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第53章

亡天下:南明痛史-第53章

小说: 亡天下:南明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孙可望虽大溃败,他在南明的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其原先的手下将领士兵虽然暂时投降李定国,日久必然产生新的矛盾。清军打着他的招牌,又有他手下数位降将熟门熟路当向导,进攻云贵,自然是事半功倍。
  本来,孙可望还自告奋勇要随清军出征,清廷觉得他在北京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就把他召回京城。
  当云贵渐平,孙可望这位“义王”的利用价值也就越来越小。
  顺治十五年七月,孙可望得知失散十多年的弟弟孙可升在上海的消息,喜不自胜。他忙向清廷打报告,要求清政府用公家驿传把他那个当小兵的穷弟弟一家运来北京与自己团骤。殊不料,这么一个微渺的请求,引来清廷御史一阵猛轰。别说,参劾他的疏奏有理有据:
  “(孙可望)始以张献忠养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愤。继而称兵犯顺,逆我颜行。迨众叛亲离,计无复之,方率数百疲敝之卒,亡命来归……”
  揭他老底后,御史又称,孙可望之弟只是一个食粮兵丁,白身无官,这样的人,怎敢冒用妄用国家驿传?
  看到劾奏后,孙可望五雷轰顶,赶忙上疏谢罪。
  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家人在天津有放债取利之事。为此,他很快遭到清廷责斥。老小子几天睡不着觉,鬓发皆白。
  听闻清军大定云南的消息,孙可望自己知道本人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只好主动上疏,乞辞王爵,时为顺治十七年(1660年)夏天。
  顺治帝也是个阴君,假装高姿态,仍下旨让他保有王爵。
  孙可望一肚子苦水,满腹郁积“苦哀”,向顺治帝打报告诉说:“臣于明季失身行伍,浪迹疆场,各处人民迁徙逃亡不无居所,此怨臣者有之;今臣叨膺(皇帝)宠眷,无寸功可记,一旦锡以王爵,此忌臣者有之;再可虑者,臣下文官如吴逢圣、武官刘天秀等百有余员,蒙皇上格外加恩,官爵太重,每见(他们)出入朝班,诸人睨目而视。臣知朝廷有逾分之(恩)典,众心沸腾之端也。然怨忌既积于心,妒害自生于外,谤议之事,久知不免。”
  这年年底,孙可望就死了。正史上说他是“病死”,但《行在阳秋》等笔记中,均说他是随顺治帝出猎时被皇家禁卫军射死。如果是中箭死,显非清朝军人误射。还有笔记记载他是被清廷毒死。而且,记载他非正常死亡的笔记作者,并非民国报人,皆是明末清初的汉族学人,事有所闻,当非空穴来风。
  孙可望死后,其子孙征淇袭封,几个月后即死掉,死因更可疑。孙征淇之弟孙征淳袭封,清廷没再下手。康熙初年,清廷削减“义王”孙征淳俸银。孙征淳死后,清廷把孙家的爵位降为公爵。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索性取消了孙家子孙的“世职”。老孙一家,就这样平空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只留下无耻的声名和后人的笑骂。
  为行文方便,再讲一下那位洪承畴。
  孙可望降后,洪承畴作为满清“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完满。老混蛋再不装病,为清军进攻滇黔日夜操劳,夙兴夜寐,日理万机。
  由于出身汉人儒臣,不仅在军事上策划进军路线,老洪在政治上还出“收拾人心”之策,为满洲主子可谓惮精竭虑。比如,对待当地少数民族,他就为清廷出主意,对这些人不要采用“剃发易服”的政策,转而用收买政策。对于富于民族自尊心的汉人,满清一定坚持剃发易服,从心理的根上摧毁民族意志,对于这些穷乡僻壤的土著,确实根本永不着枉费此心。所以,洪承畴这着果然管事,土著们只要大花衣服照穿,大银环子照套,管他明军清军,给银子给委任状就万事大吉,众多的云贵土著纷纷归附。
  清军攻夺云南大部之后,洪承畴不避崎岖,一路迢迢,亲自到昆明坐镇指挥,处理善后事宜。
  忙到顺治十六年底,老汉奸真的得了重病,上疏乞休。得到批准后,慢慢往回走,准备回北京养病。
  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病死,人在淮安的洪承畴闻此噩耗,号恸欲绝。他舍舟登岸,以垂老之躯,乘马飞奔北京奔丧,在景山大哭虏帝(难道一点没有哭崇祯的意思?)。
  素袍白服,老奸贼哭了二十多天才回京。
  以后,每至月朔,他都要哭一次顺治帝,老嘴喃喃,不知所云。如逢节日,老汉奸都要在家摆设香案,身穿朝服,望阙叩拜,以表达他对清朝的耿耿忠心。
  康熙四年,洪承畴病死于家,时年七十三,竟然与孔圣同寿,真是苍天无眼。
  过了两年,清廷才发下碑文,基本上对他的一生作了总结和根据,仔细推敲,褒中有贬:
  

永历朝廷活〃曹操”(11)
稽古兴朝,必有贤良之臣,坐则荣以高爵,殁亦赐以丰碑,所以劝忠,盖其备也。尔洪承畴,才能敏练,器宇渊宏,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这两句话最意味深长)。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党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供厥职。旋畀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克襄王事,屡建功绩,特授世职之荣,以示酬庸之典。忽闻长逝,甚悼朕怀,特赐谥曰“文襄”。
  到了乾隆时期,天下大定,清廷自然要把洪承列入《贰臣传》。不过,由于他对清廷劳苦功高,乾隆帝把他安排在《贰臣传》的“上编”。
  无论入“上编”还是“下编”,洪承畴都是贰臣,棺盖棺,论已定。
  借得黄河水,难洗一生羞。
  至于后人揣测洪承畴有心存明朝之意,说他到长沙任五省经略后没有尽力南进之事,内心是想给南明喘息机会。这种揣测,纯属不知历史细节的虚妄臆测。
  当时的洪承畴,心血耗尽,在得了眼疾几乎失明的情况下,呕心沥血,一心一意想灭亡南明为满清主子效忠。只是中国南方局势太复杂,他一时不得要领,所以才招致朝中政敌的攻讦,说他进取不力。
  孙可望投降后,尽告两省虚实,于是老汉奸豁然开朗,择将调粮,舍马步行,行走于沼泞崎岖之中,苦心经营,疏清北京清廷不要干预吴三桂等人的军事行动。正是他不遗余力的出谋划策,才最终灭掉他明朝老主人的国家。
  只有前朝死灰不能复燃,洪承畴这样的巨奸才能在晚年落个心安——终于不用耽心明朝有人问其反叛之罪了!
  儿女平安,家族富贵,夫复何求?汉奸心理,大抵如此。
  倘若没有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汉奸,南明不可能那样迅速灭亡。
  峰顶浪尖,金戈铁马。大汉奸以仇报恩,反噬国家。
  万代之后,九泉之下,同孙可望一样,洪承畴亦应遭鞭尸之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姓爷”的私心(1)
——海上称雄郑成功
  (导读:郑成功早年的识见。 郑芝龙和郑成功以及“郑清议和”。 郑成功南京之围)
  李敖大师在北京大学讲学时,这位岛上狂人保持其一贯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讲到:郑成功之母为清兵所奸污,愤而自杀。郑成功悲而大恨,亲自用刀剖开他母亲的尸体,濯肠而洗。
  当时###言发之意,在以痛斥中国古代的“封建”流俗和落后的男女观。殊不知,自诩读书百万卷的###,实是真正的“不求甚解”之徒。我估计,他对于自己所叙述故事的出处,肯定不很详知。
  这段记述,出自清朝佚名作者的《赐姓始末》一文。这篇文章,仅短短三千字左右,其实没有太大的史料价值。有关郑成功剖母之说,原文如下:
  “(郑)芝龙既降,其家以为可免暴掠,遂不设备。北兵(清军)至安海,大肆淫掠,(郑)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郑)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敛(葬)。”
  可见,剖开被奸污妇人的肚子取出肠脏等洗干净,不是中国之俗,乃“夷法”,日本之俗也。对此,国人大可翻看日本典籍,估计能找到不少类似记载。
  中华自古礼仪之邦,从没听说过哪位英雄有剖母尸涤洗盘肠的“清洁”之举。所以,###的“痛斥”,实无根据。
  初出茅庐见自奇——郑成功早年的识见
  郑成功,名森,号大木,为郑芝龙长子,其母乃日本田川氏(中国称翁氏)。郑成功本人出生在日本长崎,七岁后才来中国。由此推知,他肯定是个会讲中日两种语言的混血儿。
  至于“郑成功”之名,乃南明隆武帝所赐。当时,看见小伙子仪表堂堂,隆武帝嗟叹:“恨无一女嫁卿”,于是便赐他“朱”姓,名“成功”,礼禄依明朝驸马行事。
  自那时起,郑森就变成了“郑成功”,文献中的“国姓爷”、“国姓成功”、“赐姓”、“朱成功”,皆是指这位郑爷郑成功。
  郑芝龙降清后,被清朝的贝勒博洛诱拐入北京。清军放弃先前承诺,杀入安平郑氏老巢,大肆烧杀奸淫。其母田川氏四十多岁半老妇人,惨遭轮奸,愤而上吊自杀。
  正是母亲被杀的刺激,才使得郑成功抗清之心益炽,一直和清朝周旋不休。
  1647年,隆武帝死后,永历帝在广西即位。手下只有三百人的郑成功人在厦门,立刻遥奉永历年号,奉为正朔。
  出于家族传统,郑成功海上贸易娴熟,不停招兵买马,不断扩充武装实力。
  李成栋反正后,有大批原郑芝龙人马趁机回到郑成功手下,诸如施福、施琅等人。他们的复归,大大增加了郑成功的力量。
  1649年,郑成功为夺取地盘和扩大军粮来源,进攻潮洲。但是,当时守潮洲的不是清军,而是已经反正的李成栋部下郝尚久部明军。
  郑成功派人数千乘船而来,在潮阳、普宁一带大肆劫掠,包围了潮洲城。最终,逼得气闷的郝尚久转而以潮洲坚城降清。清军与郝军联合,击败赶走了郑成功军队。
  郑成功为渊驱鱼,干出了亲痛仇快之事。
  从潮洲败回的郑成功很有日本人那种阴忍之心,他忽然率队突袭自己族人郑彩、郑联兄弟占据的中左所(厦门)和金门,杀掉郑联以立威。
  厦门、金门两岛,一直郑成功族人为郑彩、郑联兄弟所所据。
  为此,郑成功的族叔郑芝鹏劝说郑成功,乘间攻取这两个地方作为根据地。
  郑成功犹豫:“取之不得,反与他们结仇,那怎么办?”
  他另外一个族叔郑芝莞胸有成竹:“郑彩远行在外,只有郑联一个人在厦门。天予不予,必受其咎!”
  郑成功手下将领施琅也劝:“郑联嗜酒无谋,不足为虑。藩主您先以四艘巨舰扬帆回师,寄泊在鼓浪屿边上。对方见到我们来船少,肯定不会起疑。而我们其余的船只,可以假扮为商船,在旁边各港停泊。然后,您登岸拜谒郑联,相机而动,此即吕蒙赚荆州之计!”
  郑成功点头,但心中依旧迟疑:“我想善取二岛,不想落有杀兄之名。”
  郑芝莞进言:“善取,想法很好,但恐其部卒不服。一定要杀掉郑联,才会断绝其部属之心。类似事件,古已有之,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所以能成大事!”
  一席话,让郑成功下定决心。于是,他手下率甘辉、施琅等人领精兵五百、船四只,于中秋之夜,驾船泊靠于鼓浪屿。
  当时,郑联饮酒大醉,自己一个人与几个美姬倒卧于城东数里之外的万石岩钟乳洞中快活。他手下士兵通报郑成功来袭的消息,却遍找主将不得。于是,大家只能眼巴巴看着郑成功的五百士兵以及接应的兵船迅速占领全岛。
  转天一大早,酒醒惊起,郑联仓惶乘小船出迎。
  郑成功没事人一样,在海面上对郑联笑着说“近日打仗,连连败绩,仁兄能把您手下军队借我一用吗?”
  郑联气索。未及答言,郑成功手下将士忽然乘快船突前,牵挽其舟而止,很快就控制了郑联。
  郑联束手就擒。
  郑成功笑呵呵,与手下士兵跳上郑联的座船。当时,青天白日,郑联所属将士,都在海上各艘大船上站着,皆眼睁睁看着主将被人诱擒,没有一个人敢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国姓爷”的私心(2)
郑成功佯装无事,邀请郑联在虎坑岩饮酒作乐,投壶角胜,欢笑寒暄。外人看上去,似乎这郑氏兄弟两个没有任何嫌猜。
  郑联只得强作笑脸,陪同郑成功喝酒,心想等自己哥哥郑彩回来后再作打算。其实,郑彩出发前,曾经警告过郑联,要他提防郑成功及其手下人会侵占二岛。当时,郑联大不以为意,嘴一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