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知青史 >

第25章

中国知青史-第25章

小说: 中国知青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课内学习倒被置于次要位置。他们一心效法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也坚信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可以改变农村面貌,这就是他们主动要求下乡落户的思想动力。
  他回忆当年的生活说:“开始真是苦学苦干……下去前想的是改造自己,然后改造整个农村。吃三睡五干十四,剩下两小时抓大事,一天只睡5个钟头,苦干14个钟头,真是脱胎换骨。陈小农干活好几次累得晕过去。我倒没晕,长了一身虬虱子,还鼓吹这是革命虫。刚下乡,表个决心,就是当时写的一首诗:
  耕云播雨塞疆,沙漠变成粮仓。
  绿波依依草地,白云缕缕绵羊。
  野坳处处绿装,层林处处果香。
  任它个血汗滴滴,待它个白发苍苍。
  平生志已足矣,换得人间天堂。
  陈小农还批这首诗意境不够高,政治性不够强,没有‘赤遍全球是我家’的精神。”
  “当民工挑泥,一担200斤左右,27天压得我拉了26天稀,膀子全压破了。海碗盛的面条一顿吃四五碗。农民呢,出工是摇,干活是聊,收工是逃。我们对他们看不惯,批评他们晚出工,早收工,不到时间就听打钟。其实农民比我们难,我们是配给,饿不着,他们没吃的。我们当时就认为农民有反动思想。农民中间尽是这样的话:‘想社会,盼社会,社会来了更受罪’。当地把社会主义叫社会。还有,‘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破小袄。十六七年过去了,让人咋说共产好。’”
  拼着命干了一年,他们所在的大队分值更低了,几位知青大惭,发起一个救济贫困户运动,把挣来的那些钱粮都捐了出来,衣服、被子、现金、药品,能捐什么就捐什么,只留下口粮,结果“杯水车薪。再说小惠未遍,人家也不念你好。去的时候说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按这里可能是回忆之误,因为这个提法是1968年底才出现的),骨子里却觉得大干一下,改变一个小队还不容易?实践证明,别说无力补天,就是补一个小队也补不好。还赤遍全球呢,连这一个队都越过越不像样。一年结束后,内心有了很多矛盾和动摇,心里打了一个大问号,只是不敢往下想”。
  “###”爆发后,这几个知识青年也回到了北京,与其他一些对上山下乡怀有一腔怨愤,一心回城“造反”的知青不同,张木生等人满心里渴望的仍是进行革命实践,仍然抱有一腔热情和理想。他回到母校,却没有斗争老师的心思,而是与一些在校学生一起,组织了一个红色少年公社,想仿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办讲习所,搞共产主义实践。至少,可以认认真真地读些书。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当时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讲习所几乎就要在湖北农安办起来了:“我们动手太晚了。1967年1月,‘红色风暴’在全国掀起,各级组织一下子瘫痪了,学校根本无法再办起来。其实,按那时的条件,早上一年,没准真能搞成。” 。 想看书来

先驱者(5)
1967年冬,张木生去了大寨,然后在北京待了一段,春天回到他插队的临河,他还想圆那个办讲习所的梦:“我仍不死心,于是又拉了一批人,有知青,也有北京的学生,觉得在城里折腾得没劲,就来了,一共有六七个人吧。我们理解毛主席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革命总是从最落后、最偏僻的地方最先燃起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五星公社的五家村大队,这是全县最穷的公社中最穷的大队。这次与在湖北红安那次相比,条件可差远了,我们把牲口圈什么的全利用起来。闻风而来的知青一共有三四十人。我信毛主席的话,组织起来是办成事的第一步,我们就搞大组织,这个组织不参加造反,只是想搞讲习所,想读书。大纲编出来了,课也排了,算是热闹了一阵子。”
  “从春折腾到秋,足足闹了大半年,钱也没有,权也没有,知青们觉得还不如在生产队,什么名堂也闹不出来,心就冷了。我真正死了心,就在这时候。”
  回到村里,他却发现了一个奇迹,与他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李秋梦,在五星公社的讲习所只待了一个月,认为没什么意思,就回生产队去了。那时各级组织都瘫痪了,没人管,李就毛遂自荐当了队长,他小打小闹地试着搞了小型的包干制,增加了各户自留地的面积,还组织了泥瓦匠、皮匠、鞋匠等等出去搞副业,还在队里办起磨坊、油坊,结果到秋天张木生回队时,队里竟增产了十几万斤粮食。
  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他开始拼命读书,读马列和毛著,也读当时的“禁书”,包括当时供内部批判用的国际共运史上的一系列灰皮书,如布哈林、考茨基、伯恩施坦等人的著作,也有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还有当时内部发行的右派言论集,等等。他与后来也到临河插队的几个同学一起,常常彻夜讨论读书心得。他说,这时他已经想到了体制问题。
  在大量读书和思考的基础上,1968年秋,张木生写了一篇长达三万字的文章:《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
  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批判斯大林开始。斯大林一生的事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位一体,集体化、工业化和肃反扩大化就是三位一体。要成为强国就必须搞重工业,搞工业化要搞原始积累,就必须剥夺农民,搞集体化。遇到任何阻力都要粉碎,于是就有了肃反扩大化。他要从肉体上消灭富农,总共60万富农,让他杀了40万,剩下的“自行消灭”,弄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他做到了这一点,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可是苏联的粮食产量到了20世纪50年代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这难道是马列所说的社会主义吗?当然,在当时话还不敢说得太直露,只是客观地进行了描述。
  第二部分论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将合作化之前与大跃进作了一个对比。他发现毛泽东在不同时期说的话也不一样,三年灾害后为了尽快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他一度也同意了刘少奇等人提出的“三自一包”措施;毛还说过“价值规律是一个大学校,违背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张木生抓住了这句话,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就存在着列宁批判过的那种主观社会主义的、民粹派的、乌托邦的东西。
  第三部分是针对学大寨运动的。当然不能把这场运动说得一无是处,只能说学偏了,说大寨那种评工分的方法是奖懒罚勤,不符合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先驱者(6)
第四部分分析1957年以后说假话说空话的根子。
  第五部分论机械化和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消灭城乡差别,病根是积累问题,剥夺农民问题。农民的一切都统购统销,统收统分,哪有价值规律?农民永远低收入、低效益。
  张木生最后写了从1956年起反反复复在农民中出现的包产到户的要求,他说:“包产到户证明了一点,农民能够增加产量。我们不拒绝更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在哪儿呢?”他没敢说包产到户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是他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所有搞包产到户的地方都是“产量上升,方向不对”。
  他也怀疑到了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再教育问题,他说###早就说过,如果不从外面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就有自发地走向工联主义的危险,工人阶级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民,毛主席不是也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吗?
  作为干部子弟,他比一般青年能够接触更多的书籍,了解更多的信息;作为“###”前的下乡知青,他比在校的学生乃至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换一个角度和环境,从底层来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而“###”的爆发,又曾给予他一个检验自己理想成败的舞台,这几环中缺了哪一环,也许都不会有《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诞生。
  张木生把这篇文章寄给了他在北京的同学李小峰,并附了一封写得更为直露的信。反响是十分强烈的,很快就出现了手抄本,然后又有了油印的小册子。他一下子收到了二百多封信,很多人同意他的观点,认为看过这篇文章后很受启发。当然批判的文章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内蒙古突泉县(今属吉林省)学田公社插队的一批北京知青,他们在所编刊物《广阔天地》中组织了一批批判《中国农民问题学习》的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些批判文章所指,并不仅仅是张木生的这篇论文,而且是针对当时知青中存在的种种现象的:
  那个打着《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招牌,到处妖言惑众的张木生,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资产阶级在千方百计地、顽强地、巧妙地争夺着这一代青年;修正主义拼命地侵袭着青年的灵魂,企图占领思想阵地。而张木生、李木生,还有那个装乞丐调查社会阴暗面的徐浩鸳及写了篇狗屁洋文《历史哲学》的赵金星之流,已成为他们的俘虏……
  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苦钻大部头,却对毛主席著作不感兴趣;大读封资修小说《麦田守望者》(美国)、《向上爬》(英国)、《怎么办?》(俄国)、《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之类;欣赏星期音乐会,唱黄色歌曲、黄色小调……很多鬼事鬼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总之,在意识形态方面,青年中存在着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好像见过了世面,好像看破了红尘,好像国家前途,人类命运,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好像工人、农民不如自己高明,没有什么接受再教育的必要。看不到###的伟大胜利,看不到生气勃勃的大好形势,在思想空虚、情绪消沉之中放纵自己,寻求刺激,对毛主席著作、报纸、红旗杂志不感兴趣,却津津乐道于封资修的腐朽文艺。对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修正主义的人性论,明知不对,却共鸣为快。
  透过这篇空洞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有些知识青年已经开始厌恶盲目、空洞的极左说教,而兴起了一股要求对社会、对人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中国现实问题作出自己解释的思潮。
  总之,这篇文章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那个文化专制统治最严酷的时代,在思想界一片荒芜的情况下,这些青年的思考,就像冰封着的大地下涌动着的春意,“###”结束后,它终于一发而不可收,生长成一片蓬勃的浓绿,汇合成一股澎湃的春潮张木生并未如如今一些文章所说被打成反革命,他的文章的确曾被人写成内参告到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周恩来、陈伯达等人那里,但据说周恩来读后,批了一段话,大意是知识青年自己探讨一些问题,不要简单地当成反革命来对待,这使张木生得以平安无事地过了好几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1972年,张木生还从插队的临河被招工到呼和浩特市,但就在这时,他自己说,不知赶上了哪个浪头,却被逮捕了,在呼和浩特的监狱关押了半年多。1973年出狱后,他见到尚未被“解放”的###,###说他看过这篇文章,认为写得很好,表示同意张的看法,并且支持他回京,搞有关农业的研究。后来,张木生果然一度成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还要提到的是,遇罗克、张木生等人与后来下乡的“老三届”知青,毕竟是同时代的青年人,在“###”中他们曾一同活动,也一同思考过,这使“###”前后的两代知青之间,在思想上存在着某种延续性,关于这点,我们还要在下一章中详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目录:
绪论
  上山下乡的前奏(1954—1966年)/1
  一一个“就业”新方向/1
  二渐入坎坷之境/26
  三“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39
  上篇
  大潮涌起(1967—1973年)
  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65
  一上山下乡,如箭在弦/65
  二第一声号角/67
  三“老三届”的足迹/76
  第二章
  高潮来临/83
  一“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83
  二席卷全国的狂澜/100
  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109
  一地点的选择/109
  二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118
  三安置的方式/120
  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136
  一“再教育”理论的由来/136二“再教育”理论的实施/142
  三典型的力量/144
  四“再教育”的后果/150
  五城市中的“配教”活动/155
  六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157
  七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161
  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167
  一运动大滑坡/167
  二知青问题面面观/171
  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