拓跋宏,倚仗男宠王叡、李冲的辅佐,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襄助,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即为我们今天所称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冯太后执政时所执行,或者是冯太后政策的延续。冯太后的一系列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冯太后颁布的“均田令”,20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为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6)
此外,为了使鲜卑人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冯太后的执政,彻底改变了鲜卑族的蛮风,使其区别于五胡乱华中的其他胡族“山大王”式的打砸抢杀,成为一个符合中原标准传递的王朝。她所实行的政策,经历北周、隋、唐,影响了其后整个中国数百年。
  冯太后的命运车轮,以快速旋转的过山车开始,到后来赴汤蹈火、惊险万状、血溅三尺,最后驰入平稳,最终以一种万众鼓舞的姿态驰入终点站,披红戴彩地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摆放在展厅的重要位置。
  

唐武则天无字碑上书千言(1)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624——705),在死后留下的是一块无字碑。她对自己的生平不著一字,然而不管在她活着时还是死之后,都有无数的人热烈地评论她。一个不为自己留下一字的人,后人为她所写的评述传记,却比任何一个树碑立传的帝王都要多。
  武则天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母亲杨氏,出身于隋朝宗室。武则天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以家世和美貌选入宫中,为太宗才人,因其娇柔妩媚,而得太宗赐名为“媚娘”。但是在武则天叫武媚娘之前的名字,至今仍无定论,《新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里有这样一句话:“武氏讳珝”,而同为《新唐书》中的《志第二十七地理一》,却又有华州、华阴两地,在武则天称制的垂拱年避讳改名。看来她的原名可能是叫武华珝,如此男儿气的名字,正符合传说中她父亲武士彟让她从小穿男装的故事。而在她称帝之后,将自己改名为日月凌空的“曌”字。则天二字,是她的儿子李显所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后”中的两字。后世惯常以其最后的封号称其为武则天。
  武则天挟家世美貌入宫,并在一开始就得太宗亲自赐名的殊荣,起势很好,但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整整十二年直到太宗去世,她的名号却一直滞留在“才人”这一阶上。而同期入宫,比她还小上两岁的才人徐惠,却是直线上升,名号从“才人、婕妤、充容”直到最后为妃。两相比较,令得武则天倍感挫折。
  从这期间比较著名的“狮子骢事件”,或可窥一点端倪。据说太宗有一匹名马曰狮子骢,性情暴烈,无人能制。当太宗向左右言及此马时,武媚娘向太宗说了自己的主张:“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据武则天后来自己回忆,太宗听后“嘉其志”。
  但是当时才不过十几岁的小女孩,却不明白这“嘉其志”背后的含义,太宗对这个充满好斗和活力的女孩子固然欣赏,但她却显然不太符合他的审美情趣。从他亲自动手把武则天改名“媚娘”来看,与其说是对她的殊爱,也有可能是对她原来那个过于男性化的名字不喜欢。他更喜欢像徐惠那样含而不露型的,非是武则天那样过于好强好动的。根据后世留下对徐惠的描述来看,徐惠虽然也很有个性,但这个性却藏在温婉和顺的态度下面,符合儒家的行为规范,还有一些自抑行为。徐惠也曾为太宗征高丽和大修宫室上过谏言,与长孙皇后的为人很相似。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生女人很多,但是他最欣赏和看重的显然还是长孙皇后。在长孙皇后去世多年后,再得到一个行为气质酷似长孙皇后的徐惠,很明显地有移爱的心理。因此在徐惠得宠之相映下,武则天在后宫这么多年,实在有些黯淡。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武则天的不合当爹的审美情趣,却入了儿子李治的心目。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嫡子,他的两个哥哥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夺位,两败俱伤,使得他渔人得利,做了太子。
  李治原先并非做为太子而培养,再加上前头已经有了两个过于刚强的哥哥,使得他的性格略显优柔寡断,这令得李世民不是那么太满意。当时的李治比武则天小四岁,虽然也已经纳了太子妃王氏,另外还有些妻妾,但是应该来说都比他更年轻。在遇上一个年长于他又是性格强悍的成熟美女时,立刻感到无名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对于李治来说,和父亲的近身侍妾有一层亲密关系,也能够在因年老垂暮而显得喜怒无常的父亲面前,事先得点消息,测知喜怒,应对时,也能够更有把握一些。
  武则天或许在当时可能诅咒这种令她倍感痛苦和生命威胁的“禁忌之爱”,然而她将在往后的日子里感谢它,因为这段非常时期的禁忌之爱,李治对她的爱远胜于对其他女人。因为难得,所以不舍,所以倍感珍惜。
  

唐武则天无字碑上书千言(2)
两人偷偷相恋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终于驾崩,李治继位,是为高宗。死后,二十五岁的武则天要和其他的太宗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去出家为尼。宠妃徐惠一如既往地抢尽所有人的眼球,她拒绝出宫,重病而不肯就医,誓殉太宗皇帝。她说:“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
  徐惠如愿而死,死后被追封为贤妃,随葬太宗昭陵,成为除长孙皇后外唯一被正式载入两《唐书?后妃传》的太宗妃嫔。徐惠死时年方二十四岁,与其说她是愚忠,倒不如说她做了最聪明的选择。以宫中繁华盛宠而走入尼庵,此后的岁月清冷孤寂,只能数着日子默默等死。从十二岁入宫起就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徐惠,拒绝接受这样的命运。与其在往后的日子里潦倒等死,倒不如死在最美丽和最荣耀的时刻,选择这样一种万众瞩目的死法,荣耀家族,名垂后世。
  武则天不是徐惠,她没有死,和李治的一段私情让她和别人满怀绝望不同,她还有脱离感业寺的希望。她和徐惠在太宗朝的待遇也不一样:一品宠妃的死可能是万众赞叹,五品才人的死恐怕只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的讥讽了。
  去了感业寺的武则天,恐怕没有想到,呆在尼庵的日子,竟然会这么难以度过。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她变得越来越绝望,原本以为新皇帝会很快来接她回宫,不料一过三年,杳无音信。此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哀怨,那首著名的《如意娘》就是在当时写成的:“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很难说李治是仍念旧情呢,还是已经另有新欢而忘记了她,这段历史是一个悬案。如果他心里有她,为什么将她放置感业寺,一弃三年?如果他心里没有她,为什么又在三年之后,重降于她的身边?
  或许,他还是记得她的,只是天性中的优柔寡断和反复,以及新君登位时的避人口舌,才使武则天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三年。而对李治来说,三年守孝期满,他就可以问心无愧高高兴兴地把父亲的女人带回宫中了。
  对武则天来说,此后天地变幻,不复从前。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十四年前,才十四岁的她满怀憧憬地入宫,然而从深宫到尼姑庵,她浪费了她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又回到起点。
  而这一次,她已经青春不再,她再也虚耗不起了。
  武则天入宫之后,起初为王皇后的侍女,怀孕后被封为昭仪,为高宗生下四子二女,并终令高宗废王皇后,于永徽六年被册封为皇后。武则天回宫仅仅三年时间,就乾坤易手,坐稳凤座。这一段时间的事,对武则天来说,不过是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她仅仅是高宗李治的宠妃而已,许多事还轮不到她插手。
  此时,更多的斗争,不在于后宫,而在于台前朝堂上。例如高宗李治和舅父长孙无忌的斗争。李治常常在后人笔下被描述为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其实不然。中国人描述一段故事时,特别喜欢非此即彼,比如《三国演义》就被鲁迅批为“状刘备之仁近乎伪,状诸葛之智近乎妖”。历史上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也绝没有后世小说描绘得这么懦弱。而同样,为了突出武后的强势狠毒,高宗李治就同刘备一样,成了啥事儿都由太太做主,遇事只会哭,完了继续发呆的主儿。
  诚然李治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然而###中该有的权衡和手段,他并不缺少。身为皇帝的政治敏感,他也不缺少。从皇子时期,在魏王李泰扳倒太子承乾后志满意得时,他跑去告诉太宗,说李泰威胁他,使得如日中天的李泰失去继承权,而他却被长孙无忌推上太子位。长孙无忌倾力拥戴于他,是以为李治优柔寡断,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自己倾力拥戴的外甥,终结了他的性命和家族。
  从来新帝登位,他如果要真正掌握大权,则没有一个顾命大臣是有好下场的。李治不缺政治能力,缺点在于优柔寡断,反复无定。高宗自继位后,对长孙无忌的不满长积于心,只是缺少一个促使他下决断的契机而已,关键时刻只要有一个人以坚决的态度推动他一下,立刻就能够从量变到质变。
  

唐武则天无字碑上书千言(3)
李治这份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千万别以为这样武则天就会很轻松,恰恰相反,你要真了解,就会知道这种性格更叫人吃力。他容易受性格强势的人左右,今天你在他身边,他今天会听你的,明天你稍离开他一会儿,他就会听另外一个人的话。偏生他是皇帝,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稍不留神,可能就在他醒过神之后,后悔之前,掉了脑袋。
  长孙无忌就是以为李治好掌握,从而翻了船。武则天也差点翻了船。龙朔二年(662年)武则天三十八岁,在她从感业寺回宫后的第十年,李治差点因为听信宰相上官仪的话而废了她,当时险到连废后诏书都写好了。
  这样的性格,让武则天时时刻刻不敢放松,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高宗继位的头几年,长孙无忌借高阳公主叛案,连杀两名亲王、两名公主及大量高官皇族;长孙无忌失势,一批###大臣们被清洗整顿。###之残酷,也令武则天不敢放松手中的权柄。试问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老是在头上摇摇晃晃,谁能安心。而高宗的身体状况,也使她获得拥有权力的机会。
  当皇帝是一件需要体力的活儿,它耗时间、耗精力,而且一刻都不能放松。高宗李治原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初继位时每天勤于理政,一天要接见十个刺史,逐步从###长孙无忌手中夺权,取得“永徽之治”的成绩。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