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

第5章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第5章

小说: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运气。
  卫青最大的运气,在于拿到了率兵出征的“令牌”。卫青从未上过战场,只因姐姐受宠,而被特别关照。没有汉武帝任将出征,卫青没有机会成为抗匈名将。
  我们不妨先看看李广。
  李广是边地宿将、名将,声名显赫。
  元光六年(前129),李广和卫青一样,都带一万军队。结果,卫青一路未遇强敌,直捣龙城,李广却遭遇匈奴主力,兵败被俘(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假如卫青遇到匈奴大军,无疑,也会成败兵之将;但是,恶运偏让李广赶上了。
  再看看另外两个年轻的公孙将军。
  一个是公孙敖,一个是公孙贺。他们也是各带一万军队出征,结果,公孙敖不顺,损兵七千,自然是杀头罪。公孙敖与卫青挚交密友,卫青首战立功之时,他却只能靠赎金买了条命。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这次也无功而返。相对于李广和公孙敖,他是幸运的;但相对于卫青,公孙贺还是背运。
  从此以后,卫青屡战屡胜,平步青云,封侯拜将。同时,大汉军中,呼声最高的军事天才——飞将军李广,黯然退场,又一次错过封侯机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1)
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
    引刀一绝平生梦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没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来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来迟。原来,右路军因为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李广的部队一到达,卫青立即派人到李广的大帐中,讯问李广迷路情况,准备上报汉武帝,但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又欲传李广当面质询,李广悲愤地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李广抽刀自杀(遂引刀自刭),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老百姓也为他唏嘘扼腕。
    将军意志难胜天
  李广自杀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同情?李广至死未得封侯。那么,为什么戎马一生的李广,始终不能封侯呢?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经为秦始皇追杀燕太子丹。
  汉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军队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此年从军。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之时,李广从军已有四十七年。李广死前曾自白: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总不能还去接受刀笔之吏的质询。从李广的从军时间及卒年推测,他初入行伍之时,还没有二十岁。
  作为从军近半个世纪的宿将,李广有没有封侯的主观条件?《史记》记载,李广非常有才。他在上谷太守任上,豪情万丈,与匈奴数次交战,当时负责汉朝与各附属国关系的官员(典属国)公孙昆邪,眼见李广这么不要命的打法,甚为不安,向汉景帝哭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赶忙将李广调到上郡任太守。
  李广才气无双,何以见得?
  第一,智勇神射之才。
  李广家族精于射艺、世代相传。《水浒传》中有位善射的名将花荣,绰号“小李广”。可见,“李广”在中国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神射之事非常多。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2)
有一次外出打猎,李广将草中一块石头误以为虎,引弓射去,箭入石中。可惜,超常发挥总是稍纵即逝。再让他冲着石头射,怎么也射不进去了。这是一只假老虎。
  遇上了真老虎,又该怎么办呢?李广还是那招绝技:射箭!在担任边右北平郡太守之时,李广为民除害,射杀猛虎,一箭没有毙命,老虎跳起,抓伤李广。李广再补一箭,终将老虎射死。
  在李广眼中,兽界老虎不过一碟小菜;一旦人间邂逅虎狼之师,他又将做何壮举?
  李广在上郡太守任上,汉武帝派一个宦官下基层,到李广的驻地监军。一天,这位宦官带了几十个骑从外出,与三个匈奴人狭路相逢。宦官仗着人多,和匈奴人对射。结果,三个匈奴人以一当十,把宦官的骑从几乎杀光。宦官受伤,夺路而逃。李广立即断定: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毅然带领一百随从追了上去。李广让骑从从左右两翼包抄,自己连射两箭,杀死其中两人,活捉一人。经审讯,此三人果然是匈奴射雕手。
  李广率骑从大胜而归,正欲回营。突然数千匈奴骑兵追赶过来。见李广仅率一百骑从,立即占领山头摆开阵势。
  仇家追杀,骑从惊恐万分,调头想跑。李广说:此地离我方大军几十里,掉头逃跑,百十号人立刻会被杀光。如果留下来,他们以为附近还有伏兵,反而不敢出击。
  于是,李广让骑从继续向前,一直走到离匈奴二里地远的地方才停下来,并且命令手下的士兵全部下马解鞍。骑从大惑不解:敌人如此之近,一旦追杀过来,我们甚至都无暇备鞍。
  李广说:我们现在跑,他们肯定会追击;如果我们不但不逃,还卸下马鞍。他们反而疑神疑鬼,不敢攻击。
  匈奴骑兵见汉兵如此反常,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放出一个骑白马的将军出阵试探。李广迅即带领十几位骑兵飞奔过去,用箭将他射杀,然后,又回到队伍中。这一次,李广干脆让士兵们把马放开,一个个躺在大漠上,悠然自得。
  天色暗淡下来,太阳也落山了。李广一出攻心战,弄得匈奴骑兵如堕迷雾,不知所措,始终不敢出击。后半夜,匈奴骑兵撑不住了,莫名的恐惧,弥漫成一片,大军连夜撤兵。天亮,李广率众信步回到大营。
  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李广的才气还表现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
  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
  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
  夜间不打更巡逻;
  大帐很少使用文书。
  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建制一乱,队伍即一盘散沙,这是通常的说法。而李广带兵,是非常将带兵、才将带兵,不拘一格。反而使士兵们少了许多辛苦,乐于跟随他出征,并拼死作战。
  以李广的才能加上从军近半个世纪的资历,封侯本应理所当然。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庙堂江湖,纷纷叹息。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
  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
  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但就在此时,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前面讲过,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李广自身确实缺乏政治敏感性。作为朝廷将领,怎能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汉代对中央官员与地方诸侯交往向来非常忌讳,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更是严禁中央官员私交诸侯。李广犯忌,封侯机遇第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3)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卫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是汉武帝临行前的交待。
  二是卫青对公孙敖的私心。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以为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卫青执行汉武帝的旨意,似无责任;但是,调走李广后,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原因何在?原来,公孙敖当年解救卫青于长公主密室,救命之恩,卫青岂能相忘?因此,遵旨调开李广后,卫青任命公孙敖为前将军,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广失去最后一次可能封侯的机会。
  如果李广继续担任前将军,会不会封侯呢?无法推测。然而,李广不情愿地被调往东路,心情郁闷,加之因迷途迟返而获罪,确实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而李广却认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实大谬不然。对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当然的,无功即为过。没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军功?没有赫赫军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广连功过归属这常识性的问题都不能明辨,何谈封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老将行》有两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对王维用典颇有争议,认为“不败”者是霍去病不是卫青;但是,对“李广无功缘数奇”达成了共识。“数奇”是命不好。
  李广难封,是不是命乖时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结果,公孙贺未遇敌,白跑一趟;卫青杀入龙城,斩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
  汉匈作战中,令汉军最头疼的问题,是不知道匈奴军队在哪里,因此,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遭遇强敌吃败仗。这就是命运!
  李广确实命运不济,四路人马中唯有他遭遇强敌。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广随卫青出征,未立功。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张骞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四千士兵几乎全军覆灭。
  上述三次战役,李广两次遇险,一次无功。
  命耶?非耶?
  李广确实有机遇不佳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李广一人;当时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经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记录了诸多抗匈将军的遭遇,大都和李广相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