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枪杆子1949 >

第28章

枪杆子1949-第28章

小说: 枪杆子194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8年春,李宗仁和孙科竞选副总统。蒋介石推举的孙科眼看要落败,南京政界忽然风传如果李宗仁当选,就会对蒋介石逼宫夺权,形势开始逆转。李宗仁与黄绍竑密议,决定以退为进,宣布退出竞选。这一招果然厉害,蒋介石措手不及,李宗仁反败为胜。

  总统就职典礼,头天晚上李宗仁问蒋介石穿什么服装,蒋介石道:非常时期,你我又都是军人,当然穿军装。结果到时候,总统却是长袍马褂,军装笔挺的副总统,就像个随从的勤务兵。

  20多年,蒋桂斗法,桂系也有得手的时候。可比之蒋介石的大手笔,李宗仁等人就实在是小儿科了,基本都是被耍弄的角色。

  李宗仁曾急于去掉“总统”前面那个“代”字,可他要跟着老蒋就去不掉了,而且也是万万去不得的。因为没了这个“代”字,那“总统”也就没了,连那个“副”字都没了,在那方天地里他就一无所有了。

 第九章 (三)白崇禧——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

    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人称“小诸葛”。

  傅作义成名于涿州之战,白崇禧扬名于统一广西的上雷战役。

  1924年,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与旧桂系的陆荣廷、沈鸿英,两种势力,三足鼎立。6月,白崇禧率主力与陆荣廷的骁将韩彩凤,大战于上雷、大茂桥,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伤亡惨重。白崇禧亲率卫队投入战斗,才将韩部击退。战前约定,沈鸿英配合白崇禧作战。此时沈见两军伤亡累累,军阀本性,就想你们打去吧,打剩一个,我再把你吃掉。白崇禧明白沈鸿英心思,就让通信兵把三方电话线绞在一起,在给沈鸿英部队的电话中大讲如何大败韩彩凤,约定沈军某日某时合力攻击韩军。电话果然被韩军窃听,沈、韩两军皆信以为真。沈鸿英急忙投入战斗,以便胜后分羹。韩彩凤两面受敌,白崇禧大获全胜。几个月后,又以仅及沈鸿英1/6的兵力,迂回背后,将其击败。

  时年31岁的白崇禧,遂被誉为“小诸葛”。

  1949年9月9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等人的电报中,则称“白崇禧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

  桂林人白崇禧,14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与李宗仁、黄绍竑为校友。辛亥革命爆发时,白崇禧加入广西“学生敢死队”,后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又到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3年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两年后毕业分回广西见习。为提高桂军素质,当局选调青年军官组建广西陆军模范营,白崇禧任1连长,夏威为2连长,黄绍竑为3连长,张淦为4连长。除李宗仁外,后来新桂系的首领、骨干,基本都在这个营里。

  1921年粤桂战争期间,黄绍竑拉起一支队伍,白崇禧以全权代表身份去广东谒见孙中山,表示竭诚加入革命行列,孙中山即委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白崇禧又去桂平,劝说广西陆军独立5旅旅长李宗仁参加讨贼军,并拥戴李宗仁为首领。新桂系三巨头从此联手,领导核心正式形成。此后,统一广西,北伐战争,蒋桂反目,新桂系精诚团结,南征北战,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谁也不敢轻视的力量。

  阎锡山、张学良都是一人独撑一方天地,蒋介石更是鹤立鸡群般高高在上,桂系却是三巨头、三人帮。广西统一,按照常规,3个人是不是就该争个老大、大打出手了?果然有人怂恿黄绍竑武力解决李宗仁的部队,然后取而代之。白崇禧听说后,即对黄绍竑说:洪秀全、杨秀清的失败,并不是曾国藩、左宗棠的功劳,而是洪杨内讧自毁的。如果我们也闹内讧,我不想看到败亡的那一天,现在就辞职离去。

  李、黄、白3人中,黄绍竑年纪最大,老成持重,深明大义。被推为首领的李宗仁,质朴无华,宽厚仁诚,人称“有刘备之风”。与他交往过的非桂系人士,包括后来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其均有好感,认为他是国民党中的开明派。小老弟白崇禧,则聪明、机智过人,又果敢、强悍,治军、用兵颇有章法。没有这个“小诸葛”,新桂系不可能平定广西,更不可能走出广西,与蒋介石屡屡叫板。连李宗仁也说,从哪方面讲,他也不比健生(白崇禧的字)强多少,许多地方健生明显高明很多。可这位“小诸葛”就像黄绍竑一样,从无二心,竭尽全力辅佐李宗仁,直至副总统、代总统,也真有股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劲头。

  依托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省份,新桂系崛起后不到6年光景,就能从镇南关(今友谊关)杀到山海关,凭的就是这股子人和之气。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系人气甲军阀。

  八年抗战,白崇禧作为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参与制订抗战计划。他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经蒋介石批准通令全军,作为对日作战的最高战略方针。他协助李宗仁指挥了声誉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参与指挥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代理第五战区司令时,指挥了武汉会战。

  除了八年抗战和北伐战争,白崇禧和桂系的兴衰史,就是一部反共又反蒋的历史了。

  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不久,桂系与蒋介石翻脸。蒋介石密令何应钦剿灭桂系,何应钦不干,桂系联络反蒋势力,反将老蒋逼迫下野。1928年蒋桂联手讨伐程潜,年底又一次反目,白崇禧出逃日本,蒋介石撤销白崇禧本兼各职,并将其开除出党。1929年春,白崇禧回到广西,与李宗仁、黄绍竑打起“护国救党”旗号,兵分两路进攻广州,失败后逃往越南,转去香港。11月,3个人回到广西,与张发奎联合反蒋,攻打广州,失败后退回广西。1930年春,桂军又出广西,打到岳阳,被粤军断了后路,蒋介石亲自调集9艘军舰到洞庭湖参战,桂军损失惨重,又一次败退广西。

  那个贫穷、偏远的省份,盛不下桂系的万丈雄心。而要出广西,就不能不与强大的蒋介石的利益对垒、碰撞。桂系屡败屡战,屡退屡进,不屈不挠,强悍无比。

  而在几乎没有没打过冤家的大小军阀中,最让蒋介石头痛的就是这个桂系了,最令他恨恨不已的就是这个“小诸葛”了。

  黄绍竑苦于兵祸连年,反对内战,虽然有损于桂系的事从来不干,毕竟还是脱离了桂系。那个李宗仁就像总统就职典礼上跟着他的勤务兵,被他耍了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个“小诸葛”却是软硬不吃,浑身是刺,稍不合意,就跟你来横的。

  1933年11月,长征红军突破湘粤边界,白崇禧调集桂军主力准备堵击红军,同时出动飞机空中侦察。他发现蒋军以大包围势态,与共军保持两日行程,已达7天之多。老蒋又玩什么花样呀?内线情报来了,老蒋是要把共军压往桂东南和粤西南,待共军与两广军队两败俱伤时,再向共军攻击,甚至将两广军队一锅端掉。白崇禧怒发冲冠: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现在是有匪有我,无匪无我,我为什么要顶着湿锅盖为他造机会?不如留着朱毛,我们还有发展的机会。

  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撤了,放去武汉当华中“剿总”总司令。你们两个都在朝里,捣起乱来,那我老蒋还受得了吗?

  白崇禧坚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拒不派兵支援徐蚌战场,肯定不是希望党国垮台。但是,蒋介石打不下去了,那总统自然也就当不下去了,那总统就是咱家桂系的了——这心理他肯定是揣着的。

  作为代总统,京沪杭战区作战计划这等大事,李宗仁竟然不知道。他要守南京,上台后即指示南京卫戍总部做防守计划,并下令国防部拨款构筑防御工事。殊不知老蒋的亲信汤恩伯,这时正在拆卸江阴要塞的大炮运往上海。

  你拆我的台,我拆你的台,拆的都是党国的台。

  和老蒋打过冤家的大小军阀,或者被老蒋整得没了脾气,或者被共产党收拾了,而今能跟老蒋叫叫板的也就剩个桂系了。

  李宗仁的“划江而治”,是白崇禧提出来的。

  李宗仁的思想,一多半是从“小诸葛”的脑袋里批发的。

  当年广西陆军模范营的少壮精英朝气蓬勃,如今依然颇自命不凡。当年的2连长、如今的安徽省主席兼第8绥靖区司令夏威,3月初在汉口发表讲话,甚至主张“划黄河而治”。

  与李宗仁同时,白崇禧也向共产党伸出橄榄枝,表示可以商谈中共的八项条文。条件也与李宗仁一样,就地停战,及早和谈,共军不要过江,以长江为界,暂时南北分治。

  靠着那么一个穷省,桂系当年能打到山海关,如今能当上代总统。若能坐拥半壁江山,那桂系就更不是桂系了,那该有多大作为?

  应该说,这种感觉,主要还是李宗仁的,他认为共产党有了半壁江山,就应该心满意足了。由副总统而代总统,蒋家王朝日落西山,桂系江山如日中天,“登基”时的感觉好极了。与只能开空头支票的代总统不同,手握重兵的华中“剿总”总司令看重的是实力,是眼下的国民党阵营中的桂系的实力。你共产党要和谈,就得和我桂系谈。谈好了最好,谈不好也能拖延时间,拖不到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拖到汛期长江发洪水,再想过江,难上加难。

  看了黄绍竑带回来的《国内和平协议》,李宗仁说要去溪口请示蒋介石。蒋介石看了那八条二十四款,怒火中烧:如今局面,和是必亡,战可能不亡!

  老蒋的心里话是:和是亡,战也是亡,那你们就战亡吧。

  “小诸葛”白崇禧的底气可就足多了,他认为有得一打。

  那底气就是桂系的历史经验。

  输输赢赢,死死生生,无论怎样山穷水尽,退回广西,卧薪尝胆,舔好伤口,多则一两年,少则几个月,就可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打不死的桂系,就有这等本事!

  历史固然是面镜子,却忽略了这回的对手是谁了。

  纽约、北京、台北,桂系三巨头天各一方。

  三人组合分道扬镳是必然的,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品行、能力所能逆转的了。早已不忍见战乱连连的黄绍竑,借谈判之机留在了北京,应为势所必然。问题是,李宗仁那张挺仁厚的“国”字脸已经国将不国了,仍不忘“组织原则”请示蒋介石,最后一刻终于远离国民党去了大洋彼岸。动辄充当逼宫角色,与老蒋叮叮当当斗了半辈子的白崇禧,怎么反倒去了台湾?这不是自己跳进了“如来佛”的手心吗?他自己能说明白吗?

  据说,白崇禧的死相挺惨。

 第九章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蒋介石下野回老家了,毛泽东要“迁都”去北平了。

  从西柏坡到北平香山,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桂系的动作,期望江南免动刀兵。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谈到的关于和谈的八项条件,第一条就是“惩办战争罪犯”,李宗仁自然也关注这个问题。4月8日,毛泽东在给这位代总统的复电中讲:“我们准备采取宽大的政策。”在最后达成的《国内和平协议》的第一条第一款中,写的是:“一切战犯,不问何人,如能认清是非,幡然悔悟,出于真心实意,确有事实表现,因而有利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推进,有利于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内问题者,准予取消战犯罪名,给以宽大待遇。”

  10月下旬,李宗仁在重庆“办公”,吴忠信、张群、朱家骅等蒋介石的一帮亲信来了,话里话外让李宗仁下台,老蒋复辟。李宗仁赶紧打电话,请来白崇禧商谈。“小诸葛”认为10个月来,老蒋不肯放手,咱们也不能自行其是,长此下去,不是办法。就拟定一份妥协方案:1.蒋介石复职;2.李宗仁出国;3.白崇禧取代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老蒋方面的答复是:1.蒋介石同意复职;2.李宗仁不能出国;3.白崇禧可以任行政院院长,但不能作为蒋李合作的条件。

  “小诸葛”对行政院长本无兴趣,也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平生就喜欢统兵领将。可你最想干也最擅长的事,老蒋偏不让你干,最不想干的你就干去吧。

  而在9个月前,白崇禧派既是桂系亲信,又是中共朋友的刘仲容,去北平“表示和平诚意”时,毛泽东告诉刘仲容:白健生很喜欢带军队,他的广西部队只有10来万人,将来和谈成功建立国防军,我们可以请他继续带兵,让他指挥30万军队,人尽其才嘛。

  诗人气质的毛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