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

第13章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第13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坑儒〃事件。   

  简牍能焚烧不尽 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始皇通过〃焚书〃和〃坑儒〃这两件大事,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统一了思想,控制了舆论,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内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但是,〃焚书坑儒〃一直被作为秦始皇残酷暴戾的凿凿证据,被后世天下文人唾骂了两千余年,以至于今天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有人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食肉寝皮。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后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又应该如何评价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书坑儒事件呢?   

  第一,〃焚书〃的后果。   

  一是开了愚民统治先河。         

BOOK。←虹←桥书←吧←  

第49节:焚书坑儒(5)         

  秦始皇〃焚书〃的恶果不仅仅在于他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于秦始皇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用暴力推行愚民统治和控制舆论。作为秦始皇来说,这是他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必然,但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秦始皇用暴力对天下百姓进行愚民统治却是一个可怕的开端。   

  二是焚书令不能解决封建与郡县之争。   

  焚书令的导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关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一场争辩。分封诸侯的危害在未来,施行郡县的危机在当前。分封诸侯到了若干代之后才会出现诸侯之间血缘关系疏远相互杀夺的恶果;施行郡县的危机在于,一旦出现暴乱就会造成无人勤王的严重局面。所以,分封与郡县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之始就曾经因立封建还是设郡县发生过争论,但是,因为秦始皇立场鲜明地支持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所以,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可是,封建与郡县之争并没有因为全国已经普遍施行了郡县制而宣告结束,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仍然坚持封建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施行封建制才能巩固政权。   

  淳于越是秦始皇时代坚持政治主张的博士代表。这些坚持自己政治主张的博士没有因为秦始皇主张郡县制而屈服,他们固执己见,坚信封建制是保证大秦帝国长治久安的正确制度。   

  秦始皇对博士相当重视。秦始皇时期,朝廷设博士官七十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是博士人数最多的朝代。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权,施行皇帝制度,他虽然广蓄博士,却不能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因为,秦廷博士大多数赞成封建制。而秦始皇希望博士们支持他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发生冲突,秦始皇就不会从谏如流了。   

  秦始皇不采纳博士们封建制的意见也不是大事。问题出在秦始皇不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秦始皇没有处罚淳于越,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图用焚书的办法杜绝博士们的意见,杜绝天下人对政治的评议,却是最愚蠢的办法。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士人都反对焚书。   

  我们不妨看看两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焚书令的。唐人章碣写有《焚书坑》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此诗首句的〃竹帛〃代指书,秦代的书都写在竹简、木牍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书。〃烟销〃,指书已被焚。〃帝业虚〃,指焚书的结果并不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样能够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业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句〃关河〃指江山。〃空锁〃,指白锁。〃祖龙〃,指秦始皇。全句说秦始皇千方百计地防范天下的读书人,结果只蒙蔽了他一个人,使他误以为〃焚书〃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         

BOOK。←虹←桥书←吧←  

第50节:焚书坑儒(6)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书不久。秦始皇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达焚书令,三年之后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后秦末大起义开始。〃山东乱〃,指天下大乱。   

  第四句〃刘项〃,指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讽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败。   

  全诗讥讽秦始皇焚书杜绝言论,企图让秦朝基业万世永存。但是,没有想到最终推翻秦朝的刘邦、项羽根本就不读书,焚书对他俩完全不起作用。焚书,搞文化专制,最终秦朝却被不读书的起义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焚书坑》诗:   

  焚书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时国已墟。   

  惟有一人愚不得,又从黄石读兵书。   

  秦始皇〃焚书〃本来是要施行愚民政策,结果人未愚而国已灭。因为秦始皇禁锢天下的读书人,却挡不住〃一人〃不愚,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谋士张良。张良从黄石公那里读了兵书,知道如何用兵天下。仅此〃一人〃足以置大秦帝国于死地。   

  从后人的两首焚书诗来看,秦始皇的〃焚书〃丝毫没有阻挡大秦帝国的灭亡,只留下了一个两千多年来为人讥笑的话柄,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教训:愚民不能巩固统治。   

  第二,〃坑儒〃之说不准确。   

  〃坑儒〃在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被称作〃坑术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这里的〃术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张阴阳五行的一批人。   

  东汉王符的《潜伏论·贤难》篇也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王充把〃焚书〃称为〃诛偶语〃,把〃坑儒〃称为〃坑术士〃。   

  〃术士〃是方术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术士〃也读儒家经典,但是,〃术士〃更多是精通方术。卢生、侯生都是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术之士,并不是纯儒。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坑儒〃的叫法并不准确。   

  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说: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灭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   

  班固说的〃文学〃是指〃文章学术〃,基本上相当于〃儒生〃,但是,班固仍未用〃焚书坑儒〃之说。   

  《汉书·儒林传》说: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   

  可见,西汉多数学者没有哪位把秦始皇的坑杀方士称为〃坑儒〃,而是称为〃坑术士〃。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到了东汉卫宏作《古文尚书序》,才正式使用了〃焚书坑儒〃一词: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范晔的《后汉书·陈蕃传》又一次用了〃坑儒〃之说:         

。←虹←桥书←吧←  

第51节:焚书坑儒(7)         

  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   

  另外,侯生与卢生议论秦始皇时,特意说明当时咸阳〃侯星气者至三百人〃,可见,京城咸阳的术士之多。   

  第三,〃坑儒〃新说不可信。   

  我们讲的秦始皇坑术士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依据。但是,东汉卫宏记载的焚书事件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大不相同。据卫宏记载,秦始皇将古文字改为小篆和秦隶,担心天下读书人不从。于是,召集天下的读书人到京城,先封为〃郎〃(侍从),再秘密派人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由于地下温暖,冬天长出了瓜,秦代没有塑料大棚,这可是一大奇闻。秦始皇于是召天下博士讨论冬天长瓜一事,博士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秦始皇趁机派博士们前往骊山实地考察。当博士们在骊山山谷的一块瓜地实地考察之时,秦始皇暗令从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于骊山山谷之中(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后来,唐人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唐人张守节为《史记》作注(《史记正义》),唐人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唐人李善为《文选》作注,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卫宏的说法。可见,东汉卫宏的〃坑儒〃新说在唐代极为盛行。   

  两种〃坑儒〃说差别很大。《史记》记载的〃坑儒〃是因方士欺骗秦始皇,引发秦始皇大怒而捕杀术士。卫宏新说则是秦始皇担心统一文字引发读书人的不满,所以,设计将天下读书人骗至京城并杀死。两说的起因不同,施行坑杀的心理状态不同。本为事实的原说在唐代反为卫宏的新说所代替,并且广为流传。这说明唐代之后,秦始皇的〃坑术士〃遭到了空前的社会批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呢?   

  从正面来看,〃焚书坑儒〃其实是统一思想领域的一场政治运动。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封建制,推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用小篆统一了文字;在经济金融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是国家统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状态仍以它的惯性而存在,大秦帝国仍然没有形成思想领域的统一。从长远来看,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更加有效。而当时盛行的儒家和法家两家思想相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创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众人对之议论纷纷。而当时六国贵族,也想借着儒家的思想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因此,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淳于越咸阳殿上的发难、几个术士的欺骗诽谤行为让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运动的借口与切入点,由此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上演了,手段虽然过于激烈,对待诸生也太残酷,但在短时间内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统一。         

◇BOOK。◇欢◇迎访◇问◇  

第52节:焚书坑儒(8)         

  焚书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专制,坑儒事件虽然带有冲动性,但是,以屠杀来控制舆论是更典型的文化专制。淳于越的过错在于他把秦始皇当成了秦王嬴政,以自己的〃道〃去碰撞秦始皇的〃势〃。这说明秦朝博士们还没有来得及适应秦始皇的文化专制。其实,秦始皇并没有真正打算消灭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间私藏的反动儒家经书,很多儒家著述被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保存下来。清朝人黄石牧也说过:〃秦禁书,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内府博士所藏,并未亡也。〃(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   

  焚诗书坑术士一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为什么呢?汉代儒生的过秦思潮,经学家对典籍被毁的愤怒,都是原因。   

  在所有古书中,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语增篇》中最早真实地记录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见坑者四百六十七人,传增言坑杀儒士,欲绝诗书,又言尽坑之,此非其实而又增之。   

  对于秦始皇坑儒的人数多少以及坑儒的方式,历史上曾有过不同记载。其中,有七百多人、四百六十七人、四百六十四人、四百六十人等不同说法。   

  但是,秦始皇不论以什么为理由杀戮四百六十人,不论人数是否为四百六十,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为这些人定罪只是胜利者的正义而不是正义的胜利。   

  〃坑儒〃的意义不在于诛杀了多少术士,而在于向天下昭示了大秦帝国的文化政策取向,昭示了大秦帝国文化专制的既定国策。大秦帝国虽然仍保留了博士官,但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气象却从此消亡殆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