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寂寞喧嚣 >

第5章

寂寞喧嚣-第5章

小说: 寂寞喧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禅房中我们坐了好一会儿,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印海法师换了一身干净的绛紫色的僧衣,腰板直直地走了进来,手里拎了一大袋子花生,在我们面前轻轻放下,让我们享用。我们无意中发现,他竟然戴了一副雪白的手套!
刹那间的感动让我们忘情。来不及多想,法师已经开始讲上了:我是个粗人,我把我知道的都给你们说说,你们别嫌烦,这个佛法哩,都是律人的,是教化人的。佛祖他老人家什么都知道,没有他不知道的,全世界、世界万物的一生一息,一举一动他老人家都清清楚楚,这比什么总统厉害吧?所以,我们老百姓,我们每一个人,信佛也好不信也好,都别做亏心事,都要向善,好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修行的人讲究戒定慧,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有了戒律,你自然会严格要求自己,不去犯戒,久而久之,你的心就沉寂了,也就是定了,能够经常入定,不胡思乱想,自然就有智慧喽。
我们边听边点头,像是在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
讲着讲着,他突然停住了,问,我这么讲行吗?你们听得清楚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清楚!我怎忍心让法师减去自己的兴致。
他喝了一口水,问,你们从北京来这里,咱们坐到一起就是缘份。不过,你们肯定不是单为了学佛才来找老头子的,这里比我修行好的人可多了。
看着法师一脸认真像,我坦白了我们想了解包括他在内的多位高僧生活状况的想法。印海法师眼睛一亮,噢,你看看,你们都是大记者,都是上过大学的,又这么年轻,文笔一定很好,而且很能吃苦,年都不过跑山上来,我得向你们学习才是……
他这一谦虚可把我们吓得不轻,连忙给他老人家斟上水,很真诚地请他继续讲。
他说,我今年75了,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可是我知道佛###超越世间呀。这就是佛祖他老人家了不起的地方,没有文字一样可以深入其中,关键在于一个悟字,我真得感谢他老人家的宽容,让我这个不认字的人一样可以领略其中的妙处。你比方说人生处世之道吧,我讲不出什么技巧来,但是我有原则,那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生在世,千万不要害人、不要偷盗、不要贩毒……一定要记得:人不知道的事情天知道,天不知道的事情佛知道……
每句话都很朴实,每句话又都那么深入人心。我们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他不停地讲,却只字不提自己的经历。就这样讲着,听着,记录着,旁边的永成法师也像个小学生一样静静地看着印海法师的脸,大年初二午后的禅房飘着淡淡的香……
不得不在这里重复那个被无数人提起的禅宗公案: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还是水……
在俗人看来,他只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脏老头,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爱絮叨的老头,可是,当你从别人那里隐隐约约了解了他不愿向人说起的辉煌的过去,当你亲近了他那颗一尘不染的充满童趣的心,你会觉得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毫无意义。有位法师说他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因此,多年来他一直清贫。我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此生当舍。 
                  
 8、释延教:大学毕业教书,60… 。 想看书来
 俗名陈传学,1936年生于北京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1日深夜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释延教禅房
当天下午,在少林寺的一个大殿前小憩,看着夕阳落下的山寺美景怔怔出神。这时,一个老僧进入了我的视野——他修长的身躯,配着一件绛黄色的大氅,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耐看,他似乎也在看夕阳,神情专注的样子。我猛然想起卞之琳先生的那首短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一种绝美的境界。
我们走过去,双手合十。那老僧冲我们笑了笑,还礼,简单地问了几个问题,方知这就是方丈曾向我们提起的延教法师。我递上名片,上面的字太小,他对着夕阳仔细看,口中念念有词:官园儿,噢,是官园儿……你在官园儿上班?我点了点头,一面欣赏着他那双传神的眼睛和他那字正腔圆的北京土音。他说,他小时候就在官园上学。
当晚,我们去他的住处聊天。
他的禅房布置得很整洁,一个硕大的烧开水的壶正咝咝响着,“呆会儿水开了,咱们喝水”,他请我们坐下,开始聊天。我们的谈话从官园开始,说到他的小学,我们却没有概念,他拿出一张纸来画着,上面不一会儿就标满了诸如青年宫、儿童中心一类的地名,“我就在这儿上小学”,他所说的“这儿”早已换了主人,现在是一处商品房。“噢,是这样的,变化不小”,他淡淡地说。
他是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一直教书,是中学的高级教师。哪所中学,他不肯说。他60岁的时候来到了少林寺,确切地说,是退休以后。他说,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要想入寺也不是太简单,考虑的事情太多。由于自己有固定的工作,所以要想离开单位,必须等到退休,这样才能保证无后顾之忧。如果自己着急,非要急着来少林,那只能办理辞职,这就意味着你的工资、你的退休费和福利都享受不了……
何必在乎那么多呢?出家人应该是四大皆空的。我故意给老人家出难题。
当然得在乎了。我出家了,一走了之,让孩子们没地方住,我不会踏实的。
正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
延教法师点点头,说:“是啊,不要认为表面的超脱便可以超越一切,更不要认为在乎一些东西便是世俗,关键看你的心态。永信大师就经常强调这一点,他的《禅露集》很好,一篇小文章,一篇小文章的,每篇文章我都仔细看了,比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的收获是什么,我都做了旁注。你比如说,大师谈到了寺院,他说许多寺院自古至今就聚集了一些知识分子,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从印度来的那些高僧,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学问家,不仅能够把佛经翻译过来,还能把这边弟子们对佛经的理解翻译成梵文。真是不得了!其实想想看很容易明白,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都和寺院有着很深的渊源,你像苏东坡、黄山谷、欧阳修……”
说着,他站起来为我们沏上茶,接着说,“比如他说,‘生活也是佛’,这是非常高明的,让人联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聋子’,这句话很重要。一个僧人虽然天天在寺院中,但是他的思想必须和这个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如果说他脱离开我们日新月异而且蒸蒸日上的社会,那他不配是个僧人。我认为永信大师之所以称得上高僧其高明之处也正在此处。那些躲进山林、一味追求闭关修练、满嘴佛语的人并不一定是高僧。能跟上时代,能推动社会的前进的人才是高僧……”
老人声情并茂地讲着,却不断地咳嗽,我给他倒水喝,并从身上掏出金嗓子喉宝给他,他说,不行,这药治不了我的病,我的病严重着呢,说着,他给我看了一个小药箱,里面是配制的蜜丸。他说,我确诊是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也就是说肺有问题了,如果一个健康的肺可以打100分,我的肺现在只能打70分了,所以我用比较好的中药来维持,可以保持70分的水平,如果停了药,就慢慢会降低到65分、60分……最后不及格,就完了。他把自己的病用这种方式表达,体现了他曾经做过数学老师的“职业病”。
说完,他很温和地冲我们笑笑,说,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尽量别抽烟,少喝酒,多喝茶,还要喝好茶。瞧,我是不是有点罗嗦了,上了年纪都这样。
夜已深,老人倦意全无,但是咳得却越发厉害了。实在不忍心多打扰,便提出告辞。老人也没有挽留,撩开帘子送我们到门外,说,有缘的人还会相见。 
                  
 9、释延藏:一句话方丈收他为徒…
 晚清名臣左宗棠将军七世孙,湖南湘阴人
采访时间:2002年3月25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月坛南街大取舍茶艺馆
在少林寺的时候,听永信大师说他有几个徒弟在北京读书,而其中有个叫延藏的法师,着实了得,据说他同时在读着几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并不完全是与佛教有关的专业。这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少林寺以武术名扬天下,而禅学又是远离文字的,为什么延藏还在读这些不相干的书呢?
在这个风沙弥漫的北京的下午,我们约延藏法师到了茶馆里,延藏法相端庄、令人肃然起敬,人竟然很随和,他说,要讲我这个少林弟子的故事,必须得从大师那儿讲起——
他去少林寺的时候还很年轻。他找到永信大师,表明拜师心意。大师看他身材很好,便以为又来了一个想学武术的,便决定送他在就近武校学学功夫。可是,小和尚说我不想学武,我要学禅。大师问为什么,小和尚口无遮拦说,学了功夫难道就不死了吗?这个毫无准备的回答惹得大师身边的人都笑出了声来,惟独大师不笑,只淡淡说了一句,我这里没有禅法。
小和尚很失望,认为自己找错了地方,悻悻地退了出去,在大师安排的挂单房住下,郁闷不已。可是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师便收下了他。那天,大师把小和尚叫到方丈室,问他想给自己取个什么法号。小和尚很机灵,看到大师经柜里放有一部《大藏经》,便说,我想带个藏字。大师说,好吧,从今天起,你就叫延藏吧。小和尚满心欢喜,大师收下我了!我叫延藏了!大师找了些佛经来给他看,并让延藏做自己的侍者。从此,延藏便呆在大师身边。
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听说,少林寺的门不好进,永信大师从不轻易收徒弟,能够收下自己,一定是自己某一方面打动了大师。到底是什么呢?后来随着看书越来越多,他明白了,原来自己那天不经意间说出的话竟然是很有禅机的!而大师一句“我这里没有禅法”也是一句高深的禅林法语!阿弥陀佛!“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或许便是自己前世修来的佛缘,现在转成了慧根。
延藏发现大师很忙,一天到晚不闲着,可是,每天早晚都要打坐、习武,而且,夜半更深的时候,总是在灯光下看书,还常做一些笔记。这让他感到很诧异——少林寺方丈除了打坐、习武和处理日常寺务之外,也还不停地看书、学习。大师便对他讲,学习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要当做一种修行,用来历练我们的心。小和尚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很新鲜,读书居然也是一种修行!后来,延藏慢慢发现师父还有一个习惯,特别爱逛书店。每次到外地活动,闲下来的时候首先要到书店去。延藏照猫画虎地学会了修行的第一件事情:逛书店。
延藏每日在师父身边,端茶倒水扫地……时间长了开始闹情绪:我来少林寺是要学禅的,可一天到晚却是干这些事情?真没意思。
方丈看出他的心思,说了六个字:打扫进退应对。
这是什么意思?
大师娓娓道来:扫地呀不仅仅是在扫地,而是在扫你我的心地,这是对应佛教的戒学;通过扫地打水慢慢懂规矩,可以知进知退,这对应佛教的定学;应对就是对答,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智慧,这是佛教的慧学。因此,些须小事情决不可小觑。
延藏恍然大悟,一来少林便看到很多法师的禅房中挂着“戒定慧”三个字,猜想一定是有了高修为才可以接触到的。这回听师父一讲,原来这么高深的道理竟存在于这样简单的事情中,真是一叶一菩提!他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开悟了,从此便非常认真地从事这些细小的事情,一干便是好几年。延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清静的生活,能够天天在师父鞍前马后,真不知是哪世修来的福分。他甚至想一生就这样跟在师父身边。
不久后,师父的一个决定打破了他这种安逸的生活——送他去闽南佛学院读书。延藏起初不想去,后来师父说,你老跟在我一个人身边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多参访一些名山古刹,多接触一些高僧大德,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修为。延藏含泪离开了大师,南下了。他学习非常认真,也很注意和法师们交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在闽南佛学院不到一年,让人钦佩的院长妙湛大师便圆寂了,伴随着妙湛大师的圆寂,延藏带着妙湛大师“勿忘世上苦人多”的临终教诲,怅然之间返回师父身边。
延藏觉得这次南行让自己的心沉寂了很多。他依然呆在师父身边,可是,他对师父的理解和体悟却在不觉中加深了许多。
少林寺寺大名显,很多人都想来拜会永信大师。可是大师不可能会见那么多信众,有些游客来了见不到大师,难免生出些怨气,这时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