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知青史 >

第4章

中国知青史-第4章

小说: 中国知青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地妇女没有下田耕地的习惯,她带头向老农学习,掌握了耕、耧、锄等生产技术。麦收时劳动力不够,她发动妇女下地生产,并把老年妇女组织起来成立农忙托儿所,她利用自己能够识字、读报的优势,带领组员学习书报上的丰产知识,对互助组实行###管理、分工负责,将小小的互助组搞得井井有条,自愿入组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情况很快就被当地党和政府发现和重视,并进行了大力宣传。
  1952年10月,在她回乡不到两年的时候,《山东青年》率先以《前年她是个女学生,现在成了模范的互助组组长——模范团员徐建春访问记》为题,介绍了她回乡和担任互助组长的经过。她在青年团山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受到奖励,成为青年团山东省委员会的候补委员,还参加了北京国庆节的观礼,第二年又参加第三届志愿军慰问团到朝鲜访问。
  当国家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务农的宣传达到高潮的时候,徐建春作为响应这一号召的生动范例,被推向了全国。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山东《大众日报》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这是党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先进典型,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向徐建春学习的热潮。

榜样的力量(3)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是单纯的,他们把徐建春当成自己的伙伴,短短几个月,全国青年就给她写了2000多封信,他们有的向她倾诉对回乡务农一事的苦恼和疑虑:“为啥叫我们往下坡溜去参加农业生产呢?难道叫我们做一辈子没出息的农妇吗?”辽西省新民县杏树坨子完小10名女学生给徐建春的信,《中国青年报》,1954年4月13日。但更多的人是表示他们从中获得了力量和鼓舞:“我们要像你一样在农业战线上立功”。浙江省萧山县振庭乡12名高小毕业生给徐建春的信,《中国青年报》,1954年4月13日。他们想的是,徐建春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徐建春后来入了党,从互助组长到初级社、高级社社长,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人民公社女社长之一。她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是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中央委员。她成为知识青年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的最有力的例证。如今,在历经各次政治风波之后,她仍然是山东省省一级的领导干部。据笔者所知,这是知青明星中的唯一一人这里仅指截至1995年从知识青年典型而升任领导干部的人而言,并不包括那些曾有过知青经历而后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如担任过河南省省长的刘少奇之子刘源等。。
  吕根泽。在20世纪50年代宣传的最初一批知青先进典型中,他的知名度仅次于徐建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个富饶的稻米产区,教育程度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据1949年的统计,延边的749个自然村,平均每村有15名中学生;137000余户农户,平均每12户就有中学生1人,延边共80万人口,中学生占14%。50年代以后,延边朝鲜族的教育发展尤为迅速,1952年已有小学411所,小学生115900余人;中学37所,中学生24700余人,比建国时又增加了7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延边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活动情况》,并参见《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适龄儿童就学率达到92%。据1957年报载,该自治州已达到每户都有有文化的青年农民的程度《中国青年报》,1957年5月7日。。“###”之前能从这里升起两颗朝鲜族的、全国级的知青明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吕根泽,该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村人,朝鲜族。1951年春从龙井市中学初中毕业,他聪明好学,家境也不错,本来完全有条件升学,但因体检查出肺结核而不能报考高中。他曾感到“一切都结束了”,情绪极为低落。他想过升学是为什么的问题,回答是为前途。他懂得在新社会前途并不是升官发财,但他认为总该是一条有发展的出路,而这条路在家里是不能找到的。他觉得在家里无论如何待不下去,于是读遍所有能找到的书,这些书很多是敌伪时留下的旧书刊,他几乎误入歧途。就在这个关口,他得到了党团组织的及时帮助,终于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失学,而是才开始真正地走进学校。这所学校是丰富的,它不仅是农业大学,而且是社会大学”张志民:《一条宽阔的道路》,《中国青年》,1955年第1期。。他从此积极投身于家乡的生产劳动中,开辟一块小小的农业试验田,向当地农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担任全村的技术研究组组长。他们的互助组由于采用新的种植法,水稻每垧收获比从前的种法增产2000斤,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全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榜样的力量(4)
吕根泽的经历,被当地的青年团组织所发现,他们认为这中间体现了教育青年的一个原则问题——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问题,于是采写了报道文章,原来只打算送到《中国青年报》作为一般先进人物介绍一下,不料立即受到团中央的重视,因为对他事迹的宣传,“有助于协助党解决一部分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回乡安心务农的问题,而这正是当时农村青年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从而开展起来。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青年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信:
  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而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你的事迹,再一次告诉了农村广大知识青年如何与农业劳动相结合,向他们证明了知识青年从事农业有无限光辉的前途。
  同时,该报还发表了署名王石采写的文章:《站在建设前列的年青人——记初中毕业生吕根泽参加农业劳动的事迹》,以及社论《用吕根泽的范例教育农村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均见《中国青年报》,1953年12月25日。,12月30日,吕根泽到县里,在有1000余名青年参加的大会上接受了团中央和团省委给他的祝贺信,从此成为与徐建春齐名的回乡青年的先进人物。互助组转社后,他担任了合作社主任。
  1954年2月1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栗又文在接见吕根泽时提出,要“让吕根泽到各地去做报告,以自己的体会向广大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说明参加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是必要的。把分散的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没有一定数量的知识青年参加是有困难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决不该都挤到学校和机关里去”。随后,吉林省团委在全省团县委书记会议上作出具体布置,采取几种方式广泛宣传。方式之一,是通过党报、团报和印发小册子对他的事迹进行广泛传播,其中仅小册子就印发1万多本,发到了各农村团支部,要求作为学习材料;方式之二,组织吕根泽到各县和青年直接见面,做报告,还利用纪念“五四”青年节时机,组织了一次全省规模的广播大会;方式之三,通过召开各种代表会、举办训练班,广泛进行宣传,全省有13个县70个区召开了知青代表会。据称,“这次宣传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在吉林省来说还是第一次,基本上达到了人人皆知”,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青年团吉林省委书记徐俊:《我们怎样运用吕根泽的先进事迹推动工作》,《中国青年报》,1954年8月3日。。
  我们在这里如此详细地引述这些宣传方式,是因为这些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全国,成为日后动员知识青年必不可少的形式。
  在对吕根泽进行大力宣传的同时,该省团组织也强调了对他本人的教育和扶植工作。当地团工委派专人长期住在他那里,对他进行教育,防止可能发生的脱离群众、骄傲自满倾向,“一次他喝醉了酒,谈了一些不妥当的话,群众有些反映,地团工委同志亲自找他谈话,他在团支部大会进行了自我批评”。他的互助组转社,也是上级派专人帮助完成的《海兰村团组织是怎样培养吕根泽的?》,《中国青年报》,1954年7月21日。。这种极力把典型人为地往一个固定模子里套,企图将他们塑造成高大完美形象的做法,不仅使还十分年轻的典型本人扭曲了自己的才能和天性,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而且也使这些先进人物本身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其流弊之深,是当过知识青年的人都深有体会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榜样的力量(5)
吕根泽后来的生活道路,与徐建春不尽相同。他毕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出名之后,他开始学习汉语,以后又掌握了汉文。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农业大学,他进入延吉县东成乡办的黎明业余农业大学学习,1961年被公社党委保送到延边农学院深造,1961年拿到大学毕业文凭。在此期间,他在延边农学院讲师的帮助下,写成《水稻栽培技术问答》一书,并且“进行了各种水稻育苗方法、水稻低产早熟和高产晚熟品种杂交、异种水稻杂交、水稻各种密植方法对比和水稻需水量调查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活动,其中不少项已研究成功或取得一定成绩”《吕根泽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由一个初中生变成具有大学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材》,《中国青年报》,1960年11月14日。。他被聘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特约助理研究员。他成为不同于徐建春的另一类典型:知识青年在农村成长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典型。
  吕根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也有活跃表现,1960年也就是三年灾害发展最为严重的一年,他曾代表他所在的海兰生产队,与后来的著名知青典型邢燕子展开“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立功”的友谊竞赛,这场只在报纸上轰轰烈烈,却无多少社会反响的活动如今看来更像一台只为演给人看的戏。此后也曾几经风雨的吕根泽,成为延边农业科学院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直至如今。
  杨明汉。他未曾像徐建春、吕根泽那样耀眼,仅仅是当时宣传的大批知青典型中的一个,但他的经历是很有代表性的。
  吕根泽出名之后,有了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有了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像他这样的重点培养对象,要想“成长为”什么人才都是不难的。可是,以“青年技术革新者”的称号被树立为全国知识青年典型的杨明汉,当年的道路就艰难多了。
  杨明汉是广东省罗定县上池乡田边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1950年考入广东西江农业学校,1952年春因患脑病退学,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他说他从小喜欢田间,十二三岁就学会了种地、割禾等简单操作,对回乡生产并无多大抵触情绪。他的家乡是个贫瘠的半山区,粮食产量很低,他在自家的田里搞合理密植,搞“人工降雨法”的实验,还尝试着改良土壤。1953年,他获得了全县丰产模范的称号。
  但杨明汉并不满足。他深感自己缺乏科学知识,村里也不具备搞科学实验的条件,连最简单的工具也没有。同时,他也找不到供参考的理论书籍。于是,他决定先到广州找个临时工作,赚点工资,至少可以添置些实验用的工具。他得到了广州工务段党支书邓汉的热情支持,邓汉为他写了找省农业试验场的介绍信,还发动工友为他凑齐了路费。下面是杨明汉自己写的在广州的经历:
  我怀着激奋的心情来到了试验场。
  接见我的是该场人事科的邝湘同志。她简单地问:“你到这里做什么?”
  我拿出邓汉同志的介绍信和以前他们场里给我的鼓励信,并向她说明我想学习些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她打量了我一番,看我穿的一身农民衣服,就说:“我不认识什么邓汉同志,为什么信内只盖私章?”我说:“介绍信的信封上盖有公章。”
  她又盘问着:“你为什么到工务段里来?”
  我又详细地把自己在研究中的困难说了一遍。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最后摇摇头说:“人民政府发给我场的经费,只供给我们使用,怎能抽一部分给你另外开支呢?我们也不能抽一套工具给你单独试验,你希望在我场学习,你带来了生活费吗?你怎么不经过县里选派,自己就跑来了……工具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能解决,好吧,就这样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榜样的力量(6)
她既不好好看介绍信,又不好好听我的解释,也未请示他们的领导上,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把我拒绝了。我想,他们场里在给我的信上,不是说“如果有困难,我们将尽最大力量帮助解决”,为什么她竟采取这样的态度呢?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住处。我躺在床上,急得连饭也不想吃。
  这时,邓汉同志又来找我,他已看出我的苦闷,赶紧问我“结果怎样?”我默默地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