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

第7章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第7章

小说: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骞出使十三年,两次被匈奴扣留,异国娶妻生子,仍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绝难支撑到最后。西域之行,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归来。大减员原因颇多,死亡自不必说,但意志力的涣散同样不容忽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骞胜出(3)
有一个与风车作战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上天就会为他安排鞍前马后的实用主义者桑丘。一种生死与共的主仆关系,往往能胜却人间许多情感。张骞踏平坎坷,胜利归来,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没。堂邑父是匈奴血统,善于射箭,每当途中断粮,就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保证了张骞温饱不愁。
  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认为他熟悉边地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对匈作战。然而,大使者却做不好大将军,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后赎为平民。
  张骞虽被贬为庶民,仍常常得见武帝。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张骞便不厌其烦地讲述外面的世界。汉武帝的大国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作战,借此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常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为匈奴所杀。昆莫出生就被弃于荒野。但是,鸟儿衔着肉飞来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单于让他领兵打仗,昆莫屡立战功,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远迁,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击队攻打昆莫,从未获胜;匈奴人越发认为昆莫是神,约束控制,不敢发动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我们打败,原来浑邪(yé,爷)王所控之地出现权力真空。而蛮夷之人,素来贪图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乌孙,诱使他东迁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兄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当于砍断匈奴的右臂;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为大汉的属国。
  汉武帝听得入神,深以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二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头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们就前去交涉。
  张骞的主张实质是“以夷制夷”。这在汉匈关系中是有渊源的。汉文帝时,匈奴强盛,屡次寇边。晁错上书,其中就有: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大为嘉奖。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区;所以,这次出使,张骞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险。他们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来意:如果乌孙东迁到浑邪王的旧地,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给昆莫做妻子。
  面对张骞的厚礼、厚盼,昆莫非常犹豫,这是为什么呢?
  昆莫此时年事已高,他有个儿子叫大禄,性格强悍,擅长领兵,现率领一万多骑兵另居他地。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早死,临终前对父亲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
  昆莫答应了,让岑娶当了继位人。大禄极度不满,就怂恿他的兄弟们造反,蓄谋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住到别处,自己留下一万多骑兵自卫。这样,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不过一个“名誉”国王,不敢独自与张骞敲定东移之事。
  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来,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多大多小,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匈奴。况且,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难下决心,放手一搏。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首当其冲。张骞不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ú,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原)毒、于阗(tián,田)等邻国。乌孙王昆莫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带来了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居家仅仅过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后,一睹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使者将大汉的富饶向国王通报,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骞胜出(4)
  壮志未酬功名在
  张骞两次出使都是为了对匈作战,第一次是想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第二次是想迁移乌孙居住浑邪王之地。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执着的使者,张骞两次出使,目的都未实现。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张骞兴国安邦的宏愿虽未实现,两次西行却为他在身后赢得巨大声誉。
  首先,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诸国对大汉帝国一无所知。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所难免;而正是有了张骞的第一次,让西域诸国了解了一个强大富庶的汉朝,也将汉朝人的视野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西域诸国。
  其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出使大大促进了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产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制品传入汉朝。汉朝的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传到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使西方人叹为观止,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建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
  再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第一次触及到新疆。
  不仅如此,张骞曾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从天竺(今日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即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汉武帝由此开发了西南地区。
  每当我们自豪于祖国辽阔的领土,都不应忘记张骞当年筚路蓝缕之功。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会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雄姿英发如张骞,终其一生都在梦里“金戈铁马”:两次离乡背井,二十年游说四方;甚至因统兵败阵,领了“死罪”,发配回家;最后在联合与乌孙国对匈作战失败中郁郁而终。但是,罗马人民因他而领略了丝绸的华美,大汉子民从此品尝了石榴的甘甜。“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却并未因此而虚度。
  张骞从一位普通郎官到名垂青史的英雄,可见汉武帝的识人慧眼。而在各类人才之中,丞相人选尤为重要;那么,汉武帝如何选拔丞相?他的执政“左右手”,又是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童言无忌:巧语胜直言 汲黯败阵(1)
能否想象这样一对君臣:臣子不满皇帝提拔后进,大大咧咧地就说:陛下用群臣就跟乡下人垛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越要放到上面!皇帝呢,也懒得生气:人哪,就是要多读书,听听他都说了些什么,越来越不像话!看着他们斗嘴,谁都会忍俊不禁。君臣之间,诚惶诚恐哪里去了?战战兢兢哪去了?是哪位明君有如此容人雅量?又是哪位直臣敢这样放胆直言?
    犯上不犯法
  这个朝堂之上温情一幕的两位主角就是汉武帝和汲黯。一君一臣,一个刚愎自用,一个性倨少礼,是真心其乐融融,还是假意粉饰太平?
  第一,汲黯抗旨。
  封建时代皇帝的旨意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否则,就叫做抗旨;抗旨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是杀头之罪;但是,汲黯上演了好几出抗旨之戏。
  第一次,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州市)进攻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原来,当年吴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时,东海王也是同谋,后来,吴王刘濞兵败,东海王乘机将其诱杀,将功赎过,得到了刘邦的宽恕;因此,刘濞的儿子鼓动闽越王进攻东海王,以报当年杀父之仇。
  汉武帝得知东越相攻,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走到吴地(今江苏苏州,当时的会稽郡郡治)就打道回京了。他向汉武帝汇报:越人之间的打打杀杀,是他们的习俗,根本不值得大汉天子的使者前去。我们要连这种事也管,就太掉价了。
  对皇上布置的任务挑三拣四,汲黯胆子真不小。
  汉武帝是什么反应呢?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汲黯还有第二次抗旨;看来,至少汉武帝没有给予汲黯刻骨铭心的惩罚。
  第二次,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武涉县)发生大火灾,烧了几千户人家,汉武帝仍派汲黯去视察。汲黯回朝向汉武帝报告:由于房屋密集,烧了不少人家,不过不值得皇上忧虑。我路经河南郡(郡治今河南洛阳),眼见当地百姓受水旱之灾,灾民多达万余户,甚至发生父亲吃儿子的惨剧。我未经您准许,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打开河南郡的国家粮仓,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交回符节,情愿接受假传圣旨的罪名。
  假传圣旨,其罪当斩啊!口气还这么冲!皇帝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个谒者还要指手画脚。这回汲黯罪该严惩了吧?
  事实是,汉武帝没有一句责怪,免了汲黯假传圣旨之罪,还调任他为荥阳县县令。
  汲黯在武帝身边是个谒者,调他任县令是升迁,但是,汲黯“耻为令”,借口有病把官辞了。汉武帝又将他调回身边,任命他为太中大夫。
  奇怪!武帝一向血气方刚,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忍让?一句“不足以辱天子之使”就抬举了大汉天子,让武帝顺了气?擅自开仓放粮是为天子分忧解难,所以武帝就大事化小?
  或许武帝的意思是,这个汲黯,脾气是臭了一点,刺儿也比别人多,不过,好歹也是在为大汉办实事,结果是好的。何况,都是小事,与大政无关。
  但是,汲黯也反对过大政方针,而且还是武帝最为得意的政绩。
  第二,汲黯批评汉武帝对匈奴作战。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作战达44年。对匈奴作战是汉武帝毕生致力之大业。
  汲黯对对匈作战一贯持反对态度,因此,一有机会,就向汉武帝提出和亲(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承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
  就因为对匈作战,汲黯和汉武帝在一年之中闹了两次。
  第一次是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浑邪王因屡战屡败,担心自己被大单于诛杀,干脆率部向汉朝投降;这是汉武帝对匈作战以来,第一次接受匈奴大规模投降。汉武帝非常重视,准备用两万辆车去迎接。古时一车四马,两万辆车需八万匹马。但是,连年战争已使汉朝不堪重负,国家只好向百姓借马。百姓哪里舍得?纷纷将马藏起来,两万辆车迟迟不能到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童言无忌:巧语胜直言 汲黯败阵(2)
汉武帝非常恼火,准备处死完不成任务的长安县县令。
  汲黯对汉武帝说:长安县的县令没有罪,只有杀了我汲黯,百姓才愿意将马献出来。此时汲黯担任右内史,长安县令是他的属下,汲黯站出来为下属承担责任。他又说,朝廷只需让人沿途准备车马,就可将他们接到长安。怎么能够闹得全国骚动,让全国百姓都去侍奉匈奴降者呢?
  这话非常尖锐,而且和汉武帝的意见完全相左;但是,汉武帝沉默不语(上默然),并未降罪汲黯。
  第二次是浑邪王率部入住长安后,出了件大事震惊朝野:因与匈奴投降者做生意,五百多名商人被判死刑。汉法规定:不能和匈奴人私自做生意。而不少汉族商人想当然地以为长安的匈奴降者例外,故涉案者众多。
  汲黯对汉武帝说:我们本该将匈奴人赏给烈士家属为奴,以慰死者。即便做不到那样,也不该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养活他们,把他们当宠儿一样。再说,百姓怎么知道与匈奴人做生意是死罪呢?陛下此举,是保了树叶而伤了树枝啊!
  汉武帝沉默良久,没有答应汲黯的要求。汲黯走后,汉武帝感慨地说:我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汲黯说话了,今天又听到他说昏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