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寂寞喧嚣 >

第12章

寂寞喧嚣-第12章

小说: 寂寞喧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站在外面看了半天,被老僧人的精神气质所感动,便走上前去。
老人说,我叫释永坡,山坡的坡,欢迎你们来少林。这个开场白让我们的访问有了一个轻松的开始。
他说,佛祖的法力老大咧!我特别爱佛教。
他讲起了自己和佛教的一些因缘。那是在1939年,那年的破五(正月初五),下起了大雪,家附近的观音堂倒了。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没有人去修缮一个即将倒塌的寺院,他看着一片废墟,非常难过,踏雪过去,在废墟中找到了几个小佛像,拿回家供了起来,一直到解放后还供着。
我们特别希望得到他出家的原因。他始终不肯说,只说,佛家讲究因缘,缘到了,自然就成了。
现在他的家中还有不少亲人,但是他从来不回去,儿女也不怎么来看他。
为什么不去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享受?!享受是什么?!他们工作他们的,我在这里做一虔诚的信徒,有什么不好吗?我生活得挺好,寺院为了安排了禅房住着,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吃饭也不愁。我不需要女儿照顾,让他们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幸福吗?他们生活得好好的,我也不会牵挂,这不就是享受吗?
你在家中时,儿女对你好不好?
挺好的,都差不多,都能让我满意。
1993年,他病了,腿疼得厉害。寺院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去附近的一家温泉洗浴,说效果很好,他便去了,结果,洗了一段时间,真的洗好了。为此,他特别感谢方丈,他说,是党的宗教政策好,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好,当然,方丈的人性化管理也很好。方丈虽然年轻,可是能力很强,我实在太佩服他了,他对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你对僧人要遵守的戒律怎么看?
出家人都应该遵守戒律,这是不容怀疑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些不守戒律的高僧,像济公和尚,于是大家都认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真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你不是济公,你是一个普通的修行者。
您平时要遵守什么戒律?
多着呢,简单说吧,有“三规”、“五戒”、“十善”。“三规”就是要求我们真心地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是说,宁可舍掉生命,也不受外界魔障迷惑,至信释迦如来佛祖为无上正觉;皈依法是说,你可舍掉生命,也不受外界典籍迷惑,至信四十二章佛经为我信仰;皈依僧是说,你可舍掉生命,至信自己作为佛门僧徒是至高无上的安排。“五戒”就是要彻底戒绝“杀、盗、淫、妄、酒”五件事。“十善”就是要进一步约束身、口、意三业。约束身业有三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约束口业有四条:不妄语骗人,不挑拨离间,不出言不逊、恶口伤人,不说不干净的无益绮语。约束意也有三条:不贪图私利,不嗔恨于人,不装聋作哑假装愚痴。与“十善”相反的就是“十恶”了,平常我们说“十恶不赦”就是从这里来的。能够严格遵守这些戒律的,是当好一个佛教徒的起码要求,但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光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得装着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
你很关心国家大事吗?是的,我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看看国内外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作为一个僧人,没有什么力量去服务社会,但是,默默地为人家祝福还是能够做到的。其实,真正能够置国家于不顾,埋头出家不是真正的僧人,佛教讲究“万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纯粹的出世是消极的。你们年轻人一定要记住,干什么事情都要干好,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同时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多留下点什么。
他的话自始至终都那么淳朴,没有太多深邃的哲理却处处蕴含着某种精神的特质。他没有高深的武术可以行侠仗义,也没有高深的学问可以弘法济世,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僧人,一个半路出家的修行者。“佛祖的法力老大咧……”是他信佛的最朴素的理由。
夕阳在他的脸颊滑落,大殿要关门了,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说,感谢你们听我这个老头子瞎说一通。 
                  
 24、释圣和:放下过去的故事遁…
 俗名彭凤和,1967年生于吉林长春
采访时间:2002年9月3日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圣和禅房
“宗教人物和传说都给人一种特别神幻的感觉,尤其那时候我还小,甚至有些害怕……”圣和法师看着对面供桌上的达摩像说,“我来少林寺那时候刚刚16岁,对佛与古庙由害怕而生出许多兴趣,来了以后,眼睛根本不够用的,晚上穿梭于其中,怕得很。现在好了,深入其中,你会觉得他们也很平常,是祥和的,和他们共处一室也不会害怕。”
他的禅房中没有电视机,这在年轻僧人中是不多见的。他说,我不感兴趣。现在的很多电视连续剧都很精彩,人物之间的故事让人感动,最初我常常看,后来觉得老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面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如把自己的当下生活过好。
别人的生活不应该关心吗?
不是不应该关心,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碰上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一定要有恻隐之心,不管那人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当下的人常常因为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而落泪,常常因为一个从难民营中走出的记者的摄影记录而对难民报之以同情,甚至不惜人财物力大发慈悲心;可是,当他们面对身边一个生活窘迫的民工,那民工因为没钱医治身上裸露的创伤会遭到他的白眼。要我说这是高级动物的本性,是人性的悲哀。一个人的慈悲心应该无处不在,不能仅仅停留在远处。
法师你如何过当下的生活?
该吃时吃,该睡时睡,以最平常事练就不动心。
心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一定是了不起的境界吧?
当然!想当年慧能听从五祖弘忍大师教导隐居多年,待时机成熟时,便南下广州弘扬佛法。夜宿法性寺,大风把寺院的旗幡吹得哗哗直响。两个和尚走出来,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当然是风吹幡动!”另一个和尚显出不屑的神情。“幡在自己动”!发问的和尚也很坚决。二人争吵起来。寺庙的和尚纷纷出来观战,有的支持这个有的支持那个,吵成了一锅粥。慧能一直在观看大家的争辩,他说,可不可以让我这个流俗发一点看法呢?众人十分诧异,争吵声也小了。慧能说,依我看,风不动,幡不动,是诸位的心在动。这时,法性寺方丈印宗走过来,冲慧能施礼说,居士请到禅房说话。到了禅房,印宗问慧能,您依据什么说是大家的心在动呢?慧能说,万事万物由心所造,风也好幡也好,既不是实有,怎么能说动呢?印宗怔怔地看着慧能说,居士一定不是凡人!敢问以谁为师?慧能如实相告,并出示了金缕袈裟。印宗连忙向慧能执弟子之礼。
圣和法师很虔敬地讲述了这个著名的“风动幡动〃公案,然后说,一个人练就不动心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年夏天特别热,我在禅房看着窗外的树叶,常常想起这个公案,每次想,心就静了很多。
禅宗公案给人以如此美好的感觉,想必法师从中受益匪浅吧?我沉浸在他讲的故事中,不由得赞叹。
圣和法师说,禅宗公案浩如烟海,但每个又都简洁得很,不过寥寥数语。尽管如此,真要是悟起来,还要看你的修养。就像一棵树,今天你悟到了这样一个枝杈,以后说不定在别处又出现了新的枝杈。
这样的一问一答持续了很久,他却始终不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按他的话说,人已经遁入空门,过去的故事早该放下了。他现在只想认真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在清净中默默修行。
后来的交谈中,他流露出自己曾经在宁波的天童寺住过一年多,天童寺是江南大庙,能够在那里修行,也是一种缘分。
圣和法师是临济宗传人,他的师父仁安法师便是来少林寺挂单的,后来长期在此,并收了他这个徒弟。所以,尽管宗派与少林寺大部分僧人有别,根子却在少林。
其实你入哪个宗派,得什么法名,在什么辈分都不重要,关键看你的修行,圣和法师补充说。 
                  
 25、释果松:在圣慈法师面前他…
 俗名胡高峰,1972年生于河南周口沈丘县洪山乡小胡庄
采访时间:2002年2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登封市少林拳法学院院长办公室
知道释果松是在去少林寺之前。在网上查到了他的个人主页,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在打拳。旁边是他的少林寺禅源武术学校的介绍。真正见到的果松比我们印象中的要显得成熟得多,但年龄丝毫掩盖不了他的英气。
他听说我们要采访他,显得有些不自在,解释说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怕说错了话给少林寺抹黑。我们被他的坦诚逗笑了,忙说没关系,单是您潇洒的形象就足以给少林寺争光了。果松也笑了。他请我们到了他的少林拳法学院,在院长办公室给我们泡起茶来。也是功夫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泡好,他却不紧不慢的样子,似是久经“考问”。
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八卦拳,对武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而对于文化,他就不怎么喜欢了。因此果松刚刚上到初一就不读了,经人介绍来登封,和著名武术家、曾是少林弟子的杨聚才老拳师学习少林拳。那一年,他刚刚13岁。
杨聚才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刚刚学到一年头上,老师便病了,不能再教他。他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少林寺,可是少林寺并没有收留他,他便经人介绍去了山东菏泽跟别的拳师学习。学习期间惊闻噩耗,杨聚才老师不幸辞世,他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飞也似的赶回来给老师守灵。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登封。
那期间他又结识了几个拳师,和他们学习拳法。从13岁到16岁,这四年间,果松大部分时间就在登封,每天都可以看见少林寺座落的少室山,却无缘成为一个真正的少林弟子。
或许那时候的缘份还没到吧,果松说,那时候就是想把功夫练好,不受人欺负,对于出家,可以说一点概念都没有。
“17岁那年年初,我又一次来到少林寺,是教我武术的一个老师带我来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被那老师领到了圣慈法师的住处,他的住处光线很暗,可是当他面对圣慈法师时,却有一种通体澄明的感觉,我当时不知道是被哪里来的一种力量摄服了,一下子就跪在了圣慈大师面前。教我武术的老师向圣慈大师介绍了我的情况,并提出要大师收我为徒。大师问我,你愿意出家吗?我当时想都没想,说,愿意。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出家是个什么概念,我一看圣慈大师的模样便知是个武林高手,想学些本领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大师答应了吗?”
“他老人家点了点头,算是收下了我,并为我取法名为果松。出了家,我才知道做一个僧人其实是很清苦的,那么多的戒律都要遵守,尤其是不吃肉不饮酒。我听师父讲述了戒律以后,感到有些害怕,这种感觉是在我以前的17年中没有经历过的,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师父说,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弘法的道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在这里修行,很多拥有绝世武功,没有谁破过戒。电影《少林寺》中演到的情况是不属实的,我们出家人不好与人争,因此也就没有和他们打官司,你千万要遵守戒律。我边听边点头答应着,但心里不停地打鼓:一个练武的人不吃肉能不能顶得住?”
“后来呢?”
“我吃斋半月以后,发现自己的力气居然增长了不少,耐力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欣喜地对师父讲了自己的感受,师父说,这就对了。吃素对人体一点伤害都没有,还会增长人的耐力。后来圣慈法师把我介绍到武僧团中。”
果松练武非常能吃苦,不光和永信大师学还和师兄弟们学,甚至向辈份比他低的高手学习,因此,他的拳法提高很快。
时间长了,他对永信法师提出的武术禅有了一定的理解:原来练武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不受人欺负,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练就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样,他边跟永信大师习武边跟圣慈大师学禅,有了心得便向两位大师请教,大师总能给他比较满意的答复和指导。果松深深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种前世修来的福份中。
事实上,武僧团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几间大屋子,睡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是些草和麦秸。能吃鸡蛋面条就和过年一样了。可是,果松和他的师兄们都不在乎,一门心思学功夫。
果松主攻拳法,喜欢套路。谈起少林武术,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少林武术虽然有过千便万化,但它的五种基本特点都没有变更。其一为:拳打一条线。所有的套路起落、进退、收纵,都要求在一条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